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新的惊喜——记初三年级《围城》知识竞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097 发布时间:2020-06-05 08:38:23
5月20日、5月25日的语文课,初三教室一片寂静无声,只听到各种笔在纸上的摩擦声,这是初三年级《围城》整本书阅读活动的重要一环——知识竞赛。
作为初三学生,我们已经不止一次听到“整本书阅读”的概念了,然而它就像镜花水月,可望而不可即。这次的综合性活动,是我们首次接触并深入整本书阅读。立即,那些深奥的理论便化作了有生命的力量,给我们注入了新的活力。听到人人参赛的规则后,每个同学都既激动又紧张。我们的活动分为好几个部分:首先是知识竞赛,第一轮考内容,由《围城》阅读评估小组的12位同学出题,第二轮考理解,由初三语文备课组的老师们出题;其次,我们以广播剧的形式将《围城》中最喜欢的片段加入自己的理解演绎出来;最后,我们还将完成一篇小论文的撰写。
全年级人手一本《围城》,书香弥漫。同学们或独自沉浸于小说,或三三两两地讨论着自己喜欢的情节。在老师们的带领下,我们阅读的热情越来越高,讨论进行得如火如荼,对《围城》的理解从语言、情节、人物到结构、主题、艺术特色等,逐渐深入。
最终,在两轮知识竞赛之后,热爱阅读、深入思考的同学们脱颖而出。然而考试只是一种形式,使我们真正学习的是过程。我们曾一遍又一遍地翻开、合上《围城》。每一次相遇都是一场新的惊喜,每一次沉默都是更深入的思考。我们反复读着书,书似乎也与我们一起成长着。我们在书中产生困惑,找到慰藉,找到知音,找到自我。密密麻麻的笔记见证了我们的心路历程,使我们从思想上占有了这本书。我们与同学分享感悟,提出质疑,捕获每一个人读同一本书的独特感受。我们曾联想到疫情下世界中的纷繁复杂何尝不像“围城”,许多人何尝不是在婚姻、职业、内心的“围城”中迷茫,但一切问题的答案都能在书中获得启发。然而,我们知道这还远远不够,读透一本书,还需要生活。我们正等待着去经历,去探索。我们将会把一本书咀嚼消化到属于我们自己为止。美国作家艾德勒和查尔斯曾写道:“每本书的封面之下都有一套自己的骨架,作为一个分析阅读的读者,你的责任就是要找出这个骨架。一本书出现在你面前时,肌肉包着骨头,衣服包着肌肉,可说是盛装而来。你用不着揭开它的外衣或是撕去它的肌肉,才能得到在柔软表皮下的那套骨架。但是你一定要用一双X光般的透视眼来看这本书,因为那是你了解一本书、掌握其骨架的基础。”在知识竞赛的过程中,我们渐渐磨练出了X光般的眼力。
相信这次活动后,我们都有所收获。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如何阅读一本书后,我们将在以后的书海中似庖丁解牛般游刃有余。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了解自己,你不仅懂得了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了生命。
(初三3班 张堰婷 撰稿)
附:《围城》阅读评估小组成员名单
初三(1)班:鲍韵欣、肖亦伦、夏子轩
初三(2)班:蔡佳洁、申屠南北、钱成城
初三(3)班:张羽涵、张堰婷、张一琳
初三(4)班:杨来洋、沃睿媛、李丛序
附:《围城》知识竞赛获奖名单
一等奖
许允晟 初三3
王振宇 初三1
徐一平 初三3
周兆锴 初三1
谭嫣然 初三1
文 末 初三1
二等奖
曾善美 初三1
刘思诗 初三1
季蔚然 初三3
袁功凯 初三3
高子逸 初三2
费雨茜 初三3
张若冰 初三1
李 童 初三1
郑韵颖 初三3
王新弈 初三2
三等奖
应汶晓 初三3
唐 笑 初三3
陈天蓝 初三1
吴卓城 初三3
余泽锐 初三4
王 雯 初三4
刘锡哲 初三2
唐佳荣 初三2
张逸瑞 初三1
王振清 初三3
陆绮文 初三1
裘昊东 初三3
吴 优 初三4
叶哲莹 初三4
滕雪瑶 初三1
李有为 初三2
(初三语文备课组)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