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和诗以歌 和诗以舞 我们也是经典传唱人——记初一年级语文“经典咏流传诗歌演绎”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5020 发布时间:2020-06-18 02:37:33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尤以诗词为重。2500年前,有意境幽美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1800年前,有乐府中奏响的“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1200年前,有白居易吟唱“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800年前,有马致远抒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今天,我们站在这里,回望中国文化这条永不枯竭的悠悠长河,能否用自己的声音,唤醒那熟悉而又陌生的情境,再次展现文化经典的魅力呢?

“经典咏流传诗歌演绎活动”的作业布置后,大预班陈君羊、朗朗天、林卓宇、何宝琦等学姐学长专门录制了《琵琶行》、《望海潮》、《将进酒》等经典诗词的朗诵视频,对我们即将开展的经典诵读活动给予帮助和指导。

同学们也把活动安排得有条不紊,从书写方案大纲到万里挑一的选材再到一丝不苟的录制到精益求精的后期剪辑,正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从没碰过相机,耳机,PrAu等等录制剪辑工具软件的同学也因此习得了一门技术;从来不看古装剧的同学也为了剪辑视频开始不断翻看各种符合自己诗意的电视剧素材。

当然活动更为重要的是,让同学们在自己的演绎中更完美地表现经典诗词的内涵。为了能更深刻准确体会诗人当时的情感,同学们到网上查资料,实地参观博物馆,参考各种文献;为了让自己的作品能呈现出最佳效果,有的同学就同一幅画练习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有的每周末观察天气变化,只为到杭城各个地点拍摄获得最佳取景,有的自己录制伴奏,编曲编词,甚至到录音棚录制诵读演唱的诗词曲目。更值得称道的是我们已经具有了版权意识,翻唱他人作品的同学特地联系到原作者,征求过原作者同意并承诺会标注出处后才进行后期的一系列排练和录制活动。

从早期的选诗、取景,编舞、编曲,自弹自唱,到后期的剪辑、音效、情感处理,同学们遇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方法总比困难多,大家见缝插针,利用钉钉上的视频会议,微信QQ的多人语音视频通话,经过缜密的讨论,周全的考虑,饱满而丰富的作品诞生了。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背着热情的太阳,迎着凉爽的雨丝,活动的意义,是如此的简单,我们都静下心来,细腻地,慢慢地,轻轻地,让一篇篇经典,一首首诗词,流进我们的心间。                                              

初一5班 周梓翊 撰稿

 

1 同学感言:

在这样的一次综合性活动中,从选诗到录音,从选素材到最后的成品,我学到并收获了很多。就说剪辑视频吧,这次的作业终于让我有机会去尝试。没想到,效果还不错,同时新的软件也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在班级的分享中,也看到了其他同学的优秀作品,的确是令人耳目一新,收益颇多,“经典咏流传”不只是咏,还能演,唱。同时,通过这次的“演绎”我对中国的古诗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如果有下一次的机会,我也一定会更加用心,努力超越自我。

——初一(1) 钟宏灏

 

以前在看《经典咏流传》的时候,我就想过如果有一档让学生来演绎心中的节目会是怎么样的,没想到这一假想竟然在进入杭外后实现了,还是以竞赛的形式。

当初跃跃欲试的我们无一不在制作过程中付出努力,就拿我们组来举例子,从开始讨论到制作完成,我们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不管是“轻舟已过万重山”一样顺利还是“将登太行雪满山”一般艰难,最后交流展示的时候,我们都在其他同学身上学到了更多的东西,也为以后的活动积累了经验。

中国古诗词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以它丰富的底蕴滋润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儿女。多重朗诵、影视剪辑、歌曲、舞蹈,经典与现代的交融在我们这个时代变得流行起来,街上多了汉服,网络上多了古风歌曲,都是传统走进现代的表现,而我想这次竞赛的本意则是让现代元素走进传统,把一直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传统文化具象化。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聚在一起欣赏同学们的古诗词视频时,我顿时有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动。

——初一(2) 徐黄嘉怡

 

我们走的是比较刁钻的风格,以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为主线展开三首绝美古诗词的故事。表象看起来全在描写爱情的诗词中包含着真哲学,用心品味就能感受到作者满满的家国情怀。

这次“经典咏流传”活动,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了这人生三境界。这三首词我们早有耳闻,但并没有过多的了解。所以在探寻诗词背后真正的情感时,小组成员们也发生了一定的分歧。为了更好地品味出作者的感情,我们通过场景带入,资料收集以及博物馆的参观,才明白了作者心中赤诚的家国情怀。

用这样一种特殊的方式,通过表演,寻找适合的配乐来传递自己的体悟,把自己代入诗词,品析每一个汉字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只是简单读一读,看一看,背一背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可演,可唱,可舞,而不仅局限于讲解的方式,渐渐地,我们静下心走进了古诗,走进了作者内心。

——初一(3) 宋善楚

 

记得刚拿到这个作业的时候,周遭的一切都喧哗着,但脑子里就是轰然一下子静下来——好难。没有明晰的方向,没有确定的主题。

但脑袋里总有一个晃不掉的念头,要把它做好。

很强烈,很想很想把它做好。

然后在课间简单地定了下组,确认了主题——战争。

也许是刚学了花木兰,心底里的震撼久久挥之不去,也许是这个年纪的我们都向往战场血染大地的轰轰烈烈,我们怀着这样的锐气,更加坚定了之前的念头——做好它。

我们分了工,何奕诚作曲,奏钢琴主旋律。我负责古筝的和弦,配合钢琴,卢泓晔作词。

开始,我们以为会很简单。

五一的那几天假期里,每天都很忙碌。先是理解诗的情怀,然后尽可能大范围的收集与诗意境相符的曲调,不断地听,找到感觉,再自己拨弄着琴键,琴弦。直到找到能融进心里最深处的那个音,能勾勒出脑海里所想象的画面的那个音。前几天确认下主旋律,紧接着开始配合古筝,不能有任何的怠慢。前前后后创作了不下十来个版本搭配的和旋。

一次次的合,一次次的改,没有人不耐烦。只是为了听到心里最想的声音。因为音质的问题,古筝重新换过弦,钢琴转过调,突发情况和失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放越大。所幸,最终版是我们所期待着的声音。

作词,不可能是件容易的事。每个字都有经过反复斟酌,有些词经过了数次的推敲还是会换掉。想尽办法的共情,只是为了更好地让那些以前的军人将士们情怀再具象些,再真实些。

最后录音,反反复复很多次,瑕疵也不少,但我们没有选择修音。

就是原本毫无头绪的作业,在一个月时间内,做成了我们最希望的样子。的确难,所幸的确如愿了。

我们发现我们的初心似乎不同了,不再是因为心中的憧憬向往。而是真正的,对诗作,历史,战争,军人战士们的敬意。

“是忠骨埋在青岗上,还是忠骨堆垒成青岗”,或许没有哪一刻战火会停息,或许没有人能阻止悲剧的往复演绎,但我们始终向往着和平。

盛大,美好,灿烂,甚至有些缥缈的和平。那是永远的希冀。

在此献上《白马篇》作品,以敬战争的所有。

——初一(4) 金睿

 

这次的语文视频拍摄活动,我们小组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我们在拍摄前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踩点,在这里,也不得不说一下杭外优美的校园环境,这样优美的校园环境,为我们的拍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预备了近10个拍摄点,对每个出境的细节都进行了严密的考量。正是这样一丝不苟的准备工作造就了在拍摄和后期工作时的效率和质量。

选好了景,架好摄像机,拍摄时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笑场。为了保持画面的流动性和完整性,一旦有人笑场,只能重录。一遍遍地录,直到达到与预期基本相符的效果。音频极其重要,起初我们想让小组成员自行录制,再进行后期拼接。但由于录音设备噪音等不可控因素,最终我们采取了在学校教室里进行统一录音的方法。虽然已经练过这首歌,但只要有瑕疵,就会影响整体效果,一次次的录,一次次的删。几乎花了2个小时,我们才基本把这首歌录下来。

拍摄完成后,就需要进行后期制作了。这个过程基本由我进行操作,当然,每一位小组成员都为我的后期工作提供了修改意见和建议,小组成员的积极配合,让我们得以高效率完成这样一个作品。最终的成品我们也改了好几版,对各种转场、动画、衔接进行了改进,尽力使效果达到最佳。

这次活动给了我很深的印象,它既锻炼了我们的团队协作分工能力,也提高了我们的审美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付出了汗水,遇到过无数的困难,看到成果时,所有成员都能感觉到这样的付出是值得的。

——初一(5) 褚奕辰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我们熟悉的诗词伴着优美的旋律正在一点一点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次“经典咏流传”活动,无疑是对我们各方面能力的考验与挑战,同时也大大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养。

还记得多少个因为组织策划、录视频或是剪辑而忙得“晕头转向”的周末,多少次和组员在假期里长达半个多小时的音视频通话,多少遍撰写、修改方案和视频框架付出的时间和功夫——一切都是值得的。

这样的活动更是一种全面的学习。人际方面,我学会了和组员交流沟通、分工策划;艺术方面,提高了歌唱、朗诵和舞蹈的能力;技术方面,也掌握了一定的视频剪辑制作方法;当然,从语文学习来说,自然是大有长进的。之前长而难以背诵的古典诗词,竟然自然而然地刻在了脑海当中。

古典文学总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钻研。先人的智慧加上一代代人的不同理解,经典也以不同的形式进行演绎。我想“经典”就是如此“流传”下来的。真正美的艺术,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我们还将在这经典学习的漫漫长路上“上下而求索”。

——初一(6) 孙钰婷

 

2:“经典咏流传”优秀作品名单:

班级

作品名

出品人

初一1

《锦瑟》

钟宏灏

初一1

《长干行》

沈若翎、施萌萌、唐嘉程、王子熙、朱家祺

初一1

《葬花吟》

张悦林、吴喆希、郑希萌

初一1

《梦游天姥吟留别》

胡安琪、许天斓、余星源、胡一鑫、许善容

初一1

《望海潮》

叶睿可、张靖轩、郭晨露、李言格

初一2

《凤囚凰》

杨雯倩、戚佳悦

初一2

《李凭箜篌引》

徐黄嘉怡、黄思琦

初一2

《诗经南有嘉鱼》

程贝一

初一2

《声声慢》

裘宛锦、龚淋悦

初一2

《如梦令》

蒋诣涵

初一3

《琵琶行》

何家琪、杜思涵、曾子璐、张楚涵

初一3

《从<诗经>到现代诗》

胡童昕、黄语童、周毅行

初一3

《山鬼》

李佳妍、刘子轩

初一3

《秋千》

余力文、杨雨欣、占放

初一3

《人生三重》

宋善楚、许薇、孙昊、刘健智

初一4

《白马篇》

金睿、何奕诚、卢泓晔

初一4

《春江花月夜》

谢熙琟、葛琳、方晨缘、王可诺

初一4

《如梦令 》

吕言之

初一4

《琵琶行》

林函宇、徐亦心、杨晓雲

初一4

《情诗集》

郑一诺、詹宇欣

初一5

《定风波》

彭立早、应一鸣、程胤涵、周逸轩、孙浩哲

初一5

《春涧》

周梓翊、褚奕辰、陈宁馨、陈亦瑶、王雅钦、王晨昕

初一5

《望海潮》

胡书恬、王悦然、陈饴宁

初一5

《敕勒歌》

周一苗、沈昕楠

初一5

《宿建德江》等

李玥、郑秋艺、郑果、闫戴忻悦

初一6

《琵琶行》

孙钰婷、彭雨晨、王晨欣、张言

初一6

《琵琶行》

何玥琳 李佳玥、张梦泽、张琳琅

初一6

《三字经》

汤浩哲、王志凯、顾荣喆、陈罗鑫、陈凯文

初一6

《墨梅》

何邦仪、李思涵、赵敏杉

初一6

《蒹葭》

鲍馨仪、祝悠然、余妍乐、陈欣尔、徐晴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