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高中生镜头里的抗疫——我校学生自制双语纪录片获媒体广泛关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769 发布时间:2020-04-22 09:25:53
编者按:我校高二5班蒋昕昀同学用自己的镜头悉心捕捉,并自制成一部双语纪录片《00后高中生的杭州抗疫日记》,呈现了我们身边医务人员、社区保安、环卫工人等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留下的最美瞬间。该纪录片被新华社、中国日报等主流媒体转发,累计关注人数超过百万。中国教育报也跟进报道了相关情况并被多家媒体转载。4月20日上午,学校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举行升旗仪式。在国旗下讲话中,蒋昕昀与全校同学分享了她制作纪录片的经历和感悟。
正如蒋昕昀所说,“我们要传承学长学姐在疫情中的责任与担当、团结与协作,让自己快速成长”。她制作纪录片的初衷和动力也正是源于杭外人在此次抗击疫情过程中令人瞩目的表现。疫情发生以来,在杭外北美校友会的发动下,海内外校友积极募捐,多方联系采购紧缺防护物资,倾情支援祖国疫情防控第一线。在一个多月时间内,他们共将44553件防护服、650件隔离衣、31970个防护口罩、13000个外科口罩、1400个医用手套等医疗物资送达我省各地医院,一部分物资还通过医院送到了武汉前线支援医疗队手中,解决了一线医护人员的燃眉之急。
“正是热血的中国心、广博的世界眼、惊人的行动力组成了杭外人的样子。”我们在为杭外人感到骄傲的同时也更加坚定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希望有更多的杭外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校办、团委 整理供稿)
附1:《00后高中生的杭州抗疫日记》视频链接
新华社(中文):
中国日报(英文):
https://mp.weixin.qq.com/s/1YMpyOw8OhKfOY8n2YTxOw
附2:《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
“中国战胜疫情的能量不在别处,就在千千万万个‘我们’身上”
一名高中生镜头里的抗疫
本报讯(记者 蒋亦丰)医务人员、社区保安、环卫工人……在抗击疫情过程中,他们都留下了最美瞬间。杭州高中生蒋昕昀用自己的镜头悉心捕捉,并制作成一部双语纪录片《“00后”高中生的杭州抗疫日记》。近期该纪录片被国内外媒体转发后,累计关注人数超过百万。
蒋昕昀是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二学生,出生于2003年非典时期。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打乱了她所有的寒假计划。2月中旬,她偶然看到新华社“站在一起,抗击疫情”主题视频征集展示活动,便萌生了制作微视频的念头。“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满腔热情的他们是我拍摄、制作这部微视频的最大原动力。”蒋昕昀说。
从腊月二十九开始,蒋昕昀每天都拍上几张,不出门的日子就透过窗户白天拍拍路上的快递小哥、清洁工,晚上拍拍对面的万家灯火。这样不间断地拍了大约两个月。蒋昕昀回忆说,许多照片都是随手拍的,并没有刻意采访,包括一些不认识的路人、风中执勤的工作人员和空无一人的公交车。
蒋昕昀印象最深的,是给外公外婆拍的一组照片。外公外婆住的小区有一位80多岁的李奶奶,平时就是独居的空巢老人。春节期间,女儿在外地没有回杭州。疫情发生后,李奶奶不敢出门,连窗户都不太敢开。蒋昕昀的外婆每两天去一次菜场,每次去之前都隔着一楼的窗户问李奶奶想吃什么菜,然后买来送过去。那天,刚好外公出门去做党员志愿者,外婆去给送菜,蒋昕昀就跟着一起下楼,拍下了外公做志愿者、外婆送菜的两张照片。“当时风挺大,看到外公、外婆的白发在风里飘,我心里挺感动的。”
素材越来越多,但视频制作是个技术活。蒋昕昀通过上网自学和请教身边的专家,将选用的图片按时间轴排序,进行素描滤镜美化,配音配乐。中文版视频上传后,马上被新华社客户端推出,一天时间点击量过百万。
“当时,外媒对中国抗疫做法褒贬不一,而我的真实感受就是中国战胜疫情的能量不在别处,就在千千万万个‘我们’身上。于是,就用英语再完成一版配音,希望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国人民的担当与智慧。”蒋昕昀说,英文版本被中国日报客户端和海外推特同步推出,为中国点赞的国外网友也越来越多。
2月17日,杭州解封,蒋昕昀用镜头和配音记录下这特别的时刻:这是杭州大面积复工的第一天,一大早我就吃到了南方大肉包,味道实在太赞了!
除了用镜头记录外,蒋昕昀还用实际行动为抗击疫情助力。她把一部分压岁钱通过校友会捐给了武汉疫区,买了1050只口罩捐给了学校医务室。最近,她又牵头组织了一线医护人员子女的艺术疗愈活动,参与了中国—肯尼亚防疫合作公益活动等。
“镜头没有停下,我会继续当一个见证者,一个记录者,一个诉说者。”蒋昕昀说。
附3:蒋昕昀国旗下视频讲话稿
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岁月静好
亲爱的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我是高二(5)班的蒋昕昀。
2020庚子年的开启,令每个人都迷茫彷徨。我们的情绪随着疫情的发展而波动,紧张、担心、焦虑、感动、静思、顿悟……各种各样的情绪交替来袭,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百感交集。自然和历史都告诉我们,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当各行各业集体按下减速键的时候,我们也在史上最长寒假里,体验着宅家版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体会着这场重大疫情带来的生命之课。
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打乱了我原来的寒假计划。出于一个“摄影控”的“自我修炼”,从腊月二十九开始,我每天都拍上几张照片,不出门的日子就让镜头透过窗户,白天拍拍路上的快递小哥、清洁工,风中执勤的工作人员;晚上拍拍对面的万家灯火和路上驶过的空无一人的公交车。这样不间断地拍了大约两个月。二月中旬,偶然在微信里看到新华社“站在一起,抗击疫情”视频征集活动,我便萌生了制作微视频的念头,一肩扛起了导演、编剧、摄影、配音、剪辑等挑战。
那些日子里,到处都有志愿者的身影,满腔热情的他们是我拍摄、制作微视频的最大原动力。中文版视频投稿后,被新华社客户端推出,点击量过百万。当时,外媒对中国抗疫做法褒贬不一,于是,我又完成了英文版视频的制作,希望全世界都能了解中国人民的担当与城市智慧。很幸运,英文版被中国日报客户端和海外推特同步推出,为中国点赞的国外网友也越来越多。我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战胜疫情的能量不在别处,就在千千万万个“我们”身上。
“停课不停学”的日子里,我关注到了一个颇有深意的新词——许多世界顶级跨国企业管理者多次借用一个军事术语来描述人类所处的“VUCA”时代。这个时代充满了“易变性(Volatility)、不确定性(Uncertainty)、复杂性(Complexity)和模糊性(Ambiguity)”。突如其来并迅速席卷全球的这一场疫情,让我们对VUCA时代有了更为直观、深刻的体悟。全球升级的疫情、世界经济的重挫、世界秩序的巨变、生活习惯的改变、学习工作方式的更新让我们猝不及防。我想,我们虽然不能预测或扭转时局,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好每一次抓得住的机遇和挑战,学会自我管理,学会明辨是非,学会关注民生,学会敬畏自然。
今天,我们告别了居家学习,回到我们熟悉又热爱的校园。在期盼已久的新学期线下学习中,我们需要迎难而上的思想自觉,也需要砥砺前行的行动自律。我们反思这段经历,也更珍惜新的校园生活,我们要适应变化,把生活过得更有意义,让学习更丰富充实。
杭外校友会在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成立了海内外校友志愿者战“疫”队伍,北美校友和国内校友联动,将4万多件防护服、3万多个防护口罩、1万多个外科口罩等医疗物资送达各地医院。我想,正是热血的中国心,广博的世界眼,惊人的行动力组成了杭外人的样子。在这个“严重缩水”的学期里,我们要传承学长学姐在疫情中的责任与担当、团结与协作,让自己快速成长。我们也要做好学习的规划与管理,给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确定精进学业、提升素养的小目标,让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更有趣、有料、有意义。
春暖花开,阴霾将散。疫情危机正在深度改变世界的格局,也在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在这堂疫情必修课里,愿我们用杭外人的精神与担当来开启新学期的大门。
让我们共同祈愿世界:山河无恙,人间皆安,岁月静好。
也祝愿大家:平安快乐,且行且思,收获成长。
谢谢大家!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