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记临海市外国语学校语文组文学社指导老师来访我校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397 发布时间:2020-11-20 10:18:39

1113日上午,临海市外国语学校语文组文学社指导老师在其冯济建副校长带领下来我校交流访问。我校副校长陈亮、教务处副主任李芳、语文教研组组长楼佳钰和文学社指导老师黄琼陪同交流。

陈亮副校长代表学校向冯校长一行表示欢迎,并向来访老师们介绍了我校整体办学情况。接着,双方就校文学社建设进行了深入探讨,黄琼老师介绍了我校文学社的建设情况并向临海市外国语学校赠送《西溪水》期刊。

杭外“西溪水”文学社创立于1983年,是杭外语文写作教育优秀传统的体现。杭外的写作训练以随笔为基础,不命题、不限内容、不设框架,还写作以本来面目。《西溪水》刊物择其优秀作品一一收录,激励学生坚持写作,通过写作来试炼独立人格,大展鸿鹄志向。因此客观地说,是先有写作,后印刊物,再结文学社。“西溪水”文学社是杭外语文课堂的外延。《西溪水》每年两期,形式上既有将平时随笔中的优秀习作按内容分栏目,也有文编部同学按栏目进行选题征稿、约稿、组稿。内容上散文、诗歌、小说、戏剧、评论全面开花。美编上学生自行编辑排版、美工装帧、绘制封面和插图。新刊一成,除了按传统一一赠送收藏外,文学社还会在学校食堂门口出摊售卖,所得收入全部用来支付下一期印刷费。《西溪水》还会不定期扩版增刊。例如疫情期间,学生生发了很多感悟思考,“疫情专栏”因时而生,为同学们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

面对纸媒萧条的现状,克服费用紧缺的困难,文学社坚持做纸媒《西溪水》,让学生感受文字变成铅字的神圣感。很多同学便是从《西溪水》的读者成长为作者,最后成为了文学社的一员的。正如现任社长朱晏同学在其自荐材料中说:“是最好、最成熟的时候,也是最后一段能为她奋斗的日子。‘西溪水’是我在杭外加入的第一个社团。她绝对称得上是我梦开始的地方。”除此之外,文学社还开设社团课,组织现场作文大赛,参与学校社团周活动。社团课锻炼了社团成员,也在校园里传播了文学。2019届社长陈嘉禾同学的社团课讲义之一《卡尔维诺与后现代派文学》曾被《杭州日报》发表。去年的社团周上,“西溪水”被公选为最佳社团。社会活动方面,文学社志在传播文学,打造校文学社良好形象。2018年出席“杭州高中攸同文学联盟”雅集,先后邀请诗人吴红霞女士和《西湖》主编李璐老师来校座谈。2019年文学社推出“杭城阅读”系列活动,已举办“纯真年代”书吧读书会和新华书店师生卡两期。这些活动在社会上广受好评,引起文学界对我校文学社的关注。“中学生天地”评选《西溪水》为最具潜力杂志。麦家、毕飞宇、陆春祥、海飞和吴玄等知名作家为《西溪水》赠以寄语,鼓励同学们通过阅读充实自己的内心,承担起文学的社会责任。麦家先生、毕飞宇先生和陈振濂先生为《西溪水》题词,陈雄先生为文学社篆刻“西溪水”社名。《作文新天地》《语文世界》和《中学生天地》等杂志都对“西溪水”文学社作了专栏介绍,发表了社员的文章。

黄琼老师介绍后,楼佳钰老师谈了我校创造机会让作家与学生见面的积极意义,李芳老师用学生与教师交流的生动事件引出我校语文教学的育人目标。接着双方教师进行了热烈地互动,深入地探讨。

当今世界,信息如狂潮,文字已成碎片,很多学校文学社的存在感越来越低,面对此种困境,临海市外国语学校的老师提问道:“学生参与热情高吗?请分享你们的激励机制。”正好《中学生天地》在20209月就同样的问题作了专栏讨论,并发表了我校文学社文编部部长应林琪同学的文章《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文章结尾,应林琪这样写道:“我不认为我们做了什么特别的事情。兜兜转转,最终还是落在文学本身。我始终相信,能够滋养文学社成长的唯有文学本身,能够唤起校园文学社生命力的唯有投身于文学的同学们。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其中可见文学社同学以一种积极、谦虚、坚持、纯粹和有担当的态度做着文学社的工作,作为老师亦甚感喜悦。居之无倦,行之以忠,教学相长,我们总是这样,师生互相激励着。

一个学校文学社的历史就是这个学校的阅读史。杭外学子是否还能守护着自己的一方精神高地,仰望星空,写大块文章?我们相信,一定能的。

(黄琼 撰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