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劳动播种未来——记高中学农实践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175 发布时间:2018-11-26 03:49:54
11月20日,杭外全体高二年级、剑桥高中一年级的同学们前往学校农场开展学农活动。学农活动以学习农业知识、体会劳动艰辛,并在劳动中领悟团结协作的精神、分享集体生活带来的快乐为宗旨,是我校的一项传统活动。





暮秋的清早还有些寒冷,但同学们却早早在食堂门前集合。一面面鲜艳的旗帜迎风飘扬,带领着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们前往田间劳动。田间地头的劳动注定是辛苦的,大多数同学甚至还从未碰过农具或亲自下厨。收割水稻,犁地,清除杂草,挖茭白根……不一会儿,原本整洁的衣服和鞋子沾满了泥土,白净的面颊也被灰尘和汗水淹没。手套很快被烂泥浸透,但脸上却还是那么坚毅。






学农生活虽然艰苦,却也乐趣十足。看着一堆堆自己亲手收割的水稻,一片片黝黑色的刚翻好的土地,一筐筐奋力捉上的鱼和一盘盘亲手制作的香喷喷的菜,同学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一些班级甚至亲手搭建了一个小火炉,用锡箔纸烤起了番薯和鱼。在劳动中,我们收获了幸福和快乐。




学农生活虽然是短暂的,但给我们留下了十分美好的回忆。通过亲身经历,我们感受到了农民们劳作的辛苦和不易。这份信念将永远树立在我们心中,并为今后的学习增添一份动力。相信今后,我们也会用汗水播种每一个美好的明天!
(记者团报道 高二3 郑朝磊 校办 摄影)
以下是各班级报道:
向暮秋致以问候
学农的清晨是从收割水稻开始的。
面对着水稻郁郁葱葱的几垄田地,尚未下过田的同学们纷纷举起了镰刀,向水稻的根部齐齐斩去,然后使劲一拉——但是并没有成功割断手里抓着的几束稻草。两边整理稻草的同学们将收割的稻草堆成一堆——但是看起来却分外狼藉。然后我们便知道了:学农实际上是门技术活。它并不是一种最为简单的劳动,它包涵着一种由经验带来的智慧。看着同我们一起下地的老师们迅速而又准确地挥动着镰刀,几乎每个人都发出一声感叹:“实在是太厉害了呀!”所幸,在来自各方的技术指导之下,我们最终还是清理完了这一片稻田。水稻铸成的绿墙被我们推翻,剩下的是由麦穗与稻草搭起的小山,一种满足和幸福顷刻间充斥在我们心中。






一个小时左右到的割水稻之后并不是休息时间,等待着我们的还有除草和翻地。锄头和钉耙这两个平日里根本接触不到的东西,在此时便成了我们唯一能够使用的工具,也变成了我们最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这两样东西的重量远超我们的想象,每一次举起和回落都成为了极其耗费体力的活动。错误的耕耘方式使我们把用于间隔几块地的水沟给填了。但是最后,这些问题都不再成为问题,我们从劳动中获得的快乐——譬如发现蚯蚓的惊喜,互相竞争的热情,都成为了我们保持动力的理由。







当然,学农所包含的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成功,其中包含着的,有汗水,有艰苦,当然也有欢笑。但我们更应当想到,农民们的生活并没有我们这样随性,他们手上磨成的老茧诉说着艰苦的风霜岁月,也诉说着他们辛勤的耕耘。此时此刻的我们,正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向暮秋,同时也向劳动这种属于人类的崇高活动,致以最为诚挚的问候。
高二1班 俞佳菲报道 胡潇铧摄影
阴沉的天气抵挡不住同学们的满腔热情,一路欢声笑语来到了金穗农场进行学农劳动。
在接受完农场负责老师的指导后,同学们领了农作工具就开始尝试着进行劳作。刚开始的时候,由于对工作的不熟悉,同学们的动作比较生疏,速度也比较慢。而且因为工具比较少,很多同学只是站在一旁看着。后来工作渐入正轨,一部分同学负责收割,另一部分同学负责将收割完的稻子整理齐整,每隔一段时间换一次班。没过多久,一大片的水稻已经被收割得七七八八,取而代之的是一堆堆金灿灿的谷堆。

收割好水稻,老师领着我们到了一片耕地,指导我们该如何除草锄地。这可是一个体力活,挥锄头的力度和角度也颇有讲究。体力和技术上的不足致使我们很快就感觉到了劳累和手臂的酸软,于是便只能时不时和别的同学换班。张老师为了激励我们,站在田边高歌一曲,赢得了同学们的热烈喝彩。看着脚下的土地逐渐被翻新,心里的成就感异常充盈。
高二2班 孙嘉霖报道




清早我们坐着大巴车来到了农场。所有的人被分成了两拨,一组被大家称作了“炊事班”,另外一组就是我们的“劳动组”。 没想到一到农场,天空一改清早灰蒙蒙的颜色,太阳出来了,气温也渐渐升高,无不预示着今天的顺利。“炊事班”的同志们,都很忙。拾柴、生火、煮饭、切菜、烧菜,罗列了一下好像事情真的不少。不少之前都没有做饭经验的同学们都开始了自己人生第一次的下厨,虽然速度不快,但是伴着嘴上哼着的歌和手上挥舞的铲子,菜刀,大家都完美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在做红烧肉这件事情上我们的炊事班颇有心得,在肉的焯水、改刀、炖煮上面的讲究确保了最后我们的红烧肉香飘十里。在菜地里的“劳动组”的同学们也都开始了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次下地务农。翻地和割稻子绝对不是像看着的那样简单。要身体配合着手上的锄头镰刀才能让这个过程连贯而不失美感。不少同学都感叹着这个看着机械的动作其实并不是像自己想象得那么轻松。一早上下来,个个都是气喘吁吁,期待着中饭能吃上一顿好的。下午两组人就要换班了,相信又是一番不一样的场景。
高二3班 徐学强报道
学会劳动 学会珍惜
良渚的农田,清冷的初冬,清冽的空气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吹过了番薯地与鱼塘。用毕烹饪组同学精心烹调的午餐,同学们一同前往番薯地。看着田地上铺满了的番薯藤,大家满怀着回归自然和拥抱土地的热情,纷纷提起小锄头,踏上碧绿的田垄,准备开工挖番薯。





循着长而繁茂的茎叶,不多时,我们便找到了根部。用锄头拨掘开顶上的泥土,番薯就在土中探出了半个脑袋。一面平压下番薯茎,一面凿开番薯周边紧贴的泥块,一个紫皮不甚美貌的番薯就大部分暴露在视线中。用锄敲切番薯的底部,再用劲一撬,番薯便整个从土中起了身。一边抖净抹去刚掘起番薯上的浮土,一边又发现更深处的番薯半掩盖在土中,心中惊喜溢于言表。
不一会儿,大大小小的番薯就装进了麻袋,田地中到处是半蹲着挥动小锄头的同学,时不时传来欣喜的低声欢呼,夹杂在锄头击地的声音中,显得尤为意义非凡。
如果说,挖番薯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使我们更加珍惜粮食,那么“干塘节”捕鱼活动就是轻松快乐源泉之所在。

穿上套鞋,捕鱼服,各个同学全副武装,徘徊岸边,跃跃欲试。待到老师一声令下,大家纷纷下河捕鱼,将魔爪伸向一池惊恐万状的生灵。只见操作熟练的同学齐力合作,将汪刺鱼、草鱼等等逼得无处可走,只得束手就擒,随后他们当机立断,将尚未放弃竭力挣扎的鱼抛向岸边接应的同学。有的同学在池心耐心等待,待到泛着银光的背鳍于泥水中浮现,便立即下手。然而有的同学却被困在了第一关——还未到达鱼塘便被困在了池边淤泥之中,苦苦挣扎仍无法脱身,只能寻求身边同学的帮助,更有甚者虽将腿脚从淤泥中解救出来,但是无奈鞋子居然仍陷在淤泥中……




坐在地上,看着堆在一边的番薯与茭白,看着篮子里一条条鲜活的鱼,发现原来努力劳动的我们可以这么快乐,劳作完的我们可以这么轻松,在这短短一天里,我们将所有的忧虑都暂且忘记,所有的压力都暂时放下,只为用心享受这辛勤劳动的成就感与返璞归真的简单美好。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经历了这一次学农活动,我们不仅收获了劳作的快乐与回归自然的美好,更体会到了粮食的来之不易,相信同学们今后用餐时也会更加注重践行“光盘行动”,绝不浪费一点粮食。
高二4班 徐予唯 毛嘉禾 报道

经过了一上午的辛苦劳作,同学们稍作休息,又开始了下午新一轮的工作。女生们兴致冲冲地拿起小锄头冲向番薯地。田地里,番薯藤纵横交错,扒开番薯藤,沿着根部慢慢往下挖,一窝又一窝的番薯暴露在同学们的面前。在田埂间不时听到同学们的惊呼:“哇!这个番薯赛大象!”“番薯亩产一千八!”初次下田收获的惊喜溢于言表。不过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不少同学都遇到了挖番薯的瓶颈,怎样才能不把番薯铲断成了最关键的问题。但无论如何,经过一番摸索,最终大家挖出了令人满意的成果。

与此同时,在农场的另一边,男生正在茭白地里与茭白根奋战。他们以四五人为一组,拿起大铲子与泥泞的田地呈45°对茭白根发起了进攻。他们用力将铲子铲向茭白根的底部,铲完一圈后,大家合力将大块茭白根往一边推去。然而最难的部分不是茭白根有多么难挖,而是地有多么泥泞。许多人都在泥地里丢了鞋子,身上也都溅满了泥点子。但大家依旧劳作并快乐着。

捉鱼是同学们最期待的环节,当然也是难度系数最高的部分。穿上了高筒靴和捕鱼服的同学纷纷进入了鱼塘,在淤泥中拖泥带水,拔鞋前进。最开始,不少同学被厚厚的淤泥绊住了前行的脚步,随着人群不断涌入,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了一轮的尝试。他们看见哪里有鱼就一拥而上,想尽办法想要抓住鱼,谁知塘里的鱼又蹦又跳,十分难抓。一开始同学们发现了鱼的踪迹之后,瞄准了它们的尾部发动了攻击,但是鱼往往一摆尾巴就轻易逃脱了,后来他们渐渐摸索出抓鱼的正确方法,瞄准它们的头部捕捉,在此之后塘里的鱼被一条条的拋上岸,同学们虽然满身泥泞,也抵挡不住丰收的喜悦。






夕阳西下,炊事组的同学们已经为劳动者的同学们准备好了丰盛的晚餐,有红烧鸡块(贴心的炊事组还特意准备了不辣的和辣的两种口味),鱼头豆腐,红烧鱼块,手撕茄子等,自己动手烧出来的大锅饭菜吃起来特别美味,用餐完毕我们就踏上了归途。这一天的辛苦不仅让我们体会到了丰收的喜悦,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劳动的不易。相信这一天的记忆,将成为我们又一难忘的回忆。
高二5班 陈思锐、李亦秋报道
于未知中探索,于实践中感知
在学农之前,端起锄头挖番薯,举起镰刀割稻谷,跳进泥塘摸鱼,似乎都那么遥远。原来还以为只不过是田地略微有些泥泞,却没想到白衣被泥浆染成了棕褐色。但学农似乎远不止这些,当原本未曾下地劳作的劳动组同学娴熟地割下一捆捆的稻谷;以恰到好处的方式使挖起的番薯毫发无损;当不常下厨的烹饪组同学们搭好炉灶,生起柴火,端出一盆盆热气腾腾的菜肴时,我们意识到,除了那个平日埋头奋笔疾书的自己,我们还有这么多的可能。


上午的劳动主要是除草和割稻。任务不复杂,但坚持下来却着实不易,对于从未从事过农事的我们而言,这实在是一项不小的体力活。在锄草时,因为顽固的草根翻地翻得焦头烂额;在割稻时,因为技术不娴熟总是在割完后留下长长的参差不齐的稻秆。但在大家的互相协作下,每个人也都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最终顺利完成任务。而此时,烹饪组的同学们也正有条不紊地准备着午餐。韭菜炒蛋,红烧肉,排骨汤,这一盆盆精心准备的菜肴,在劳累过后,显得更为可口。或许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那蹲在田埂上吃烤番薯的场景,那种最纯粹的满足感。




下午,劳动组同学的工作,较上午更为繁重。男生在茭白田,女生在番薯地,劳作完毕后一起在鱼塘里抓鱼。较之上午的割稻,挖番薯则更考验细心与耐心。有时一锄头下去,一不小心就将一个偌大的番薯“拦腰截断”,有时挖了近十分钟,也挖不到底,这时索性坐在泥地上,再努力探个究竟。尽管手臂已经酸疼,还是难掩不住自己的兴奋,向另一株番薯藤底部进发。而这样的热情,在之后的的捉鱼中更是体现得淋漓尽致。此时早已不顾及形象,在泥塘中艰难却又兴奋地摸索,被泥水溅了满身满脸也不再顾忌。这时的我们享受着一种最为简单的快乐,这种快乐,不仅源于劳动本身,也源于我们自己的褪变。
“劳动最光荣”这样的话从小在听,却总是能感受到距离感。只有真正实践过,才可真正对所谓劳动的真谛有些许感知。劳动辛苦,这是必然,但与之伴随的,还有那种坚韧的精神与认真的态度;劳动锻炼人,这是必然,但劳动的记忆,不是艰辛,而是那份简单的快乐。
高二6班 陈响报道
11月20日早上6:55,天还没完全亮,全体杭外剑桥高一和杭外本部高二同学就精神抖擞地在校园里集合完毕,准备踏上为期一天的学农之路。
一个小时后,校车载我们到农场附近,由于农村里道路狭窄,我们下车后又步行了十几分钟才到达农场的正门,一路上大家没有一声埋怨,而是分享着自己的喜悦和对学农劳动的期望。上午的活动是摘茄子和割水稻,在茄子棚里,同学们先用力地将茄子整株拔起,把茄子摘下放入袋中,再将其植株堆在一旁。同学们都很卖力,尤其是朱禹乾同学,他在被拔下的植物中又仔细地寻找了一遍,发现许多“漏网之鱼”,极大地减少了浪费。午餐在王老师、后勤老师和炊事班同学的共同努力下,不仅不难吃,还相当美味,平时在家基本上不动家务的我们感受到了爸妈在家的辛苦!
这次学农锻炼了我们的身体,洗净了我们身上的城市的喧嚣,洗净了我们灵魂中的骄奢。总之,这次丰富多彩的学农劳动让我再一次受益匪浅。
剑桥高一A班 符欣予报道







今天是忙碌而充实的一天。清晨六点,我们借着淡蓝朦胧的微光起床洗漱。七点钟,同学们集合,整装待发。一个小时的车程并未颠簸掉我们洋溢的兴奋和热情。离开了城市的钢筋水泥,离开了学习的繁琐压力,驱车直入那十里稻田中,感受到久违的清新与自然。惬意,是在割稻气喘吁吁时看见朋友们在金黄的稻田中起起伏伏。扑入满怀的微风,还带着稻穗的清香;快乐,是在茄子架中来回穿梭,提着硕大的茄子在枝叶间的偶遇。对上眼神时,脸上不知不觉扬起的由衷笑靥。与此同时,一盘盘可口的饭菜正热乎乎地出炉——油亮的红烧肉和炒蛋、新鲜的青菜和香气满满的冬瓜汤。一上午挑水生火、洗菜切菜的操劳与忙碌,都被 随之而来的成就感冲散。同学们的赞不绝口是对我们最好的嘉奖。
短暂的午间小憩后,混合着泥土味的挖番薯活动接踵而至。无论是顺着藤寻见一窝番薯的喜上眉梢,还是扒土巧遇蜈蚣蚯蚓的惊吓,都会成为多年后回首时会情不自禁嘴角上扬的回忆,或是往后日子里调侃的谈资。下午活动的重中之重,就是下河“摸鱼”啦!一位位原先踌躇满志的同学涉足第一步便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大声呼救;一次次自信的扑跃只落得全身淤泥。后来,一条一条的鱼被扔上岸,不停地扑腾着。一切的一切,定格成风景,定格成画,背景里的音乐是那充满青春与活力的笑声。
是时候返程了。我们的前方是颓落又瑰丽的夕阳,它将我们的身影拉得很长很长。身后是收割殆尽的十里稻田里盛着的回忆。这一天里,平时同学们之间偶尔的嫌隙和摩擦被模糊成了无关痛痒,剩下的,只有单纯的小快乐与信任的萌生,犹如金黄的稻田,从脚下蔓延到天边。
往后三年,请各位多多指教。我们,最好的B班!
剑桥高一B班 郭炎昊报道





学农体会
微微泛黄的叶片勉强依附在干黑的枝条上,仿佛随时将倾。青色的冬瓜四散在泥泞的田埂上,这是我们的第一个任务:清理冬瓜地。白色的手套逐渐被染成黑色,泥土在手套上结成块。冬瓜大都沉重而滑手,对于大多数首次接触的同学,总是伴随着重重的困难。她怀抱着的青瓜仿若重比千斤,扯着她半斜上身,双手因为长时间负重而轻轻颤动着,左手的小指向外曲着,白麻手套并不是很贴合,向外掀起了小小的一角,沾满了黑土。一小片黄色的斑块散在瓜身上,即使偶有突起的畸形区块,她着手的地方却十分顺滑,就在她想要跨过田埂间的小沟的时候,左手终于受不住,冬瓜的一端向下坠去,她双手挥舞,右手擦过瓜尾的细藤,没能抓住,泥污溅起。
对岸的同学跨过一只脚,踩在另一端和她合力扶起冬瓜,顾不上田沟里湿黏的黑水,她们一人抓藤,一人扶住瓜身,一提一抱将瓜救了上来,顺势丢上岸来。它滚落到那堆高高叠起的瓜边,它们即将被装车运入仓库。
湿润的空气,阳光从中透过,照到了每个同学灿烂的脸,笑容漾出了丝丝的快意。我们听着虫鸣和蛙叫,呼吸着绿叶与黑壤的清香,挥汗在各个角落。尝试着排成列队传递冬瓜,围砖起火烤地瓜,将泥泞从菜叶间洗去。伴着炊烟四起,缕缕灰烟夹裹着我的开怀大笑,从劳动与合作中获得的欢愉,袅袅直上。
剑桥高一C班 胡嘉仪报道
经过短暂的饭后休息,番薯田又是一片丰收的景象。几十名同学手持小锄头,在田里辛勤劳动着,每一次发现地里的番薯,都会传来兴奋的尖叫,当硕大的番薯从土地迸出,我们收获到的不仅是拳头大的红薯,更多的是劳动的喜悦。田边的小道上,堆满了新出土的番薯。有些同学甚至迫不及待地用手拔出新发现的番薯,可见同学们劳动的热情,经过沉重的冬瓜、泥泞的水稻田的洗礼,如同添柴的火堆,越烧越旺,整个农场洋溢着青春的热血。
太阳微微下沉,升起的却是阵阵炊烟。随着新食材的到来,炊事班的成员们也没有闲着:切菜、烧火、洗菜、淘米……一切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时不时还会飘来烤番薯的味道,再配上锅中红烧鸡块浓郁的香气,嗯,完美!
下午三点左右,同学们陆续踏入及腰深的水中抓鱼,那些爱惜衣服,视鞋如命的男生,现在在泥泞的水潭中释放了自我:有的同学直接扎进水里,抱着大鱼和满身的泥浆探出头来,还有的同学在水中不断跌倒,却始终洋溢着微笑,抱着比肩还长的大鱼走出泥潭时,之前的畏惧似乎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成就感和满足。在不断的磨砺下,我们心中迸发出了铿锵有力的声音:我们长大了!
晚饭过后,拖着疲惫的步伐,怀着快乐,我们瘫倒在大巴的座椅上。途中,大多数同学都睡着了。学农固然是辛苦的,但是金就厉则利,只有经过磨砺,才能在未来奋斗呀!
剑桥高一C班 庞天乐报道





11月20日清早,我们就到达了金穗农业基地开始了为期一天的学农生活。炊事组的同学们也有条不紊地开始准备“丰盛“的中饭。先将冬瓜,韭菜,白菜,猪肉洗净,把冬瓜,猪肉切块,白菜掰碎备用。等到完事具备,只欠东风——那迟迟不温不火的灶头,但没什么是难得倒我们的,经过引燃,泼油,扇风等复杂操作,我们的小火苗渐渐进入佳境。
备好柴禾是做柴火饭的首要工作,大部分柴火都是植物秸秆,有稻草秸秆、麦秸秆、玉米秸秆等,炊事员们就下田去拔干草。农村的柴火饭香是因为对很多细节十分讲究。将沥过米汤的米放回锅里,再用小火慢慢将饭焖熟,边焖边闻,听到脆响,闻到锅巴的香味就可以出锅了。
下晚时分,就有班级的灶头上开始冒出一缕一缕淡淡的炊烟,柴火饭的味道渐渐又弥漫开来。
浓油赤酱的红烧肉,色白如乳的包头鱼汤,肉质细嫩的酱油鸡,油渣炒白菜,冬瓜锅巴……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菜摆满了1D的餐桌,慰劳辛苦劳动的同学们。
剑桥高一D班 李茗烨报道





11月20日,早晨的空气略带一丝朝露的湿润,车上充满了同学们有说有笑的期待。到达了农场,深吸一口带着泥土气息的清新空气,望向规整的油绿的菜地。看得出来,所有人都已经迫不及待了。
带着手套和鞋套,跟着农民伯伯到了辣椒棚,“通通拔掉!男生把辣椒根拔掉,女生拿袋子去采,小的大的都要采到啊。”欢笑声中,大袋大袋嫩绿的辣椒被运送到了贮存室。
割水稻像是代表了农民收割的过程,起初每个同学都用镰刀尝试,一穗穗水稻七零八乱地被扔在稻田上。“你们这不是割稻子啊是砍稻子,刀要放在地上的是很好割的。”徐书记来给我们示范了一下正确方式,一割一穗,一穗约三簇,三簇叠一摞;弯腰,曲背,放刀,割下。四个班从不同的方向进行割稻,中途觉得不可完成的任务,半个上午,每一穗麦穗上累积的露珠,都被我们收割了。
采辣椒—割水稻—挖番薯—(摸鱼)
回程的路上,小雨淅淅沥沥。一片疲惫的寂静,丰收而归。
剑桥高一D班 郭麟阁报道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