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师生团赴德国施瓦彼施哈尔参加青少年暑期语言课程及维也纳德语语言课程报告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810 发布时间:2019-10-15 09:24:20
带团抵达施瓦彼施哈尔营地
应德国歌德学院邀请,我校吴晓玲老师于2019年7月7日至2019年7月27日作为陪同教师赴德国施瓦彼施哈尔参加德国青少年暑期语言课程(PASCH Jugendkurs),同时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德语语言课程。
我校于2008年作为第一批学校加入了由德国歌德学院发起的PASCH项目。每年我校都有一定名额的学生获歌德学院全额奖学金赴德国参加为期三周的青少年暑期语言课程。在此项目中,来自全世界学习德语的中学生一起强化德语,了解德国文化,初步认识德国。今年,我校高二2班应林琪参加了在法兰克福举行的青少年暑期语言课程,高二3班张新承和高二4班孙岱尔参加了在德国科隆的“MINT 课程”项目(MINT 即为数学、信息学、自然科学及科学技术)。“MINT 课程”包括A2德语课程和结合MINT的实践活动,参观科隆及周边的研究所、企业和北威斯特法伦州的高校,如亚琛工业大学和锡根大学等。
一、PASCH项目简介
歌德学院是联邦德国遍布全世界的文化机构。其主要宗旨是促进德语在全世界范围的教学和保障国际文化交流合作。歌德学院总部在慕尼黑,目前在全世界98个国家设立有157个歌德学院。而在2008年成立的PASCH项目(Schulen: Partner der Zukunft 学校:未来的合作伙伴)则是一项创举。它由德国外交部发起,德国国外学校教育司 (ZfA), 歌德学院 (GI), 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 (DAAD) 和德国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秘书处教育交流中心(PAD) 共同合作完成。目前全世界约有1800所PASCH学校,而中国则有127所。
PASCH项目主要在4个方面给在国外的德语教育提供帮助:
1. 提供师资、教材和教学设备。通过歌德学院“SCHULWÄRTS!”(PASCH: 师范专业大学生实习项目),近几年都有教师专业毕业生来我校做助教,让学习德语的学生有机会近距离和母语者接触交流,大大提升了学生对学习德语的兴趣和热情。另外,歌德学院免费为德语学习者提供了大量教材和教辅资料。
2. 提供咨询和专业性辅导。 歌德学院组织为数众多的教师培训和听课机会,让每位德语教师都有机会在国内或德国接受各类教师培训。并且为各校提供教材、考试等咨询和服务。同时,种类丰富的德语活动、竞赛及语言课程也让德语学习者有更多机会与其他学校的德语学习者交流。
3. 提供各类学习奖学金。每年PASCH项目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获得全额奖学金赴德国参加语言课程,让学生能在德国进行沉浸式学习,体验德国文化。优秀毕业生也可以通过PASCH项目前往德国留学。
4. 提供全世界德语学习者联系的平台。通过PASCH网站www.pasch-net.de让所有学生和老师有了学习德语和相互交流的平台。通过歌德学院的联系,许多学校和德国学校建立了友好学校关系。PASCH-Alumni即是组织在德国留学的学生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分享德国学习和生活经验的一个项目,该项目为在校学生了解德国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第一天互相认识环节
二、德国青少年暑期语言课程(Jugendkurs)概况
2019年暑假,PASCH项目为全国117名学习德语的学生提供了全额奖学金,分别去往法兰克福、魏玛、施瓦彼施哈尔等7个城市的歌德学院营地学习德语。暑期语言课程为期三周,奖学金包含学生申请签证、国内机票、国际机票、课程费用、食宿费用及各项日常费用。
语言学习营地都会为学生准备有趣的语言课程和丰富多彩的活动,根据学生德语语言能力不同而分为几个不同的班级。
以施瓦彼施哈尔为例。为了接待来自世界各地六十余名德语学习者,歌德学院组建了一个由两位负责人和9位照管者以及4位德语教师组成的团队,给学生们提前安排好了课程及各项活动。如此的精心安排也让后面课程的进展无比顺利。尤其在对个体学生的一些需求和关注上也能做到细致入微。比如他们为生日的学生偷偷准备的生日惊喜,又如他们在课程结束时剪辑制作的感人至深的各种场景都体现出团队对这个课程学员的尽心尽责。德语课堂也不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以各种活动及互动形式,让学生学会且勇于用德语表达自己的想法。一些对所在地探索的学习任务是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街头探索和采访,完成一些问题。这种深度融入当地生活的活动方式,让学生不仅学会如何真正用德语与人沟通,还对所在地的人文有更进一步的了解。课余时间安排了各项有趣的活动,如音乐、舞蹈、足球、手工、游泳等,学生可以按照个人兴趣爱好选择参与或者不参与。周末则是带队参观德国历史建筑和博物馆等,让学生近距离接触德国的文化。
从施瓦彼施哈尔的营地的经历以及结合其他参与过暑期语言课程同学的描述,不难发现,歌德学院在德语教学方面的投入是很大的,暑期语言课程的各项规划十分成熟,且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很好,其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学生获得级别考试证书
维也纳语言课程课堂
三、参加歌德学院语言课程心得体会
在学生团基本适应施瓦彼施哈尔的学习和生活后,吴晓玲老师赴奥地利维也纳参加了为期两周的语言课程(Sprachkurs)。该语言课程是德国歌德学院2016年开始在维也纳设立,开设有针对不同德语级别的班级。
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纯语言教学。授课教师选取不同主题的材料,从文化思维和语言结构角度讲解句式和词汇的构成,深入浅出,让听者获益匪浅。另外一部分则是历史和文化探究。每天有一部分时间由深谙当地历史文化和传统习惯的老师带队,探索当地的历史建筑和名人轶事,交流个人感想与收获。这样的学习方式,跳出课堂,却能把所学所感用于现实,为大家所喜爱。
古语说,“纸上得来终觉浅”。通过两周的学习,尤其是在外语学习上,纯粹的学习书本上的知识,离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对该语言所在国家的人文的了解还是有很大距离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课本上学到的德语“你好!”的表达是“Guten Tag!”而实际上在奥地利大家碰面都说“Grüß Gott!”书本上“土豆”叫“Kartoffel”,而到了奥地利耳边充斥的都是当地人说“Erdäpfel”……此类例子举不胜举。深觉外语学习者深入沉浸式学习是非常有必要。
以学生的身份参加语言课程,以教师的眼光观察课堂,有以下思考:
首先,是教学空间对教学的影响。所在的班级教室较小,十几名学生围坐在课桌一圈,中间摆上教师的讲桌,基本已经没有多余空间了。这样的空间完全不能满足各类形式的教学活动进行。比如分组讨论,合作完成某项学习任务等。学生在4个小时的持续学习中,只能坐在自己的位置上,无法移动。虑及很多的教室也是同样的问题,一个教室坐下数十人之后,课堂上就很难再移动位置了。根据研究结果,在一个持续时间内,中学生只有20-25分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而一般课堂都是40-45分钟持续上课时间。如果在这段时间内,只是让学生静坐听讲,显然无法有效利用所有时间。合理的能提供适当的互动活动的空间,让学生在精神疲惫的时候稍作放松或者适当刺激,会让课堂效率更高。
其次是如何协调不同程度学生的需求。十几名分别有不同职业,不同学习背景,年纪分布从70岁老太到大学生不等的学习者,在这样一个班级里,选择适应大家需求的教学内容便是一个很大也很重要的问题。因材施教虽然广为传颂,但是要做到确是一件需要花很多功夫的事情。教师要对所教授对象有比较深的了解,选择适中难度的教授内容,让稍弱的同学能踮脚够到,也能让稍强的同学不会太无聊,还需要根据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的任务。比如,有的学生没有受过系统德语教育,所以对基础语法有很大兴趣,老师便花很多时间在语法讲解和布置语法作业上。而这对其他同学来说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训练。如果这时候老师能及时调整,让这部分同学完成其他类型作业,将会是更好的解决方法。
最后,是教学方式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当课程结束,再去回顾的时候,发现很多单方面讲授的知识已经逐渐模糊,而一些通过互动、游戏等活动的课却依然画面感十足。反思我们自己的语言课堂,给学生讲清楚了知识点固然重要,但是如何通过各类生动活泼的形式去让学生挖掘知识,学习它,练习它,也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怎样才能让我们的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真正对学习语言感兴趣,我们还有很多需要慢慢探索的地方。
(吴晓玲 供稿)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