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牢记历史使命 致敬英雄儿女——记理化生支部10月主题党日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990 发布时间:2020-11-09 03:05:02

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重温当年志愿军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英雄壮举,10月28日上午,理化生支部组织开展红色电影《金刚川》观影活动,真切感受和体验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影片《金刚川》通过不同视角的呈现,重塑了志愿军将士抛头颅、洒热血、不畏强敌、无惧生死的光辉形象,令人动容。在影片中,不论是甘于奉献、默默付出的工兵,还是无畏艰险、勇往直前的步兵,或是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炮兵,都将志愿军舍生忘死保家卫国的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正是无数“最可爱的人”前仆后继,才为我们创造了和平、幸福的今天,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道路。

回望党的发展历程,一路走来,有过低谷、有过曲折,但最终都以刻骨铭心的方式把理想和信念植入灵魂,以破釜沉舟的勇气把困厄和挫折踩在脚下,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最终夺取胜利。就像电影中被炸没了小半个身子仍然心念着任务的高福来,把危险留给自己的关磊,以血肉之躯铸就人桥的志愿军,那座怎么也摧毁不了的“桥”……在观影结束后,支部党员们纷纷表示,影片给我们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志愿军勇往直前、敢于担当、为革命不怕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新时代的党员继续传承和发扬,也必将激励着我们一路前行,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逐梦,不是一朝一夕;圆梦,不在一时一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但仍肩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身为党员教师,我们更要坚定初心,牢记使命,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安心教书,潜心育人,用自己的光与热,为祖国强盛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理化生支部 许奕 报道)

 

附:支部党员的观影感受

陈小明:《金刚川》该片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讲述志愿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迹。结合我们的职业,我们要在课堂上结合学科内容,对学生强化克服困难的勇气、毅力和意志的教育,继承革命传统,弘扬新时代的正能量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李方标:“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它。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我要高唱着《英雄赞歌》,向英勇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致敬!《金刚川》这部电影其实讲的就是牺牲精神,志愿军战士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一座炸不烂、摧不跨的长桥,就像电影里一句台词“那一年我们才十七八岁,可我们都不怕死”。志愿军战士是因为不惧牺牲才守护了那座关键的桥。现在是和平年代,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学生和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无形的桥梁,在奉献中把每位学生顺利送达胜利的彼岸。

 

刘凌:《金刚川》以抗美援朝真实案例为背景,聚焦于一座桥。为了赶往金城与主力会合,志愿军与美军展开了殊死拼搏。金刚桥是通往金城的唯一通道,敌人的轰炸机、榴弹、定时炸弹轮番上阵,反反复复地轰炸,志愿军也反反复复地修补。最终奋力搭起“人桥”保证部队顺利过河。“那一年,俺们都才十七八岁”,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打赢这最后一战,然后回家!为了家国安宁与昌盛,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身处和平年代的我们永远以这种爱国情怀为激励,尽自己最大所能做好本职工作,为社会、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

 

吴良娟:《金刚川》讲的是抗美援朝战争中在金刚川这个地理位置上部队在规定的时间一定要渡过河去金城前线的故事。故事通过四个角度来展开叙述描写:第一角度是连部基层士兵的角度,他们克服困难服从大局成为修桥工兵连的后备力量,为了全局的利益放弃个人英雄主义。第二角度是美国空军的角度,不断地投弹炸桥,但是桥不断地在短时间内被修好,飞行员最终为志愿军的无畏精神所折服。第三个角度是炮兵的角度。炮兵要用有限的炮弹赶走不断滋扰的侦察机。在与侦察机的对峙中许多战友纷纷倒下了,但是志愿军将士始终不放弃坚决地对敌人的侦察机予以还击。最后是第四个角度从桥的角度来描述。最后部队是从人桥上通过了金刚川在规定的时间来到金城前线。这个桥面下是千千万万的士兵的肩膀共同搭建而成。故事很简单,教育很深刻。我们的新生活是多少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我们唯有更好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才能对得起先辈们为我们所做出的牺牲。

 

朱伟杰: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是为了保家卫国,也是为了维护正义。当时新中国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经济非常困难,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能够从战略角度高瞻远瞩地做出志愿军赴朝作战的英明决断实属不易。而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武器装备远比美军和联合国军差,甚至入朝后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忍人所不能忍,终于和朝鲜人民革命军一道战胜不可一世的美军和联合国军,让全世界知道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真正意义上入世界之局、开启了中国全球化进程。

 

宿卉:《金刚川》一片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的英勇奋斗,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民的精神和力量,看到了志愿军的顽强意志与军事能力。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辈抛头颅、撒热血换来的。重温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深刻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历史意义,发扬勇于战胜一切敌人的大无畏精神,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击一切颠覆中国的阴谋企图,也就更加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冯海芬:《金刚川》讲述了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志愿军在金城发动最后一场大型战役。为在指定时间到达,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志愿军战士们在物资匮乏、武装悬殊的情况下,不断抵御敌机狂轰滥炸,以血肉之躯一次次修补战火中的木桥。志愿军战士们以“通过那座桥”为共同目标,展露出战场上生死相托的兄弟情义以及上下同心、协作坚守的战斗精神。在与敌人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依然奋勇迎战,跨越七十年岁月传递不灭的精神共鸣。电影也告诉了我们,即便身处和平年代,依然能够通过电影去感受战争的残酷和真实,向每一个为国牺牲的英雄先烈们致敬。

 

许奕:《金刚川》分别从三个视角讲述从1953年7月12日下午到7月13日凌晨发生在金刚川的故事。在影片中从士兵的角度我感受到了急迫,一座桥迟迟不能过,而从对手的角度又感受到不可思议,一次次炸毁又一次次被修复;从炮兵的角度我们感受到的是悲壮,是浓浓的战友情和视死如归的精神。当“第四章——桥”出现人桥合体,我们支部的所有观影党员都被震撼了:志愿军们跳入水中,以身为桩以肩为路,为大部队的前进创造了条件。电影以这样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中国赢得这场战争背后的原因、付出的代价和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影片中最让人难忘的是炮兵连张排长一条腿、一只胳膊炸没了,他用燃烧的火止血,用木棍支撑着身体穿过玉米地,走到战友们全部牺牲的炮位上,把嚣张的敌机打了下来。他让我们懂得了什么是铁骨铮铮的硬汉,什么是自我牺牲,什么是百折不挠,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我们现在的生活是由无数革命先烈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如今的中国已经不是被外国列强欺凌和任意宰割的中国了,祖国的发展和强大是我们美好生活的基础,愿我们的世界没有战争,只有和平。

 

李汉清:《金刚川》改编自真实事件,志愿军战士连续七次修复三十七米长的大桥,用血肉之躯筑起金刚川上的水路通道,保障了前线的物资输送。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抗美援朝就是保家卫国,使全世界重新认识了新中国,粉碎了西方企图将新中国扼杀在襁褓中的妄想,极大地提高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对远东地区和整个世界局势产生了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同时,我们也看到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和美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作为一名理科教师,更要在课堂上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个人发展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夯实理工科基础,立志国家的科技发展和创新。

 

侯晋豫:《金刚川》改编自真实事件抗美援朝的最后一战——金门战役,金刚川是金城前线附近的一条河流,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电影就是围绕着这条河上的一座桥展开的。尽管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远远落后于敌军,但他们硬是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守住了金刚桥。每个人都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为了祖国可以奉献自己的一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让爱国主义精神在学生心中牢牢扎根”。要在课堂上传递感恩心,认识到志愿军战士们浴血奋战才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向人民志愿军英雄致敬!

 

许燕:周三党员活动,大家观看了电影《金刚川》,该片为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而拍摄,讲述了志愿军战士们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以血肉之躯顽强拼搏的英勇事迹。通过观看影片,仿佛看到了70年前战场的烽烟,中国战士凭借坚毅不挠的意志,用小米加步枪创下了历史奇迹。特别是影片的最后,英雄们以血肉之躯架设人桥,赢得了最终的胜利,这种崇高的精神和坚强的意志让我深受感动。正是这无数无名英雄的浴血奋战、保家卫国才有今日的幸福生活,和平来之不易,祖国的强大来之不易。我们应该铭记历史,铭记英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道路上传承和发扬英雄精神!

 

何乐晓:电影《金刚川》围绕着金刚川上的木桥,从四个角度展现了炸桥修桥的反复殊死较量。虽然这只是两年多的抗美援朝的极短片段,但全剧洋溢着的甚至似乎要迸发出屏幕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令人震撼!志愿军工兵战士以血肉之躯维护、支撑着生死攸关的木桥,尤其是高射炮小队为了护桥不惜燃起熊熊火焰暴露自己直至最后战死,其牺牲精神令人扼腕令人激奋。作为一名物理教师,通过此剧也深切地感受到了科技在战争中无可替代的重要性。如今,我国的科技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在国防科技和军事装备上虽然还是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但差距在不断缩小。为了让学生能“为祖国而学习,为未来做准备”,作为教师的我们就要兢兢业业教书育人,这应该就是当下的爱国主义,当下的牺牲精神。

 

陈贵新:电影《金刚川》描述的是抗美援朝期间志愿军建桥、护桥的悲壮故事,面对强大到不可一世的美军,他们毫不胆怯,与敌机展开生死较量,最后用血肉之躯建起了一座人桥,让部队顺利过桥赢得了时间。他们的精神催人泪下,当然为当时我们的科技落后扼腕叹息。历史是一面镜子,当今的中国,与当时相比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但我们与发达国家之间还有不少的差距,我们的领导人意识到了这一点,在刚刚提出的“十四五”规划中,就提到了要培养国际一流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青年科技人才后备军,要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作为一名理科老师,我感到责任之重大,我们应该牢记使命,兢兢业业教书育人,为加快培养科技创新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吕革平: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进入最终阶段,中国志愿军在金城发起大型战役,志愿军军战士能否在凌晨5点前保证桥的安全让支援部队迅速通过金刚川向金城前线投放更多战力成为了关键,为此我军和敌人展开了一场生死对弈。电影对同一时间、同一事件进行了不同视角的描述:士兵--我军侦察兵视角、对手--美军飞行员视角、炮兵--我军高炮班视角、桥--桥反复被轰炸、如火如荼修复的视角。还有一个场面十分震撼,敌军“丧门神”反复炸桥,志愿军反复修桥。最终,当桥体被美军摧毁后,为了保证大部队按时过江,志愿军战士用身体架起了一座四层的血肉之桥!镜头之下,会水的战士脚踩在水底的桥桩上,完全被水淹没,他们托举着第二层,第二层战士托举着第三层,第三层、第四层战士托举起桥面。这是一座美军再也无法摧毁的人桥,这是中国人民的精神,这是保家卫国的情怀。这座桥,粉粹了侵略者的阴谋,将他们赶出了国土,保卫了祖国的安宁,换回了我们的幸福生活!山河无恙,英雄不朽,吾辈当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