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与和平”——记剑桥高二年级班会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6215 发布时间:2018-11-30 08:32:42

11月20日下午,剑高高二年级在一号楼6楼报告厅举行了以“二十一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年级班会活动。同学们在前不久的语文课上首次接触到以德国作家海因里希·伯尔的小说作品《流浪人,你若到斯巴……》为代表的战后文学,随后满怀热情地分组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有关二十一世纪人类战争及其文学影视作品的专题研究。四个班级每班四组,于前一周在各班内展示研究成果并进行全体打分,每班得分最高的小组有机会在全年级同学面前进行成果分享。本次年级班会由2C杨溢同学主持。

活动以DCBA四班顺序进行。2D林川昊同学与我们分享的是有关叙利亚战争中一群立场中立,义无反顾拯救生命的志愿者——叙利亚民防组织成员的故事以及相关电影《白头盔》。其余三个班的同学聚焦的是早些年在全球范围内颇具影响的阿富汗战争。这三个班级选材又各不相同。2C杨午祎同学深度分析由马库斯·鲁特埃勒所著的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影片《孤独的幸存者》,为我们解说了数名身陷绝境的海豹突击队队员生命最后一刻所负有的多重使命与责任。2B黄正与张之阳同学则从影片《蜂巢》中告诉我们战争并非英雄主义所可解救,但在残忍、丑陋的战争中,手足之情、兄弟之情以及亲情,都是茫茫黑暗中熠熠发光的人性美。最后2A韦鉴、余仲轩和邓家盈三名同学为我们从战争的角度分析了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大国权益的纷争、宗教党派的斗争,是书中除主角阿米尔个人的灵魂救赎之路外最为引人深思的部分。
战争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其本身血腥黑暗、冷酷无情,可在它的夹缝中流露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真情与美好却值得我们去探索与珍惜。同时战争文学丰富而深刻,每一次阅读,都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感谢此次关于二十一世纪战争的专题探究,它让我们知道了很多,思考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
整个活动还包括海原创报设计与交流。
优秀海报名单如下:

高二A 邵艺楠《窗外的罂粟花》

高二B 李一先《利比亚战争的月亮与星星》

高二C 周双《利比·林恩的中场战事》

高二D 张皓兮《白头盔》
(高二C班 郦倪羽彤报道 高二C班林宇杭摄影)
附精彩讲稿:
阿富汗战争与《蜂巢》
第一节:阿富汗战争介绍
我们小组关注的是2001年的阿富汗战争。2001年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的一场战争,该战争是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联军官方指这场战争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组织成员并惩罚塔利班对恐怖分子支援。2014年12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正式宣布阿富汗战争结束。
第二节:作品介绍
我们小组选择了一部电影,名为《蜂巢》。这部电影的特殊之处是,这是一部纪录片。它讲述了一位资深年迈的战地记者Mike Boettcher带着自己的儿子Carlos在阿富汗战争前线报道的真实故事。这部电影是发生在2011年阿富汗战争中的真实事件,甚至所有的镜头都来自于战时的真实录像。
Mike因为战地记者工作的原因不能陪在儿子Carlos身边,在儿子的一再要求下,他终于同意带上儿子参与战地新闻的拍摄。父子跟随美军的一支部队深入前线,排除炸弹,侦察敌情,治疗伤员,与看不见的塔利班武装分子在山谷中搏斗,甚至误入敌军埋伏,在绝境中寻求生路最终全身而退。
第三节:作品赏析
首先,我们不会争论这场战争中哪一方是正义的一方,哪一方应该受到谴责。我们很难知道塔利班是否就是邪恶的象征,而美军支援阿富汗到底是保护了当地的人民还是间接地造成了他们的损伤。我们只是单纯从我们看到的事实中感受这场战争。
父亲和儿子,他们唯一的问题就是,他们要活着离开那里。
他们都要死了,而他们在战斗,不是为了什么反恐战争,而是为了他们的伙伴。
我不知道正在发生什么,我感到完全的无助;我不知道该做什么,我们尝试去变得更加强壮,即是不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身边的那些人。
我真不知道他还是不是活着,当时我不是一个记者,我是一个父亲。
这是电影中的真实对话。残酷却动人。战争对于士兵到底是怎么样的存在?是的,看到过战狼中的吴京,喊出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展现我中国军人的铁血;看到过《碟中谍》中的阿汤哥,甩头说下一句,mission complete。但真实的战争是什么,当子弹在你的耳边擦出嗖嗖声,当火箭弹在你远处炸裂,耳朵的空明声,战争还是英雄主义的出现能解救一切的存在吗?
事实就是,从各个角度来看——战争是黑暗的,也是极其残酷的。
首先对于阿富汗人民来说,这场战争,导致他们整日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村里被埋满了炸弹,耳边都是战斗机的轰鸣声。其中最受伤害的是儿童,平均每天有2.9个儿童死于地雷或塔利班的自杀式攻击。镜头拍摄到一个躺在病床上的六岁小男孩,身上插满了管子。他侥幸被救活了,而有更多的阿富汗儿童或许因为拮据的经济状况或救治不及永远离开了人世。当一个国家处在战乱之时,最受伤害的永远是那些平民百姓,尽管他们从未做错任何事。
接着,我们来看美国军人们,当我们想到阿富汗战争中的士兵,我们会想到一群冷酷无情的杀手,这场战争的始作蛹者。但是当你跟随摄像机走进军营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他们也只是一群普通人。他们也是这场战争的受害者。
记者采访了一个二三十岁的年轻士兵,问他是否有家庭。他说自己有一个四岁的女儿,他很想她。一场战争过后,这位士兵牺牲了。他再也没法看到自己的女儿,一个家庭也这样永久破裂了。这让我想到了一句很有名的话“Dad is gone, a flag came back.” 一场拼搏过后,换来的只有一枚勋章和一面国旗。
这不禁让我们沉思,这样一场战争的受益方是谁呢?为什么我只看到了两败俱伤和一个个破碎的家庭。
第四节:总结
综上所述,战争是丑陋的,可战争一定是丑陋的吗?
在枪林弹雨中你可以看到一些闪光的东西,一些只有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看到的人性的闪光。
一个士兵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我不是为了打败敌人而进攻,我是为了我的同伴在战斗。当我听到三连有人倒下的时候,像条件反射一样我就冲了出去,去救我的同伴。”
一个胆小的,你在任何场合下都不指望他做出什么成就的人,在听到自己伙伴受到攻击的时候义无反顾地冲了出去。这是与人类的生理机构不符的一个举动。他说尽管我的脑子告诉我这个地方很危险,我要离开这里,可我还是冲了出去。
还有一个军医,在自己中弹以后仍一连救了两三个人,在他死的那一刻他说:“对不起,我要死了”,他在为自己的死亡道歉。
你必须承认,在如今复杂的社会里,这些闪闪发光的,纯洁的人性美只有在这样肮脏不堪的战场上可以看到,环境越混乱越衬托出这些品质的弥足珍贵。
战争同样改变了一些人的命运,这对摄影师父子曾经一度感情破裂,可当他们每一天都要面对死亡的时候,他们说:“这时候你只想珍惜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这父子俩的关系在战争中被磨合得更加紧密。Mike 说:“it’s happy to be a father again.”
我们组的鲁涂迅同学写过这样一段话:mike的故事仅仅是家庭在战争中的一个缩影,对于国家来说,战争为了攫取利益;而对个人来说,战争让他们懂得了珍惜。的确,战争将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
所以,看完这部电影。可以说战争是残酷的,一场战斗永远不会有真正受益的那一方。可同时,战争中流露出的那些美好的东西也十分值得我们去探索,珍惜。
(高二B班 黄正、张之阳、孟芗、孙雨彤、曹凌九、金珏琪、鲁涂迅、徐开)
关于叙利亚战争的日记与诗歌
一、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的作者是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从很大程度上,这位87岁男人的过往是由反抗和流亡堆积而成的。他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宗教徒,但他小时候就反感家里的宗教氛围,原因之一是“宗教提前规定了什么能写、什么不能写”。这样的反抗精神可能从小便扎根在他的心里。13 岁那年,因为在总统面前朗诵了一首诗,阿多尼斯得到接受免费教育的机会,后来又进入大马士革大学学习,曾入伍服役,也曾因参加左翼活动而入狱;1956年,被迫迁居贝鲁特后,创办诗刊并逐渐脱离政治;1980年,黎巴嫩战乱,他只好逃亡到巴黎。
通读全书之后,我决定用全书第一首诗来开始我们小组对于叙利亚战争文学的解读。
棺材 覆盖着儿童的脸庞
书本 书写在乌鸦的内脏
野兽 举着一朵花在踱步
岩石 在狂人的两肺间呼吸
这 就是二十世纪
这短短几行文字,仅看见了它一眼,我的心就被击穿了。这不但是因为它的伤感,更是因为它的骨感。
棺材,覆盖着儿童的脸庞。他们是在战火中牺牲了吗?他们和我们一样正值青春的年华,却只能被迫带着对世界无限的好奇与不舍,长眠于一具具冰冷的棺材之中。然而他们甚至连死亡,都不能享受平静。据我所知,乌鸦是一种以腐烂尸体为食的不吉之鸟。而书本,这一摞摞叠在我们每一个学生面前的书本,不正是孩童们的象征吗?被乌鸦食入内脏的究竟是什么?会是那些连棺材都无法覆盖住的孩童的尸身吗?冷酷无情的战争犹如一头暴躁猖狂的野兽,本应该活得像花朵般绚丽的孩童,此时此刻,却都成了被命运扼住喉咙的人。谁也不知道野兽哪天会暴怒,因为他只要轻轻动一下手指就能毁掉一整捧花束。狂人,又是谁?会是那些依然为了祖国奋斗在战场第一线的士兵吗?可是这漫天飞扬的尘土,比曾经肆虐北京,造成无数呼吸道疾病的PM2.5粗大无限倍的岩石,都在滚滚硝烟中被吸入了他们的肺。狂人,在挣扎着呼吸。这,就是二十世纪,叙利亚的二十世纪。
如今,叙利亚战火纷飞,诗人则早已旅居巴黎多年,眼看欧洲世界面对自己同胞涌入时的慌乱,他并不是静坐的旁观者。因为这场战乱,2011 年之后他再也没能回到故国,即便在母亲临终的时刻。
“我感到伤心。”他说:“作为一个叙利亚人,这个问题一直折磨着我,革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祖国的意义是什么?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这场战争让他一再思考阿拉伯和西方的关系。”要了解阿拉伯人,必须了解阿拉伯和西方的关系,否则无法了解阿拉伯世界今天发生的一切。在西方人眼里,阿拉伯人是没有价值的。有价值的,要么是石油资源,要么是地理空间。而阿拉伯人,只是他们眼里的工具而已。“
所以,作为一个坚守阿拉伯语的学者,他,真的很孤独。
二、逃离伊斯兰国
八年战火,阿拉伯人的后花园早已是断壁残垣。叙利亚内战中危机最严重的几个城市,也是我们常在电视机前听到的,包括东北部重镇代尔祖尔、叙国内第二大城市阿勒颇(有趣的是,它也是史蒂夫•乔布斯的老家),但是2013年3月拉卡的沦陷,使伊斯兰国的嚣张气焰达到顶峰,拉卡也成了他们对外宣传的“伊斯兰国首都”。我们不得不将目光转向这片尚未解放的土地。
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现年24岁的、现已逃至叙利亚北部避难的拉卡大学生,化名为萨米尔。在IS的势力范围下,与西方媒体联络是要判死刑的,所有电子产品都受监控,咖啡厅、图书馆等有网络的公共场所也都戒备森严;外国人不得进入拉卡,当地人也无法离开这里。萨米尔与朋友们都是当地反伊斯兰国秘密组织的成员,在对电子产品与网络数月的努力尝试下,他们与BBC外事记者Mike Thompson取得了联络。萨米尔将他的日记用暗号的形式首先传送到第三个国家,如邻国约旦,再由约旦方面转交给BBC。为了保护萨米尔,所有涉及姓名与地点的细节都在书中作了改动。
“人群簇拥在一个深洞周围——里头蜷缩着一个女人。我怯怯地向身边的人询问她的情况。
不及那人开口,一个戴面具的大块头高声宣布:“这娘儿们犯了通奸罪,应被石刑处死!”
话音未落,嘈杂的飞机声从头顶传来。一个街头小贩大喊:“快躲起来!快!快!”
”菜市场成了断壁残垣。环顾四周,街头不断地落下炸弹,尸体随处可见——那是俄罗斯军队‘针对恐怖分子’的空袭。”[1]
—— Samer 2013年6月
“逃出拉卡后,我加入了当地的革命组织,但我努力不与任何人过多交往。我不想交朋友——这是我生活中的一条新规则——别和人们走得太近,因为你可能没法儿跟他们相处多久。总会发生些什么把你们拆散的。”[2]
—— Samer 2016年5月
我曾经以为,这个世界上最荒谬的地方是纳粹的集中营;我没想到,在拉卡,在阿勒颇,在代尔祖尔,居民生活没有水与电,学校全部关闭,每周日被强迫做礼拜,临盆的妇女得不到救治,因为IS认为男性医生不能为女性提供治疗,而他们同时赶走了所有女性工作者;秘密反抗组织的年轻人暴露了自己的身份,IS把他带到其母亲家门前,钉在十字架上斩首;他们让八岁的孩子枪毙自己的父亲;送十二岁的孩子上前线;强迫当地女性嫁给IS成员……我不敢想象,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个步入现代文明的星球上,仍然有一片片千疮百孔的土地。
我曾经对那湛蓝的旗帜充满着信心与热爱,也曾单纯地想象和平鸽在地球的每个角落展翅飞翔——但萨米尔灰暗的背影在破旧的路灯下显得那样无助,那微弱的灵魂却在大声呼喊,提醒着我,自己的双眼看到的,并不是事情的真相。华盛顿与莫斯科试图用数据使一番番陈词滥调变得铿锵,也曾使我安心,使我相信,拉卡的孩子们应该信心满满地期待着国际支援将他们带出困境。萨米尔也曾这样乐观。但未来的日子,使他发现,自己的父亲死在了俄军的轰炸机下,由国际力量支援的自由武装军也从未向拉卡这片泥泞靠近,而他能做的,只有蜷缩在屋檐下,盼着有一天能看见清澈的蓝天——一片没有硝烟的,与联合国旗帜一样湛蓝得可爱的蓝天。
说到《拉卡日记》,许多人可能会联想到著名的《安妮日记》,起初我也是这么想的。可怕的是,《安妮日记》写成时,全世界的人们依然处于战争的水深火热中,不可能有读者在二战时期捧起安妮•弗兰克的作品。而萨米尔的书写成时,伊德利卜的婴儿正在枪炮声中啼哭,顿涅茨克空旷的山岗上横尸遍野——当我可以坐在温暖的阳光下阅读萨米尔的日记时,这个星球上正有千千万万的人经历着书上描述的苦难——这种对比,显得那样刺眼,那样可悲。
(高二B班 张参参、吴焱时)
使命与责任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关键词是使命与责任。
阿富汗战争是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在2001年10月7日起对基地组织和塔利班所发动的一场战争,是美国对“九一一”事件的报复,同时也标志着反恐战争的开始。说到参与这次战争的美军,不得不提的是著名的“海豹突击队”。
众所周知,如果要进入美国海豹突击队,学员必须通过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艰苦最严格的特别军事训练,70%的学员将会在训练中被淘汰出局,因此成为海豹突击队战士是一名美国军人的最高荣誉。而这样一只辉煌的特种部队,在阿富汗战争的“红翼行动”中经历了他们40年历史上最黑暗的日子。
影片《孤独的幸存者》是根据最后的幸存者马库斯•阿特尔的同名回忆录改编的。讲述的是2005年6月底,在阿富汗山区由美国海豹突击队上尉迈克尔•墨菲所领导的一次任务。执行任务的4人中有3人牺牲,而前去救援的人当中,也有16人牺牲。
当三位队员潜伏在村庄外围的山区,进入观察位置后不久,三个碰巧进入山区的牧羊人发现了他们的位置。制服牧羊人后,队员们遇到了尴尬的处境。按照《日内瓦公约》,美军不得杀害手无寸铁的平民,但同时他们又清楚地知道,一旦释放牧羊人,观测点的位置可能会被暴露,带来的危险不可预测。他们各持己见,一面担心着全队的安危,背负着作为军人完成任务的使命,一面又是作为美国最为优秀的海豹突击队的责任,一旦杀害牧羊人,即使最后完成任务,被世人知晓这次行为,不光是他们个人没有遵守使命,名誉受损,整个辉煌而被国人敬仰的海豹突击队,乃至美国军队都会受到诟病。队长迈克尔•墨菲在这个关键的节点,在双重使命和责任的交叉路口选择了在当前环境下,能尽到的最大责任,将三个牧羊人释放。而现实总是残酷的,战争不会因为你对他人的善意而相同地回报你,牧羊人和当初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被美军释放的伊拉克人一样,将他们的位置暴露给了塔利班士兵,随即,200多名塔利班士兵对他们发动攻击,迫使海豹队员们边打边撤。同时,山区通讯障碍导致他们无法与基地取得联系,求得支援。
即使身中数枪,也会搀扶着互相鼓励着前行,这是身为士兵和队员的使命与责任。丹尼因为头部中枪,在和队友一起跳下悬崖的时刻摔在了边缘,此时已奄奄一息但还尚存一丝意识的他模糊地看到塔利班士兵从他的衣服口袋中搜刮着,将属于他的作战地图揉碎扔在地上时,他转过头去,用最后的几丝力量无助地看着地图,他没有力气再去捡起它,只是身为祖国最优秀的战士,地图犹如生命,他没有尽到自己应尽的使命,最终绝望地死去,却死不瞑目。塞尔斯和马库斯是最后剩下的队员,在最后一搏前,塞尔斯曾对马库斯说,如果我死了,请告诉我的妻子,我的真心可鉴。作为特战队员,在他自己心里,虽然做到了对国家尽忠,但作为丈夫的责任,他一定是缺失的。但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努力做到了一个丈夫最后的责任。
还有队长墨菲,他鼓励每一个队员,一有机会就尝试联系基地。因为对丹尼的生死未卜的愤慨,对自己当初的决定而让队员身陷险情的愧疚,他毅然决然爬上悬崖,到平地上与基地取得联系。虽然他深深地知道,这意味着牺牲。但作为队长的使命和责任推动着他,完成了与基地取得联系的生命中的最后一个任务。
救援的两架直升机飞来,轰鸣声带来的是生的希望。随着流弹的发射,一架直升机不幸坠落,机毁人亡,驾驶另一架直升机的士兵因为考虑到飞机及飞机上特战队员们的安全,又因为当时没有护航的飞机,因此选择返航。这是他作为驾驶飞机者的使命。但当他决定返航时,在飞机上的其他海豹突击队员们极力反抗,他们想降落去解救他们的队友。这是作为队员和兄弟的责任。当两面的责任再次产生冲突时,飞机被迫返航,那一瞬间,生的希望破灭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人的身份很多,而作为每一个身份时,我们拥有不同的责任和使命。有时同一身份两个不同的使命会有矛盾。有时不同身份拥有的不同责任会有冲突。有时我们和不同身份的其他人,因为彼此不同的使命与责任会彼此纠纷。同为使命与责任,有时无对错之分,只是立场不同。
《孤独的幸存者》这部电影除了对使命和责任的思考,还带给我们很多。它不像那些要赞美祖国英雄的电影一般浮夸,以一当百。他真实到残酷。所以才会一次次地戳中我们的内心。
战争,不是一个简单的话题,他有属于每一个人的固定立场;但战争文学,是一个丰富的话题,它可以像使命与责任一样没有固定的立场与对错,只有当时内心告诉你的答案。
(高二C班 杨午祎、王誉颖、蒋一、韩亦杨、宋正楠、潘垠序、陈煜昊、刘旻)
什么样的人用眼神就可以掌控一切?
在课堂中,面对讲台下的议论纷纷,老师的一个眼神可以让同学们恢复课堂纪律;在舞台上,面对开场的窃窃私语,演员的一个眼神可以让观众聚精会神。然而在牢狱之中,当典狱长向犯人们引荐了新来的狱医并宣布可以看病的时间后,又有谁的眼神可以让一群饱受病痛折磨的亡命之徒一个一个有序上前就诊而非一窝蜂拥上去?
1998年,位于约旦国内一方荒漠中,臭名昭著的贾法尔监狱迎来了它废弃20年后的第一批犯人。
而狱医萨卜哈所没有想到的是,日后这批犯人中的一位刀疤客竟成了比本拉登更为嗜血的恐怖主义头子。他于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加冕后的混乱之中趁机走出监狱,在中东乱局之中,凭借自身,趁中东局势之乱,一手打造出让全世界战栗的幽灵-ISIS。
《黑旗:ISIS的崛起》是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奖“非虚构类”获奖作品,作为一部宏大的纪实文学作品,它详细记载了ISIS的起源与其发展。作者乔比沃里克也因此书获得其第二个普利策奖。他是一位美国记者,受雇于《华盛顿邮报》,聚焦中东问题20余年。他深入白宫、中情局,频繁走访约旦等中东国家,在书中首次披露许多第一手政要密谈资料。前两卷作者用故事解释了复杂难懂的中东政局,将卡扎维的“发迹史”娓娓道来。小说般的笔触和极强的画面感,可谓是纪实文学中的登峰造极。第三卷中,他以“局外人”的身份纵观世界各大国面对恐怖主义兴起时各不相同的处理机制。乔比首次指出:中东地区与西方大国间所谓的“利益”交缠却在无形中为扎卡维等人的兴起贡献了一臂之力。正如作者日后接受采访时所说:“身为记者,我觉得自己有一种特别的身份和责任去向读者呈现事实,而我们的社会也可以因此做出最明智的决策。我不是政治家,所以我不会引导我的读者偏向某一个观点。我要做的,就是为一个复杂的话题呈现完整且平衡的视角。”
书中讨论到关于IS的起源。在作者眼中,美国的飞机和阿拉伯的监狱功不可没。尤其是作为IS前身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它扎根的土壤是社会秩序崩塌的伊拉克,它接受的阳光则是伊拉克临时政府的无能、美国对伊拉克人民和文化的误解。首先,小布什政府发起的伊拉克战争是ISIS崛起的罪魁祸首之一。约旦国王多次警告小布什伊拉克战争就如打开潘多拉之盒,面对所有情报人员的信息,小布什政府却还是一意孤行,把扎卡维塑造成假想敌,强调他的恐怖行动以及与本拉登的合作。(扎卡维被称作本拉登的“副手”/基地组织三号人物,而经后续调查后发现并无直接证据可以证明扎卡维与基地组织拥有合作关系。经可靠资料透露,基地组织也曾表示受不了扎卡维的野蛮,在其成名前冷冷拒之于组织外。)而小布什的行动最后以成千上万的死亡与悲剧告终。它打破了当地原有的秩序,新的秩序却仍在九霄云外。美军对当地社会和文化缺乏了解,处理问题常遭当地人反感,因而大失民心;极端组织却利用权力真空肆意生长,挑起了不同派别间的新仇旧恨,而派别斗争的分裂和暴力又进一步加强了普通民众的恐惧,越来越多的暴徒被恐怖组织所利用。奥巴马政府的不作为同时也增长了恐怖组织的气势,让他们横行中东、肆意作乱。小布什打破了伊拉克本来的平衡,使一个名不见经传、连本拉登都不愿正眼看一眼的扎卡维变成了大人物、头号恐怖份子;奥巴马本可阻止一场会被恐怖分子利用的战争,结果不仅使大使福特饮恨离职,更是造成一场恐怖分子的狂欢。推特和脸书的流行不仅没有阻止恐怖分子的宣传,还任凭恐怖言论自由发展,源源不断地为恐怖组织输送着新的血液。恐惧来自于无知,但知识会带来勇气。往昔的伤痛,不该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当今重蹈覆辙。
再者,中东国家对极端分子实行的监禁措施却适得其反。作者风趣地称这些监狱为“圣战大学”,因为它们往往将极端分子和温和派宗教分子毫无区分地关押在一起,这使普通囚犯受教唆变得更为激进,还促进了囚犯间的沟通交流。比如,扎卡维在贾法尔监狱中的“一人独大”,与他的“精神导师”迈格迪西带领狱友共习古兰经,甚至说服一些意志较弱的狱警加入组织。扎卡维死后ISIS的头目巴格达迪在伊拉克战争期间就在美军监狱中更是“建立了重要的友谊和联盟”。正如典狱长在萨卜哈狱医初来贾法尔监狱时反复告诫他的。
更为火上浇油的是这些人最后光明磊落地走出了监狱:扎卡维和他的狱友在约旦国王阿卜杜拉二世登基时的全国大赦中获释,叙利亚总统阿萨德则在叙利亚内战伊始释放了一批恐怖分子,这些人后来加入了不同派别的混战。同样,ISIS发动的“毁灭大门”行动使数百训练有素的恐怖分子成功越狱,IS迅速建立起了一支成功的“军队”。
是什么样的人用眼神就可以掌控一切?如果没有上述的天时地利人和,乱世之下,再为凶狠凌厉的眼神也没有这样的本领。可作为一个天生的领袖,哪怕没有一张高中毕业文凭,从小行恶街头,扎卡维照样能用眼神掌控一切。他去过阿富汗。在那里,他作战异常英勇,几乎到了癫狂的程度。嗜好暴力的名声一路伴随着他,直到他进了监狱。初入牢房的时候,扎卡维挑战狱方的习惯仍未收敛,不少囚友也遭到了他的人身羞辱和暴力攻击。有一次,扎卡维干脆煽动了一起暴力抗议。他唆使犯人拆下床架当作刀剑,而后开始大闹监狱。
世事难料,当扎卡维趁乱被放出贾法尔,当晚他乘车抵达安曼,马不停蹄地赶回家与母亲团聚了几个小时,便匆匆离开。而后,他向朋友借来一辆汽车,连夜驾驶于五点半回到了贾法尔。
他是一个天生的领袖,然而再为“优秀”的恐怖组织头儿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扎卡维很孝顺,他崇拜自己的母亲。这一点,在贾法尔可是人尽皆知。妈妈一来,扎卡维立即变得像个乖孩子。其实,妈妈还没来的时候,他就开始精心准备—衣服洗得干干净净,床铺也要经过精心打理。有囚徒甚至表示,扎卡维给自己的母亲和姐妹寄去的家书简直如 “情诗”。信中,他对老婆不闻不问,对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也毫不上心。但是,他会吟诗写词,献给妈妈和几个姐妹。信纸边角里几朵手绘的花朵,也满含他的心意。“哎呀,我的姐妹!为了信仰,我蹲了大狱;而你呀,也饱尝人生的冷风苦雨。”扎卡维用这样的字句,向妹妹卡达玛倾诉亲情。家书里的字体很有讲究,还用红、蓝两种颜色的墨水交替书写而成。信到结尾,扎卡维又来了诗兴。他叹道:“我的姐妹啊,这封书信要献给你!”“一字一句都出自我灵魂的深意!”“我要写出自己的心情,还有我的爱,我期盼的声音!”家人能够触动扎卡维,囚友的健康状况也能激起他的爱心。但凡他手下那些极端分子有个头疼脑热,扎卡维都会表现出慷慨和体贴。他会慷慨地献出自己的毯子,甚至把食品也拿出来分享。若论体质,囚徒之中要数艾叶德•贾哈里尼最为虚弱。此人做过截肢手术,行动非常不便。他曾带着炸弹钻进录像厅引爆。行动失败不但连累他失去双腿,更让他落下了严重的心理疾病。但是,监狱条件有限,贾哈里尼必须和其他极端分子挤在一起。对待这样一个囚友,扎卡维特别关心,这一点,叫萨卜哈也暗暗吃惊。扎卡维几乎成了贾哈里尼的贴身保姆。他替他洗浴,为他理床叠被,给他喂饭。每当贾哈里尼需要出恭,扎卡维也会义无反顾担起责任,抱起 “战友”走向厕所。这些繁琐的看护工作,他每天重复、乐此不疲。
出狱之后,扎卡维也没少受情报局的监视。
扎卡维的极致非理性,也昭示了人类失去文明状态的真理:如果没有文明的建构,我们或许将永远生存在屠刀的恐惧之中,而唯一值得信仰的,不是彼岸世界,不是内心的道德律,而是用拳头争斗出的权力。
什么样的人用眼神就可以掌控一切?这样的人被西方国家认定为国际恐怖分子,于2004年6月16日被美国列为与拉登同等危险的人物,美国将对其的悬赏金额从1000万美元增加到2500万美元。终于,在2006年6月7日在联军部队空袭中,丧命于黄泉。如此狠厉的眼神也不复存在。
可所谓“杀人易,诛心难”,“我手下的人求死的意志,和你们求生的欲望一样强烈!”正如美国当时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所说:“扎卡维虽然死亡,但恐怖远未结束。”不负众望,巴格达迪果然在扎卡维死后迅速接手伊斯兰国组织,并愈发将其扩展壮大。卡扎维说过:“苟安与胜利绝不可两全,唯有鲜血与必死的决心,方能让胜利之树开花结果。”这样一个天生的领袖,这样一个用眼神说话的死亡屠夫,这样一条可悲的生命,在这个世纪之初用鲜血为我们写下了这生动的一课。扎卡维究竟是幸还是不幸,世界的和平究竟是指日可待还是遥遥无期,这些都是历史留给我们所思考的问题。
(高二C班 郦倪羽彤)
《白头盔》的故事
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组将为大家讲述在叙利亚战场上的一个民间组织,以及他们背后的精神。
战争的目的不一定是邪恶的。然而,战争却绝对不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人类史上最残酷的世界大战才过去不久,万众渴望的和平却依然没能实现。如今在世界上的一些地区,人们仍然饱受着战争的摧残。他们的家园生灵涂炭,自己则流离失所。
叙利亚所处的中东形势混乱,叙利亚本国经济衰退,政府独裁腐败,宗教信仰复杂,冲突多发。这些因素促进了战争的爆发。而在叙利亚战争中,有那么一个组织,着手于无偿救助叙利亚的苦难人民。他们是谁呢?那就是叙利亚民防组织。而由于他们的成员总是戴着一顶白色的安全帽,所以也被称为“白头盔”。
叙利亚民防组织成立于2013年,是完全由叙利亚平民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成员大致上有3000人。他们的救助范围不仅是叙利亚人民,还包括其他所有需要救助的人。无论是什么民族,什么党派,只要有需要,他们都会去救助。可以说,白头盔的性质就像是21世纪的红十字会一样,无私,慷慨。
纪录“白头盔”真实事件的电影《白头盔 》曾获奥斯卡最佳纪录短片奖。
我们截取了三个较为有代表性的片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读。
第一张:一名白头盔成员在执行任务之前与年幼的女儿告别。他的工作注定是危险的,但这不妨碍他向家人露出幸福的微笑。他负责救援的那些平民之中也有与他女儿年龄相仿的孩子,让他们平安对他而言也是一种幸福。
第二张:叙利亚的白头盔成员刚刚到达总部开始用早餐,互相交谈聊天,气氛非常和谐。早餐虽然简单,但是大家一起分享,显得格外美味。但是突然防空警报拉响了。他们毫不犹豫,放下手中没吃完的早餐,立刻起身,带上装备,飞奔向救援车。从这个场景中,我们可以看出白头盔的成员们遇到救援任务时的当机立断,他们将百姓的一切利益放在了第一位。
第三张:厚重的砖石背后是一个弱小的婴儿。白头盔的那双手没有丝毫犹豫,用力掰开粗糙的碎石,打通了生命的通道。白头盔成员为每一个脆弱的生命都竭尽全力,他们是人民的保护者这一点毋庸置疑。一年半之后,婴儿长大了,他被一个白头盔成员抱在怀里。不知道他还有没有那段痛苦又惊吓的记忆,但可以肯定的是,现在的他生活在安定的环境里,受着大家的关怀,平安成长。作为一个民间志愿组织,白头盔得到的资源与支持不是最多的,但他们有着强烈的责任心。
之前,我们都以为战争已成历史,然而现在我们明白,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因战争受苦。而《白头盔》中的成员,他们旨在帮助那些在政府和叛军的内战中受到伤害的普通百姓,在他们看来生命没有对错,只有拯救。
希望大家有时间能看一看这部纪录片,感受在战争中,善良勇敢的人们高贵的品格。
谢谢大家!
(高二D班 林川昊、邓家盈、 陈义哲、张皓兮、李佳薇、陈晓璐、赵正壹、吴至峰)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