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分享阅读共享书香,让教育之花绽放——2020年教师阅读分享纪实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355 发布时间:2020-09-09 10:17:28


8月28日下午,教师全员培训安排教师阅读分享,张传鹏、江晨曦、余霞、张鹏峰、郑伟等五位教师分享阅读心得和教育思考,倪江老师作点评。分享活动由教科室主任林存富主持。

自由撰稿人张小砚曾说过,要么读书,要么旅行,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样在路上。学校是读书的地方,教师是最擅长读书的群体。上学期,教科室发起青年教师工作坊教师读书活动,并组织了教师阅读分享会,效果良好。在上学期期末,将教师读书活动推广到全校。为了让每位教师、员工都能展示自己的阅读风采,读书分享会将由部门、教研组推选教师,分期进行交流。第一期读书分享的老师来自语文、数学、高中英语、信息技术和体艺组。读书分享主题如下:中小学心理研究、学科核心素养落实、学科育人方式转型、项目式学习以及STEAM跨学科理念整合等。

数学组张传鹏老师分享的是华应龙老师所著的《教育要给学生留下什么》。这本书着重强调教育工作的最终成效不是以教了什么,而是以学到什么、对学生有什么影响来衡量的。面对轰轰烈烈的教学改革,面对充满个性的学生,如何进行教与学?如何教育和引导学生?多年以后我们又能给学生留下什么?

书中的核心观点1.从“生活即研究”到“研究即生活”。课前、课中、课后自然要研究,日常起居、朋友交往抑或偶发事件都可以诱发研究,可谓“时时是研究之日,处处为研究之地”。2.教育要“勇敢地退,适时地进。”教学不仅需要教师讲明白,更需要学生自己想明白。知识是重要的,但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兴趣,而兴趣来自体验。人与人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反应快,是顿悟,有的人反应慢,是渐悟。3.错若化开,成长自来。因此,华老师牢记数学教育、数学教学的使命,他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怎样才能让学生心中有“数”,而不是怕“数”,厌“数”呢?他的观点就是——错若化开,成长自来。4.师者若水,上善若水。师者若水,宽容博爱。老子曰:“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华老师认为,师不在名,有爱则灵。水最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是,它“往低处流”。 5.播种太阳,明媚一生。华应龙老师认为:“人的成长主要是精神和灵魂的发育、成熟和提升的过程,我们教师能做的就是播种太阳,让教室里的每个角落都变得温暖和明亮,用阳光温暖学生的心,让迷失的孩子找到来时的路,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希望。”他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张老师也结合自己学车经历体验具体阐释该书的理念和方法,让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更好地理解书中主要观点。

语文组江晨曦分享的阅读书目是《乡土中国》。江老师先说明了分享这本书的缘由。《乡土中国》与其他教育教学类书籍不同,它是新编高中语文教材高中生必读书目,占据了整整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它又是一部社会学名著,而不是文学名著。这样的一类书籍作为一个必读书进入阅读范畴,需要打破阅读的壁垒,因此,此次分享是探讨如何转变教学模式和理念,以及如何实现学科核心素养落实。

接下来,江老师讲述了阅读这本书的思考感悟和如何教学的计划。江老师通过对碎片化阅读和“整书阅读”的分析,认为整本书阅读应该指向主题阅读。通过阅读“这一本书”,引导学生去阅读“这一类书”,甚而阅读与之相关的“所有的书”,从而上升到“主题阅读”的最高阅读层级。为了帮助学生达到最高阅读层级,备课组教师将《乡土中国》设计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探究型、研究性学习任务群,涉及到几乎所有社会学科的跨学科项目学习。

江老师不仅对一本书的阅读作了分享,也对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作了分享,引起语文学科教师对阅读教学的思考和借鉴。

余霞老师对《英语专业混合学习模式研究与实践》进行了解读,并结合自己教学工作中的实践分享了心得体会。余霞老师首先介绍了混合学习的含义,与传统学习模式相比,混合学习模式代表授课方式的转变、交互作用的增加、评价方式的结合,其开展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和电子时代的联通主义。随后,余霞老师详细解释了实践中开展混合学习的四种转换模式、五个关键成分和GT课程的交互活动的主要内容。余霞老师也强调混合学习模式评价方式需要进行转变,需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包括出勤、课堂表现活动、课堂笔记、在线小测验、期末考试。最后余霞老师对于混合学习模式也进行了反思,主要包括:如何更加突出个性、差异化教学,对于自主学习能力弱、依赖性强的学生如何提供额外的关注和帮助,如何更好地利用社区在线论坛这个多元化背景平台。虽然余霞老师的分享针对的是英语专业混合学习模式,但混合教学模式中对学生个性化的重视,教师作为指导者和共同探究者的定位,以及混合教学模式体现出的趣味性、参与性与互动性对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尤其是混合学习模式的构建也起到了启发和指导作用。

物理技术组的张鹏峰老师为大家带来了《还可以怎样学习》一书的读书分享,本书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学习方式的变革、学习内容的变革、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技术在教育变革中的作用、教育变革的方向。学习方式的变革主要强调课堂组织形式、教学场地、学习理念以及学习架构的变革。张老师特别向大家介绍了“博物馆学习”的概念,博物馆是快乐好玩的迷宫、生活体验的社区、艺术享受的殿堂,也可以成为研究探索的工厂以及建构学习的课堂,从而成为灵魂洗礼的殿堂。学习内容的变革部分中,张老师提到了健康与幸福课的概念,力求改变课程适应学生,从而融入本土、融入年级、融入学科。国际视野下的教育变革部分,张老师向大家介绍了俄罗斯、法国、韩国以及美国等国家的教育变革,此外,张老师也提到了技术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以及前沿观点的交锋,当谈到教育改革的方向时,张老师总结到,要建立新思维,探索知识新内涵,进行系统思考,在宏观、中观、微观三方面寻求改革路径,从而进行教学场所、教学理念、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学习方式的创新,实现未来愿景。

郑伟老师跟大家分享的书是《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此书是朱永新教授几十年来从事教育研究的成果,不仅涉及基础教育,也涉及学前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仅涉及学校教育,也涉及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终身教育。从教育内容到教育方法,从教师队伍到评价体系,朱永新教授在这本书中全部进行了预测和重构。

郑老师在交流中提到:“停课不停学”活动开展后,网络直播课兴起。这也是师生们有史以来第一次离开校园,老师在家教学,学生在家上课,这样的形式与书中“未来学校”的学习形式很像。通过阅读,结合近期的经历,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教会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同时网络课程的开展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这让我们也意识到老师自身发展的必要性。书中提到“学习中心”的老师不再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的陪伴者,指导者。“能者为师”,每一个掌握知识的人都可以成为老师,这让今天的我们有了职业的危机感,不学习不努力进步的老师终会被时代淘汰。同时这也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指引我们朝着新时代老师的方向努力。



校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倪江老师就本次读书分享进行了精彩点评。他指出,未来学校与现在的学校不同,而是以一种新的“学习中心”的形式存在;学习中心可以是实体的,也可以是依托于网络的,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学习形式更加多元化;学习中心的学生不再受限制,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倪老师独到的思考和深厚学术阅历拓宽了报告会的深度和广度,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教科室、青年教师工作坊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