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浙东蕴秀异,欲罢不能忘——记初二年级语文暑假作业之“一起行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557 发布时间:2020-09-30 01:42:27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就是今年暑假,我们拿到的语文作业引言。诗中的这片土地指的是哪里?这里出现了怎样的人物?又发生了怎样的事情?

我们的脚下,是浙东的广大土地。它以两条大河为中心,繁育出了灿烂的文明。千年之前,这里的奇山异水,便以“天下独绝”著称,它宛如人间仙境,连风都是透亮的,像孩子的眼一样干净。

那个时候,并没有“旅行”这个概念,却有人有幸目睹了这里的美景,以永不凋零的笔意写就“天上人间”。史料诚实地记载着这里的过眼烟云:文人墨客、金戈铁马、惊天动地的爱情、地久天长的友谊,亦或者是一次又一次的擦肩而过。

这条以文会友的古道便是赫赫有名的“浙东唐诗之路”。

如果我们翻开史书,来到744年,还会看到更多:

记得那年的秋天很凉,车马行过长安的大街,带起一片不知什么花儿化作的尘泥,李白——这位传誉千古的大诗人走出了长安古旧的城门。他伫立秋风里,虽不能“倚杖听江声”,却也能感受到“自古逢秋”的悲伤和源自灵魂深处的孤独。他要离开了,白鹿已经等候多时,将带着他去那永恒的光明所在。

他葛衣竹杖,不再有朝堂上光鲜亮丽的外表,现在回想,所谓“忠臣”的冷嘲热讽,挤兑疏离,仍历历在目,而他已经不再年轻,不再有与群臣争锋相对的锐气,也不再有对他们周旋的耐心。

他安静地注视了一会帝都的大门,转头,默默离去。从此,举头见日,不见长安。

在他出发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踏上了一条怎样的旅途,也不知道在他之后,又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佳句。他只知道他是李白,他是“千金散尽还复来”的李白啊!他有什么好怕的呢。

“天姥山那么高,一定有仙的吧……”他这样轻声说。后面的语句,却随着秋风飘散而去。

那年李白47岁。

而在同年,贺知章同样走上了这条传奇之路。两位诗人一见如故,从此缔造了一段不朽的传奇。

744年两人的一见如故,到747年,李白寻找贺知章无果的悲痛,这个世界已经变了太多太多。

无奈“千古风流人物”总是“各领风骚”。22年后,又一位风云人物登上了历史舞台。不同的是,元稹走上这条唐诗之路时,仍是意气风发的少年,于是他一生中灿烂的华章留在了《全唐诗》中。

百年后,历史的镜头又聚焦于另一位诗人,“一泓镜水谁能羡,自有胸中万顷湖”,便是白居易借绍兴镜湖自鉴自勉之作。

行走在这块土地上的,有蓬草般漂泊的游子,也有“我独不得出”的志士,他们一步步地走来,见过天姥山顶的层云,见过若耶溪畔的繁华,他们的生命就在浙东古道上熠熠闪光;他们行吟的诗歌也在历史的篇章里驻足。

诗人把自己的青春年华付诸浅斟低唱,我们怀揣无限敬意,跟随诗人的脚步,品诗词,悟情感,感受诗人的心路历程……

假期里,同学们选取不同的诗人,不同的诗歌,纷纷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用手中的相机、手机,甚至画笔,记录下走过的土地,拍摄、剪辑、合并、演绎,最终组合成图文并茂的视频作品,一幕幕美景,都是同学们精确到每一帧的努力。

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有的同学身穿汉服,试图重现当年的盛景;有的同学使用各种社交软件,花了几天甚至几十天来讨论方案;有的同学尘封的厚皮史书中寻找诗人留下的痕迹。难能可贵的是,遇到困难的同学都没有轻言放弃,最终给这份作业,也给自己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通过这次活动,同学们走出课本,走出书斋,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真切地领略了唐诗的文化意蕴和人文底蕴,唐诗中的每一个字句都变得更加鲜活而生动,我们眼里看到了唐诗赋予这块热土、这片风景永久的生命力,因而我们的眼里常含热泪。

初二(2)班 陈景

 

创作者感想选登

当老师开始播放我的视频时,我很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放松下来的成就感、一种在水里憋久了后露出水面换气的舒畅。感觉暑假的很多时间都用在这个视频上了,现在回想一下,做视频的时候很忙也很高兴。感谢学习中能有这样一段经历。

这次视频也让我更好地了解了孟浩然——原本我对他知之甚少,因为一首《春晓》,选择了介绍他第二次入浙东的路线以及心境变化,也算是一点私心。借助活动才知道,浙东对于孟浩然不仅是闻名天下的水墨江南胜地,更是一处寄放心绪的密室——像是小孩亲爱的日记本。他将所有的不甘、忿然、疲倦和郁郁不得志的阴霾寄放在这里,用诗句大声地呐喊。

初二(1)班 钟宏灏

 

我们查阅到的资料表明,李白一生多入江南,第一次与最后一次甚至间隔了几十年,但通过他的诗歌可以看出他故地重游时走的仍是从前的路,他对江南美景的痴迷也没有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磨殆尽。就拿《天台晓望》为例,资料显示,这首诗作于李白四十多岁“赐金还山”之时,他去镜湖看望老朋友贺知章,而那时贺老已经去世。李白在路上回忆起天台山的美景,故作此诗。

说实话,我们去天台时并没有李白这种“置身仙境”的错觉。山是山,水是水,天是天,不知何来鲲鹏巨鳌羽仙赤霞。而一旦联系李白的诗作“凭高登远览,直下见溟渤”,山仿佛有了百越之高;“云垂大鹏翻,波动巨鳌没”,水和云间顿时生机勃勃。他的诗作似乎有着别样的美丽,带领我们走入了独属于他的仙境。这就是李白,无愧于诗仙之名。

在千年之后,真正踏上当年他走过的路,不禁感概历史时局正如风云变幻,我们注定无法还原当年的景象,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但总会有细小的痕迹——正如李白的诗一般忠实地镌刻着时光,万古留香。

初二(2)班 徐黄嘉怡

 

戴上从前的头饰,穿上精致的汉服,挽起高高的发髻,我们追随贺知章老先生的脚步,来到古城绍兴,去探索属于我们的“浙东唐诗之路。”

绍兴,古称越城,是贺知章的故乡,86岁告老还乡的他,就在这里,留下了一首朗朗上口的绝句《采莲曲》。我们一行三人,在绍兴看见了会稽山的云雾,镜湖上的莲花和采莲人,寻访了贺知章的祠堂——贺秘监祠……在长达一个暑假的制作中,我们反复修改文案,调整思路,终于呈现出一个还不错的作品——《诗狂易狂》。在这短短的十分钟内,我们付出的时间和精力远比视频里呈现的更多。但是,就是这十分钟,让我对贺知章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莫言春度芳菲尽,别有中流采芰荷”——这是属于一个耄耋老人的豁达。

初二(3)胡童昕

 

因为疫情原因,我们并未出杭州,也因此选择了对杭州有深刻印象的白居易。我们去了西湖寻找孤山寺与贾亭,遗憾的是两寺已毁,我们只能拍摄孤山与西湖。为了充实画面内容,我专门找父母的朋友学习了剪辑。在正式剪辑前也寻找了许久素材,耗时较久,前后做了一月。非常感谢我的两位队友,她们完成了其余的所有工作,让我能够专心地完成视频。这次活动让我获益良多,学会了组织和策划,增加了我的技能并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希望下次视频作业能够呈现得更加完美。

初二(4)班 谢熙琟

 

唐诗之路不仅仅是一条古代诗人走过的路,它更是凝聚古风古韵,路旁边仿佛有诗人走过的点点痕迹。镜湖上古纤道如一条长龙,千百年前纤夫便在这里辛苦地拉纤;曹娥江末,最后的剡溪水正与曹娥江作最后的告别;大禹陵上,大禹昔日在会稽山边的盛典举世瞩目;越王台后越王殿,勾践正在举行酒宴。整条路上,一切似乎都是有灵性的,一切都符合诗中的种种场景。“镜湖三百里”“送我至剡溪”“会稽风月好”“西陵绕越台”。可见诗人对唐诗之路的印象是美好的,甚至对它有一种恋恋不舍之情。我们便在这诗的天堂中,尽情摄影、写生、描写。

在这里创作的每一件作品都是有内涵的。把内容丰富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就变成了我们自己的唐诗之路。

初二(5)班 应一鸣、周逸轩、程胤涵

 

行走在浙东唐诗之路上,让我不断感慨其壮美奇幻的景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搜集素材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就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的许多故事,这是以前所没有领悟的。我们探究的诗人元稹,在绍兴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他最吸引我的,是在朝廷为官刚正不阿,被贬后意志犹在的品质,这也是“元白”二人在这条路上备受人瞩目的原因。“江山代有人才出”,在这样一块宝贵的土壤上,孕育出来的生命也必然是富有内涵的。

初二(6)班 孙钰婷

 

附:“唐诗之路”视频制作优胜组名单

班级

获奖作品

主创人员

初二1班

《卿何遁栖隐》

钟宏灏黄斐凡

初二1班

《浙东唐诗之路——仙居》

应沛成朱家祺施萌萌

初二1班

《新昌之唐诗》

胡一鑫王子熙毛冯缘

初二1班

《李白之唐诗之路》

吴吕其睿苏展锌

初二1班

《谪仙之唐诗之路》

张悦林蔡晶睿朱昱瑶

初二2班

《李白之天台足迹》

徐黄嘉怡黄思琦

初二2班

《我眼中的唐诗之路》

楼晗玥

初二2班

《白居易与龙井》

王翟施翁晗秋轶晨

初二2班

《孟夫子东游记》

刘欣怡

初二2班

《贺知章回乡路》

林涵

初二3班

《诗狂易狂》

宋善楚胡童昕刘健智

初二3班

《唐诗之路》

李佳妍刘子轩

初二3班

《诗语天台》

陈彦呈

初二3班

《浙东唐诗路西陵》

黄潘越

初二3班

《人间天堂》

夏梓豪

初二4班

《诗画江南》

谢熙琟方晨缘葛琳

初二4班

《新诗路传奇》

徐亦心林函宇於诗轩

初二4班

《路与诗与他》

金睿

初二4班

《诗行越州》

王鹤童

初二4班

《诗人的旅途》

蒋云翀

初二5班

《李白韵》

周逸轩应一鸣程胤涵

初二5班

《越州元稹》

吴玥瑶胡书恬楼宇熙王悦然

初二5班

《鉴湖——诗人方千》

陈亦瑶王晨昕

初二5班

《那些关于孟浩然的真相》

李玥郑秋艺郑果

初二5班

《当归——李白剪影》

陈宇曦

初二6班

《元稹浙东行》

孙钰婷王晨欣

初二6班

《绿杨阴里白沙堤》

黄宋天择

初二6班

《白居易的浙东之路》

段欣喆何邦仪

初二6班

《天台追寻孟浩然足迹》

徐晴柔鲍馨仪祝悠然

初二6班

《可怜风景浙东西》

彭雨晨张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