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中国国家地理,让我们一同飞跃——大预班基于地理学科大观念的课堂实践探究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008 发布时间:2020-07-03 08:29:41

今年在大预班开设地理课程,我一直在思考,在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都不逊于优秀大学生的班级里地理教学应该怎样开展?

《地理教育国际宪章》中提到:我们应该深信,地理教育为今日和未来世界培养活跃而又负责任的公民所必需;我们应该意识到,地理在各个不同级别的教育中都可以成为有活力、有作用和有兴趣的科目,并有助于终身欣赏和认识这个世界;我们知道,在一个日渐缩小的世界上,学生需要更高的国际交往能力,以便在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和安全等广泛的项目上进行有效的合作;我们应该关注,地理教育在世界上一些地方受到忽视而在另一些地方则缺乏组织和连贯性的现象。大预班的孩子有一半将是国内高水平大学的保送生,一部分是要出国留学,我是否应该在这个阶段让他们通过地理课堂能更多地领略祖国河山的壮美,祖国地理历史的丰厚,更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感到自豪,所以我选择了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和《航拍中国》为载体,确定课堂内容。

那么课堂以怎样的形式展开呢?这时候,“地理学科大观念”这个词反复出现在我的脑海里,大观念是学习地理的核心,集中体现了学科课程特质的思想或看法,如同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识一样,大观念是有关概念的概念,是地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规律与基本技能的联结,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系统建构、深度理解、深入挖掘才能获得的概念,是学生对学科知识与技能高度综合化、体系化的体现。

首先,大观念是能够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大观念具有概括性与抽象性,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发现、生成、推论其意义,并在综合过程中促进对知识、技能的理解。随着学生对课程内容认识程度的加深,大观念会在不同的主题中拓展,从而超越表层知识,达到对知识、技能与素养性作多维目标的关联。其次,大观念是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迁移的。当学生具备某种大观念后,它不仅可以作为学生掌握的某种抽象概念,更可以作为学生认知性的工具,有效地整合碎片化的知识,应用于新的问题情境中,灵活地解决各种问题,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基于大观念的课堂教学尤其重视学生能力与素养的自主生成,因此大观念的建构需要借助各种学习探究活动来实现。在学习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在真实情境中探索体验,从而对主题的认识不断深化。

因此,我们就把大预班的同学分为11个小组,大家根据自己的兴趣确定研究内容,通过大量查阅资料、制作ppt、课堂展示的形式完成学习任务。在一节节课的展示中,同学们将地理、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知识进行大融合,给了我们一场场的知识盛宴,一次次的精彩展示,每每给我惊喜。临近期末,我们集结成册,以作纪念。

(政史地组 周蕾丽报道)

 

1大预班地理课程.rar

 

2:学生分组总结

1.胡雨海 《解读河北——隐忍不言的伤》

作为一个江南孩子,可以说包邮区就是我的生活舒适圈。此番借着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东风,我第一次把目光聚焦到一个“存在感不高”的华北省份——河北。燕赵之地曾豪杰辈出,然而她现在的光芒,却在京津“双子星”下显得有些黯淡了。从新中国成立来省区版图的变迁入手,我试图通过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剖析,阐述河北失落的原因。现状既然如此,未来河北该怎么走?是重走向京津输血的老路,还是趟出一条京津冀融合发展的新路?

不论是否被察觉,个体的命运和土地的遭遇在一定程度上是被捆绑在一起的。因而在宏观笼统地研究这片土地之外,我也尝试着“进入”几个普通河北人的生活,窥看他们的豪恸与希冀。我曾无知地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然而在此次实践中,我无比真实地体会到自然地理是如何与政治、经济和文化交织相成的。带着人文关怀去审视发现我们的土地,给不可预知的未来确定方向,这便是地理学的现实意义。久坐书斋的我们,能在大预班寻得如此宝贵的机会,去看看远方的和脚下的土地,展开具有现实意义的思考,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胡雨海

2.陈奕希 《慢步中国》

我读了《慢步中国》特辑,其中分为四块介绍了中国境内二十余条徒步或骑行的慢行路线,分别为走棱线、走脊线、走胡线和走岸线。我选择了走棱线和走岸线板块中的四条线路着重介绍。

棱线,在这里指的是中国各大阶梯的交界处,也就是台阶落差的地方。所谓棱上多美景,棱线周围为地质活动频繁多发带,地形多样,海拔落差大,自然容易产生自然奇观。走棱线有两种走法:沿着棱线走,体验山脉走势;穿越棱线走,体验地势高差。我选择了两条线路:河西走廊高台——山丹线,沙漠、草原、山脉、平原、战争、佛教在这里冲突交融;大渡河谷逆流而上之旅,一百公里内7500米的地势急变带魅力无穷。

胡线,是指对中国地理有重大意义的胡焕庸线。它不只是中国人口分界线,还与经济、文化、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等诸多分界线有极大的重合。因此,在胡焕庸线的两侧形成了自西南向东北贯穿中国的“生态人文过渡带”。走胡线,就是体会临界之美。第一条路线是步行东北,由从前的热河省附近出发,穿过燕山——大兴安岭的隘口,垂直渡过突破大兴安岭阻碍的中东铁路线,体会林草交界处的美丽,访问最后的使鹿鄂温克,最后回到富饶的东北平原,拜访胡焕庸线的最北端小镇瑷珲。整条线路从农耕区出发,穿过林猎区,来到游牧区,最后又从林猎区回到农耕区,充分展现了胡线两侧生态、人文形态的复杂多样,展现东北地区的诸多冲突与最终整合。另一条线路则是充满了三国历史故事,体验者以骑行的方式还原古时的蜀道难。从汉中出发,沿着古金牛道,最终到达成都,一路上经过勉县、明月峡、剑门关、牛头山、白马关等英雄故事赫赫有名的地方。

现代人的旅行,一般都牺牲了景点与景点之间的路途上的风景,以无聊的车内消遣代之。其实复古的徒步或骑行的慢行方式,往往才能更好地吸纳所到之处的点滴之美,能得到当地风土人情的感化,对获得的信息有更好的消化、理解。慢行的魅力在于遇见:遇见最不加修饰的风景,遇见最普通、却也是最有代表性的人群,甚至是与同样在土地上一步一个脚印缓缓前进的其他慢行者交汇,共同前进一段,再各自远去。

世界不可能以人为的界定粗暴地简化为一个个风景名胜点或具有明确边界的区域,各个区划之间往往都有广阔的过渡空间。慢行的意义就在于挖掘从一个特点鲜明的地点到另一个之间,漫长的过渡带的魅力。这是简单地从一处经由高速公路驱车前往另一处所接触不到的真实的大地。慢行真正弱化了“目的地”在旅途中的重要性,时刻提醒着人类除去飞速滚动的车轮,用双脚丈量大地的困难与踏实。现代生活中很难有这样的条件,花费几个月的时间用脚穿越几百公里,仅仅是为了实现自己朝圣大地一般的心愿,但是如果我能为自己争取到这样的机会,我会非常愿意做这件“浪费时间”的浪漫简朴的事。

陈奕希

3.俞依奇 《重庆:山与水之城》

重庆无疑是最精彩、最具故事性的城市之一。“雾都”、“火锅”、“码头文化”……重庆有着数不胜数的文化名片,以致于人们往往过度关注重庆的人文地理,而忽略了重庆奇特的自然形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山水和人文永远相伴相生:山水形塑了当地的人文风貌,而人文又重新定义了山水。无论是苍茫群山的基岩、开山劈石的河水、留在险滩礁石的纤痕还是麻辣的火锅汤料,它们都已经深深地融在了重庆人的血液里,构成了倔强又热烈的城市基因。从山水到人文,我们的重庆之旅即将开启。

俞依奇

4.陈诺 俞佳菲等 《北海道流冰》

每至隆冬时节,日本北海道都会迎来旅游旺季。流冰的最佳观赏期是每年的1月下旬至4月上旬,其中最为壮观的时候是2月中旬至3月中旬。虽说是“北海道流冰”,但冰并不是来自北海道周围海域或者像传闻中一样来自北冰洋。简单地说,俄罗斯阿穆尔河等河流的河水在汇入鄂霍茨克海后,因所含盐分的比例不同,海水表面会结成一层薄冰,冰块随着海流一路向南漂流,漂至日本北海道东海岸时便形成了壮观的流冰景象。然而,流冰景象稍纵即逝,到了3月下旬流冰便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随后便是鄂霍次克海沿岸冰层解冻,以及黑龙江的“开江”。

陈诺

5.叶雨晨 陈蓉婷 郑咏琪 《新疆》

本文是回想这次地理演讲的一点碎碎念。

首先进入高中以来,我们对于地理的学习一直都是比较功利性的,希望学习更多的地理知识用来应试,也没有做过地理方面的演讲。但这次的演讲不一样,在没有了考试目的之后,我们第一次有机会本着学习知识,扩展视野的态度去认真地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

就我个人而言,在了解天山夷平面,山地垂直地带性分布上有了对以往知识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 看了很多图片和视频的解析之后,我也更加了解一些地貌的形成和特点。其次就是,地理从来不是枯燥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地理的因素会在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起到一定的影响作用。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的中华大地能够如此包容,文化如此多元。

我们丰富的地貌养育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和文化。人文地理看似是自然地理造就的,但其实它也在无时无刻地塑造着我们的自然地理。这也提醒了我们,人类和自然相处不应该是一味索取,而是应该追求一种平衡和和谐。

再次感慨,大自然真的充满了奇迹。在国家地理的天山这一期,我知道了很多新鲜物种——流石滩上的奇葩花卉。在狂风肆虐,低温,辐射的重重考验中,一群生命在这里低调而又绚丽地生存着。我想任何一个人若是能够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看到如此美丽震撼的画面都会心生欢喜。但另一方面,我又不希望有太多人知道他们的存在。因为并不是所有人都有意识在欣赏他们的同时能够做到保护脆弱的他们。

了解一个地区,应该从它的地理开始。胡雨海同学的演讲给我们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开始,河北在我的眼中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北方省份。但是在胡雨海同学的演讲中,通过对它自然地理和人文的剖析之后,我才发现这个普普通通的省份背后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酸,也有浓厚的文化底蕴。

可以说,这次活动是一次启发吧,即使以后我们中的很多人不在地理这门学科上继续学习,但我们依然从这次活动中收获了一些宝贵的知识和经验。

叶雨晨

6.池致远 冯国森 《辽宁》

主要内容为

1、渤海海冰概况以及防治与利用

2、中朝边境由鸭绿江江心洲变化引起的领土纷争问题

3、辽东湾的“琥珀伞”和“潮汐树”

4、被忽视的抚顺琥珀

7.曹蕾 《横断山脉》

横断山脉,既是东西向交通的阻碍,也是文化、经济的纽带。在这里,有独特的“干热河谷”,其垂直地带性与世界上大部分山谷有极大的不同。这也使得处于亚热带的攀枝花成为了热带水果产地。

为了适应当地的生产方式,在这片多民族区域,有一种较为罕见的婚姻形式——一妻多夫制。泸沽湖摩梭人的一妻多夫制与走婚制度近年曾在网上引起热议,他们的婚恋观也被不少人称赞。“走婚”并不意味着多变,相反的,摩梭人十分强调忠诚与专一。“一妻多夫”也并不是许多人想象中的样子,它也有各种各样的要求。

作为一个没有选考地理的人,上一次认真学地理已经是近两年前了,许多地理知识都已经被我抛在脑后。借着大预班地理课的机会,我终于再一次开始研究这门学科。准备的过程十分艰辛,因为我几乎没法很快理解国家地理杂志上的各种理论分析。为了能让自己先搞明白,再把这些东西讲给大家听,整本杂志被我做满了笔记,贴了各种小纸条。与两年前准备地理学考时的感觉完全不同,这次我真实地感觉到自己是在“研究”一个课题,而不是为了做题而背诵知识点。能在高中结束前再一次享受地理这门学科,是我以前没有想过的。

曹蕾

8.江奕霖 《汉中天坑》

2016年年底,一个震惊全球地理界的“地理大发现”在陕西汉中横空出世——49个天坑在地理学家的文字包装下隆重登场。为什么这些天坑会“隐藏”那么久?为什么这些天坑会有着令地理学家兴奋不已的魔力?“天坑”的概念又是怎么提出的呢?让我们从四个典型天坑中寻找答案吧。

江奕霖

9.郑朝磊 《江湖老大——湖北》

在周蕾丽老师的指导下,我完成了湖北省的研学汇报。此次活动不仅让我更深入了解了湖北省,更让我对地理研究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的高中学习生活也有了一次完美的落幕。

郑朝磊

10.袁毅欣 《吉尔吉斯斯坦》

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中亚地区的战略地位变得越发重要,我想这也是为什么国家地理杂志用两个半本杂志来介绍吉尔吉斯斯坦这个中亚国家。我在地理课上带领大家了解的是这个国家一些基本的地理概况和与此相关的吉国吸引外资的条件。在进行了一些探究后,我更加了解了一个国家的种种境况与其地理条件的关系之紧密,更领略到了地理这门课的综合性意义。

袁毅欣

11.吴欣宇 郎朗天 党伊萱 《黄土高原》

黄土高原概述:黄土高原是孕育中华文明的舞台,他有父亲一般高大的身躯、低调的关怀和对子女的严厉要求。黄土高原东西长1000余千米,南北宽750千米,包括中国太行山以西,青海省日月山以东,秦岭以北,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位于中国第二级阶梯之上,海拔高度800~3000米。黄土的易耕性、自肥性和土层深厚的特点以及众多盐湖对早期农耕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作用。而黄土高原上屡屡发生的自然灾害促进了人们的合作与文明的起始。

感想:虽然我感觉我的准备还不是很充分,讲得不是很通顺,并且,作为一个选考不选地理的人,有些地方自己也不是很理解,但是这次活动不仅让我更好地了解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催生出强烈的旅游欲望,还很好地锻炼了我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其他同学的分享也让我蠢蠢欲动,希望有一天能够真正走遍祖国的大江南北。

吴欣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