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世界遗产——记初一年级历史与社会世界遗产小报展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6628 发布时间:2019-01-08 08:25:04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其基本特征有:稀缺性、不可替代性、杰出性、多样性。
初一上的社会主要内容是世界地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熟悉我们共同生活的世界,老师布置了一项暑假作业:阅读一本有关世界遗产的书籍,选择一处世界遗产为主题做一张小报。
通过这次作业,同学们更加熟悉和关注世界遗产,进一步提高了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从同学们做的小报来看,确实是图文并茂,精彩纷呈,现择部分与大家分享。
卢瓦尔河谷
看这个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旅游。世界遗产往往都是著名景点,对于欧洲国家来说,世界遗产有不少是旅途中常常遇见的教堂,城堡。一趟趟旅行下来,一数,我惊奇地发现自己已经去看过不少世界遗产了,但是,相比较芬兰堡的荒凉,峡湾的寂静,凡尔赛、枫丹白露的奢华,塞纳河的人多,佛罗伦萨的大,我却是更喜欢卢瓦尔河谷。这一片区域修建着各种城堡,我们只参观了其中的舍农索堡。它可以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里面的装饰优雅而不繁华,却有着独属于法国贵族的气息。卢瓦尔河谷不仅有历史,也有浪漫的童话,一段在赛堡的时光,创作出关于一个沉睡百年的公主的故事。
回到家做小报时,想起马尔克钟楼黑蓝的屋顶和斑驳的墙面,我便对照着照片画了上去。然后是里面那充满了欧洲色彩的陈设,但其中的难处便是,在旅游途中拍的照片总是会有各地的游客入镜,在挑选不出结果的情况下,只好把景区导览册上的照片剪下来,贴到小报上。照片上的长廊是空旷的,黑白两色的地砖,让人想起曾经贵族的舞鞋掠过,还有迈向自由区的脚步,战火纷飞时的救死扶伤。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言不虚。很大程度上,亲身经历过会有许多不一样的感受,尤其是那些经历了岁月的历史古迹,唯有看过,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故事。
郭宇轩
吴哥你好
我并不是非常擅长美术,不过今年暑假历史与社会的题目引起了我的兴趣。开始时没有想法,随意地翻看杂志,书本。一张吴哥古庙的图片让我回想起那次旅途。也许是自己走过的地方,亲眼看过的佛像,雕塑,石墙,做起来很有感触。结合着蒋勋的《吴哥之美》,让优美温润的文字与自己的心灵碰撞,加上一些科普,就完成了丰富的文字内容,再配以简单的插图和鲜明的色彩即可。我猜,用心去做,结合亲身经历,才是做好小报的真谛吧。
张可优
丝绸之路
河西走廊,丝绸之路,熟悉而些许陌生的名字里,包含的是民族千年的文化,是留给世界的文化遗产。四年级的时候,循着张骞的足迹,从陕西到甘肃,从西安到敦煌,关隘,城楼,断壁,石窟,黄沙,戈壁……一切的一切,虽然有些斑驳,但轻拂历史的浮尘,它们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故事。
这个主题,是我看到小报制作内容后的第一反应。结合亲身经历,还有刻印在心中深深的对连接中西、绵延千年的“丝路”的向往,我很快便勾勒出了版面的布局、绘画的内容和文本的框架。丝绸之路的线路图,敦煌壁画中的胡服骑射,夕阳余晖下的嘉峪关,还有无尽的黄土戈壁,这些绘画元素莫不以黄色为底,让人感受到现时的厚重荒凉,但也会想起曾经的繁荣辉煌。文字部分,既有对丝路历史的了解,也有自己的感悟。
亲身的体验,胜万千言语。
林可
莫高窟
三年前,妈妈去敦煌旅游。她告诉我,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现存佛教艺术最宏伟的宝库,至今保留从十六国至元代等十多个朝代的窟穴492个,壁画四万五千多平方米,彩塑像两千身。洞窟的四周和窟顶都是佛像、飞天、仙女等画像。如果把这些画排列起来,能延伸三十多公里。作为一个绘画爱好者,对这堪称世界奇观的“画展”自然是“垂涎三尺”。
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结合的艺术宫殿,古典文化艺术的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因此,我在制作画报时,在内容上介绍了莫高窟的总体情况,重点介绍了彩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插画方面,我主要运用的绘画工具是水溶性炫彩棒。因莫高窟建立在鸣沙山的断崖上,所以我以黄土为主色调。在莫高窟附近,有扬名中外的月牙泉,我以深蓝和银白绘制。因近几年来黄土高原沙漠化严重,我以青绿色的藤曼表达对了黄土高原早日绿色化的憧憬。在画报的右下角,是我模拟的洞窟壁画,以此弘扬莫高窟的传统文化。
韦思琦
科隆大教堂
对于不常旅游的我来说,让我内心震撼的世界奇观真是太多了。第一眼看到图册上的科隆大教堂便令我神往。我认为在有些了解后,才能更完整地将它尽收眼底。所以,文字部分是介绍它的历史、背景,感受它的古老与庄严,幸运和危机,与一些有趣的事情。装饰上,我会选择能展现科隆大教堂全貌的图片和一些同样是哥特式的文字和纹样,让这张纸上有种古典的迷幻色彩。
肖子希
泰姬陵
泰姬陵这一建筑之所以被我选定制成小报,有多方面的原因。
它美丽的外表令人瞩目,我第一次看到照片就被那对称式的美感征服,它那洁白的圆顶在亮蓝的天空下就像是一大朵白云,纯洁无瑕,而不失华丽端庄,被誉为“完美建筑”当之无愧。
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这陵墓是古时的一位帝王为自己的爱妻所造,可以说泰姬陵就是他们爱情的见证。即使岁月流逝仍屹立在印度亚穆河旁。独特的印度陵墓清真寺所流露的不仅是印度文化的底蕴,还有恍若穿越时空,生死相随的浪漫爱情。
完成这幅小报且使它完美便成了我的目标。我采用居中格式,以一比一的图文比例绘制。我想充分表现泰姬陵外观的震撼与那独特的对称之美,便用圆珠笔为其绘上淡淡的阴影,并用尺子测量此建筑左右的比例,努力使它有立体和对称感;同时,我搜集了大量的资料,除了一些述说其历史的文字外,还有许多我整理出的有关沙·贾汗建造泰姬陵的小故事和一些泰姬陵内部的描写。因为我想表现的不仅是它的艺术价值,还有一些巨大的历史价值和意义。泰姬陵美丽的不止是它的外表,还有它背后的历史故事那悠悠的韵律。
整张小报完成历经3小时,其中不乏一些关于资料选择上的犹豫不决以及绘画下笔时的考虑。但这几个小时却也让我受益匪浅。泰姬陵这颗“印度珍珠”背后的故事,文化,是历经这3小时之后仍然让我记忆犹新的。也许今后绘制泰姬陵的机会少之又少,但这一次制作给我带来的那种来自异国文化独有的震撼与思考却是深刻的,也许今后这类建筑带给我的不仅是片面的赞叹,而是有对其背后历史的思考与感悟。
陈皓嘉
古罗马竞技场
历史文化遗产,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在小学很少了解到这类知识,仅存的也只是一些中国历史知识。所以,我只能按着作业单上的指引和推荐,一点点地走进这个世界。
一开始拿到推荐的选读书《世界文化遗产》,我好奇地翻开,里面有遗产简介、遗产的规模、有关遗产的历史事件等等。我选择了其中我最感兴趣的“古罗马竞技场”。
斗兽场,是在动画片中常常见到的,可没想到,真的有这样一处地方,且被列入了遗产名录。于是,我便开始在各大浏览器上搜查关于古罗马竞技场的历史事件,了解到它建于公元72-80年间,是古罗马文明的象征。遗址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市中心,它在威尼斯广场的南面,古罗马市场附近。从外观上看,它呈正圆形,俯瞰时,它是椭圆形的。它的占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长轴长约为188米,短轴长约为156米,圆周长约527米,围墙高约57米,这座庞大的建筑可以容纳近九万人数的观众。是由韦斯帕芗皇帝下令修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
再结合书上的介绍,大概了解后我便去寻找前人到此地参观的图片和感受(因为自身没有足够的条件去到那里,通过这个办法,更真实地了解到它)。许多人都说,这虽然是一座不完整的建筑,但是仍然可以感受到它昔日的壮观和辉煌,规模十分浩大。那些照片,同样是令人惊叹的。
全面了解后,就是一个总结了。我把自己了解到的、感受到的,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在小报当中,设计一个简洁美观的排版,画上古罗马竞技场的剪影,写上关于古罗马竞技场的介绍、评价、历史等(写字时也要讲技巧,不要满格写,行与行之间有些空格),再适当地补上一些插图,就完成了。
对历史的初步认识,对历史的兴趣、古罗马的历史、画功、排版能力等等,是我在这一次活动过程中得到的。细节决定成败,凡事要成功,必要精益求精。
陈昌怡
布达拉宫
初次接触到这项作业时,也是毫无头绪,一遍遍翻看世界遗产百科全书,它吸引了我——拉萨布达拉宫历史建筑群,这一坐落在高山之巅的雄伟建筑,被世人称作“世界屋脊的明珠”,红白相间的外墙,还有其中错落着的金黄的尖顶,无不散发着高雅与庄重。
我开始着手绘画,麻烦也随之而来,怎么把布达拉宫那种清雅的气质给表现出来?苦恼了许久,终于,我决定将文字的描述以云朵的形态围绕在布达拉宫的剪影旁,展示出一种云雾缭绕的感觉。还有便是布达拉宫的立体感,作为一名业余画手,我对立体感的把握毫无方向,却也无奈,只能简单地画下一个平面,也算是一个很大的遗憾。
这幅小报的制作过程历时三个小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查找文字及图片资料,不断地犹豫,又到最后的决定,我的心情也是波澜起伏,几经波折,也算是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这高山之巅的明珠,不断地教导我,仔细探寻它背后的文化,细细品味,却也发现,每一座建筑背后都有着专属于它的一段历史,一种文化。思考与感悟,他们的奥妙。
张萱
克里姆林宫和红场
其实,最早想做历史与社会的世界遗产作业的契机是因为俄罗斯世界杯,这次世界杯让我彻底地爱上了俄罗斯。在书中偶然翻阅到克里姆林宫和红场时,我被那不可阻挡的魅力彻底吸引了。我开始构思这幅小报的框架。我希望它简单而不失趣味,又希望它能几乎毫无瑕疵。我恨不得我手中的画笔可以和马良神笔一样神奇。
可是,第一幅成品并不好。也许它太复杂了,乱得让人心烦,色彩太多了。我对我自己说:“简单一点吧。”
果然,第二幅达到我要的效果。色彩多而不乱,文字密而不烦。我的画笔在小报上画出了我想要的。
这次历史作业对于我的意义也许就是明白了做事简单一点,沉稳一点,或许会比花里胡哨的东西让人舒服,心静,不必去追求极致。就像一杯绿茶,人们就爱着它清冽且清爽的滋味。至于我是怎么做好它的,那就是简单一些,再执着一些。
张赫维
“天下园林之母”——拙政园
“苏州古典园林在世界造园史上有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价值,以写意山水的高超艺术手法,蕴含浓厚的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内涵,是东方文明的造园艺术典范,是中华园林文化的翘楚和骄傲,是中国园林的杰出代表……”
翻开厚厚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我目光停留在中国苏州园林上,更加准确地说,是停留在“拙政园”上。都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而拙政园更是被称为“天下园林之母“。园林艺术,我早就领略到过。疏密有致的精巧布局,绿树掩映着古典端庄的亭子,花儿绽着纯澈的笑颜,却是带着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娇羞。仅看那图片,红的绿的,都那么鲜明亮丽,一草一木都像是有灵气一样,精巧的建筑雕镂精细,层次丰富,栩栩如生。落地长窗加上精致的裙板木雕,把房屋妆点得古朴雅致,别有情趣。
对于这样的拙政园来说,一张小报的大小又如何能体现出它的安排精巧、错落有致呢?文字和图画的搭配和位置很关键。我用正楷的字体仔细写下了拙政园的标题,以纸张的下半部分为地,上半部分为天,分别用作绘图和文字誊抄。仔细绘下《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上的图画,我发现拙政园的精妙之处,在于“以水见长”—— 疏浚为池、望若湖泊,晃漾渺弥,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溶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还有“庭院错落”——隐显结合、虚实相间空间的蜿蜒曲折、藏露掩映,空间的欲放先收、欲扬先抑,以及“花木为胜”—— 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夏日,荷花星罗棋布;秋日,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我结合了树、亭、水等元素,有所取舍地画下了拙政园的小小一角。树枝干和树叶的纠缠下,映着亭子的一角,流水潺潺倒影。我特意没有把亭子画完,留下隐隐的一方屋檐,为了能够显现出亭子的蜿蜒曲折和古朴典雅。
“王献臣辞官回乡之后,他以宁真道观废址及大弘寺址造拙政园,并聘请当时享有盛名的画家参与设计蓝图,耗时多年才将拙政园的雏形建好……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拙政园有着悠久的历史、精巧的布局和优美的风景,我主要介绍了它的历史和拙政园的主景区——中部。
沧浪亭上题的对联是:“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古宫闲地少,水巷小桥多。
夜读苏州诗,襟怀尽冰雪。
一迳抱幽山,居然城市间。
这几句诗出自宋朝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无论是故事还是对联,它们都大力赞扬了拙政园里悠然自得的情怀和幽静美丽的风景,着实是嘈杂的都市间的一方世外桃源。这是一个怎样令人神往的地方啊!当劳累的时候,停下不停劳作的大脑和身体,放松身心,去一个像拙政园一样静谧、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散散心。这样的地方,这样美得不真实的拙政园,难道不配被称为世外桃源吗?我选择介绍拙政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这一点。拙政园作为一个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不失自然的落落大方,也蕴含着中国古典文化的优美端庄,是历代人们的智慧和劳动结晶,是人工自然景观的代表,是文化群星中耀眼的一颗。
滕昱
苏州园林
这份历史小报的作业很有趣。我做的小报的主题是苏州园林。因为我曾经去过苏州园林,亲身感受过园子中柳暗花明的情趣。我便一边回忆,一边做起小报来。整张小报融入了园林中的景观,古朴的楼窗,雅致的垂柳、荷塘,以及另外加入的梅兰竹菊等元素。这仿佛让我回到了苏州园林,又通过资料更深入地了解了它,一份小报就这样完成了。
因为要结合园林中的景物,所以我要画出许多花草树木,在勾线和上色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麻烦,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这需要很大的耐心和毅力去完成。我花了将近四个小时才将它完成。在我画花草和窗子时,需要翻看曾经去苏州园林的照片,并照着照片设计元素。这不但有助于提高我的画技,也锻炼了我的耐力和我的坚持力。完成之后,看着丰富多彩的小报,感觉心中很有成就感,这样的作业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有趣,开拓了我的视野。
钟晴
黄石公园
暑假里,历史与社会有一个制作世界遗产小报的作业。翻着详细介绍世界遗产的书籍,一页页或壮阔或精致的美景,令人叹服。我在脑海里搜寻让我深有感触的世界遗产。是蜿蜒雄伟的万里长城吗?是佛教与艺术完美融合的莫高窟吗?为了寻找一个特别一些的,我想到了小学4年级去过的黄石公园。阳光下鲜艳又不太张扬的渐变色间歇泉,远方重重叠叠的茂密的森林,蹦跳着的动物——没错,就是它了。
我翻出了三年之前的手机相册,回顾着照片所记录的细节,上网查了许多资料,抱着回忆与学习的心态,完成了这一份小报。这不仅让我加深了对黄石公园的印象,也对其他的世界遗产有了更多的了解。这些世界遗产或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或是人类的匠心独运,它们展现了这个大千世界的瑰丽风景与文化——何其博大。
傅芷祎
里昂旧城
在暑假的作业列表上,有一项是属于社会和历史科目,要求介绍一处“最美的世界遗产”。究竟何谓世界遗产呢?我首先想到的是翻阅资料《世界遗产百科全书》,字里行间让我大开眼界,原来世界上有那么多自然人文的景观在人类文明的历史长河里熠熠生辉。当“里昂”映入我眼中,那年暑假去里昂游学的经历立刻浮上心头,就是它了,我选择介绍里昂旧城。
接下去我开始思索,怎样在方寸之间呈现这座具有文化和历史底蕴的城市呢?闭上眼,我开始回想,里昂被称为“粉色心脏”,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旧城纵横错杂的古老街巷,各具特色的欧式建筑,神圣庄严的大教堂,和五彩斑斓的彩绘玻璃……我决定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完成小报。我拿起彩铅,参考旅行拍下的照片,在醒目位置画下旧城古朴的街道和建筑。接下去,文字部分我通过在网上、书籍查阅资料,介绍描述里昂的地理位置、自然景观和文化历史,希望能多方位角度让大家了解这座城市。
小报只是一个载体,但是通过这次作业让我对世界文化遗产这个课题有了独立的思考和探寻,就如同我在小报上画的那条蓝色丝带那样,链接历史和现在。
骆芷欣
吴哥窟
吴哥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是柬埔寨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有机会去一览吴哥窟胜景,是幸运的,吴哥窟让我深深感到震撼。
前年暑假,我去到柬埔寨旅游。柬埔寨每个景点充满神秘的,古典的,深远的文化艺术气息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深藏心底,记忆犹新。
初中入学的暑假作业中,社会课程——关于介绍一项世界文化遗产的主题实践作业。刚看到“世界遗产”的字样时,我的脑海中立刻便浮现出——“吴哥窟”三个字。当机立断,我要以吴哥窟为主题做这张关于世界文化主题的小报。通过翻阅资料和结合自身旅游时留下的图片和日记,让我再一次重温柬埔寨,吴哥窟的历史沿革,又一次沉醉于它的艺术与文化魅力了。
吴哥窟经典建筑,历历在目,我胸有成竹,用黑笔直接勾勒出吴哥窟的样子。刚画完时,细密的线条,以及其宏伟的外观,古朴的建筑特色,即使是黑白的吴哥窟,也十分让人感到震惊。
之后我又搜索了关于吴哥窟的一些特殊的传统艺术,如壁雕等等,呈现在小报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再加上必要的文字描述,就这样,半天时间,一张古朴而又生动的小报便出炉了。
通过这次作业,我如同重游吴哥窟,再加上翻阅资料,使我对它有了更深的了解,了解了它的历史沿革,它的文化内涵,同时,也了解了这个民族朴实的,美好的精神文化。
朱嘉蕊
社会暑假作业感想
拿到社会暑假作业,心理一阵兴奋,是一张小报,主题是一处世界遗产的介绍,这可是我的拿手好戏。
我立马决定把小报做好。我飞快地找来一张纸,翻箱倒柜后把自己的马克笔拿了出来,一切准备就绪。我突然发现,我还没有想好到底要做什么。我又翻了一遍要求,发现要先阅读关于世界遗产的书籍以后才能做。果然还是不能心急,我乖乖地看起了书。
一开始看书只是纯粹为了快点完成作业,但当我一页页看下去时,我忽然对世界遗产产生了兴趣。工程宏大的金字塔是怎样被建造出来的?泰姬陵为何如此华丽?一个个问题驱使着我一口气读完了好几本厚厚的书。
我再次拿出了纸,这一次,我没有呆坐着,而是飞快完成了自己的小报。
我想,这项作业真正的目的并不是让同学们单纯地做小报,而是让我们享受其中的过程。甘哈曼说过,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时代的脚步越来越快,我们甚至都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那些震撼的世界遗产。这次社会作业给了我们一个去了解世界遗产的机会,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许多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等着我们去发现!
强羽立
京杭大运河
这学期初,当时同学间还没互相熟悉,凭着这些个画风各异的社会小报,倒也熟络了许多。虽然每班加起来也不过就反反复复介绍了二十几个耳熟能详的非遗,却也还是在画与文字间寻得了些赞叹与欣赏。有意的,无意的,生疏或熟练的上色,方正或瘦长的字体,稚嫩或精致的绘图,成了互相印象中的一部分。
暑假里在作业清单上看到这项作业时,说实话,我好像非常淡定,小学时总被老师和假期作业单要求着做过好几张,不过是少了个对于介绍内容的条框罢了。但少了那么几行白纸黑字,我还真有些迷茫不知道该做什么好了。想着应要把中国特有的秀丽又带着古韵的风景给画出来,又不爱西子那样柔美的风景,思来想去,几天都未定下答案。暑假里的一天随妈妈去了拱宸桥,站在青石板街上,倚着粉墙黛瓦,逆着夕阳光,凝望了很久。回到家里对着积了吉田灰的画纸,莫名地执笔描出一个轮廓,是小河直街的一方。
再后来,绘图,上色,细描,写字,间时去了几次京杭大运河消磨了几回时光,我把在京杭大运河所见的都画了上去,卷起来封存在书包里——红色的油纸伞,红色的灯笼,一座石桥和一角灰色的天。
开学前,最后一次与妈妈去了运河边。我吃着冰淇淋,眼前掠过一艘艘货船、游船和一些举着自拍杆的旅客。
同学们选出了几张最精致的小报交给老师,心里油然升起一种自豪的感觉。
郎轩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