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人生在勤,不求何索——记2020年高二年级学农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729 发布时间:2020-12-02 08:46:58

葡萄架下炊烟氤氲,铁锹深深地嵌入大地。当手套沾满初露与汗水,捧起脚下泥土时,我们成为了大地的孩子。

从和山脚下到良渚之畔的征途,坐在大巴车上的我们或期许或彷徨。当我们终于踏上那条蜿蜒向上的土路,晚秋的田畦无垠又无声,等待着我们与它的相会。

磐石般的荒地敞开怀抱时我们相会。艾蒿的温柔气息弥漫,为我们让出一方新生的土地。我们或许从未想到使铁锹时要动用全身的气力,但我们总是接过彼此手中的重量,每一次翻耕都如跣足的婴孩,迈出它的一步又一步。每一寸坚硬的土地被重新定义它的使命——当一隅的竹林留下竹节,嚼着甘甜的汁液,坚硬的竹筒成为钻开硬土的绝佳工具,新的菜苗将会把它的生命扎根于泥土,当溪流的泠泉淌进它的血脉,自然将会告诉我们它那亘古不变的故事——周而复始,生生不息。

长长的田埂留下绿色的足迹时我们相会。阴云在午后散去,阳光却也收敛了它的跋扈,蹲坐在棕壤上的我们抬望又俯身,锄头柄丈量每一步的距离,土壤再一次为它所孕育的留下无尽的余地。我们或许自嘲油菜蔫垂的模样,但土地将给予它又一次的生气,正如伯伯所言,“我们种下的,百分百存活”——它将在晨风中挺直腰杆。我们或将离去,它们一定坚守。

我们相会,相会时耕耘期待。

累然的稻穗乘风起舞的时候我们相会。当那由蹩脚到娴熟的镰刀的影子掠过,它们翻飞着金色的裙裾落向它的归宿。稻茬将成为来年的信使,目送它一年的成果收获,带着幸福的音讯,欢歌远行。

缱绻的番薯藤缠绕时我们相会。有时候土地不会告诉你,它悄悄藏起的独一无二的惊喜。一层层向下挖掘,按捺不住欣喜的泥土终于向你展示它的得意成果——属于你的一串串紫色宝藏。当它们终于眯着惺忪的眼睛,沾着新鲜的泥土被送进麻袋,手推车将会轱辘作响,颠簸着这样的惊喜送往远方——它将在热气蒸腾的灶台上,迸发热情的热气与香甜。

河塘的水花飞溅时我们相会。游鱼拥有无与伦比的鲜活张力,它们的尾巴可以搅起没过膝盖的一池淤泥。如同浪花的惊呼已经顾不上满是泥渍的衣衫。或许我们会空手而归,但兜进下水裤口袋里的欢笑不会缺席。

疲惫的“农夫”们归家了,小巧又热情的土灶前他们的家人已经握着锅铲等候。火花已经恣意狂欢,送出滚滚浓烟,热浪中徜徉MP3应景的音乐声,它架在葡萄架上,却也掩映不住扑鼻的香气。相偎的四十份期待中,我们朵颐一份心满意足,一份由衷骄傲,一份赞不绝口。

我们相会,相会时我们收获幸福。

我们追着西垂的太阳返程,太阳却也捉不住归人的回忆。脚下沾满故土的泥土与草籽,它们将在前路开出小小的花。它骄傲地宣扬它的颜色,它的馥郁,别离又相会,它与大地的孩子们同在。

高二(1)班 陆嘉仪



学农是本学期重要的大型活动之一,备受同学们期待。学农,要我们亲身实践农业工作的所有重要过程,从开垦到播种,再到收割,甚至是最后的炊事,都在我们的日程表上。

漫长的车程后,我们终于远离城市的喧嚣,面前的“良渚”二字代表着我们已经走入自然的怀抱。面对一片片杂草丛生的土地,劳动组的同学们纷纷抬起锄头跃跃欲试。几锄头下地,一丛丛杂草都被连根拔起,倒在被折腾得松松垮垮的泥土上。除草的目标完成得很好,相较之下播种的任务就不那么容易了。为了减小难度,同学们领到的是已经长到一定程度的小白菜,只需要再次埋下浇水即可。即便是这样,播种“横平竖直”的要求还是令人犯难,最后上交的答卷也只是一片歪歪扭扭种满了种苗的土地。

在我们辛勤劳动之时,炊事班的同学们也没闲着,他们要负责的是整个班级的两餐。从拿到食材开始,洗菜,切菜,再到下锅,生火,起锅,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一道道看似简单的菜品背后是炊事班的老师和同学们一上午的辛苦付出。

下午,我们劳动组还参与了水稻的收割和幼苗的播种。每个环节都需要低头弯腰,半天下来已是头晕目眩、腰酸背痛,我们深深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和每一粒粮食的来之不易。

在“浑水摸鱼”这样一个颇具趣味性的环节中,不论是在塘里、还是岸上的同学都感到极大的乐趣,捉到鱼的数量之多或是体型之大都让我们很有成就感。

高二(2)班 谢含佳



干劲十足的同学们来到清晨尚湿润的一畦田中。邵老师先用“刮子”除草,紧接着扬起锃亮的耙,铁齿“嘭”地重重掘进土中,“哗啦”一翻,尘土飞扬,干燥的黄土转为细密的深褐。高二(3)班深谙男女搭配干活之道,趁着女生拿青菜之余,男生立即开始小组配合,每个“刮子”后面紧紧跟着一个耙。眼巴巴等着轮换尝试的同学也没闲着,搬草、拔草,飞快穿梭其间。不一会儿,工作告一段落。犁过的地像一幅幅抽象画,或娟秀,或粗犷,或直或曲深深浅浅沿到河岸的绿竹林。这是初出茅庐的劳动者无可代替的艺术表达。

为了将碧绿健壮的青菜重新种回土里,我们重翻了一遍太浅的土地。一锄,一拢,一浇,三个环节缺一不可;小草,昆虫,青蛙,一切突发状况在犁地过程中概莫能外。尽管大汗淋漓,埋下鲜活生命的使命足以使我们自己荣膺“土地艺术家”的称号。

锅灶冒出缕缕青烟,迎接我们的是陈贵新老师为首炊事班的欢迎。热腾腾的炒蛋和红烧肉已上桌,一碗饭一锅菜也是汗水与智慧的具象实物水彩画。

感谢此次学农活动带给我们的活力和收获!

                                        高二(3)班 王豫



到了场地,我们分成了烹饪组和农活组进行两线作战。一边是烹饪组炊烟袅袅,热火朝天;另一边是农活组除草割稻,翻土种菜,好一番热闹的景象。

    烹饪组的同学们,洗菜的洗菜,切肉的切肉,烧火的烧火,刷锅的刷锅,分工明确,井井有条,在配合协作中,一切都顺利进行。突然,盛出来的菜倒翻在地上,不仅浪费了食材还浪费了心血,同学心痛不已,但是并不气馁,抓紧时间,重新开烧,虽然过程没有一帆风顺,最终同学们还是吃上了香喷喷的饭菜。

农活组的同学们,除了在田地里拿锄头挖番薯,还下鱼塘抓鱼。一些同学没有提前准备捕鱼服,但在一旁看得热血沸腾,激情澎湃,撸起袖子,卷起裤脚就下了水。抓鱼的同学在泥水里狂欢,与鱼群嬉戏,抓得忘我,五颜六色的衣服都变成了土色。

经过一天的辛勤劳动,同学们虽然身体疲惫,但是获得了满满的精神食粮,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粮食。

                                                 高二(4)班 王婧怡、严海芋



五班的劳动组最先被安排到油菜地里种菜。白手套配上小锄头,大家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踏入了田地。“油菜一定要深种,像这样,给它周围的土壤压实。”指导老师演示完毕后,劳动组的同学便在田垛上开始了尝试。一下一下刨开一个个小坑,再将油菜小苗放入其中。汗水从脸颊边流下,手掌也磨起了泡。终于,分头开始种地的劳动组的成果连接上了—三块田上满是绿油油的菜苗。大家长吁了一口气,感慨道:“长征终于胜利了!”

割稻子也是同学们非常喜欢的劳动。拿镰刀的同学们抓住稻秆的中部,再将镰刀放低,一次拉伸便是一把稻子。没有拿到镰刀的同学们也没有闲下来,他们在稻田间捡着“漏网之鱼”—一些落在了地里的稻穗。粮食收获之辛苦和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在此时此刻深深地烙在每位同学的心头。

整个上午,炊事组的同学们都忙于准备午饭。一开始进度并不理想,第一锅米饭甚至焦出了蛋炒饭的感觉,不过第二锅米饭就有了明显的提升。当大锅中飘出的不再是焦味而是米香与番薯香时,在场的同学都由衷得欢欣鼓舞。从一开始对猪肉油腻手感的反感到最后熟练地将猪肉切块,在此之前从未切过猪肉的两位同学在经过20斤猪肉的洗礼后刀工得到了飞速提升。经过全体炊事组同学的辛苦劳作,大家终于吃上了美味的午餐——两荤两素、鲜美无比!同学们直呼:“真好吃!真好吃!”

午饭过后,劳动组的同学们奔向了冬瓜地——收冬瓜啦!同学们先用脚踩断冬瓜藤,然后抱着巨大的冬瓜放进小推车里,一个个冬瓜填满了推车,推车装不下,没关系,大家一人扛起一个大冬瓜兴高采烈地穿过田地,将每一个冬瓜安全的送达目的地。

最激动人心的莫过于摸鱼体验了。同学们刚开始在岸边犹豫着不敢下水,迈开步子下水后整个泥潭就立刻被同学们的尖叫和欢呼填满,或是已经摸到了滑溜溜的鱼儿,又或是脚被泥潭拉住了步伐不得动弹。很快,随着第一条鱼儿的上岸,同学们变得越发熟练起来了。鱼儿一条接着一条被欢呼着扔上岸,换来岸边同学们的阵阵尖叫;在岸边的同学们也被现场的气氛带动,一个个挽上裤脚脱了鞋子就跳下水去。

就是这样简单而又快乐的活动,不仅让我们学到了劳动的技巧,明白了劳动的艰辛,更收获了劳动的快乐!这就是学农的意义所在吧!

                                              高二(5)班 张怡萱、王姗、李新宇



人生在勤,不求何索。诚如此言,劳动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一切物质基础的来源和人们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身为高中生的我们,更应该担负起时代纽带的责任,勤于劳动、乐于劳动。1116日,高二年级的同学们在学校的组织下开展了学农活动。

出发的前一天晚上,我们在1号楼六楼报告厅集中学习了农业知识,周老师图文并茂地向我们讲述了水稻、小麦等农作物的生长习性、分布地区。此外,老师还一一提醒了注意事项,这为第二天的实操更安全、更高效地进行奠定了理论基础。

清晨七点,我们出发了。一个半小时的车程过后,我们到达了目的地——杭外金穗农场。按照周末的分组,烹饪组率先到达中午吃饭的地方准备,劳动组的同学们则被分配了种油菜的任务。戴上手套,拿起锄头,捧一捆油菜苗,大家便进入了状态。两人配合,一人掘土、一人放苗-----掩土,起初种的几颗都歪七扭八的,样子很不好看,直到一个农民伯伯来指导我们。他向我们示范了锄地的方法,还告诉我们只要在掩土后,向周围踩上两脚,苗就不容易倾倒。每排种六颗、排与排直间间隔一尺比较合适。果真经过指导,同学们的速度普遍增快,几垄地上绿油油的菜苗越来越多。

劳动组一上午辛勤劳作,烹饪组自然也没闲着。在老师的指导下,热腾腾的白米饭出锅,加之烤番薯、青菜炒蘑菇、红烧冬瓜和饭后水果----甘蔗,食材们经过同学们的手艺华丽地转变成了一道道美味的菜。

瑟瑟秋风中,黄金的稻穗起伏着丰实的波浪,微风送出成熟的味道;蔓延的瓜藤匍匐着硕大的冬瓜,透露出春华秋实的讯息;麦地旁边的塘水里栖息着游动的鱼儿,波纹微漾,打破寂静的水面。拿一把锄,或戴一副手套,或推一辆车,或搬一箱食材,或穿上下水裤,下午的劳作变得充实而丰富。

我们虽没有身处在刀耕火种、养蚕缫丝的时代,不用担心温饱,也感受不到《观刈麦》中农人的“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但是通过学农,我们离土地更近了,离自然更近了;通过学农,我们分享了农民们丰收的快乐,学习并实践了农学知识,理解了劳动教育的意义。一个学生不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唯有付诸行动,功成于勤,行积于劳,才能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出更加健全的人格。

                                                       高二(6)班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