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编织梦想,“码”出未来——记校科技节C++程序设计编程比赛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436 发布时间:2019-04-12 11:20:11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进一步全面落实STEAM课程理念,培养同学们科技实践探究和创新创造能力,3月20日,我校组织了C++程序设计编程比赛。本次比赛分初一组和初二、初三组两个组别进行,旨在让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附:评选结果

C++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竞赛(初一组)

班级团体优胜奖

一等奖初一1、初一4

二等奖初一2、初一6

三等奖初一3、初一5

个人奖

一等奖10名

王佑安

初一1

陈哲希

初一1

马正陌

初一2

周嘉楠

初一2

严密

初一3

郑子杭

初一4

赵哲浩

初一4

蔡章睿杰

初一5

章云翔

初一5

潘泽安

初一6

 

二等奖13名

张洛源

初一1

潘韬宇

初一1

李宇炜

初一2

朱紫妍

初一2

唐梓涵

初一4

宋奕韬

初一4

林轩炜

初一4

鲍若涵

初一5

童妍

初一5

朱轩志

初一6

俞恺睿

初一6

杭羽寒

初一6

章承越

初一6

 

三等奖14名

娄戌玥

初一1

赖思源

初一1

徐之凡

初一1

龚嘉文

初一2

李烨豪

初一2

王逸忱

初一3

沈梓珩

初一3

戚轩昂

初一3

虞杨英

初一3

张梓航

初一5

李永安

初一5

林翘

初一5

陈俊涵

初一5

郎轩

初一6

 

C++程序设计语言能力竞赛 (初二、初三组)

班级团体优胜奖

一等奖初二2、初二4

二等奖初二1、初二3、初三2

三等奖初三1、初三3、初三4

个人奖

一等奖10名

潘启杭

初二1

刘锡哲

初二2

蔡佳洁

初二2

孔象象

初二3

王奕宁

初二3

李召依

初二4

魏奕臣

初二4

余泽锐

初二4

邵天羽

初三2

邱天润

初三4

 

二等奖10名

周兆锴

初二1

郭勇健

初二1

王新弈

初二2

赵明远

初二2

郑书睿

初二2

胡印良品

初二3

单鹏安

初二4

李新宇

初三1

楼涛

初三2

马明皓

初三4

 

三等奖15

肖亦伦

初二1

王振清

初二3

李汶泽

初二3

李丛序

初二4

王小可

初三1

孙晨舒

初三1

赵欣怡

初三2

王怡乐

初三2

邵子阳

初三2

朱心远

初三3

董子川

初三3

金夏

初三3

胡天扬

初三3

章叔阳

初三4

寿成杰

初三4

(技术组 报道

以下附部分同学活动感悟:

竞赛,不仅仅是竞赛

对于信息学竞赛,我还是比别人多一点感情的。我的第一场比赛是在六年级,打的是Code Forces的Div.3。题目现在看来不怎么难,但当时就感觉跟一个小学生在做中学、大学的题目一样,题目描述还全是英语,简直是在读天书。那是一场线上赛,参赛者来自世界各地,而在这张稀疏的、环绕世界的竞赛巨网中,我只不过是其中一个微不足道的菜鸟而已,却也能感受到信息学竞赛的独特乐趣:当你注视着屏幕上转动的“Judging”,在一连串红彤彤的“Wrong Answer”后等待着判决,直到红色的整齐的表格上突然闪动一个绿色的“Accept”——那种在艰苦卓绝的调试过程后终于通过的欢呼雀跃、酣畅淋漓,是难以言喻的。

我毕竟比其他同学多了些经验,对于信息学竞赛战场上的一些情况,也是“见怪不怪”了(比如比赛最后几分钟内恐怖的提交量以及开始时因为同时进入竞赛网址的用户太多导致的卡顿)。这场比赛是把参赛选手全部集中到机房里来的,特别有紧张的比赛气氛,给所有选手一种不拼命做题就马上会被别人超越的压迫感。不过这次比赛其实更像一次基本的程序语法练习,而不是特别考验大家的逻辑思维能力:一个小时做三十五道题,显然是在考验同学们对基本语法的熟练度。我凭着多一点经验的优势,拿到了一个不错的排名。

这场比赛是很“必要”的,至少从它的结果来看是这样。这次比赛大大激发了同学们对信息学竞赛的兴趣,这点在我们班的同学身上得到了全面的体现:不仅是这次的参赛者,就连原来在信息技术课上表现不怎么好的几位同学也会选择在自己的课余时间来机房锻炼自己的编程水平,向同学请教,在互联网上学习一些老师还没有教的内容。

我觉得同学们掌握一两门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学习一点基本的入门算法知识,是很有必要且有用的。也许这点知识根本无法与专业人士相比,但作为二十一世纪的开拓者,我们可以从这些简单的知识中受益终生——它们带来的不仅仅是专业素养,更是能提升逻辑思考能力,全面、深刻地看待事物的方式。在这个以“发展”、“创新”为主题、由科学技术推动着快速前进的社会里,需要的就是这样的人才,他们既有清晰的大局观,又有强大的专业能力。

“为祖国而学习,为未来作准备”,杭外宗旨,就是培养综合性人才,这也是信息技术的重要所在。这场比赛,不仅开发了同学们的信息技术潜力,更是为同学们的未来开了个好头。希望同学们都能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道路中,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

初一2班 马正陌

 

信奥不仅仅是信奥

本次比赛,我作为一名队长,带领着四班的队伍,获得了一等奖。

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还存在不足。在一道题中,因为一味地追求速度,常常未经过编译,就提交了代码,导致我错了七次,浪费了大量时间,非常可惜。这正是我的缺点,在我的52oi账号中有体现,正确率仅仅只有38%,以后需要改进。

初一上学期,我其实是一个刚刚学会for循环的新手。现在,靠自己看书自学,在机房练习,成功将语法部分学会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去激励一些认为自己不会信奥,然后自我放弃的人。其实,人生何尝不是如此,所有事情都是靠努力的。

学习信奥,学到的不仅仅是这门技术,其实还能够了解为人处世,解决问题的许多道理。你能从一场比赛里学到很多。

信奥不仅仅是信奥,比赛也不仅仅是比赛,希望有更多的同学能参与其中。

初一4班 赵哲浩

 

比赛背后

对于这次比赛,我认为自己已经尽力了。但实际上,我们仍有一些不足。

我认为我的正确率还是比较高的,三十五题里只有一题在正确前错了两次,其他大体还好。我认为我稳打稳扎,这确实是好习惯,但我的速度不高。打开提交列表可以发现,我的提交速度只有中等偏下,分数全靠错误少、正确多提上去的。我认为把代码构建速度、提交速度提上去是我要改进的地方。

我认为我还是粗心了一点。我唯一错的两次都是因为在最后没有作输出处理造成的。实际上,我的致命缺点是刷题次数太少,一些难的算法题我就不太熟练了。

也许有些人会问我,做到这些就行了,不用太吹毛求疵。但我想说,这次我们只是和同学们比,但以后,我们是要和省里、全国乃至和全球的人比。在科技日新月异的社会里,如果还像现在以兴趣学习信息技术,是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体现人生价值的。

你可以发现,不管在科技节的哪个项目里总会有我们这批会c++的人。所以我们更应该努力提升多方面的信息技术能力,不仅仅是信奥,还有机器人,无人机,参加各种项目学习,培养动手能力,增加经验,为杭外争光。

Study for the motherland and prepare for the future. 

 

我看到这场比赛后非常开心,但也非常担心,毕竟我们班的信息学基础不是那么好,我作为队长就一心想着如何才能让我们班获得尽量高的分数,为了此事也是煞费苦心。

首先是如何选人的问题。为了量化每个人的水平,我准备了一场特别的比赛,有4题,全部都是新题,用word文档打出。出题要打的字特别多,尤其是第4题,虽说没有if,也没有while,但题目特别长,主要考察同学们接受新知识的能力,所有新的概念都要手打,光这个就打了半页纸。整张试题花了我2天的课余时间,打了6页。我还特地借了万老师的机房来进行内部选拔。然而成绩并不是很理想。最后一题基本没人做,除了学委写了一行输入。平均分79分,比我的预期200要低很多。考完试后,我还发了详细的解释以及标程以供他们学习。

接下来,我了解到每题前十个写出来的人可以分别加上20,18,16……,2分,于是我就开始考虑怎样让同学们获得尽量多的加分。毕竟好的做题顺序可能可以让我们获得分数,况且我们的水平本来就不如别的班。

我首先想到从某一题开始往后做,然后就可以每题都超过别人,但是别的班一定也会这样想。我又想着从最后一题开始,但这样做的加分其实不见得多,因为从第几题开始做的人可能都有。这似乎是一个博弈问题,如果你想着某一个顺序是最优的,那么别人总会找出一种方法超过你,这事儿没有田忌赛马那么简单。最后经过N(N>N_1>N_2>…>0 且N,N_1,N_2是自然数)轮博弈后,发现随机做题是最好的方案——如果你能做出大部分的题。

但是一到考试我就发现我错了。题目比我想的多得多,也简单得多。这不是一个会不会做的比赛,而是一个能否做完试卷的比赛,早知道这样就应该出25题,限时40分钟,做出题数多的进队。不管了,我以最快的速度,手指的振动快要到达能发出声音的速度,周围一片键盘声。

这次比赛让我体会到了领队的辛苦付出,当然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博弈论。非常感谢万老师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

初一3班 严密

 

很荣幸自己能够参加2019年杭外科技节的c++编程大赛。今年的比赛时间为50分钟,比往常的NOIP比赛的3个小时短上了许多,35道题的大题量使这次比赛变得更具可观性。而一些比赛的策略在之中也显得十分重要。

作为一名已经学习了NOIP多年的同学,从五年级开始就便加入学校的信奥社团,开始了信奥的学习,在这之中也学到了许多关于机器人,语言化代码程序的知识。

虽然这次比赛整体的题目难度并不大,但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完35道题的可谓是AK大佬。这次比赛因为一道题的连续失误,浪费了许多时间,最终只能以26道题告终。

比赛成绩可能不太理想,但我却收获了许多珍贵的经验。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知,也能使自己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变得从容不迫。

初二1班 潘启杭

 

快乐C++

3月27日,杭外首届C++编程大赛在明媚的春光中如期而至。机房在开赛前10分钟便已是人声鼎沸。

尽管本次比赛检测的只是同学们所了解到的语言基础,但一个小时35道的题量无疑对我们充满了挑战。不仅是手速与熟练度,策略在比赛中也极为关键,就如我们常用到的贪心算法一般——每道题根据完成的先后顺序将进行不同的额外加分。

这也是赛前万老师重点强调的。与常规考试不同,题目难度并不随着顺序而递增,于是选择与取舍成为了重中之重。

这与同学们的心理素质有着密切的关联。当所有“水题”被同学们一扫而空时,就需要大家静下心来,重新理清思路。

我卡在了一道看似简单的题。放弃,总觉得不甘,却又担心因为思路的小漏洞浪费掉大量的时间。可越是纠结,越无法集中精力仔细分析,结局自然不那么理想。23道题,我看到了自己与AK大佬的距离。

或许团体比赛总会带给人意外的惊喜。经过大家不懈地努力,我们最终获得了团体一等奖的成绩。我们所得的成就感,甚至不亚于在个人比赛中所取得的优胜。

作为一名热爱编程的女生,或者说,是一名有着无限憧憬的中学生,我为能参加这样的比赛感到幸运,同时也为自己的队友们感到骄傲。

初二2班 蔡佳洁

 

团队赛

信息课上,老师通知说“科技节C++编程比赛,每班5人,班级评奖按照5人总成绩计算团体分。”然而,我们班只有2人会一点C++,报了名。剩下3个名额,迟迟没有人来报名。最终,我们随机抽取了一名同学,随后,又有两名无基础的同学踊跃报名。初三2,“组团完毕”。

为了使我们班能在团队赛中取得一个好成绩,我们在赛前一周的准备过程中做了集体练习,让几名没有基础的同学掌握基本知识,并做了一些练习题。

激烈的比赛开始,我们5人都尽力而为,发挥自己的作用,最终为班级取得了初三第一名。

最后,总结一下:要取得团体的好成绩,就得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再厉害的人,也不能以1打5。团队竞赛,比个人竞赛更有挑战性。

 初三2班 邵天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