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目标·活动·深度学习——记高中化学组学术周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791 发布时间:2020-12-18 08:45:01

华东师大崔允漷教授说:“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习产生需经历的2次转换,教→学只是浅层学习,教学效果不佳,学→学会才是深度学习,学生只有把信息加工内化后才能学会知识。课堂教学中,如何设计活动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为了深入理解化学新课标理念,进一步推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的落地,探讨常态化课堂教学中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营造学术氛围,学习交流先进经验,提升教科研能力,2020127,高中化学组举办了“聚焦学习·创新课堂”为主题的同课异构、专家讲座等学术周活动。

一、同课异构活动

2020127日下午,我校化学组刘凌老师和浙江兰溪市教育局教研室叶跃娟老师进行同课异构,为大家献上两节精彩纷呈的优质课。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平衡移动原理的基础上,利用内外因分析等方法,并结合盐类水解知识对影响盐类水解平衡的因素进行讨论并实际应用。

刘凌老师整节课围绕学生两个探究活动展开:

1.内因研究通过同浓度不同盐溶液pH的测定,由学生动手实验后运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分析。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启迪思维,建立联系的知识体系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外因研究通过理论推测——实验验证——分析诱导得出结论。用事实说话,引导学生微观平衡移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盐类水解影响因素。在实验探究中引入pH传感器对书本实验进行改进创新,让学生充分感受新型数字化仪器的优越性。通过一系列实验的探讨帮助学生构建影响盐类水解的几大因素,实现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

“学以致用”环节中,为学生创设机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深化理解,同时感受化学学科的应用价值,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最后,以课外探究——泡沫灭火器收尾,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拓展学生知识体系,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整节课在探究活动中落实化学学科素养,使学生完成从知识学习到能力提升的跨越。


叶跃娟老师从FeCl3溶液的丁达尔效应实验直入本节课的主题,提出为什么FeCl3溶液会有丁达尔效应?化学原理是什么?怎样用方程式表示?根据学生板演的离子方程式,提出实验室配制FeCl3溶液时,应如何抑制其水解?即本节课的主题“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运用“类比迁移”的方法,从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因素预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如何加以验证?

第一步,运用实验验证。根据所给的实验用品探究外界因素对盐类水解的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设计实验方案,然后分组讨论、评价方案;根据实验方案完成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第二步,运用理论验证。引导学生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外界条件对Fe3+水解平衡的影响。

第三步,运用数据论证。从化学平衡常数“类比迁移”到水解平衡常数,通过计算水解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外界条件对水解平衡影响的结果。

在步步引导和层层分析中,顺利达成了实验、理论、数据三者验证,影响盐类水解的外界条件与影响结果的完美一致。在完成了外界条件的影响后,叶老师演示了CuCl2溶液的丁达尔效应实验,现象不同于课堂引入时的FeCl3溶液,引出了影响盐类水解因素中的内因。再次运用理论与数据的学习方法,借助于电离常数与水解常数关系,比较同浓度的NaClOCH3COONaNaNO2溶液pH的大小,进一步提出了比较同浓度Na2CO3NaHCO3溶液的pH,并说明原因。


叶老师的课脉络清晰,教学思路的设计有独创性超凡脱俗,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学习,注重学法指导,设计环环相扣的学习任务达成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给听课老师耳目一新的感受,是很棒的优质课。

二、专家评课、讲座活动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研究》——以《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为例

(任雪明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教研员,正高级特级教师)

任雪明老师从教师的专业素养、授课模式、课堂效果等方面给予了两位教师充分的肯定,对课堂教学的目标设计及活动设计进行了点评。任老师以《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同课异构为例,给我们作了内容丰富、接地气的报告。


报告中,任老师阐释了化学新课标理念,明确了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实践须做到2个优先:目标设计先于教学设计;活动设计先于整体设计。

目标设计:要确立本节课的目标,通过哪些策略可以达成目标?如何巩固、深化概念的理解?如本节课的目标设计:通过案例或具体问题巩固和深化盐类水解概念的理解;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预测、验证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通过盐类水解的实验探究深化动态平衡的特征;通过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强化变化观念、证据推理意识等。

活动设计:包含实验活动设计和思维活动设计。

实验活动设计先预测再验证,动手实验,写方程式并解释现象,培养学生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

思维活动的设计要体现思维的深刻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如本节课的思维活动设计在实验活动方案的设计环节中不要设置太多的限制条件,要具有开放性,从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类比迁移盐类水解平衡,学生完成多种多样的方案设计,进行实验验证并分析现象。学生通过实现现象推理分析,构建盐类水解模型,巩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学生通过设计探究实验、盐类水解的应用发展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

化学课堂教学中还要通过各种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有序思维,如本节课实验方案设计环节引导学生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预测影响盐类水解的因素有哪些?外因可以从哪些角度设计实验验证?等等。

本节课内容来自教材《化学反应原理》,化学反应原理课如何上得出彩?任老师给我们指点迷津,从理论到实践,听了报告,组内老师都有醍醐灌顶之感,对于原理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实践有了清晰的思路,获益颇多。

三、学术周活动总结与反思

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化学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内化的带有化学学科特性的品质。课堂是实施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主阵地,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思考基于化学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着力把化学核心素养(理念)与化学教学(实践)进行无缝对接、结合落地。

“聚焦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应是围绕学生的深度学习的过程开展,教师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及学情确立目标,设计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活动。“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学生的学习,不是被动地去容纳外在知识的灌输,而是通过主动的、有目的的各种活动,对人类已有认识成果及其过程的学习与体验,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之间的小组讨论、实验中的互助合作这些活动本身也典型地再现着知识发现过程中的人与人的相互依赖、信任与合作。在深度学习这里,教学是鲜活的、有温度的活动。

“聚焦学习”的课堂教学实践还要引导学生通过活动抓住学习内容的本质属性去全面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建构认知模型,并能迁移应用,而不是简单地掌握孤立的知识点或记忆更多的事实性知识。迁移与应用需要学生有综合的能力、创新的意识,通过设计的活动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意识。有学习就有迁移,这也是检验、评价学习效果的最佳途径。

本次学术周化学组全体成员通力合作,活动非常成功。刘凌老师精心准备,不断地改进教学设计,11月教研活动,教研组成员帮助刘凌老师磨课,积极分享教学心得,充分体现了化学组是一个团结合作的教研组。通过交流学习、聆听专家报告,组内教师受益匪浅。学术周虽结束了,但化学组会将所学应用于常态化课堂教学实践,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高中化学组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