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高一语文寒假作业获中国教育报关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7218 发布时间:2012-03-06 10:57:58
编者语:
从杭州外国语学校引发热议的书单,我们关注到学生阅读的话题;从这份“傲慢”作业的背后,我们看到了开放、自由、宽容的杭外在引领学生阅读方面进行的不懈探索和创新。他们在多元文化背景下进行课程体系的构建,其独具特色的嵌入式“新经典”阅读课程给人颇多启示。我们相信,在各地学校都有如他们一样的探索者。
中国教育报3月5日09版读书周刊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3/05/content_60646.htm
量太大?太艰深?有意义?
一份理想主义书单引发的热议
● 本报记者 王珺
标点专题,病句专题,词语专题,阅读专题,高考卷……对于高中生而言,这样的作业尽管可能令人不快,但由于其与考试内容具有高相关度,所以当它以不容分说的姿态成为“正常”的寒假作业,在人们看来也就成了无比正常的事。
倒是这样的作业让人吃惊——
电影观赏单元分普通级和发烧级: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的生命伦理大作《蓝》,本导演黑泽明的《罗生门》,美国导演大卫·里恩的《日瓦戈医生》,中国韩杰导演、展现后现代中国农村景象的《Hello!树先生》……
书籍推荐部分,除了经典散文,还有乌托邦分类下的老子《道德经》、柏拉图《理想国》,反乌托邦分类下的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以及帕斯卡《思想录》、司马迁《史记》,等等。
在刚刚过去的寒假,杭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杭外)这份包括100多本书、20部深度电影在内的“高一语文寒假作业书单”在微博上被转发上千次,引来网友围观。
众议
网友cosice:“一上高中整个气氛就变成了你要学习,你要高考,其他一切都等高考后再说。”
网名为瑄禾的秦皇岛初三学生:“我们这里的图书馆太小了,好多书都借不到。再说我们一天十个小时上课,一点空闲也没有。”
国际关系硕士生李子:“我们那时候老师开出的书单大都文学、文艺气息浓厚,现在加入了社会学、政治学的入门书籍,这是进步。”
冰天雪地小丸子:“如果是真的,我对这个语文组深表敬佩。”
……
艳羡者赞:“这样的作业太幸福了。”怀疑者则担心“高一学生是否看得懂”。经常对学校语文发表意见的《收获》杂志副编审叶开大叹“惭愧”,坦承“颇有一些我没读过”。
曾与王尚文先生一起主编《现代语文》(初中读本)的诗人西渡看到这份书单,第一反应是“太理想化了”。“就我对目前中学生阅读情况的了解,书单中推荐的书籍和电影都太深了,量也太大。”
叶开认为,杭外的教师是有理想的,很值得尊重。但这种广泛的涉猎,可能会导致学生贪多而无法消化。
对于这种疑问,杭外有学生在网上回应:“学校并未要求学生一定要在某一时段内读完这些书,而是从书单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读,认真阅读后在思考的基础上写出阅读报告。唯一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视角和思考。”
杭外高中语文教研组长倪江介绍说,学校曾作过阅读调查,两周至一个月时间读一本书是学生的平均速度。
高一(5)班女生楼丽婷这个寒假读了北岛的《青灯》、《午夜之门》,乔治·奥威尔的《动物庄园》,刘瑜的《民主的细节》。“自选的《精神分析引论》和《荣格自传》还没有读完。”她说。
质疑
对于能否读懂的质疑,网名为“阿城风流倜傥”的学生说:“我们从初一开始就有类似的书单,每周都要作好书推荐和时政评论,上课的时候也会讲。所以,按照我们的理解力还是能看懂一部分的,看不懂的可以去查资料。”
楼丽婷的看法是,读书更像一次精神流浪,每个人对同一本书、同一句话的理解都会不尽相同,因此她不觉得读者可以完全读“懂”作者希望传达的东西。“就如毛姆所说,我们活在这世界上只能通过一些没有共同价值的符号来交流,因此所有交流都是不确定且模糊的。但是无疑,我们可以从这个过程中得到一些新的东西。况且,我们有很好的老师可以交流。所以,害怕读不懂并不能成为拒绝阅读的理由。”
对于这份颇具专业水准的书单出现在杭外,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教师蔡朝阳感到正常。他说:“杭外可谓国内不多的能接续当年南开中学、春晖中学等名校遗风的学校之一。”加之生源和教师水准都相当优秀,所以倪江也认为,这份书单不宜简单复制。
“这个书单基于我们对本校情况的了解:杭外是一所非常开放、自由、宽容,也非常具有实验性的学校。”倪江说。无疑,从一份书单可窥见一个学校教师的兴趣和水平。对网友有关“文青”、“小资”之类的评价,倪江觉得“也许是个褒奖”,因为这恰恰概括了杭外特立独行的气质。
关于所选作品是否偏难,倪江说,在北大参加国培项目培训时他曾经讨教过温儒敏教授,问中学生是否可以阅读“元典”,温教授给予了肯定的回答。这给了杭外语文组教师很大的信心。从中学课程改革后的教材看,语文阅读的体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用老的课程眼光审视现在的阅读,当然会觉得陌生”。倪江特别强调多元化取向,他说,推荐书单最容易导致阅读专制,强迫性的阅读和语言自由习得的本质相违背,也违背新课程理念,因此,书单在经典、元典的基础上,要面向多元,考虑到学生不同的兴趣、爱好、思想层次等,才可能得到学生的配合。多元化书单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多元化视角,平等对待不同的思想体系,避免偏狭,形成宽容、尊重异见的现代公民品质。所以,杭外这份书单涉猎范围之广令人咂舌。
回归
对于这份书单引起媒体关注,倪江说:“我们只是在做常态的工作,语文教学原本就应该是这样的。什么时候媒体不把这个当新闻,也许那时的语文教学才真正回到了它应该有的状态。”蔡朝阳说得更直接,杭外书单引发热议,显然照见的是教育现状的匮乏。但同时,他也反对那种将责任全部推给体制的说法,他认为那同样是一种不负责任,是批评者为自身的懒惰找借口。他认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该像电影《死亡诗社》中的基廷老师那样,带领思维活跃的年轻人去寻求生命的真谛。
事实上,有“麻辣教师”之称的蔡朝阳十几年前刚当老师时,因自己“单纯地认为阅读是一件好事”,而想把读书这桩好事告诉学生,便有了被他称为1.0版的书单。随后的这些年,随着阅读视野的开阔、思想的成熟,他的书单依时间对象的不同而不断修订,至今已升级为2.0版乃至3.0版。
学生应试负担太重、时间太少,怎么办?对于中学生普遍阅读量太少的现状,西渡认为,要让学生读最好的书,最经典的书,读了一辈子管用的书。“如果我开书单,中国书《论语》、《老子》、《庄子》,再加一本诗选、一本散文选足矣。后面两种当然要选好,目前的选本恐怕都不适合。外国书,我选《圣经》、《荷马史诗》为必读,其他我看都可以让学生自选。”
同时,他也强调,读这点书当然不够。“我的意思是必读书目要少,其他的书要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天下好书何其多,读不完,也没有必要读完。但很多书是相通的,读一可以知十。要给学生的兴趣和兴奋点留有空间,根据每个学生自身的情况来选书。”
开学后,杭外高一语文组的老师们用了两周多时间批阅学生的阅读感悟和学术报告。“整个年级450名学生,工作量不可谓不大。但是我们每位老师都非常愉快地批改这些作业,大概是因为这是我们想要的作业,同时,这也是和孩子们进行深入交流的机会。许多独到的观点和精辟的论述,常常让我们兴奋不已。”即使现在说起来,倪江仍难掩兴奋。
对于思想成长期的学生,阅读,就像是一个孩子推开虚掩的人类文明之门蹑手蹑脚地窥探,带着好奇,还有点慌张。楼丽婷说:“流连在杭外不小的图书馆里,总是深感个人的渺小与无知,甚至感到惶恐愧疚。无论是文史哲还是数理化,所有的文明都是我所崇敬的。”
如果每个孩子对人类文明都怀抱如此敬畏,如果每所学校都有以培养现代公民为旨归的适合学生的书单,该多好!
杭外的书目不可照搬,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的精神却值得效仿
放下抱怨 捧起书卷
● 蔡朝阳
在统一高考的高中教育体制下,杭州外国语学校多少是个异数。据我所知,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一直是杭外的可贵传统,因此,每个杭外学子的记忆里都有不同的、或长或短的书单。曾是杭外语文教师的郭初阳,多年来也一直在给学生做阅读书目的推荐,尽管在具体操作上有所不同,但精神核心是一致的。因为在杭外,这是教学常态。或许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为什么杭外的毕业生普遍与众不同。
有人认为,只有杭外才可能出现这样的寒假作业。因为无论从生源、师资、学校教育传统等各方面,杭外都是一个特例,并不具有普遍性。一定程度上我认同这样的判断,但我觉得,我们必须这样去理解:不是这个书单太高深,而是目前的教育普遍忽视了中学阶段孩子们可贵的钻研精神、潜在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从个人的生命历程看,十七八岁正是思维最活跃、最具有可塑性的时期,若不能接触人类文明史中最为精华的部分,对其一生都将是巨大的憾事。
对于多数应试语境下的师生而言,不应止于抱怨或批判,而应思考我们普通中学的教师能不能拿出勇气和智慧,寻求突破应试教育的空间和契机。自由阅读当然不是教育的全部要义,但这确实是练习自由思考的最好方式之一,因而,课外阅读是向教育原生态的大胆回归。选择题海战术来应对考试,对于多数师生而言,是最经济最保险的方式,但同时也是最没有想象力的方式。我并非怪罪这些老师和孩子,毕竟,某种程度上,教育是一种投资,他们不得不将注意力放到主流的评价尺度之上。
但作为教师,我们不能“悲伤地坐在你身边而无能为力”,唯有使自己变得更强悍,更充满智慧,才能抵抗制度性的破坏力,保全自己正常的天性。教师作为成年人,作为掌握课堂话语权的人,较那些尚未成年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强者。如果教师不能有所作为、以身担当,那么学生的力量何来?因此,带领学生阅读、思考、写作,既是教师的自救,也是对教育的一种负责。
事实上,杭外的这份书单并非空谷足音。就在刚刚过去的寒假,苏州星海实验中学的史金霞老师也给他们学校的高二学生制订了一份推荐书单,其中有孙隆基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和《定西孤儿院纪事》、苏小和的《我们怎样阅读中国》、江勇振的《舍我其谁:胡适(第一部)》……我们要看到的是,星海实验中学面临的高考压力比杭外更大,那么,为什么他们竟然也可以呢?杭外的书目不可照搬是实情,但引导学生自由阅读的精神却可以效仿并广泛流传。我经常感慨,能遇上爱阅读的老师的孩子们是有福的,因为思想之光必由他们亲手去开启。
据我所知,不单单杭外,不单单史金霞老师,还有很多学校、很多老师,也在做类似的工作,只是没有成为新闻事件而已。浙江桐乡凤鸣中学的吕栋和他的同事苦李、邮差,多年来一直默默带领孩子们利用课外时间读书看电影。我看到过孩子们写的影评,颇有思想的锋芒。湖北仙桃中学的梁卫星与苏祖祥两位老师,他们在指导学生阅读方面,也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这些老师在中学阶段对学生施加的影响,必将在学生日后的发展中得以显现。
我们必须修正一些观念。通常在一部分家长、老师眼里,所谓阅读,无非是“读闲书”。在应试体制之下,“读闲书”往往被看作与学习无关甚至矛盾的事情。这真是大谬不然。因为,从事实来看,即便单纯应对考试,多读书也是有益的。爱读书的孩子不但写作上高人一筹,应试的技巧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一个单纯应试的学生,和一个较喜欢思考而明一定事理的学生,前者的抗击打能力更弱一些,而后者在抵御制度性的摧毁时,常有惊人能量的爆发。写《我的奋斗》的罗永浩便是一例。
明事理的孩子,会找到一条调和的路径。而单纯应试的孩子,多只能在消极厌学中苦挨岁月。一种俗见的观点,总觉得自由思想和高考高分是相矛盾的。其实不然,一个有自己想法的孩子,他往往能将两者统一起来。读课外书,勤于思考,有助于开启孩子的智慧,智慧之门一旦打开,他会形成一种平衡感,懂得协调自己,高考便也不在话下。
当然,这是功利性眼光之下对读书的一种解读。每次我以这样的方式说服学生多读书时,总觉得很无奈。因为阅读本身,已经是一件美妙的事情。“诸般色彩尽化为/声音和气味/叮叮当当响个不停/妙如奏乐……”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如此吟唱阅读的快意。
面对阅读的美好,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逃避好书的诱惑呢?
(注:蔡朝阳,浙江绍兴稽山中学教师,2010年度入选《时代周报》“影响时代进程100人”。著有《阅读抵抗荒诞》等。)
中国教育报3月5日10版读书周刊·课外阅读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2-03/05/content_60537.htm
“傲慢”作业的背后
由一份书单引出的对话
对话人:王珺(本报记者)
倪江(杭州外国语学校高中语文教研组长)
读书周刊:有教师认为杭州外国语学校(以下简称“杭外)的推荐书单是一份“傲慢的作业”,是将教师的趣味强加给学生。您怎么看这种评价?
倪江:这可能与有些教师对杭外不甚了解有关。“傲慢”一词我理解为教师将一些不适合学生读的书给学生读了,如果大家有印象,美国中学生也有一个阅读书目,其中有《理想国》和《共产党宣言》,是不是他们的书单也比较傲慢呢?我的学生中这次寒假也有读了《理想国》的,我不认为我们的学生比美国的学生差,他们同样有非常卓越的见解,比如对“哲学王”治理模式的理解,对“乌托邦”的社会理想等,他们提出了很多自己的观点。不够成熟,不够学术,却是他们人生历程中第一次思考类似的问题,这就是阅读给一个人带来的影响。推荐书单当然有教师的意图在,而且在提倡“嵌入式”课程前提下,在课外阅读与必修教材的融合上,需要教师有一个完整的课程概念。例如我们上《我与地坛》,是全文上的而不仅仅上课内节选部分,学生通过阅读全文得到的生命哲理体验,远胜过单纯读教科书上的课文。在上《林黛玉进贾府》时,我们补充了“宝黛爱情”校本课程,通过节选完整地呈现了这条主线中的最精彩段落。这种嵌入完全是深思熟虑的。推荐书单虽然不可能直接“嵌入”课程,但是其理念是相通的,例如通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学生对生命哲学产生了强烈的探求渴望,于是我们有了《病隙碎笔》、《查拉斯图拉如是说》、《人性的,太人性的》、《西西弗斯的神话》等书的推荐。
读书周刊:如何定位教师在指导学生读书方面的角色?
倪江:教师在推荐阅读书单时应是一个课程建设者,这并不是说教师是专制者的角色。事实上,杭外的书单是一个汰选的过程,会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例如《世界是平的》、《民主的细节》、《退步集》等,都是学生阅读在先,然后逐步纳入到书单中的。
读书周刊: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语文能力可以通过大量训练的“短平快”方式获得,您是如何认识的?熟悉的人大都称赞“杭外学生”具有批判精神和思辨能力,这是否与学校的读书传统有关?
倪江:显然,前一种观点是短视的、不科学的,它导致的结果常常是学生对语言的厌恶和对语言所承载的文化的淡漠。而终身的语文能力肯定不能靠应试培养的。我们的语文教育有一个基本理念: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语言的学习有其内在规律,没有语言的接触、语言的浸泡、语言的折腾,要想让学生在语文上有什么长进,是非常困难的。作为初高中六年一贯制的全国13所外国语学校之一,自20世纪末到本世纪初,我们就一直在积极探索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试图形成独具个性的语文教学模式。我们认为“读写结合”是提升语文基本素养的最好方法,在这个进程中,初中、高中先后开展了语文教学改革,在新课改推进之前就已经尝试了“读写课”、“分层课”、“选修课”等课程样式。每周都有课外阅读课,学生在课上交流阅读体会、读书札记、读书报告,而作为课外阅读的一部分,推荐书单是题中应有之义。在课外阅读逐渐被应试教育侵蚀、分数至上甚嚣尘上的时候,我们引导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现在,在引导学生阅读方面除了坚持阅读经典书籍之外,还逐步强化了阅读的前瞻性、多元化、课程化的特点。在回答人类的重大母题,触及当下人类的核心价值体系和心灵结构等层面,我们所推荐的经典书籍具有足够强大的原创性和辐射力。
读书周刊:您把半途而废的阅读比作“一场草草结束的战争”,为什么这样说?在方法论的层次上,有什么样的具体指导?
倪江:杭外的课外阅读是系统工程,这体现在我们无论在哪个年级工作,都会自觉地去建构课外阅读系统;我们比较提倡专著的阅读,而不是拼盘式的阅读,理由是拼盘式阅读读出来的是拼盘式的思想。我们认为真正的思想体系蕴含于学者、作家的专著里,许多大部头的书不可能一蹴而就;还有就是纳入课程体系后,课外阅读不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阅读伴随着必修课走,本身也可以开设选修课,这样可以确保学生在一个时间段里进行持续性的阅读。草率的阅读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教师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1)将课外阅读材料纳入教学设计,使学生在课堂上深入探讨有关问题。例如在上《十八岁出门远行》时,我们介绍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荒诞派文学,并将一些著名论断放置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论断本身就是课外书籍中最核心的部分。(2)读书札记反馈:在批阅读书札记时,教师作为一个思想者介入学生的思考,一般不评点笔法和文字,而把主要精力集中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上。教师经常在批阅中相机推荐书籍、介绍观点,与学生的思考相互碰撞。(3)精选优秀的学生作品进行交流。(4)课外交流:学生来到语文教师办公室探讨“存在的意义”、“自由意志”、“决定论”等是非常常见的景象。(5)专题交流课,针对课外阅读中的普遍问题或感兴趣的篇目,打破教学计划,嵌入相关的课程。例如学生阅读卡佛的小说,对极简主义产生了浓厚兴趣,于是教师开设年级大课,对卡佛的代表作与学生一起进行评析研讨等。
读书周刊:是否可以这样说,在读书这件事上,杭外的教师可以自由舞蹈,酣畅淋漓地与学生共享读书的乐趣?
倪江:杭外的应试压力并不小。几年来高考重点率始终在93%以上,这个数据本身就是压力。只是我们对高考的理解与一些学校的差异在于,他们关注训练过程,我们关注语文素养这个源头,他们可能更关注大题量训练,我们则希望“水到渠成”。即使对高三学生,我们仍然强调阅读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例如高三备课组正在做的事情,就是每周安排学生开展指向比较明确的课外阅读,写阅读感悟(而不是简单做题),提高学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和感悟能力,我们认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做习题才是真正有效的。杭外有20%的学生可以通过保送直升大学,但是现在大学对学生的笔试应试能力仍然有非常严格的要求,要应对保送生测试和自主招生测试,语文又是考试主要科目,非要有扎实的语文素养不可。如果说杭外教师可以“自由舞蹈”,那是因为杭外的文化传统一向崇尚“宽容大气,兼容并包”,校领导对学科规划、教学模式的探索持开放和宽容态度。教师在课程自主性上有非常高的自由度。杭外教师的购书量和阅读量是惊人的,没有持续的阅读,没有对阅读市场的关注,教师置身于阅读之外,学生自然也容易封闭、保守。
读书周刊:在鼓励学生读书方面您对其他学校有什么建议?
倪江:首先,没有课外阅读,就没有语文教育,我想这个提法应该为广大语文人认同。其次,读书最重要的是价值建构,因此,推荐学生读什么,需要教师进行深入探讨和长期摸索。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价值建构,但也有普适的价值,例如现代中学生的公民意识、批判意识等,只有价值引领才能够将阅读统摄起来,形成学生的阅读内驱力和终生阅读的习惯。第三,将课外书和课程相隔绝,只会让课外书成为真正的“闲书”。纳入课程的课外阅读才能最大限度地推进课外阅读的品质。第四,没有不爱读书的孩子,将应试与阅读对立起来,只会走向万劫不复。在整个社会将“闲书”妖魔化的今天,语文教师应承担起“驱魔”的重任。第五,鼓励学生读书的最好方法,是教师先爱上书,没有爱书的教师,就没有爱书的学生。学生从教师身上受到的读书精神的濡染,是任何一节所谓的指导课都不可能达到的。
我校三位学生的读后感:
《青灯》:永恒的过渡
谢凌
生活只是生和死的过渡,而漂泊却是出发与回归的过渡。——题记
以前读余秋雨的《我等不到了》,只是觉得文字这东西竟能最朴实无华地堆砌起人的一生,其中多少寂寞风雨。余秋雨是在写自己,虚虚实实之中似乎有意在为自己写下清爽的一笔,而北岛则在回忆旁人,回忆那些他路过的风景。他以一个诗人的灵魂在看在听,却无意看到、听到真实。
北岛在《青灯》一书中无论回忆起哪一位故人,都好像是对人生和死亡的又一次探讨。那些充满智慧的学者教授,哪一个不是在平淡中走向了如酒般的薄暮?哪怕人生经历了多少起承转合,在活着的这张网中辗转了多少年头。他说“一个人行走的范围就是他的世界”,又或许一个人走过的每一条路都成了他的世界。他的孤独不仅仅来自于他的内心,他作为诗人强烈而笃定的漂泊感,来自他路过的每一处风景,每一段人生。
他说“满天星斗连成一片,璀璨迷离,看来总得有最后一次,否则人生更轻更贱”。我不禁想,这林林总总的最后一次对于一个流浪者来说又意味着什么。也许永远的漂泊是注定的,但永远的生存却毫无意义。也许正应了他的那句,马识途,人却迷了路。而他不悲不喜,仍提携着中文这个大行李,漂泊在中国之外。
就算他回到了中国,又如何说是结束了漂泊?他的起点早已不在,故乡如今只是他心中的一个影子。总算明白为何《今天》断不可以翻译成“today”,每一天都可以被称作“今天",时间一长今天就失去了被回忆的意义,而只有某一个时刻可以永远停驻在历史的风尘中,一如灯火摇晃的青灯,孤独的诗人追随着灯火靠岸,但他们的使命和固有的诗人情怀却终究注定那船的轨迹依旧是继续飘泊,因为岸已然不在了,他们要回归的地方已然轰塌,自出发的那一刻起,他们的内心深处就失去了回归的意义。
迫使他启程的也许是时间对于他心中那个故乡无情的摧毁,他要停靠的港湾抛弃了这名游子,最终却看到,是他内心握着的木浆早已抛弃了这不算故乡的故乡。于是乡愁演变成了岁月中被狠狠嵌入灵魂的鸿沟。
纵有再多青灯被悠然点起,这位诗人恐怕也只会越来越孤独。
(注:《青灯》北岛 著 江苏文艺出版社)
《狗镇》:至善则恶
楼丽婷
“情深不寿,强极则辱”是众人深谙之理。情到浓处,愈甜蜜愈纠缠,这甜蜜变成蚀骨的鸦片,要如何戒得掉?于是,世间之人,除了轻狂的少年,无不如履薄冰,爱得小心翼翼。凡事过犹不及,那么,作为中国传统伦理中最原始也最重要的存在,善是否亦有限度?
电影《狗镇》播放进程中最让我纠结的,不是Grace辛苦工作时人们的不屑一顾和理所应当;不是曾经和颜悦色,简单淳朴的村民转眼变成吃人不吐骨头的老虎;不是明知是误会,依旧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和利益的人是非不分,颠倒黑白;不是信誓旦旦地说爱的人可以为了所谓的著作将一切都当做实验。人性的恶,我们已经见得太多,它似乎是一个不可见底的黑洞,将一切匪夷所思、触目惊心收纳其中。影片中真正的恶,在于Grace的极善。即使面对了生不如死的种种尊严的践踏,曾经坚持人性淳朴的信仰的崩塌,众叛亲离。在黑社会老大的父亲来到之际,她不似我们以为的会血刃曾经欺凌过她的狗镇的人们,甚至坚持要留在狗镇,她在苦苦坚持的究竟是什么,我不禁疑惑。想是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会揪心,甚至于对Grace的善恨铁不成钢,不是因为其他,而是我们相信恶有恶报,人需要为自己的恶付出代价,否则人民公意和道德将被打破,人类社会似乎无法再存在。即使最终,Grace的一声命令,狗镇成了一片火海,Tom被Grace亲手枪决,他们经历灭顶之灾的原因也并非他们对她一人的恶,并非建立在报仇的基础之上,而是Grace认为,如若不将他们消灭,狗镇将一直存在,人性的恶将会一直存在。
Grace,作为宽容与恩惠的化身,她无限度的善与忍耐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狗镇村民无限度的恶。性善亦是恶。Grace列举她父亲的缺点是arrogant(傲慢),却不想她父亲反驳说她才是真正的arrogant(傲慢),最大的傲慢。我有很久的不解,总算猜得几分真相。从一开始的任劳任怨,坚持别人是正确的,到最终为了消灭人性的恶而下杀手。她始终把自己放在一个高度,一个世人无法触碰的高度,来审判,宽容世人的恶,如同耶稣为了拯救世人而甘愿自己被钉于十字架上,鲜血淋淋,她承受了所有难以承受的欺虐。她在最后的演讲中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狗镇人们的误会、欺骗、虐待、践踏,企图来感化所有人,然而,是她太天真了。人,怎么可能轻易接受审判,接受并承认自己如此不堪的罪恶。她将自己当做审判者,救赎者,这似乎就是神的化身。博爱的极端,翻成淡漠。
“基督教的绝对宽容超越了善恶,是神才能达到的境界,而面对人间真实的善恶区分,这种不现实的理想却无法承担正义的要求。”旁观者看来,善又有什么错。Grace的善,只是让她自己如同狗一般地被人欺凌,最终的代价是整个狗镇的灭亡。她的善,并没有什么错,只是她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如同她一样的善,否则,这就不仅仅是天真,而是arrogant(傲慢),人性中最大的恶。她将自己抬高,无限宽容是最大的高傲,不屑才会不计较。常人叫嚣着公平公正,因为他们将对方视为平等。
至善则恶,人行于世,诸多不易。
(注:《狗镇》[丹麦] 拉斯·冯·提尔导演,“Dogma95电影”标志人物的杰出作品)
蒙田,最好的导师
钟杭洁
福楼拜曾这样写信安慰一个心情阴郁的朋友:“你问我读什么书好,读蒙田吧……他会使你平静……”
在我看来,蒙田的随笔自有一种清新的风格。或许有人并不了解蒙田,甚至还有人根本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你一定知道钱钟书笔下的“婚姻如围墙”,其实这个说法最早来自于蒙田。这位法国作家虽然文笔出众,但行文却不讲究辞藻和润色。他和许多写长篇小说的作家一样,认为如果对得失斤斤计较的话,便会成为天赋的绊脚石。使得天赋有如“找不到宽阔河口的汹涌河水”一样,白白流逝。也许正是因为他这种无拘无束、自然随性的个性,才使文章的字里行间褪尽了学究气,读起来令人倍感亲切。有人甚至觉得从思想感情来看,蒙田是16世纪不折不扣的“现代人”。
在读这本随笔集的时候,我一直在想,是不是很多法国作家都喜欢谈论和上帝有关的东西。因为蒙田如此,纪德更是如此。纪德在《日记》中这样写过:“起床。上帝是最无需久等的。一起床便立即感到生命在奔流。”对纪德来说,上帝是一种“无限的存在”,对上帝的爱即是一种职责。而在蒙田心中,上帝是全知、全能、全善的,暂且称它为“三全”吧。但在逻辑上这却并不成立。因为假如他故意容许恶,那么他就不是全善的,否则便是他不知道或无法阻止恶。上帝是否是“三全”的,我难以说服自己,但却记得曾在H.G.威尔斯的小说《时间机器》中看到过一个“乌托邦”的世界:没有工作,人皆永生,一切都可以轻易取得。而与之相对的则是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加缪说:“达到那个高度的努力,足以让一个人的心充实。必须设想,西西弗斯是幸福的。”虽然感觉很不可思议,但我却觉得自己能够理解。也许奥古斯丁说得没错:“上帝是最高的善。因此,他不会容许任何恶存在于他的作品中,除非他是如此的全能、如此的全善,以至于可以从恶中产生善。”
将“三全”的问题搁一边,但上帝又为什么会存在呢?1939年版的电影《绿野仙踪》中有这样一个小片段:守门人说没有人见到过伟大的通灵师奥斯,即使是他自己。于是多萝西倍感困惑:既然如此,那么你怎么知道他存在呢?也许上帝并不存在,但是“如果上帝不存在,我们就得虚构他”。这是伏尔泰的原话。
在这几百年间,蒙田作品中的内涵被后人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转化和吸收,对欧洲的思想和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所以你一定也能在其他作家的作品中,找到蒙田闪光的思想碎片。所以我想说:“读蒙田吧,他能给你启发。”他是世间最好的导师,只要你用心去感受文字那头他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东西,那么“不论在哪一条道路上信步走去,一定到处都有着值得你看、值得你听,或值得你感动的事物”。
(注:《蒙田随笔集》(法)蒙田 著,潘丽珍等译 译林出版社)
(校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