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近距离看美国——我校师生寒假赴美交流见闻感想汇编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783 发布时间:2012-03-15 03:23:10

22日至210日,我校高一、高二及剑桥高一共11名学生和2名老师到美国西桔中学进行了交流访问。

赴美交流的行程

我们下午5点(北京时间)登机,在飞机上熬了13个小时。这一天也有相当的时间在和各个部门的老美打交道。

第二天早饭过后我们去西桔高中听课。首先是早饭和一个小会,由于这是全市第一次有这样的活动,西桔的副校长,市教育局长和记者都出席了活动,并在图书馆合影,之后按照安排应该是随西桔的同学听课,幸运的是我们赶上了毕业届学生关于举办毕业舞会的会议,这给了我们一个机会从别样的角度观察美国的校园生活。

会议结束后开始上课,美国的教育和中国的很不一样,学生和老师看上去都很和谐很轻松,课堂氛围十分轻松有趣,学生与老师之间似乎也并没有很严重的等级之分,感觉比中国式教育好很多。美国人确实善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历史课上讨论英国解体(苏格兰、威尔士独立)的可能性及利弊这样没有定论的问题,还同时给出统一派和独立派的文献。老师在检查作业时看重的也不是答案而是思考的痕迹。我还注意到一点就是在我们学校,高中的课已是同学不会主动发言的“××老师剧场”,而他们的课上还总能看到学生主动发言。

56日与住家在一起活动。

7日早起去了学校,WOHS校电视台采访了我们,很专业的设备,主持人也十分的灵活,整体的专业程度丝毫不亚于我们的地方台。采访结束之后我们便出发前往普林斯顿——美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在普林斯顿的合照)

我们坐校内的shuttle从大门直到会客室,在完成登记后一位学生化的女生来为我们做导游,我们依次参观了餐厅(导游所在学院,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餐厅,但你可去其他学院的)、教堂(尽管已没有神学科)、钟楼以及普林斯顿作为美国首都期间的建筑。

普林斯顿的校园非常大,但是其中有大片的留白,也是各式的大理石建筑,令人怀疑自己是否是在现代,只有一旁的挖掘机证明了现在不是在上几个世纪。很有学术味道的一个大学,所有的教学楼都是古老的建筑,给人一种庄严又不是高雅的感觉。漫步在校园内,并没有因为四周人少而感到冷清,相反,这不正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所应该具备的吗?优雅的环境,安详的气氛,令人十分舒服。当我们满怀羡慕的问起那位女生申请普林斯顿难不难时,她只是说成功率是8%,还说她到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是她被普林斯顿录取。“I just studied like everybody I know, studied in a public school, not the best in sports or social works. But it was I who went to Princeton, and I don’t know why.”那么,究竟什么才能帮你成功申请名校呢?这个问题值得好好思索。

还有一点让我十分羡慕的是普林斯顿的选课制度,学生们在申请普林斯顿时是申请整个学校,在得到offer后可以在整个学校的课程中选择,且随时可以改变,这样的制度可以保证学生拥有机动的发展方向,在第一次选择时的压力较小,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殊需要设计一些独特的配置。这一点在学科的交融处显得尤为重要。

按照计划,8号我们开始纽约之行。

这次的纽约之行完全是观光式的,毕竟我们以文化交流为主。首先是坐我们在TOUR USA中学到过的ferry,从上面确实也可以饱览NEW YORK HABOR的风光,在船上和陆地上可以看到纽约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听导游讲这些建筑大部分是大萧条时期造成的,这好像也是我们抵御金融危机的方法,不过这种靠造房子拉动内需的方法在走出大萧条后很快就让位了,希望我们也能这样。

接下去我们走了华尔街——仅仅是一条500米长的街道,却以“美国的金融中心”闻名于世。美国摩根财阀、洛克菲勒石油大王和杜邦财团等开设的银行、保险、航运、铁路等公司的经理处集中在这里。从靠海的一侧可以一眼望到对面的教堂。可能由于美国还没能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缘故吧,街上显得冷冷清清的,只有一些来自各国的游客(中国尤其多,在纽约和华盛顿的街头有非常多的中国人),但是华尔街给人的整体印象是方寸未乱且拥有潜力。

吃过午饭后我们来到了热闹的时代广场和第五大道——传说中美国最贵的地方之一。下午主要安排在联合国的总部参观,由于一些同学有过模联的经历,所以对联合国有一定的了解,这次参观很愉快,我们在长椅上等待时,潘基文竟然在一群保镖的簇拥下出现了!但遗憾的是我们都在兴奋地交谈,谁都没有注意到联合国秘书长从我们旁边走过,当我们意识到这一点时,这位韩国前外长已经把我们甩在上了锁的玻璃门后面了……之后我们只能到二楼的潘基文全身像前拍照聊以自慰了。

9号的下午我们终于到了华盛顿——四个小时的车程,幸运的是华盛顿的景点都很集中,我们从杰斐逊纪念堂到林肯纪念堂,再到白宫和国会大厦,安排的相当紧凑。首都就是首都,绿化和人文环境并不是纽约那种时尚的感觉,而是以一种雄伟的姿态看着我们。林肯纪念堂周围的绿化非常美,就可惜了因为装修,并没有看到纪念堂前的人工湖。之后去看了国会大厦和白宫,由于时间问题我们只能够远远眺望一下,感觉还是很棒。10早上去了华盛顿的博物馆一条街——宪法大道,整整一个街道,全部都是博物馆,当然时间太少,我们只参观了自然历史博物馆和现代艺术博物馆后便返回west orange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会大厦附近偶遇朝鲜战争纪念区,内有一本书所有阵亡将士的名字,还有一组美国大兵的群像,上面的脸孔都是惊恐的,边上还有一行字”freedom is not free”。不得不感叹美国人对战争残酷的深刻理解和直面历史的勇气。

(周天树、姚一池)

 

个人的见闻和感想

在美国的九天,我第一次见识到了世界第一大国,纽约、华盛顿的繁华之景,我想我已不必多说。因此,我记录了在美国看到的一些小细节,以及我的一些感慨。

这是我第一次走出国门,心里不免有些激动。一切都是那么顺利;而在去往住家的路上,一个奇怪的路标闯入我的眼帘——“注意,鹿出没”。我开始没大在意,直到有一天晚上亲眼看见了一只。在微弱的灯光下,我看见它正警觉地看着马路对面的我Mr. Patterson(就是我住家的爸爸)也注意到了它,对我解释道,“在这里我们晚上经常可以看到鹿,但它们很怕生,如果你接近它,它会立刻逃走。”要知道这是在纽约一小时交通圈之内的美国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居然还有如此完好的生态系统,真是难以置信。对比中国上海和北京,在这两大城市的一小时交通圈里,却只有工厂和烟囱。

West Orange这个城市很干净,是被评为“全国卫生城市”的杭州所不及的。杭州给人一种干净的感觉,是因为街上随处可见的环卫工人清扫垃圾和行人随地乱丢弃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而West Orange街上的环卫工人少得可怜,因此城市的卫生几乎完全依赖于市民的意识。每天Andrew(住家的男孩)都必须遛狗,于是我要求他带我一起去,一则活动活动筋骨,二则有时间可以进行更多的交流。我注意到每次遛狗,他都会带上一个小塑料带,每当狗狗随地排遗时,他都会很自然地俯下身将便便装入垃圾袋;由于市郊的小路上很少有垃圾桶,所以他会把垃圾袋带回家处理。Andrew这样的表现只是美国人环保意识的一个小小投影。我想正是因为人人都有的环保意识,使得美国的街道异常清洁,人们的鞋底不会脏,因此在家里不用穿拖鞋,可以不脱鞋,也可以光着脚满地走。

在这次九天的交流行程中,我有两天半的时间跟随Andrew感受美国的课堂。而美国的课堂给我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印象。我想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美国的课堂,那就是“兴趣”。美国人的教育非常讲究“在兴趣中学习”。Andrew告诉我,美国高中阶段的课程,除了数学、英语之类的必修课程以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其他感兴趣的学科。而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就是music band。从西桔中学乐队教室的个数来看,学校里至少有三四个乐队。这个乐队的实力很强,因为Andrew给我看过在一次大型场合整个乐队演奏的照片,在乐队的教室里也随处可见金灿灿的奖杯。于是,当整个乐队开始演奏时,我就深深陶醉在了这美妙的音乐中。我想在乐队中的每个人也一定陶醉了。说到这儿,我不免有些自卑,因为虽说我练萨克斯已有六余年,但至今为止没有加入过乐队,甚至没有去听过铜管乐队的演奏。

美国的九天之行过得飞快,我看到了中国与世界第一大国的差距,不管是从经济上的表象还是人们心中的各种意识。只能希望中国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吧。(卜澍丰)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而这不仅体现在它强大的军事与经济上,而更多是它完美的细节。去了一趟美国,感触很多,美国人从不虚伪、做作,可能这也和他们的民主制度有关吧,没有那么多的腐败官僚,一个民主开放的国家里生活的人民都是无忧无虑的。

先说说美国的教育吧,在去美国之前,我对其教育的印象是非常开放,甚至认为他们都不用做作业。去了美国才知道,原来并不是那么回事。美国的教育确实宽松,但并不体现在作业上,而主要是他们开放的课堂,那个能与老师争辩的课堂,学生们各抒己见,也正是在这么一个过程中,学生们真正的学到了知识的精华,并不是死记硬背。

对美国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他们碧蓝的天空了,特别是在杰佛逊纪念碑前,那片湖水简直与天相接。生活在West Orange的人们是幸福的,随处都是公园与高尔夫球场,简直是一副天作的画卷。离我的住家不到10分钟车程,便是一个开放的森林公园,里面还有一个高约10米的瀑布,水流不大,但对于我来说,那简直是一个人间天堂。若到了夏天,加上清澈透凉的溪水,如同梦境一般。

可惜这次美国之行只有10天,希望下次还能有这样去美国交换的机会。

(汪宇恒)

 

首先表示一下自己是一行人中年纪最大的一个,这点让我压力很大。愿意是老师因为我上次的德国交流有事不能去便让我参加了这样一个年轻人汇聚的美国行。诶,沧桑之感油然而生啊。

说起来我应该是最幸运的一个,因为招待我的住家是亚洲血统——韩国、日本、越南、中国香港。所以我的伙食也很习惯,不过说真的我还是比较喜欢吃三明治和炸鸡。但是想到有一次我们 had a field trip的时候一个同学的住家给他带的三明治里面竟然是赤裸裸的raw chicken!! 我便生生爱上了自己住家的食物.......

想必关于学校啊,纽约和华盛顿其他同学也一定会写吧。那我在这里就不再重复了。不过我还是觉得杭外是最美的。

(沈杭璐)

 

旅行的作用就是用现实来约束想像,不是去想事情会是怎样的,而是去看它们实际上是怎样的。短短的一周多的时间的交流活动,不足以让我们完全感受美国的校园,也不足以让足迹踏遍那些大城市,但这样一次短暂的旅行,恰恰是让我们在消除掉一些对异乡憧憬中的未知数的同时,在人生的道路上划上了精彩的一笔。

习惯于我们自己学校的环境和教学,踏进WOHS的第一印象是仿佛有种身处于美国校园电影之中。熙熙攘攘的奔波人群,举止无顾忌的朋友情侣,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以及那一条条错综复杂的走廊,都和想象中一样。只是每个课间都要快步穿梭于拥挤的人群中,奔向不知在何处的下一个教室。美国的中学选课是自由的,却也让来客的生活节奏有些紧张。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就像年迈的英语老师依然激情澎湃地朗读着文学作品,中老师让大家学唱《蜗牛与黄鹂鸟》,课堂的气氛在调动下便不那么严肃。

一个人到国外去以前,应该更进一步了解祖国。热情的美国人总是不停地询问我们,某件事和中国有哪些不一样。我遇到这个问题常常会愣在那里,不知道该用怎样的语言描述。自身的积累如果足够多,和异乡人交流的内容才会更丰富。不过就像WOHS电视台采访时的那个问题一样,如果有一天我们能把中美的文化、教育方式等等适当结合,或许会有更好的效果。

身为印度人的住家没有给我提供传统的美式食物,但他们会用蔬菜做一些墨西哥风味的主食。不论是学校,住宅区还是市中心,都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的碰撞与结合。不同的肤色,不同的家乡,使得那个地域以及和那些人们的交流都充满了神秘感。

当地人觉得若有客人到来,不带他们去看纽约的skyline是一种‘罪过’。夜晚纽约城的灯光毫无保留地传到我们所在的城市,站上一个小山丘就能尽收眼底,那一种想象不到的华丽印证了真理,如果不出来看看,真的不知道世界究竟还有什么样子。West Orange的房屋都是一家一幢的别墅,但进入纽约便又有了被高楼大厦环抱的感觉。行走在纽约的街头依然会觉得道路有些拥挤,但乘船在纽约港慢悠悠地欣赏四周蔚蓝的天际线,却是一种在家乡感受不到的愉悦心情。

普林斯顿校园之行短暂,却令人更加向往那样迷人的高等学府;联合国内与秘书长擦肩而过,却让略带遗憾的记忆更加值得纪念;华盛顿的博物馆静谧又秩序井然,让我们带着好奇心去,带着知识和惊叹回来。

才呼吸过三个城市的空气,若被问起美国是一个怎样的地方,我也无法给出明确的答案。唯一能肯定的,就是不论你对它的第一印象如何,如果有第二个机会去那片土地的某个角落感受当地的风景和文化,你依然会义无反顾地踏上旅途。

     (章旦蕾)

 

都说美国人很开放很自由,这话不假,在新泽西,到了16岁就可以学开车,父母也允许孩子开始约会,有很大的自由空间,也有很多自己的时间去安排。一开始我是这样想的,在周五的晚上,住家的一个朋友在9点多开车到她家门口,几个人就那么坐在车里聊天,竟一直到了10点半,这才结束。出去买东西时,也只有我与住家两人,回到家也算很迟了。我自认我的父母并不会对我那么放心,但是这种放心是建立在对于规则的绝对恪守的前提上的。

有了更多的自由空间,就相应的要有更多的规则需要遵守。16岁刚学会开车后,新驾驶员们只能自己单独开车,不允许带人,过了两年也只能带一个人;未成年人单独坐出租车需要经过家长同意。这些规定也许听起来并不是那么严苛,但是每个人都遵守,这是最可贵的。一天晚上,本来和别人约好要去看冰球比赛,但临时改成了购物,那人上车后得知,就坚持要告诉妈妈,他说,“我从不对我妈说谎”,结果一说,就被勒令回家,最后也没去成。虽然当时并不愉快,但事后再想想,却颇为有趣,让我感觉到美国家庭中一种奇妙的融合,有足够的私人空间,同时也很坦诚,既开放又严谨,我想这便是中美价值观的不同了,美国人更注重生活中的细节,也因此让人在细微中被触动。

刚到住家时,走进房子,房子里铺着地毯,楼梯旁的栏杆上缠着五彩的小灯,让人有种圣诞节的感觉,很温馨,家里有一只狗,十分听话,但很爱吃,整天绕着人嗅是否有食物的味道。我住在楼下的一个小房间里,配有一个小卫生间,被装饰的很漂亮,墙上有海洋的图画,架子上摆满了贝壳,因为这家的女主人特别喜欢拣贝壳,便摆了许多。他们送给我的礼物中,有一样还是几个贝壳,在上面写了一家人的名字,还有些画上去的花纹,算不上特别精致,但别出心裁。父亲会和儿子一起做鬼脸,也和儿子一样喜欢喝奶昔,有时候还会被孩子们说幼稚,在这里仿佛没有什么代沟可言,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比较趋向平等,但是也会给予充分的尊重。

(钟宜吟)

 

West Orange 是一个干净美丽的小镇,静静坐落在离纽约不远的坡地上。每当夜幕降临,站在小镇的高处眺望,便看见一条以曼哈顿为轴心的光谱带,在灯火辉煌中变幻着光怪陆离的色彩。当初到美国的我坐着住家的车,从城市的光和热中驶向宁静的乡村夜晚时,对于接下来一周的非凡经历尚一无所知。

Anastasia 是负责接待我的伙伴,今年15岁,是High Schoolfreshman,也就相当于国内的初三。不愧是混血出美女,血统众多的她有一双极为美丽的栗色眼睛。她家距离学校只有一街之隔 ,每天下午我们就穿过那条窄窄的马路,携手向家走去,远远地便听到PebblesBambam的叫声。

PebblesBambamAnastasia家的宠物狗,已经陪伴他们全家度过了十一个年头。Pebbles个性开朗,时常叫唤,而Bambam比较沉默,是一条好脾气的老狗。按说它们应当患难与共,培养出非凡的情谊,然而它们却经常彼此吃醋。每当主人对谁表示出额外的关心,另一个就会又急又气地上前摇尾巴。

<学校>

美国的课堂氛围轻松,课业也不繁重,故而有一批极有特色的老师和个性十足的同学。教英语的是一位表情与肢体语言丰富的女老师,时常提出一些古怪的问题,让大家忍俊不禁。数学老师则要严肃得多,以绝对的严谨闻名。中文课堂让人耳目一新,老师在教《蜗牛与黄鹂鸟》的儿歌,听着一众外国有人咿咿呀呀地唱着中文儿歌,那场景实在有趣。

<Super Bowl Party>

如果问美国人最钟爱什么体育运动,那答案一定是美式足球。超级碗则是美式足球一年一度的盛宴,学生中会举办大大小小各种派对进行庆祝。新泽西州的Giant球队进入了今年的年度总决赛,于是气氛便显得分外热烈。派对在同年级的学生Andrew家进行,大家歪在沙发上,有些人在互相打闹,铁杆粉丝们则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各种欢呼此起彼伏。最有趣的是比赛之间插播的广告。这些一秒千金的广告别出心裁各有特色,显然是挖空了心思。当Giant上演大逆转获胜的时候,大家激动地互相拥抱,一种美国式的亲切感流露出来。

各种有趣的经历还有很多,无法一一表述,列举了印象最深的在上简单介绍。

美国之行于我而言最大的价值在于亲身亲历体会到了美国文化热情、包容,富有创造性的内涵,短短一周让人意犹未尽,难以忘怀。(周佳雨)

 

坐了13个小时的飞机,烦闷程度不亚于期末考试。

到美国出了海关之后已经是晚上7点半了。当然我们在出口受到了大家的热烈欢迎,Liam很细心地做了一张海报来欢迎我的到来。

Liam和他妈妈都很健谈,在去他家的路上我们聊得十分开心。Liam有两个年长他的哥哥,还有一个90岁的奶奶,是十分传统的一个美国家庭。不过话说回来,食物还是中餐比较好吃,Liam也喜欢吃中国小吃,油条和小笼包是他的最爱。

每天晚上和Liam都交流得十分开心,和他几个朋友教我玩传统的美国游戏Beer Pang;看瘦弱的Liam与对手硬碰硬的冰球比赛;去NBA现场现场看比赛,感觉和在电视上看转播完全不一样;聊了很多关于政治方面的问题,虽然意见不同却是很好的交流;最有意思的是第四天晚上的super bowl party——盛大的家庭聚会。好几家人会在一起观看super bowl的比赛,当然除了激动人心的比赛,美食也是少不了的,各式各样的甜点满满地摆放在桌上,仅仅是看着就很赏心悦目了。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很热爱橄榄球,这也是他们能够聚在一起看比赛的原因之一,当然,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则是每个人都会把其他人当成是自己的朋友,并与之建立不错的关系。

最后一天就是催人泪下分别的时刻。我和Liam和他妈妈都拥抱后,Liam妈妈给我和Liam在机场和了最后一张影,呵呵我们的第一张合影也是在机场呢。

Liam告诉我今年夏天他还会来中国。期待他的到来。

再见west orange!再见美国!

(姚一池)

 

一出机场就看到西桔的学生们举着各式各样的牌子在门口迎接我们,我的第一反应是原来美国机场门口也有导游揽生意,然后才发现是迎接我们的同学。一时间心里感到好惭愧。

在和住家一起活动的两天里我的所见所闻都是在国内难以见到的。周六,在观看了Roberts的长笛辅导课后,我们去了纽约观景。而星期日的活动更为丰富。信教的Roberts一家带我一起去做礼拜,基督教文化由欧洲传至北美,但是在美国这个不同文化的交汇处它自身也作出了一些改变,我们去的教堂名叫St Matthew African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教众以黑人为主。黑人的音乐是很有节奏感且很激情的,这也影响到了教堂的风格,这座教堂的唱诗班的歌词虽然宗教气息很浓郁,但是其曲调完全是爵士乐或摇滚乐,最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边上的伴奏用的都是电子琴和架子鼓。布道前牧师还因为我从中国来这里做了一个简短的演说,大意是感谢全能的上帝让世界变得越来越小,使人们能更频繁的交流。

在布道之后是弥撒,托一个信教的同学的福我知道弥撒的程序,在美国21岁之前不可以喝酒,但是教堂是例外,小孩子也可以喝做弥撒时用的葡萄酒。一些教堂还准备有专门的葡萄汁。在做完弥撒后孩子们还可以去教堂后面的主日学校上课,我也有幸听了一节高中级别的课。

下午,终于轮到Colombia University了,这次来美国我一直都想着去一些世界名校一游,但是我们不能去波士顿,所以我把目标定在哥大。

我们在离哥大三个街区(当然不是传说中的哈莱姆区)的地方下车,哥大的影响一直延伸到这儿,一路走过的建筑风格都已不是纽约市中心的高楼大厦,而被石头砌成的欧式建筑所取代,一路遇到许多哥大的学生,其中有很多华人,有些居然知道杭外,在这种地方听到中文,而且是对杭外的赞美,那种感觉不是语言可以描绘的。

哥大的一大特色是它的开放性,从他们的社团海报中你可以有一个直接的体会,在墙上你可以看到各种学术辩论的通知,当然也有一些非学术的东西。这里有为每一个人准备发出声音的平台,你也可以选择相信什么,没有人强迫你必须接受他的观点。这是一所兼容并包的大学所能造就的精彩,也许这才是名校应有的态度,而不是把精力放在找思想激进的学生会商上。

在哥大,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图书馆了,但主要不在其规模,而在其管理方式,学生们可以借图书馆里的任何一本书,而且在校园里有长得酷似垃圾桶的还书点,你只要将书倒入其中即可,会有专人回收,十分方便。而且哥大有大片大片的草地和长椅,还有松鼠出没其中,你可以在长椅上翻完书的最后几页,然后顺手将其扔入回收点。

这次交流让我对美国的观点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许多美国的传闻其实都是有误的。在一节数学课与椭圆的奋斗中我深切地体会到美国学生的数学其实非常好。观光的一路上我们的话题也总是十分丰富,从交流各自听过的数学课,准备血拼的同学们交流各品牌新货;到讨论为什么纽约最终成为美国经济中心,讲解基督教派系,一战二战故事和欧洲各王室的联姻。

总的来说,这次出国交流还是很愉快的(当然吃的除外)。美国确实是一个值得一去的国家,他们的兼容并包和独立思考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但是我们这次还只是与他们的文化有过一些接触,且得到了一些特殊照顾,其实我们和他们还是在思想上有距离的(经济上当然也有)。那些满怀壮志想要去美国求学的同学们最好还是做一些心理准备,那边没有那么好混,关键还是自己。

(周天树)

 

墙外的世界——美国十日记

终于不用翻墙了。

作为学生的一点思考

West Orange High School(以下简称WOHS)是West Orange唯一的一所高中。WOHS是一所完全公立的中学,但住家在教育机关工作的母亲告诉我当地有政府官员想要把WOHS改制成一所半公立半私立的学校,目的是赚取更多的学费。幸好在学生和家长们的支持下改制没能执行。比较起方圆两小时车程内的学校,WOHS算是十分“美国”,各色人种和各种口音在校园里都能看见而且比例均衡,不像有一所高中参加爵士乐比赛的乐队几乎全由亚裔面孔构成。在WOHS,这个国家的多元文化一览无余。

真正的美国高中课程(至少是当地的12年级课程)并不像人人网上被频频转发得那么简单,相反其AP世界历史,AP微积分和AP化学都有我们目前没有涉猎的知识。

我想美国高中课程与国内的不同在于:国内注重考试题型和得分,而美国高中的通识教育仅仅是传授知识。这也不难解释为什么我们觉得上课节奏太慢但课程内容相比国内也没有落下太多(世界历史甚至超前,但不知道为什么AP英语文学还在讲对比和段落关系= =)。

AP世界史的老师很有趣,这也是为什么这门课得到了很多WOHS学生的喜爱。一是上课的紧凑性让刚习惯了宽松课堂的我们吃了一惊:根据ppt内容逐条讲解然后做笔记(像极了我们上课且整体速度在不断有人打岔的情况下仍不输我们)。二是老师对于打岔的问题来者不拒,一次为了讨论日本的侍(samurai)和中世纪的骑士单挑谁会赢就用了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三是复习成果的检验常以10分钟测验的形式进行,而大多学生在五分钟内就能完成试卷。四是在高速结束所有课程内容后老师会引导大家进行时政探讨,比如我经历两次的主角分别是伊朗和叙利亚。

另外作为一个未来的美国大学学生,我深深认识到了国内和美国对于“课外活动”理解上的差距。在谈及课外活动时,我们周围的第一反应是“做”,仿佛是功利地聪明地为了申请大学而“做”,同时又有很多看似聪明的机构为大家千篇一律地量身定制“最受大学青睐的”课外活动。在WOHS,每天下午两点半放学后留校参加各种训练的学生不在少数。

作为我最感兴趣的课程且没有之一,Band在硬件上(三个不同用途的音乐大教室+在国内根本看不到的齐全乐器储备)和软件上(天才级乐队老师+每个学生从小开始的音乐熏陶)至少领先国内30年。

有趣的是,你能在傍晚的商场里见到刚刚在下午放学时握过手的学生,而对方的角色已经变成了一个冰激凌店门口的店员。

墙外的世界

美国人对于中国和中国人的看法一如我们对于西方世界的看法,都并不清楚。虽然WOHS有开设中文课程,但中文和其他众多语言的教学目标都仅仅是AP而已。中文教材的内容看起来甚至比我们所接受的小学英语更加简陋,不过中文课上的听力段子长度和难度倒是有了些语言学习的感觉。但我也会被问到诸如“你们有电视机吗”此类哭笑不得的问题。

而身处几乎真实的美国高中生活,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中国在美国人眼里所扮演的角色。谈话中就有美国同学觉得“XX功”(在美国也被称作“XX大法”)这个团体和这个团体宣扬的理念非常高尚非常自由,不禁让大家为之色变,要知道我们以前对该团体在美分支的看法是仅仅停留在一笑置之或是谴责层面的,现在竟然有美国学生在谈话中对该团体表示支持。不管他观点的对错以及该团体理念的对错,这着实说明了:

此团体在美国的宣传远远不止在华人遍布的景点前大张旗鼓忽悠中国游客,而是深入本土居民;

此团体在美所宣扬的理念符合部分美国人价值观;

此团体在美国实际上并未受到当地政府阻碍……

我们是不是能从中看到一个更真实的美国和更真实的自己呢?

中国在美国的形象有隐讳的多面性,而仅仅参加几个“美国旅游团”是感受不到这种多面性的。我们使西方世界在经济发展上不至于难堪,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提起中国和中国人,大家还是不能把潜意识里面的“低素质+落后”的观念完全剔除。也不必指责那些乌烟瘴气的天朝旅游团了,就连我们自己,都有很长的路要走。

但有趣的是,中国近期的崛起也令自视甚高的美国人矛盾不已:一方面变得更加接受中国,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等介质上的戏谑也变得多了起来。

天空

West Orange在现代化和环境之间的平衡,和纽约遍地的中国旅行团一样令我影响深刻。

这里有一个足以秒杀纽约的宝贵资源——美。可惜它无法作为产品直接出口,不然West Orange居民早就个个富可敌国了。也幸好当地没有发展旅游业,不然这资源的样貌早就成为保存在长辈口中的传说,遥不可及。

West Orange真的有很多树,我甚至怀疑公路是不是直接从原始森林中开辟而来的。

住家母亲告诉我,这里每十年中会有两三次出现房地产公司的人向当地政府要求开发原始森林,但每次的结果都是被齐心的居民直接否决,没有内幕。

某座不知名的山上有一处冷得够呛的地方,叫做Eagle Rock

鹰岩所在地的属性和岩石没有任何关系,只是山上一处隐藏在原始森林之中的开阔观景平台。幸于地形,自己竟能在凛凛朔风里一览曼哈顿全貌。想必当年某一部BBC纪录片就是在这里拍摄的。

在周边的宁静之中,那地球上最繁华地带的景象不仅看起来非常遥远,而且一点也没有钢筋混凝土应有的杀伤力。甚至无法让人将此处所见与华尔街上随处可见的西装、咖啡和飞快的脚步联系起来。

这种潜在的气质,也许就是West Orange的气质吧。

也难怪不管有多少人问我最喜欢哪里的时候,我的回答是天空。

(赵隽涵)

 

这次出行给我的收获是巨大的,最直接的一点就是改变了我对美国学生的看法,之前认为美国的学生享受着极大的自由,从这次访问的经历看来,他们只是比我们多了一些选择的机会,而且他们是值得被给予这种选择的机会的,因为他们和中国的学生比起来,显得更有自己的目标,而且有为自己定下的目标奋斗的勇气。

在美国的几天中,我抽空询问了他们中一些人的课程,在他们的课表中,能看到一些有趣的内容,有些人选的课是纯粹的专业课,例如我的host一半以上的课都是音乐课,音乐理论,乐队实践课,单独练习(每人一个隔间),有些人选了一打语言类课程,我在汉语课上认识了一个神人,他居然一口气学了汉语,法语,西班牙语,另外,他还选了英国文学课。这里的学生们都是这样的有追求,在我们还在纠结于文理科的抉择时他们甚至已经很清楚自己将来要从事的职业了。这是我们不及他们的地方,但这也使得他们在做出第一次选择时必须慎之又慎,我遇到一个选了各种数学课的学生,因为最近才发现自己希望从事的不是自然科学方面的工作而后悔,但是这时转向其他学科在进度上会受很大影响。虽然有这种特例,但是这是极少数,绝大多数学生都做出了至少不会让自己后悔的决定。不过即使是一些非常推崇美国教育的人也不会赞成在中国引进这种选课制度吧(尤其是现在都在考虑取消文理科),因为以现在中国学生的状况,这种制度估计只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迷茫)。

他们也有选择老师的机会,一般来说是根据每个老师上课的难易程度来做出选择,但是也有因为老师的个人魅力而投在其门下的。最让人叹服的是他们允许在学期的任意时候换班的情况,这样的规定让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时间是宝贵的,而且自己的愿望是受到尊重的,不能虚掷哪怕一天的时间,这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虽然他们还享受着其他各种自由,但是他们也有必须要做的事,比如说每天早上9点广播里会准时通知所有人一起起立宣誓,手放在胸前,誓词主要是说自己在星条旗下宣誓服从联邦宪法,维护联邦统一,追求自由平等之类的,虽然我们作为访客可以例外,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拒绝宣誓者会如何,因为当时的气氛实在是太庄重了,丝毫不逊于周日拜访教堂的气氛,在这样的环境下你根本不会想到捣乱。他们也有一些活动,如我们就参加了一个关于举办prom(一种舞会)的会议,幻灯片上展示了多达4页的规章制度,违背了其中任何一条都会被请出舞池。在学校里有两间禁闭室,一间是专门用于惩罚带了违禁品的学生的(包括电子产品,烟酒毒品等等,甚至还有帽子,我们也不能例外的)

美国的教学总的来看还是张弛有度的,该松则松,该紧则紧,想要relax的不必来美国的,看着边上的同学都充满朝气的冲向自己的目标,你也会被带动起来的。

(郭伊)

 

精彩图片

我们喜欢一个地方,究竟是喜欢那个地方的风景,还是看着风景时“忘了风景里的人在看着我”的心情?

West Orange是一个美丽得有讲不完故事的地方。任何一个抬头看到早晨或傍晚天空的人都一定会出神地想:这地方是美得有讲不完的故事呢,或是自己根本就是在故事里?

 

 

 

 

 

 

 

 

 

 

 

 

 

 

(风景图片提供:章旦蕾、周天树、赵隽涵、姚一池、钟宜吟)

                                              (傅燕君 整理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