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新闻是跑出来的——记初二年级“新闻写作与采访”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065 发布时间:2020-10-13 09:38:21

开学伊始,初二年级的语文学习就开启了一个全新模式的“活动探究”——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新闻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每天都有各种各样的新闻,通过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渠道来到我们身边。对我们来说,是既熟悉而又陌生。熟悉,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各种新闻;陌生,是我们对新闻的体裁、采编等的认知还是空白的。

2020年9月26日,初二年级在2号楼一楼报告厅举行了新闻讲座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已退休多年的《浙江日报》原副总编辑应金泉爷爷。他,将带领同学们开启对新闻的探索之旅。

已是古稀之年的应爷爷,在职时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和浙江省新闻奖。2009年退休后,担任浙江省记协专职副主席。2011年至2018年4月,担任《文化交流》杂志总编辑。他与新闻打了近五十年的交道,是浙江省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

在一个半小时的讲座里,应爷爷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当天的主题——练好新闻采访的五个基本功:采集信息、提问、观察、写作与学习。

“新闻是跑出来的”一句俗语引入,应爷爷用浙报同事徐永辉老师的故事,展现了新闻人不畏艰辛执着坚定的新闻态度。徐永辉老师从新中国建立至今,70年坚持跟拍一户农家,折射出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以一户普普通通的农户生活为窗口,展现了时代的波澜壮阔,1994年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曾向全国观众介绍他和他的作品。应爷爷讲到精彩之处时,大家无不探身向前,认真聆听,也有许多同学飞快地做着笔记。应爷爷提出的“善于用新的角度发现新闻”等建议,也给了同学们不少启发。

接着,应爷爷又用几个鲜活的例子,向我们介绍了数位各具特色的新闻人于冠西、陈庆港等,以及他亲身经历的新闻事件和采访。其中,渐冻人汪建华的故事,我们印象尤为深刻。在应爷爷略带地方口音的亲切叙述中,一位坚强病人的形象逐渐浮现。因为全身肌肉萎缩,身体除眼珠外动弹不得的他在妻子的帮助下,仅通过眼神交流,凭借拼音板沟通,四年写成了一本四万多字的书,可想而知其中的艰辛。

从应爷爷的讲述中,我们得知促使应爷爷采访渐冻人汪建华先生的起因居然是一则二百来字的简讯。这则简讯背后到底有怎样的故事呢?应爷爷希望从中发掘出消息背后更多的新闻价值,于是当年已65岁的他不辞辛苦到病房对汪建华家属进行了采访,最终完成了特稿《用“眼”写下的生命日记》,并刊登在《文化交流》显著的位置上。

从故事中我们还获得了许多新闻写作与采访的点拨,如要“开门见山,抓住要害”“问题切口要小”“交谈中以亲和的态度去提问”“问题要新颖,触及事物本质”“下笔前应筛选素材”等等。这为我们最近的“新闻采访与写作”主题实践活动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

最后的提问环节,同学们更是争先恐后,踊跃发言。有的同学提出了与新闻实践活动相关的问题,自然,也有基于提问同学出于个人兴趣的、和历史有一定关联的新闻旧事。无论大家的问题有多“偏”,应爷爷总是一丝不苟地回答,让每个同学都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这次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新闻采访活动的热情,大家恨不得立刻跑新闻,写新闻。当然更重要的是我们认识到了新闻的重要性,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人命关天,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誉毁忠奸,因而更应牢牢记住“新闻是跑出来的”,只有深入实际生活,才能在不起眼处发现新闻。

初二5班 周一苗 撰稿 郑哲瀚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