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不落幕的戏剧热情——记初三年级戏剧录播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280 发布时间:2020-06-17 02:48:19
6月4日,初三年级各班剧组分批在6楼小剧场紧张而热情地录制准备已久的剧目。6月10日,经过同学们后期加工的戏剧录像在各班上映,一时欢声笑语在初三教学区此起彼伏,初三年级戏剧录播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
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从未冷却同学们对戏剧的热爱,这次戏剧演出活动的筹备工作也早早地开始了。在网课期间,林存富老师在戏剧专题课程中给同学们普及了戏剧的基本知识,编剧的常用手段,戏剧鉴赏的一般方法,最后各班选择剧目或原创,开始了演剧历程。随着时间的推移,编剧,分场导演,演员逐渐被敲定了下来。看着石墨文档上的表格慢慢完善,成就感时常会慢慢涌上心头。
在接下来的几周里,常常会看到各班的导演,演员们利用午休时间到对面的实验楼里一遍又一遍地对词,排练。每一位导演的台本上都画得密密麻麻,满满当当地写上了批注。道具组的同学们也纷纷找来了家中的酒杯,花瓶,甚至在网上购置了精美的桌椅台布……一切都进行地有条不紊。引用一句莎士比亚的话:“戏剧是时代的综合而简练的历史记录者。”我们在这次活动中不仅仅只是欣赏了4部精彩绝伦的戏剧,更是通过编导,亲身参与演出经历了剧中的情节。我们穿越回18世纪的英国,和娜拉一起在男权社会中觉醒,摆脱“泥娃娃”的称号;我们来到19世纪的俄国,与假钦差大臣一起上演一出充满讽刺的喜剧;我们回到抗战时期的中国,在枪林弹雨声中体会到了红军精神;我们也来到了大半个世纪前的茶馆,在几位老北京们的谈话声中听闻社会的黑暗……
同学们在本次活动中学到的并非只是戏剧的相关知识,更是听到了来自不同时代的呐喊声。让我们听听他们的想法吧。
(初三2班 张霁雯 报道)

导演说
上周四,初三年级各班在各自的语文课上录制了戏剧。因疫情原因,我们无法现场观看到其他班级的表演。而一部戏剧想要完完整整搬上台给大家观看需要参与所有人的不懈努力。我们班则选择使用王振宇同学的原创剧本,经过一定的删减与改动进行演出。其中的工作量更是难以想象。道具、舞台、灯光等等都需要时间去调整。数个晚自习的排练与制作道具,以及所有人的付出,最终造就了属于我们初三1班独有的戏剧——《长路》
一开始,大家对于戏剧是第一次接触,都不由自主地感到既新奇又好玩。在一开始剧本的选择上我们班便做出了与别的班级不一样的选择:选用自主创作的剧本而不是经典剧本例如《茶馆》、《雷雨》等等。那我们做出这个决定的目的又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一方面我们更偏向于鼓励同学的自我创作,当然,创造的剧本也十分动人。既然有可以使用的现成的剧本,又为什么不用呢?而另一方面,演出戏剧的最终目的是了解戏剧,感受戏剧,深入思考戏剧与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很显然,原创剧本与经典剧本在这一方面并无差异,都可以了解某一时期社会的人的精神面貌及社会环境。并且,原创剧本可以推动同学们对于戏剧角色的转变,从阅读者、观察者,上升到参与的创造者,使阅读与理解上升到更高的境界。将自己所创造的剧本成功地搬上舞台,就不是单纯“为了表演而表演”,让我们更加贴近戏剧的核心。这些是我们使用原创剧本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们期待排练能顺利,但中途免不了一些波折。第一遍在1号楼六楼正式排练时,许多内容并未像最终拍摄那次完善,道具组与群演也并不是非常熟悉剧本,每一幕之间切换的道具变动显得不是很流畅,每个人还处于一个很迷茫的状态,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应该做什么,导致第一次排练的效果差强人意。但这也让我们找到了我们的不足,起码有一个可以努力的方向——把整部剧成功顺下来。于是大家更加积极地去调整时间,解决问题,也有一部分原来不是剧组的人也来帮忙做事情。
也许就是因为那令人印象极其深刻的第一遍,我们始终觉得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是因为那一次次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有现在完整的《长路》。于是乎这就不仅仅是一次戏剧的表演,也是一种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精神的充实。没有开头显露出的不足,就没有结尾改进的成果。感谢所有为《长路》努力过的人,是你们,让这部并不成熟的戏剧,与众多经典一样有了站上舞台的机会!
——王振宇 (初三1班《长路》导演)
我们班导的戏是易卜生《玩偶之家》的改编版本。从四月中旬接到任务,到现在完成整个剧的编剧、导演、拍摄、剪辑,我有幸亲历了这样一个点子逐渐转变成一部完整的微戏剧的全过程。对我来说,这是一次全新的体验,因为我之前从未执导过任何正儿八经的戏剧。而我也感谢所有的演员和剧组的每个人的配合和贡献。这是所有的演员以及剧组人员按部就班,共同努力的结果。录制当天,看着演员的一个抬头,一步走位,一句台词,想着剧组中的人们为这个剧所做的点点工作,我被深深地感动了。再回想着这个过程,忽然觉得,为了抠演员情绪细节牺牲的自习时间,为了设计海报迟交的作业,为了剪视频熬的夜,都是值得的。红幕拉开,聚光灯下,好戏开场,其中蕴含着的,是每个人的热情,以及对于戏剧本身永恒不变的热爱。
——钱成城(初三2班《玩偶之家》导演)
本次活动遍及到班内的每一位同学,在导演组,编剧组,服装组等组中,每个人都各司其职,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导演组可以说是人多力量大,一个周末的操劳与沟通,把事情任务基本都分配好;剧本改编的几位同学为整部戏带来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新颖的倒叙手法让大家眼前一亮,一稿一稿到最后定稿,他们的努力与用心每个人都看在眼里;道具组、舞美组和服装组的同学是最费心思的,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与资金下设计出最符合时代背景的布景?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了大家很久,经过长时间的讨论与磋商,终于定下了令大多数人都满意的方案。
在后续的准备过程中,同学们思想的火花碰撞,迸溅,里里外外遍布每一个小组。例如,在道具组中,用食品的塑料包装盒刷上颜料从而变成茶杯,更是有同学用自己的毛笔作品“莫谈国事”为整部剧塑造了一个清末明初时的氛围。再比如,几位主角都是南方人,对于京味儿只能摸到皮毛,不能体会精髓。学成四不像以后,听起来更加奇怪。于是导演组在班级里营造了一种北京氛围:一时间,“嘞”“x爷,您吉祥!”使得班级内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到了最后表演的时候,虽然没有非常的完美,但“有那味儿了”。
我们不谈超越经典,只希望做到最好,将自己心中的经典呈现出来。这次活动无疑提升了班级的凝聚力和创造力,更是成为了初三生涯最为留恋的一次以班级为单位的表演经历。在充满栀子花香的毕业季里,我们留下了一个无法忘怀的作品。致敬经典,致敬毕业季,更是致敬整个三班。
——张羽涵(初三3班《茶馆》导演)
首先很荣幸能作为这次的分场导演加入我们《钦差大臣》戏剧的排练。从半成品剧本定稿的时候再到最后的录制,留给剧组的只剩两周不到的时间,所以我们四个分场导演还有总导演在最开始的阶段,每一天的中午和下午都是排练塞得满满的,从第一幕到第五幕,包括之后的连排——发现时间特别紧张,所以我们也特别紧张,但是从第一次的排练之后发现速度比想象中的快很多,大家的热情也高涨了起来,这个排练也变得没有那么压力山大了。在每一幕排练的过程中,我们有时候也会对剧本做一些修改,或者有时候会对舞台的效果提出一些建议,然后这样一幕一幕排下来,跟道具组舞台总监那边协调起来,看的次数多了,听得多了,发现自己都能把所有的舞台走位,道具布置,甚至演员的台词都能了解一点了。或许这就是强大的控场能力吧。
整个戏剧的排练从最开始的大家连台词都背不下来,到后来每个人开始细扣台词,再到后来细扣肢体动作,甚至是一下午的一对一、一对二辅导,大家都对这个戏剧投入了很多。演员,导演包括道具组,后期,都是经历了很多,也是付出很多的。
到最后的彩排和录制现场,其实还出现了一些小事故,比如说服装的第一次上身,以及现场的耳麦,我们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个东西,因为数量还是有一点不够,那么有时候可能在主演和几个群演的身上,这个耳麦会来回交换(由于两位贵族小姐的长发和帽子使这个过程变得更为惊心动魄),然后我们甚至还因为有两幕的衔接比较难协调,调整了一下演员的走位,就是在彩排和录制中间那么一点点时间内,大家群策群力,提出了很多个可以改进的建议。当然,最后录制出来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可以说是大家劳动的结晶吧。大家的临场发挥能力,临场应变能力,以及市长在最后加的那一句台词都可以体现出我们对这个戏剧的十足把握,所以我们才能对它做及时调整,让它呈现出最好的效果。《钦差大臣》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付出的同学,大家都辛苦了!
——孙秋淼(初三4班《钦差大臣》分场导演)
演员说
作为《长路》的主演之一,我有幸参与了这部剧从班内的政治课表演到如今的年级展播的过程。张若兵这一角色是当时的编剧根据我的形象进行的二次创作,因此展现她的形象对我来说并不困难,但是在排练过程中仍然产生了不少问题。我们的排练时间很紧张,甚至与几个主演的其他活动(演讲)冲突。第一次在1号楼六楼排练时,《长路》剧组甚至没有完整的排练过一次,许多细节也不甚清晰,群演只有三个人,道具组完全不了解剧本内容。在导演,编剧的不懈努力下,《长路》才变成了大家所看到的样子。剧组中的每一个人都为它付出了很多时间,利用晚自习在小教室一次次排练,制作道具。当然最后的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是每一个剧组成员的努力才能将《长路》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
——谭嫣然(初三(1)班《长路》张若兵扮演者)
娜拉是我在这里面最喜欢的人物。刚开始她很单纯、可爱,但这并不代表她傻。她为了丈夫,不惜去借钱甚至伪造字据,到头来却没有什么好结果。我认为爱是互相的,并不是单方面的付出与牺牲。这部剧充分地展示了娜拉“觉醒”的过程,她在最后下定决心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要拥有独立的思想,这是我最欣赏的原因。正如台词中所说:“从今以后,我不能再一味相信所有人说的话,也不能一味相信书本里说的话,什么事情我都要用自己的脑子想一想,把事情的道理弄明白。”无论是那个年代,还是现在的21世纪,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努力成为自己。我想,这便是这次戏剧表演给我带来最大的收获。
——何文婕(初三2班《玩偶之家》娜拉扮演者)
康六这个角色是那个时代具有标志性的穷苦农民,虽然在原书中只出现了一次。对于康六来说,活着并不是一件享受的事。他为了吃上一顿饭,交上租钱,迫于无奈之下选择了卖女儿这一荒唐之举。从康六的台词中可以看见,康六还是很爱自己的女儿的,然而现实的残酷让他无可奈何。康六这个角色体现了当时社会制度的昏暗。所有人都为了自己的利益做事,却没人管社会底层的穷人们。这令人十分心痛。
我在演绎这个角色时也遇到了不少挫折,因为对于我来说,很难体会到这样一个社会底层人民的情绪。他那样复杂的情绪的确很难演绎出来。但是在最后的成品中,我自认为还可以接受,这也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教导。
——张承非(初三3班《茶馆》康六扮演者)
晚自习的课间,抬头看见自己的名字出现在《钦差大臣》演员表之中。之前我没有任何戏剧表演的经历,只能在表演里用着夸张的语气和动作硬着头皮直接上。导演们的话语时常在我耳边响起:“对着观众要不45度,要不90度,不能背对观众”“两个人不要挡了”“别晃来晃去”“你们两个人要一直喊‘大人,大人!’,别断,不然很尴尬的”,剧本没有打印就把所有台词直接背下来,道具没有做好就对着空气空敲门;台词怎么说,动作怎么做,音乐选什么,服装穿什么,道具带什么,门是否需要……一次次排练总是伴随着问题,有时甚至有争执。但大家总是团结一心,迎难而上。在近十次大大小小的排练之后,我们的剧被一次次打磨。
最后,在1号楼六楼,伴随着华丽的灯光,最后的表演井然有序地进行,第一句话没用话筒,第二句话右手拿了话筒没法拍地,刚跪下来的时候挡住了魏奕臣……没有事情可以十全十美。但在大家共同的努力下,最后呈现出了一场精彩的戏剧。初中生活走向了尽头,一起坐在教室里上课的日子屈指可数,这次戏剧表演无疑给初中语文学习、生活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许佳杭(初三4班《钦差大臣》商人甲扮演者)
幕后工作者&观众说
舞台设计:在前两幕中,有几个场景是在张若兵的家中,所以为了使演员走动更有序,在舞台一侧做了扇门,在家外面时,门在舞台左侧,在家里时,门就在舞台右侧。在列车的场景舞台中央放三张凳子。第三幕有道具石头,小张以及老肿坐在石头上。第四幕有道具战壕及坟冢,战壕安排在舞台右侧,敌军从舞台左侧出。最倒数第二幕用两个场景同时在舞台上演绎的方式表现张根正在弥留之际对从军生涯表现出的无悔以及对昔日战友的深厚情谊。最后一幕张若兵坐在舞台中央写信,同时画外音读信。
场景布置:有一幕场景的切换考虑到老张到小张的转换有年龄差,观众会不清楚发生了什们,所以这一切换用镜头对焦老张,等镜头拉远变成小张的方式。其他的场景切换为全场变黑的方式。同时整个戏剧不全是对着中心舞台,在游览天安门时以演员和PPT同时入镜的方式使舞台变化更加丰富。
——陆绮文(初三(1)班《长路》舞台设计负责人)
6月4日,在1号楼六楼上演了《玩偶之家》。看这部戏剧,从剧情上来看,因为时间的限制,变得十分细节化。若是没有了解过原剧,或许会有一定的难度去理解。从演员上来看,每个人都是一个亮点。距离处理好剧本到表演之间并没有很久的时间让他们去准备。大部分的演员也是第一次触及,但是呈现出来的效果还是很不错的。他们的认真对待造就了精彩的演出。谢谢他们的表演。
——马高悦(初三2班《玩偶之家》现场观众)
《茶馆》的海报设计整体用了较为阴暗的色调,在背景上叠染污渍,以突显整体的破旧感。我们在字体选择方面斟酌了许久,挑选了许多备选字体,看得眼花缭乱。最终选定了一个比较中国风,富有水墨意味的字体,并选用白色以抓人眼球。对于下方的黑色剪影,选用于国家级话剧团的茶馆宣传海报。我们处理了很久,才有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后方的白色背景,使人的目光第一眼就投向此处,聚焦于茶馆的中心。上下的黑色弧度,形成了一个剧场式幕布,突显话剧主题。
——张一琳 费雨茜(初三3班《茶馆》海报设计)
本次我们班的戏剧表演选择了颇具俄罗斯风味的《钦差大臣》。《钦差大臣》是俄国讽刺作家果戈里的代表作,故事描写了纨绔子弟赫列斯达可夫被误认为真正的“钦差大臣”,在当地官僚中引起恐慌,闹出许多笑话。作品改变了当时俄国剧坛上充斥着从法国移植而来的思想浅薄、手法庸俗的闹剧的场面,用喜剧这面镜子照出了当时社会达官显贵们的丑恶原形,从而揭露了农奴制俄国社会的黑暗、腐朽和荒唐反动,而本次在我们编剧的改编中也大体保留了这一喜剧与讽刺的元素。在台词中,我们编剧组还加入了其他本年级独特的用词和俚语,为主演们量身订做了一套台本,使表演更具戏剧、喜剧效果。
在此我们编剧组也特别感谢导演吴优、主演王皓翔、俞硕铖等同学及林存富老师,他们在台本编写中给予了我们班莫大的支持和帮助,让我们四班《钦差大臣》的演出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吴东旭(初三4班《钦差大臣》现场观众)
附:初三年级戏剧录播活动获奖名单
原创剧本奖:初三(1)班《长路》
最佳改编奖:初三(2)班 《玩偶之家》
最佳文案奖:初三(4)班 《钦差大臣》
最佳海报设计:初三(3)班 《茶馆》
最佳导演:初三(2)班 钱成城
最佳男演员:初三(2)班 袁瑞文
最佳女演员:初三(2)班 何文婕
最佳人气奖:初三(1)班 《长路》
最佳舞美奖:初三(3)班 《茶馆》
最佳化妆奖:初三(4)班 《钦差大臣》
最佳音效奖:初三(2)班 《玩偶之家》
最佳道具设计:初三(3)班 《茶馆》
最佳剪辑:初三(3)班 《茶馆》
附录:
初三(1)班《长路》剧组
总导演: 王振宇
分场导演:鲍韵欣、王喆炜
剧本编写: 王振宇
剧本修订: 许冰钰、余代黛、王振宇
舞美设计: 郑翀昊
戏服负责人:余代黛
道具负责人: 陈尹静怡
道具组成员: 陈尹静怡、曾善美、诸葛敬、曹阮华、沈邦彦
音响音乐负责人:沈邦彦、王振宇
电子屏背景设计负责人:沈邦彦、陆绮文
海报设计:余代黛、谭嫣然
灯光负责人:卢东
舞台总监:陆绮文
演员表:
张苗红 余代黛
张若兵 谭嫣然
张根正(青年) 沈邦彦
张根正(老年) 王振宇
老班长 张志健
二强子 肖亦伦
光祖 郭勇健
明星 潘启杭
老肿 郑翀昊
列车长 余代黛
大嫂 陈天蓝
旁白 张逸瑞 丁辣辣
初三(2)班《玩偶之家》剧组
总导演:钱成城
分场导演:周芸、王予赫、张霁雯
剧本改编:蔡佳洁、高子逸
舞美设计:杨佳伊
戏服负责人:杨佳伊
道具负责人:唐佳荣
音响音乐负责人:赵明远
海报设计:顾曾阳、唐佳荣
灯光负责人:顾曾阳
舞台总监:麻赫皓、刘锡哲
演员表:
娜拉 何文婕
海尔茂 袁瑞文
林丹太太 夏嘉彤
柯洛克斯泰 徐马俊
爱伦 赵明远
初三(3)班《茶馆》剧组
总导演: 张羽涵
分场导演:郑例玲、袁心仪、赵晨然、许晨、张堰婷
剧本改编:李娴 徐一平 陈卓尔
剧本修订:黄梓薇
舞美设计: 郑韵颖
戏服负责人:黄梓薇、应汶晓
道具负责人:陈卓尔
道具组成员:李汶泽、王闽柔、卢迅、徐乐铭
音响音乐负责人:胡印良品、王振清
海报设计:张一琳 费雨茜
舞台总监:戴婧文
后期剪辑:胡印良品、王振清
演员表:
康顺子 唐笑
乡妇 郑怡
小妞 郑韵颖
康六 张承非
常四爷 孙昊
秦仲义 袁功凯
宋恩子 裘昊东
李三 吴卓城
茶客甲 王振清
王利发 冯嘉辉
唐铁嘴 王奕宁
茶客丁 徐乐铭
茶客丙 卢迅
茶客乙 孔象象
小牛儿 陈琳静
庞总管 胡印良品
松二爷 姚秋恺
初三(4)班《钦差大臣》剧组
总导演:吴优
分场导演:金贞海、沃睿媛、孙秋淼、丁茹芸
剧本改编:王越、陈闵予、王宇乐、朱思颖、赵宇帆
剧本修订:吴东旭、叶甜甜、何昱炜
舞台总监:李召依、张婧怡
舞美设计:余舒涵
道具组:李从心、王雯、陈闵予
音响音乐:李丛序
海报设计:余舒涵、张婧怡
后期编辑:李从心、陈闵予
演员表:
假钦差大臣 王皓翔
假钦差大臣仆人 韩笑非
市长 俞硕铖
市长女儿 王楠楠
市长夫人 邵帅
商人一 许佳杭
商人二 魏奕臣
法官 单鹏安
慈善院院长 何昱炜
小炉匠妻 王雯
宪兵 余泽锐
真正的钦差 陈星语
群演 罗恩哲 朱莹 赵宇帆
(初三语文组报道)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