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境界 追寻不止——记大预班“浙江作家·浙江文化”王国维研究小组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127 发布时间:2019-04-17 03:24:42
如果说三年前,李芳老师和2016届大预班的学长学姐们是“浙江作家·浙江文化”这一语文课程的开创者,那么2019届的我们愿成为开拓者,不断确定新的研究对象,拓展新的研究领域。本学期初,在李老师的倡议下,全体同学积极行动起来,组建了15个浙江作家研究小组,制订了15套研究方案,我们将怀着对文学的爱和家乡的深情,深入了解浙江深厚的文学传统,亲近那些领风气之先的精彩华章。我们小组(叶欢、毛嘉航、庞佳雨、林闻瀚、张一可、兰舒泓、徐励恒、陈怡婷)经过激烈讨论,最终选定了近、现代相交时期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王国维先生作为我们的研究对象。
王国维,字静安,号观堂,谥忠悫,早年追求新学,把西方哲学、美学思想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融合,研究哲学与美学,形成了独特的美学思想体系。在研究初始,我们搜集了大量有关王国维的作品及影像资料,包括《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哲学辨惑》《论教育之宗旨》《红楼梦评论》《王国维传》《王国维:一个人的书房》《王国维评传》《王国维年谱》《王国维遗书》《王国维》系列纪录片等。我们决定精攻《人间词话》,泛读其余作品,小组成员细致分工,兰舒泓、陈怡婷两人对王国维的生平尤其是求学经历进行深入了解,毛嘉航同学探索王国维自杀之谜,叶欢、张一可、林闻瀚三人组成了《人间词话》研究分队,徐励恒精心制作了有关“王国维影响力”的调查问卷,而庞佳雨则另辟蹊径,在大量阅读及参考他人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尝试勾勒王国维的精神面貌。
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王国维先生,3月23日,我们全组动身前往位于浙江海宁盐官的王国维故居。静安先生的故居保存得很完整,原先的空间格局基本都被保留下来,木制的古朴家具,吱呀作响的窄楼梯,鲜活的生活气息让我们甚至不敢用力呼吸。故居里也展示了先生的部分作品、生平回顾、王国维的研究足迹等内容。参观的同时我们也在盐官地区进行了问卷调查,路人们对王国维基本都是只知其名却不知其人,这使我们颇有些感慨。
4月3日,我们将阅读钻研和走访分析等获得的成果在大预班中进行了汇报。兰舒泓、陈怡婷两人图文并茂地介绍了王国维的生平及故居,呈现了根据王国维一生中到过的地点精心绘制的足迹地图。毛嘉航以他特有的浪漫主义情怀探讨了王国维自杀的四种原因。叶欢向大家展示了她所统计的《人间词话》所提及的词人姓名及次数,让大家大致了解到王国维在评价词作方面的喜好,三人分队分别选择了秦观、冯延巳、李白作为介入点,细细评析了《人间词话》的一字一句,许多之前大家并未注意到的细节点也得以重新细细品味。庞佳雨以其缜密的逻辑架构、深厚的阅读功底和过人的思辨能力,将王国维的哲学美学观与西方大家进行比对,并向大家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王国维精神世界。
我们在杭州与海宁的穿梭中满含着崇仰,与王国维先生进行了跨时空的对话。望我们都能像先生那样探索到属于自己的三重境界:“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附各组员感想:
对王国维先生的了解,始于《人间词话》。高一时第一次读《人间词话》,一是助于高考古诗阅读,二是诗词情结使然。而这次语文研究性学习也让我们对王国维先生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作为一代大学者,王国维平生钻研学问而无穷尽。他出生于一个“亦商亦儒”的家庭,自幼便在父亲和塾师的教导下,细读四书五经科举时文,这使他不仅具备了良好的国学基础,而且拥有超强的自学能力。从东文学社到东京物理学校,王国维对知识的渴求从未间断。他通过大量的阅读、研究,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追寻,逐渐形成自己的学术思想,在学术上做出了大格局、大境界。回观王国维的一生,我深刻认识到,正是由于这良好的家庭氛围、笃实的学风以及科学的治学方法助其成为了一代大师。
(兰舒泓)
在此次研究活动中,我们对王国维先生的故居进行了实地考察。王国维故居位于盐官最繁荣的文化景观聚集地,一条小径通往故居,一楼的前厅被改造成了王国维先生纪念馆,厅堂的正中央摆放着庄严的王国维半身铜像,头戴瓜皮小帽,身穿中式长衫,架着一副圆框眼镜,极度贴合他严肃沉稳的学者形象。墙壁四周张贴着王国维先生的相关资料和配图,似是让那已尘封的历史又鲜活起来了。玻璃纪念柜中整齐地存放着一叠叠王国维先生的著作手稿,书页已有些泛黄。纪念馆中也存放着海内外学者对王国维研究的论著。与一楼严谨而又恢宏的学术气氛不同,二楼是生活气息浓厚的起居室。从书房到卧室,从砚台到盥洗台,王国维先生少年时代在此学习生活的场景一幕幕浮现眼前。二层的空间不大,但每一平方米都用得恰到好处,紧凑而又不显得拥挤。
(陈怡婷)
没有把王国维生搬硬套进他所在的时代背景里,而是尝试走进他的眼睛里,任由王国维在“我”中重新生长,去重新感受,理解他最后人生结局中所包含的一种超越存在的永恒的美学意义。根据很多历史大家的假设,王国维处在内外交困的时期,政治的变动让他觉得义节受辱。但与其把一个从未涉身政治的人放进政治的结构里,倒不如换一个角度,放王国维回到他所熟悉的文化层面。千百年前,屈原的投水,有政治的原因,但更深一层的回溯,我们总可以回到理想上来,王国维的离开和屈原有着同样的美学涵义。王国维的诸多著作,都对中国古典文化的辉煌有着极深的眷恋,某种程度上,古典文化构建起了王国维的乌托邦,那里存放着他的价值。死或者生,本身没有多大价值可言,但在死和生上反应出的思考,是价值所在。王国维的肉体离开了,但他的理想留下了,他只是再次出发,探寻隐秘的故乡。
(毛嘉航)
《人间词话》一书前后大约读了快二十遍,翻多了便会发现这部作品中部分词人的名字总是被反复提及,便忍不住统计了一下书里提到过的所有词人及次数。虽然说来简单,但实则工程量巨大。因为王国维先生在书里几乎不直呼词人名,常常是字、号、名、姓随意代换,想要找出他所评述的词人究竟是谁,须得一字一字细抠。本只是心血来潮的一点研学乐趣,不料竟还涉及到了统计学方面的应用。在我得出的数据中,秦观、冯延巳、姜夔、周邦彦、吴文英、温庭筠等人是频频提及。而这几人也恰好对应了王国维在书里最直观体现出的喜恶。冯延巳是王国维极力推崇的,秦观部分词句也是极受王国维认可的,可姜夔一众词人却屡屡被王国维批评。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将王国维的境界观具体化,更易描述与理解。
(叶欢)
我负责研究《人间词话》中王国维先生对冯延巳的评价。《人间词话》中一共有10处提及冯延巳及其词句,常被世人淡忘低估的词人冯延巳在王国维的评价中是“词之最工者”,足见王国维对其才华词风的欣赏。透过王国维对冯延巳的偏爱,我们可以窥见王国维其为人与情怀。从人生轨迹来说,同样处于朝代末尾,命途多舛,王国维对冯延巳的遭遇或许可以感同身受。从词作本身来说,王国维将温庭筠、韦庄与冯延巳作了比较。同样是婉约派词人,王国维不喜温庭筠的浮华、韦庄的直白,却对冯延巳不吝赞美之词,因为冯延巳的清新婉约与深远意境是与王国维自己的审美标准相契合的。
(张一可)
这次的王国维探究活动让我认认真真地、全面了解了一位大咖级别的学者。我的方向是细读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对于李白诗词的评析。这位大家是赏识李白的,他一针见血地把握住《忆秦娥》整首诗的关键,以简约的语言点出了人生大道,他对于李白敏锐洞察到时代表象之下隐藏着危机与变革这件事是感同身受的,他仿佛看见了自己。这,让我感觉到了一位学者,一位文学大家的现代审美意趣与对于时代的深刻反省。他对李白的诗评不仅让我重新认识了李白,也让我见识到这位大家在诗歌上的造诣。我成不了圣贤,点不出人生大道,但再次读了此书,便起码可以感受到大学者的睿智,感受到大学者们之间的相互理解。
(林闻瀚)
在五十岁的黄金年龄彻底离开生活,是否遗憾呢?苏格拉底曾说:“我们只有离生命越远,离真理才越近。”王国维的离去对知识界是遗憾的,但王国维绝不是知识的奴隶,因而他的前卫是一种主动选择。在研究中,我探寻了王国维对现代中国哲学学科架构、面貌塑造、精神建立所作出的努力,为他不追求直接功用、不阿世媚俗的态度所打动,为他学贯中西的背景与化合中西的方法所震动,并透过他的哲学研究略微窥见了他为文学批评打底的诗人气质。可惜的是,我没能在研究中细究“悲剧”二字之于他的意义。尽管如此,我依旧能从他的文字中嗅到感伤的基因。王国维告诉我们,人可以和自己的基因抗争,但永远别想消除它们对人格的标记,我们要努力重塑它们,重塑自己,哪怕人生的转向弃大于扬也坚持无畏,哪怕逆时代之潮流也在所不惜。只有在时代的浪潮退去,山峰露出海面之际,我们才能知道,谁只是一个隐秘的群体,而谁真正发明了知识。
(庞佳雨)
此次问卷调查,共有47人接受了我们的调查,其中海宁本地居民8人,浙江旅客28人,外地旅客11人。受调查者中有41人成年,另外,64%的受访者学历在大学毕业及以上。调查发现大家对王国维先生有了解但不充分。47位受访者中,超过40人知道王国维先生,更是清楚地认为他是海宁乃至整个中国的骄傲。但有整整一半的受访者不曾读过王国维先生的作品,即使在是读过的24人中,也有21人只读过最负盛名的《人间词话》,真正广泛阅读了王国维著作的只有3人。同时,大家对于王国维先生除学术外的了解也相当不足,即使此次调查是在海宁进行,去过王国维故居的受访者也只占到了38%,而在对其生平事迹的了解程度这一选项上,70%的受访者选择了知道但没有专门做了解,进一步询问后发现他们基本限于知道王国维先生的死是自杀。从而我们可以发现一些问题,虽然公认王国维先生是一位国学大师,但人们对于这位大师似乎还没有足够的了解。我想,无论是因为先生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等诸多方面的杰出成就还是其在史学和古文学上的创新,我们都应该对他有较为深入的学习与了解,这不仅是致敬于这位“不独为中国所有而为全世界之所有之学人”(梁启超语),也将极大地拓宽我们知识的广度,提升我们的综合素养。
(徐励恒)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