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推进教育公平 用心建设“重要窗口”——记语文支部七月学习会暨支部书记讲党课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554 发布时间:2020-08-06 11:17:38
7月27日,语文支部通过网络形式开展七月学习会暨支部书记讲党课活动,全体党员积极参与并发表感想,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根据省教育厅直属机关委员会《关于开展庆“七一”系列活动的通知》精神,语文党支部书记李芳同志认真构想、精心准备,提前录制好党课视频,给支部全体党员讲了一堂题为“让教育惠及每个学生,使重要窗口更加明亮”的党课,以探讨推进教育公平为切入口,要求党员贯彻落实“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新目标新定位的教育担当。
本次党课主要围绕两个重点:一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二是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倡公平教育。对于推进教育公平的必要性,李老师从国家要求、新课标要求以及学生、家长、社会的广泛要求三方面入手,结合分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的2020年《政府报告》中谈及教育公平的重要内容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的指导思想,让党员教师充分认识到推进公平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那么,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提倡公平教育呢?李老师广泛征引古今中外经典材料,从“相信每个孩子”、“保护自然天性”、“尊重客观差异”、“平等参与讨论”、“创造更多机会”等五个方面阐述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做法和思考。这次党课内容丰富、精彩、生动,有视频,有理论,有实例,有社会热点,有学生反馈,有力推动了党员同志的深度思考。
各位党员在观看党课视频后,纷纷在语文支部钉钉群中发表随感。有理论层面的深刻评析,有教育实践的生动事例;有谈及西方国家阶级固化带来的教育不公平,有谈及我国推进教育公平的决心和举措;更多的是思考如何在教育教学中推进教育公平,让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有的党员教师洋洋洒洒写下成百上千字,可见其触动大、认识深。
“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的新嘱托。教育公平不仅惠及每个学生,也惠及每个家庭,最终惠及整个国家。作为浙江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率先、更好地践行教育公平,做好示范作用,起到“窗口”效应。此次党课,党员教师深刻认识到,不仅要树立教育公平思想,更要在教育教学实践的每一环节体现教育公平。
(撰稿 徐如明)
附党员听党课后随感: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公平追求纳入了法制化轨道,我国宪法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财产状况、宗教信仰等,依法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我们对教育公平的理解也走过一些弯路,尤其是以“效率优先”为指针的教育产业化的发展,虽然在初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政府举办教育资金不足、财力不够的问题,却也逐渐将原本应该承担公民基本教育的学校推向了逐利的方向,以至于加大了社会鸿沟、强化了阶层固化。教育应该是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应该享受到普惠的公正的教育机会,产业化提供了差异化的选择,但是必须秉持政府举办教育是宪法授予的权利和义务的观念,不能在普惠教育公平层面上有任何短板。任何国家教育的城乡差别是客观事实,但是政府在举办教育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教育投资、资源配备的均衡性,纳税人的钱出现任何不公平的配置,都是有违社会正义的。当然,公平绝非平均主义,因材施教,差异化个性化课程建构,实质上正是对每一个个体的受教育权利的尊重,广大一线教师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公平享受每一种教学设施、每一种课程建构,无论是在起点公平、程序公平还是结果公平上,都能经得住考验。教育公平是基本正义。(倪江)
感谢李芳老师为我们开设党课。李老师事先录好课,大家可以在自己合适的时间灵活学习,非常人性化。李老师在党课中总结提出的在教育教学中提倡公平教育的方法也极具人性化。我理解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尊重个性与人性的。比如眼下越来越重视的实用性、交流性写作,市面上有很多此类的写作指导书籍和网课。中学课堂上,以创设外部情境为主的写作热度也在升级。这当然是需要的。但以创设内部情境为主的自我写作不能因此被忽视。因为这是高中生建构自身人格的重要途径。语文课不是专门培养作家的,但对于有写作天赋和兴趣的学生,语文教师有挖掘,爱护和鼓励的责任。(黄琼)
听了李芳老师的课,我想起去年看完的一本书《我们的孩子》。这本书是作者罗伯特•帕特南教授带领团队追踪了107位美国各地的年轻人和他们的家庭情况之后完成的调查报告。这项调查横跨几年时间,记录了大量案例,向我们展示了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美国社会逐渐形成的巨大阶级鸿沟。其中,最触动我的是,下层社会家庭的孩子和中上层家庭的孩子所享受的教育资源、父母培养等方面的巨大差异,以及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们的经济状况、职业发展、婚姻关系等方面都受到这些因素的深远影响。但是,书中指出,如今的美国,已经完成了阶层流动,“寒门再难出贵子”已经不是“狼来了”式的恐吓,而是出身处下层社会的孩子们面临的现实。换句话说,阶层已经固化,穷人几乎没有出头的机会。我们虽然一直都在抱怨高考不公平,但是在国内现实的情况下,这依然是一个相对公平的机会,特别是对家境贫寒的孩子来说,抓住高考的机会,未来人生便有了最基本的保障,他们将来即便不能大富大贵,至少能保持平均水平线的生活水准。当然,任何人不可坐等公平,社会的未来转型不会因为个体的区别而放慢速度。(沈捷)
党员教师谈教育,名正言顺。李老师谈的学科教育如何体现教育公平,是学科德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公平,如果从宏观的角度理解,我以为有两方面:一是保障每个人的受教育权利,受教育的对象不仅仅指儿童和青少年,还包括成年人,不应人为设置障碍,向某些人倾斜。第二是国家和社会创造丰富的教育资源,保障每个家庭选择与自家孩子相匹配的教育。(屠美玲)
西方最近“黑人的命也是命”运动得到全球响应,原因就是西方阶级固化,白人长期压迫黑人,已经从制度和文化上把黑人逼上绝路了。国内近几十年的稳定来自于上升通道是通的,高考代表了一种绝对公平,整体经济发展没有让太多人掉队。但是随着顺应越来越大的新中产阶级的需求,教育资源开始分化,拼爹现象愈发明显,从大来讲,是社会公平正在被侵蚀,如果新中产慢慢把农民逼到无出头之日,整体社会就会发生动荡,最后没有人能独善其身。所以,推进教育公平,是防止阶级固化、保持持续发展态势的需求,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王春晓)
当前国家正在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改革,教育公平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可见教育公平不是一件事情做好、做到了,就公平,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比如说,我们有很多短板要补,要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尤其是贫困地区、山区等,我们的教师工资还有待提高,教师的幸福感还需要不断得到提升;我们有很多的教育堵点、难点需要疏通,比方说升学的焦虑感,现在普遍感觉上大学容易点了,如浙江高中生毕业生升学率快接近100%,但小学、初中的焦虑感还很强,怎样办好基础教育,推进中考改革,提升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满足社会对高中教育的需求,这些都很关键;在教育的机会公平、程序公平上还有很多路好走。浙江正在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推进清廉教育,这些都是保障机会公平、程序公平的有力举措。(周华伟)
作为一名家长,正经历孩子的上学入学,而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因而“教育公平”这个话题,不再只是一个话题,而是和我们的家庭教育、个体生活紧密结合的。对于国家和社会而言,阶层固化,教育资源的悬殊分配,的确会产生很多不安全因素。而对于个体家长而言,竭尽全力希望孩子享受更好的教育,占有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却是无法回避的问题。那么理想的“教育公平”是一种怎样的公平,似乎我们还有许多问题需要去解决。教育公平不是口号,而是需要在实践之中去关注问题,解决问题。(江晨曦)
感谢李老师为我们精心准备党课,让我们对《政府工作报告》有更深入细致的了解。党课上李老师提出了在教育教学中提倡公平教育的方法指导,其中我感触颇深的是“相信每个孩子”、“尊重客观差异”和“创造更多机会”。这让我想到了多年前任教的一个特殊班级,孩子们通过摇号等不同于其他班级的方式进入英特,与平行班的孩子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都差异巨大。任课教师在教学中面临不小的挑战。大家讨论最多的是如何结合这些孩子的特点和需求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教学中虽困难重重,但在与大家的交流探讨中和与孩子们的磨合中的确收获很多,并对语文教学不断调整。与平行班相比,教学内容上做减法,方式上做加法。尽量扎实孩子们的基础,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尝试以鼓励为主的多元化评价。学校更为他们提供多种机会和多元出口,最终有孩子直升英特高中考取重点大学,有一些就读国际部考取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优质大学。如今想来正是学校和老师们尊重孩子们的差异,相信每个孩子并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才让这些孩子公平地接受教育,最大程度地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更自信地面对未来。这群孩子提醒着我,在教育教学中,发现孩子们的个体差异,相信和尊重每一个孩子,让人人都有机会在语文课上发声应始终是我努力的方向。(黄越欧)
“教育公平”在一个民主法治的社会,本来应该是常识。我们之所以多年来反复强调“教育公平”,最后也不见得就“教育公平”了。简单说,一是“教育公平”内涵模糊不清。从来没有哪个权威给予明确的定义,更多时候的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致于教育乱象时有发生。二是教育缺乏人本立场。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要促进每个受教育者的自由发展。人的天性各异,智能多元,《中庸》有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以“修道”为径。教,是“促进”,而不是“改变”,更不是要将孩子培养成为这个或那个的工具。又如康德所言:“人,实则一切有理性者,所以存在,是由于自身是个目的,并不是只供这个或那个意志任意利用的工具。”三是“大锅饭”思维和平均主义严重影响,甚至是左右着“教育公平”政策的精准落地。我们国家推进“教育公平”很好,如果在教育一线再多一点理性的声音,或许我们才能回归到“教育公正”的常识上来谈“教育公平”,或许我们根本不需要再谈论这样一个常识性的问题。李芳书记讲得很好,学习之后深有感触,故发感慨。(杨文玫)
回顾中国教育史,从两千年前孔子提出的“有教无类”,到隋时科举制度的建立,直至叶圣陶的平民教育,其实都贯穿着“教育公平”的思想。时至当下,“教育公平”有了更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今年杭州市的公民同招,是政府政策迈向教育公平的一大步,对于我们党员教师个体来说,“教育公平”则直接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工作学习中。听了李老师的党课,我想,在平时工作中,也许我们可以反思:现今招生政策下,面对来自不同社会阶层的孩子,我们一视同仁了么?面对课堂上层次各异的学生,我们是否给予了同等的关怀和机会?面对行为习惯学习态度各异的学生,我们处理事务是否公平公正?教师内心也许难免有主观情绪的好恶,但一定要公正平等地对待学生,如皮尔斯所说,做一个好“演员”。(俞立)
前几天看了全国三八红旗手——云南丽江市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张桂梅的事迹介绍,非常感动。她几十年如一日坚守滇西深度贫困山区,为了让大山里的女孩有书读,她创办了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十年来使1600多名贫困山区的女孩有机会接受高中教育。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今天,“人人有书读”,“人人读好书”,是教育公平的关键。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无论是都市还是乡村,无论条件优越还是家境平凡,无论身心健康还是身有残疾,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均等地享受优质教育。这几年,我们浙江教育改革领跑全国。比如开展的“城乡教师交流”和“以城带乡结对帮扶”等活动来打造城乡教育共同体,比如大力推进的“互联网+义务教育”,让优质的教育资源重新配置。我们高中阶段开展的学生自主选课程,选择班级,也已成为常态。“3+3”自助餐模式、“七选三”模式都让每个学生有更多的自主选择的权利。西塞罗说过:让我们记住,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最底层。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苏云生)
追求好的教育,就像追求好的生活一样,是个人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应有之义。教育公平不是一刀切,甚至拉低平均水平,而是要因地制宜,给国民的受教育权提供更多切合实际的选择项。从政府执政的角度来讲,只有创造并维护一个多元共生的教育环境,才能对得起老百姓当下的努力,保障每个人对未来的预期。作为一名一线教育工作者,正如李芳书记党课上所讲,要从日常教学的细微中,创造更多的机会,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平等对话,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的未来铺设适合并属于他们的彩虹台阶。(徐洁)
听了李芳老师讲关于“教育公平”的党课后,我不禁想到前段时间在社会上掀起滔天巨浪的“陈春秀高考顶替案”以及山东疑似242起冒名顶替上大学事件。这些事件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就是因为接受教育是一位学子改变人生的契机,甚至是这位学子的家庭改变生存状态的一种可能。我的母亲当年差点因为家庭贫困而偷偷被人顶替,她不能相信自己没有被录取,于是在她的大伯带领之下层层往上找到自己的学籍档案,才没有导致因被顶替而改变人生的后果。不论是母亲的过往,还是山东高考顶替案,都是发生在过去的事情。任教7年来,我已经监考过5次高考,深知现在的高考每一步都严谨慎重,不容瑕疵。“教育公平”是我们心中的理想,而我们也一直在努力维护它!(杨时雨)
感谢李芳老师为我们开设以“让教育惠及每个学生,使重要窗口更加明亮”为主题的讲座。听了李老师的讲座,特别让我有感触的是李老师总结提出的在教育教学中提倡公平教育的方法,结合本人的平时工作,在教学中能结合剑高学生本身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结合剑高课程体系的特殊性,来调整自己的教学安排和设计,尽量尊重不同的个性特点,设计相应的活动,鼓励学生在母语教学的课堂上能积极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从民族文化中汲取精神养料,积淀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思辨精神,力争他们跨出国门前能实现杭外的培养目标之一——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中国人。但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不仅对我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需要剑高学子们的全情投入。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调动师生双方的积极性,学习和发挥教育的智慧和艺术,是我需要一直努力探索的。(许海萍)
(语文支部 供稿)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