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当下与未来——世界顶尖科学家大会及小科学家论坛参会感想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334 发布时间:2020-12-02 10:06:34

10月底,在省科协的组织下,我校高二(5)班王阳明同学作为省中学生“英才计划”优秀学员代表之一,有幸赴上海参加了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其中的“小科学家”论坛上,王阳明同学结合自己的研究课题《基于天然纤维素物质的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作了发言,并获好评。以下是他参加本次论坛和参与课题研究的一些感想和体会。

(左二为王阳明同学)


倘若被问及这样一个问题:“你做过的最刺激的事是什么?”想必我会回答:“立足当下,展望未来。”诚然,未来的事件是高度难以预测的,它甚至可能因为人有意识的观测而发生波动或扭曲。因而,纵然现世中必然存留某些通往后世的线索,所有的细节仍将保持着高度的未知。然而,一次活动令我幡然醒悟:我的浅陋之处恰在其中。

20201029日,满怀着兴奋,我踏上了前往上海,参加第三届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旅途。尽管期待和幻想早在几周前就已经开始,我所经历的一切依然是前所未有的。

首先,从未有过任何一场活动,能够提供如此庞大的平台,让我得以尽情享受思维交流与碰撞带来的兴奋感。本次论坛中,我们参与的各项活动围绕展示、问答与交流展开,此类形式赋予了我和诺奖得主、院士和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小科学家们近距离交流沟通的权利。并且,参会的各位科研工作者都极富主见,观点鲜明,学识渊博,因而在会场内的每一分钟都珍贵难忘。

我至今依然对T大会上,Levitt教授关于“如何获得一堆诺奖”话题的解答记忆犹新,一方面原因是我对他关于基础科学领域的见解尤为赞同,而另一方面则多半是由于教授侃侃而谈时现场氛围格外轻松愉快——显然,在场的诸位都完成了空前的思维升华,做好了成为后几年诺奖竞争者的充足心理准备。

次日,小科学家论坛如期举行,会议包括小科学家发言、分组讨论和院士总结议题等环节,而我格外有幸地位列发言的小科学家中。经过漫长的前期准备和紧张的彩排,在属于我三分钟内,我深吸一口气,挺身走上讲台,以一百五十分的精神完成了我的报告。我的课题名叫《基于天然纤维素物质的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正如我会上对主持人所作答的一样,它是我七年来坚持探索的产物。

一切都要从小学五年级说起,我曾经有幸参与过一个对西湖水质监测分析的项目。我们当时进行实地考察,沿湖找到管道口并对水取样。然后,在实验室的水质分析仪下,我们着重分析了水样的色度、浑浊度、气味、肉眼可见物和pH值五项参数,并初步得出西湖水的主要污染源是偷排的生活污水。这次研究使我的学科能力有所拓宽,而后,在初高中阶段,我在强烈兴趣的驱动下,初步学习了包括纳米粒子的电荷分布理论在内的各类化学理论。而后,直到今年,我有幸参与了“英才计划”项目,走进浙江大学拜师学习,并在实验室中,以前人优秀的研究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探索了在光驱动下,二氧化钛纳米复合材料作为优秀的光催化剂,对于降解水体种有机污染物的性能与应用前景这一课题。从萌生想法,初步探索到形成坚持研究的方向,这几年来,我确实收获颇丰。

固然,正如我所询问的教授们所言,有成千上万的同行们正在材料科学的道路上摸爬滚打。这个领域也以其大量重复性实验论文的堆砌而备受争议。例如,万物皆可掺入石墨烯(甚至连鸟粪也可以增强石墨烯的催化性能)。一方面,尽管我深知科学家群体在家庭和事业方面存在的各种难处,但这显然无法为种种功利化的行为辩护,因为这对于科研数据的积累无益,重者可以算作学术欺诈;另一方面,在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为焦点的当今,我也同样期待着国家和广大科研工作者们对基础科学真正抱以同样的重视。毕竟,目前AI运行的核心依然是庞大的数据库,而这些成果是前辈们呕心沥血积累的,是相关试验方法尚未被探索完全前,机器所无法模拟的。

从这单一的领域中,我仿佛窥见了整个宏大的自然科学体系的进步历程。这也正适合回答我们组在小科学家论坛上的论题:“科研的发展是否有迹可循。”从我个人不成熟的观点出发,科研之“迹”确乎真实存在着。它分为很多个阶段,而每一阶段都包括现象-规律-假说-数据积累-未解之谜-探究-进步这一过程。追溯这条“迹”,人类探索世界的步伐依稀可见。在其中每一个新的阶段,课题似乎都离生活越加遥远,真正的参与者逐渐不能以日常的感知作为一种论据,而必须通过切身的探索留下每一组记录,再在记录中尝试发现普遍的真理,这个过程是伟大而漫长的,也是我认为科学家之于人类进步事业的最伟大之处。

基于以上的各类思考,这次会议极大拓宽了我的眼界,让我充分认识到自身学识之浅陋与前路之漫长。例如绿色化学论坛上,前沿的核废料分离技术和水凝胶的生物应用技术,是我过去甚至未曾听闻的。我相信我从各位院士和诺奖得主身上学到的不止于知识,而更多地包含着方法和态度,即对于科学最朴实的探究和对这份事业最深沉的热爱。

最后,我愿意向本次与我同行的各位好友们,特别是与我同属浙科协的三位同学——梅俊逸、李依庭及孙瑛——致以最真挚的感谢!感谢他们一路上的相伴,我们一同相处的时光弥足珍贵,无论是出行、聚餐还是论坛上的那些瞬间,我都将永远铭记。我也想感谢我们的领队——赵国治老师,他在活动中的积极沟通,是我们顺利完成本次活动的重要保证。此外,我最希望感谢的是我的导师——何巧红教授,在她的悉心安排和指导下,我才顺利地把起初朴素的想法化为现实可见的研究成果。不可否认,青春固然是有限的,但这并不妨碍我坚持自己的课题,致力于大胆地探索未知,尝试可能,为成为未来的科研人才而不懈奋斗。我曾经浅陋在把未来视作外物,而从未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某些意义上同是“未来”的组成部分。这既是个人的道路,也同样属于国家和全人类。若能以自身之力,助推一个庞大梦想的前进,这将是对于我最高的殊荣。

高二(5)班 王阳明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