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品味西湖——记文化节“西湖申遗”主题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861 发布时间:2012-03-12 08:30:43

38日晚,杭州遗产监管中心杨小茹主任在5116教室向我校师生开设了题为世界遗产与杭州西湖文化景观的讲座。讲座促进了遗产文化的普及,也让同学们对世界遗产申报过程有了更明晰的了解,在感性领略西湖秀美之余,更添了一份理性认识。

杭州西湖于20116月在巴黎召开的世界遗产大会上,15分钟、全票通过,被评为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引发了社会对遗产文化的普遍关注,同学们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通过遗产申报,申报组织对西湖景观的历史脉络进行梳理,西湖的真实性、完整性、普世价值得到了有效表达。西湖是需要拿来品的:钱塘风雅,文人墨客,不吝笔墨;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四时不同;藏传佛教,道教丹炉,儒家价值,有机融合。西湖十景,景景别致,处处含情,游览者徜徉漫步中,参与了景观的勾画,文化活动以这样的方式固化下来,使西湖处处透着人情味。历史文化积淀下来,自然人文相互应答,对韩国等国家的文化构建也有深远的辐射作用。通过杨主任细致地讲解,同学们切实感受到了西湖文化栖息地的价值。

十年漫漫申报路,体现了杭州人民的热忱、执着,让同学们感慨不已。古人今士,交流传承,共同滋养这条文化长廊,见证了时代的沟壑与风潮。申报的成功,将有效促使大众关注西湖价值,深化西湖保护。文化风景就在我们身边,推开窗,看得见。

(大预班供稿,撰稿:俞寅琳 摄影:杨嘉旗)

 

38日晚,我校高二年级学生在5116学习了主题为“世界遗产和西湖文化景观”的讲座。杨小茹女士为我们带来了历时近十年的西湖申遗之路。在普及了申遗的有关要求、流程和各类组织及评定方法之后,西湖文化的面貌被赋予了一种新的意义:它是全人类的西湖。

然而讲座对于我们这些高中生的意义在我看来并不仅仅是知识的普及,毕竟大多数人都对西湖和它的历史耳熟能详,申遗的话题也常常见诸报端。学校所安排的这次讲座更多的是对接下来的文化节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模拟申遗大赛的准备。而在展开一切工作之前,为什么要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成功的时间可能长达10年,即使是西湖这样将人文与自然完美结合的景观也花费了无数人力物力。我想在这一过程中,真正重要的是申报者、杭州市民乃至中国人借此机会重新认识并发掘西湖以及其他许许多多珍贵文化的时代价值。

对于即将参加模拟申遗的学生来说,情况也是一样的。“吾土吾民”的主题背后,需要珍视的是在工业化冲击下渐渐淡出视野的乡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遗产公约》和遗产大会恰恰提供了一个机会,让我们站在全新的、世界的角度上看待自身与这片熟悉的土地的联系与羁绊。

(高二1 方柳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