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走进世界遗产——记初一年级历史与社会世界遗产小报展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6194 发布时间:2019-06-10 12:19:50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其基本特征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杰出性、多样性。截至2018年7月2日,中国世界遗产已达53项,在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位居第二位。

初一下的社会主要内容是中国地理、国土人民、秀美山川、地域差异等。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熟悉我们的祖国,老师在寒假布置了一项作业:选择一处中国的世界遗产为主题做一张小报。

通过这次作业,同学们更加熟悉和关注世界遗产,进一步提高了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更加热爱祖国秀美的山川。

同学们做的小报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现择部分与大家分享。

 

故宫有个畅音阁

历史与社会主题小报,给了我很大的想象和发挥空间。

先说说我小报的主题吧——去遗产地看戏。这次寒假我选择了畅音阁。这是故宫里的一个戏台,2017年再次开馆。如今,人们可以在世界文化遗产紫禁城内欣赏京剧、昆曲等戏曲表演,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要不是这次历史作业,我还真的不知道故宫有一个戏曲馆有戏曲正在上演。

历史与社会这样的开放性作业,我觉得很有发挥空间,我非常喜欢。若你认真去做了,真的受益颇多。你不仅了解了我国的各种遗产地,也对当地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毕竟,做好一张小报,需要查阅许多各个方面的资料,不知不觉中,你便懂了很多了。

做成一张赏心悦目的小报,也能给自己增添不少自豪感呢!

初一1 郁家桐










 

西安的大雁塔

历史与社会的小报,我选择了古城西安的大雁塔。

西安是我的故乡。尽管自出生起便全家迁往杭州,但潜移默化间,家乡深厚的文化底蕴仍然对我带来了很大影响。也许是家人的言谈举止,也许是书籍文字间的浏览,我从小便在两种文化背景下长大,两座城市的风采和气韵都在我的内心深处生根。

大雁塔是西安十分闻名的一处历史建筑,始建于唐永徽三年(652年),是为保存唐玄奘西行取回的经书设立,这也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而庄严的色彩。塔身共经历先后五次修葺,高七层,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是佛塔这种古印度佛寺的建筑形式随佛教传入中原地区,并融入华夏文化的典型物证,是凝聚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结晶的标志性建筑。

大雁塔于2014年成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正巧是我在老家度过寒假的一年。那一次在雁塔的亲身游览使我记忆犹新。于是,我便以文字和绘画的形式,把自己的体验和经历分享出来,记写我对雁塔,对西安的敬重和情怀。

初一2班 贾雨涵

 

颐和园

社会世界遗产小报的作业仍令我记忆犹新。初闻“中国的世界遗产”,我先是在百度上略微学习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原来世界遗产分成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双重遗产。像长城、莫高窟就属于文化遗产;九寨沟、天山则属于自然遗产;而泰山、黄山、峨眉山、武夷山就属于双重遗产。遗产总数在世界遗产中占比极大。“厉害了我的国!”

再仔细一研究,我惊然发现,自己去过的世界遗产地真是少之又少,而令我记忆深刻的更是没几个,这令我一阵惭愧。在这些世界遗产中,颐和园是我最喜欢的一处,古色古香,风景优美。

绿色的柱子,红色的栏杆,长廊顶上还存留着精美的壁画。它与故宫不同,没有复杂的格局,没有红墙也没有标志性的华丽的殿堂。圆明园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亭、台、楼、阁依旧保存着清朝曾经辉煌的影子。

于是我将我的小报分为了三部分:圆明园简介,关于圆明园的一些有趣的传说和插图。简介是根据百度词条整理后的文段,我还选取了一部分有趣的传说:我们都知道颐和园的前身是清漪园,是乾隆为母亲孝圣宪皇太后过大寿而建。所以,为了取个好兆头,乾隆下令把昆明湖划分成“里湖”和“外湖”,里湖形似寿桃,而外湖则是寿桃的叶子。而插图,我使用了水彩上色,更好地绘制出了颐和园的美景。

只可惜当时去颐和园时我年龄太小,并没有非常深入地了解和游览颐和园。如果以后有机会,我一定要再去一次颐和园,春天赏桃花,夏季赏荷花,秋季观古建筑、赏桂花,冬日看金光穿洞……

初一2班 周越

 













丽江古城

首先很感谢老师对我的欣赏和鼓励,我没有学过画画,第一次尝试了水彩,算是挑战了自己,谢谢老师对我的认可,在这里就分享一点个人经验。

第一重要的是排版,我看到很多展板上同学的小报都是画和文字分开的,不过这种方式仅限于画画奆佬。我的话比较喜欢以画作底,文字覆盖,标题正中间的形式,因为这样主题比较鲜明,大面积的上色既可以使小报更有韵味,也可以掩盖一些技术上的不足,对画作的要求也没有那么高,当然,这属于可远观而不可细赏的类型。

其次就是内容,我比较喜欢区块分明的,有条有理,循序渐进的内容。这时候小标题就是你的得力助手,可以让大家直观地看到你所要表达的内容。还有关于文字写什么,小报上的字不建议大家写太小,看起来真的超级累,不需要写得多好看,但是整齐是必须的。内容不要都是百度上原版大段的抄,最好提炼精要,可以的话加上自己的一些想法,可以让小报看起来更贴近生活。

不过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不能敷衍了事。只有当你认真地去对待它的时候才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惊喜。慢工出细活,我们虽然不是工匠,但是对这张a3的小报所倾注的心血真的是不比工匠少,也正是这样才会有敷衍了事体会不到的成就感。

初一3 赖彦辰

 

敦煌莫高窟

千年华夏文化,造就了无数的艺术与宗教瑰宝,这其中很多都遭到了侵略者无情的剥夺和毁灭——而莫高窟便就是最不幸的那些文化瑰宝之一。

莫高窟对于我来说,一直是个极富魅力色彩的地方,我一直都渴望自己能亲自去看一看。可惜我大概是与敦煌无缘,便一直没有这样一个机会。最早对敦煌产生兴趣,大概还是在一档由“意外艺术”创办的文化艺术鉴赏节目——《艺术很难吗》开始的。我本就知道敦煌莫高窟,但对它的那些惊心动魄令人为之心碎与诅骂的经历却是一无所知。每一个灿烂的文化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却无比重要的故事——这我自然是明白的,可我却也不能完整地阐述出圆明园的灾难。

敦煌究竟被掠夺了什么?它失去了什么?它还留下了些什么?那些肆无忌惮,残忍掠夺的侵略者,他们不只是破坏了莫高窟。

在中国西北的一个洞窟里,原本藏着那么一份惊动佛教界的《金刚经》,而如今我们想要看到它,必须千里迢迢赶到英国;原本那是一整个洞窟的完美无缺的壁画,那样充实,那样精美,可就是那被剥落的一块空白,在无声地控诉着那些军队的暴行……

这次活动中,我已不敢再去翻阅那样的历史、而在《全球最美的世界遗产》中,这支离破碎的瑰宝也有幸提上了名。但是在那些庞大雄伟的数据中,谁想得到它的背后竟是一个那样凄凉的故事?

 

                                                             初一3 余子萱

 







丽江古城

我设计了一副有关丽江古城的小报。在小学的时候,我曾去过丽江,这儿有美味的桂林米粉,高耸的玉龙雪山以至于当老师一说这个作业我就想到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有这丰富的历史底蕴,有许多值得让我去介绍的事物。

这幅小报虽谈不上精美,我却在制作小报的过程中悟出一点感想。

社会的知识不是一成不变的,世界各地的景观地理都在改变。在做小报的过程中,我也发现一些有关信息已经改变,我们需要紧跟时代,了解更多的新信息。小报中的信息也不能只是简单的从网络上复制粘贴,要经过仔细地阅读后写出自己学到的东西。

社会的学习不是简单的记忆。我们可以从中总结出自己的方法,用有趣的方法学得更好。

初一4 冯嘉希

 








杭州西湖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世界地理遗产对我们的意义正在不断简化,我们只能到这些景点大致地欣赏一番,可其中的故事已经鲜为人知了。

这次的社会作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会,去更深地了解它们的故事和意义。

杭州有个景点叫西湖,第一次来杭州的都要去。听听白娘子和许仙,人和妖之间的爱情和追求自由的渴望,瞧瞧绿杨荫里的白沙堤,看看“平湖秋月”“三潭映月”“雷峰夕照”……

可现在呢,人们为了玩,来到西湖随便逛逛,看这人山人海的景观。令中国人骄傲的东西正逐渐消失。所以我认为,一个丧失了文化根基的国家是空洞的。

中国现在的很多技术已经位于世界的顶端,所以我们这一代人在这个时代是至关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发扬自己的智慧,更要汲取先人的智慧,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世界地理遗产只是很少的一部分,希望人们能以世界地理遗产为引,不断发掘古人的智慧,那么中国距离“强国”这个名称也不远了。

中国不断申遗,为的就是让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人们一直认为老智慧只能安守于“老”,它们不再具有意义,无法发挥出它们的作用。可这些遗产绝不是应该让人随便瞅瞅的,那么点亮老智慧的新光彩,用创新寻找它们蕴于深处的历久弥新的时代光辉便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光荣使命。

初一5 方磊

 

孔府、孔庙、孔林

对于这项作业,我的个人感受是“难以描述”(十分complicated)的。我是一个追求精益求精的人,所以做小报这类作业我一般都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

我的小报主题是“三孔”:孔府、孔庙、孔林。这一著名的世界遗产的坐标位置与灵魂位置就位于我的老家山东。At first, 我只是在电脑上查阅资料。一排排的网页出现在浏览器中,也在我的脑海里出现又消失。我几乎要把出现在不同website的同一段话背下来了,但至圣林的琼楼玉宇的蓝图仍未在我的记忆中建模出来。

As the old saying goes, genuine knowledge comes from practice. 在网上阅读大量资料,毕竟只能根据别人破碎的记忆拼凑出自己的印象,复制粘贴的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决定,亲自前往三孔故地,切身感受这有着百千年历史的建筑群带来的宏伟气魄。

徜徉在古色古香的雕梁画栋间,价值连城的孔氏世代珍藏的名家书画、瓷器珐琅映入眼帘。不必说那文物的应接不暇,也不必说那花木的名贵珍稀,单是那窗棂屋檐上雕刻着的盘龙、舞凤、麒麟、骏马、斑鹿、玄武、团花、祥云,其华丽精美,令人瞠目。Actually, 说“徜徉”也不是“徜徉”。若不是带着“搜集资料”的使命,我也不会让睫状肌收缩使晶状体变厚,把那带有“sacred”气息的由屋宇反射来的光会聚到我的视网膜上。

领略完这一世界遗产的富丽堂皇,我在several刻钟之内文思泉涌,便一口气完成了社会作业。

After all, 这次的寒假社会作业让我感受到了三孔的长廊曲径的无限魅力,令我受益匪浅。

                                      初一6 刘雅珞

 

秦始皇陵兵马俑

阴绵的细雨终于散去,冬日那难得一见的阳光洒在地上,浮沉弥漫在金光中,漫无目的地向四周散去。跨出门槛,古村远处传来的喧嚣声透出了一丝散去多年的繁华与笑意。自古以来,在此建都的国家无一避免了“享乐”“腐败”“不思进取”的名号。此番出门没有目的,不过是为了寻找古代帝国弥留的雄姿罢了。

远处,日红如火。太阳,没有火那般猛烈的颜色,却有一股压倒众生的王霸之气。而现今,那曾经的王者却在缓缓落下。那绝代风华的霞光,隐隐折射在江面上,竟有一丝要盖过太阳的劲头。当初那统一六国,光芒万丈的秦始皇生前便是如此吧。谁也不能知道,始皇帝只给我们留下了一座秦始皇陵与一座兵马俑以及无限的猜想。

近处,一座层峦叠翠的山峰拔地而起,山中那密密麻麻的老树,将身形隐在了藤蔓中,手中持着的青铜长矛似乎已经呼之欲出。忽然,在一阵风的召唤之下,他们站了起来。像战士,在一瞬间肃穆地亮剑,虽是无声,却有如千军万马,气势慑人。当年那些不忍商王暴政的周民们,大概也是如此,心中怀揣着天下黎民百姓,在河南牧业聚集了百万雄师,为了心中的理想而奋斗。而如今,那英雄事迹已然遗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只留下了一座为时人所敬仰的殷墟。

自有史以来,中国人从未失了他们的骨气。不论是蒙古铁骑的无情践踏,还是外族侵略者残忍的入侵,爱国者都以他们的决心与力量,挺了过去;不论是宦官仇仕良对朝廷的侵蚀,还是妄图自夺朝政的吕后,中国传统士大夫都以自己能尽的一份力量,换了世人一个清明的天下。这就是中国人,不论内忧外患,中华民族依旧坚挺着,而那世界文化遗产则是他们的见证。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让历史与我们更加亲近,也使我们铭记,不要忘记过去。

初一6 仇文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