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每个“杭外人”心中,都有一场《雷雨》——记高二年级《雷雨》演出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139 发布时间:2018-11-07 02:52:00

 

10月25日晚,杭外体育馆舞台响起阵阵惊雷,高二的同学们将经典剧目《雷雨》呈现在所有观众眼前,用精彩的演出把所有人带回那个雷电交加的雨夜。

《雷雨》的经典与深刻,已被大家广泛认可。年轻的曹禺将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和三十年的恩怨情仇揉捏进了看似普通的一天。最终,在倾盆的雨中,一切矛盾和冲突爆发。手足同胞却互不知情,兄妹至亲却阴差阳错违逆伦理擦出爱的火花……隆隆雷声中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更是一个社会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当然,要演好如此经典的剧目,对于高二的同学们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在老师们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雷雨》被重新切割成六部分,并作了合理删节。可是要演好这些角色,尤其是那些比自己年长二十、三十甚至四十岁的角色,绝非易事。在近一个月的排练里,各个班的导演和演员认真地“磨”一个一个角色,在字里行间揣测人物的个性,体悟人物的情感。从最基本的台词背诵,到语气和情绪的渗透,再到哪怕是最微小动作的拿捏,演员们逐渐将自己融入角色之中,让自己也成为了这滂沱雷雨的一部分。

最终,大家都做到了。我们会记得一直痛苦万分又无奈万分的鲁侍萍,会记得为爱做困兽之斗、渴望冲破囚笼却越陷越深的周蘩漪,会记得那个懦弱的、想用清澈灵魂来洗涤自己却陷入新的泥沼的周萍,会记得天真勇敢却无辜沦为牺牲品的周冲,会记得单纯美好、向往爱情却被命运狠狠捉弄的鲁四凤……虽然每个角色都有不同的脸庞、不同的声音来演绎,但充沛到位的情感始终如一。精湛、投入的表演,美轮美奂的场景、灯光和音效,完美的衔接成就了整场演出的震撼,使得台下观众心潮起伏,唏嘘不已。

同时,不能忘记的是,这次《雷雨》的演出绝不是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产出,它是全体高二同学全力付出的成果。除了导演和演员,还有许多其他同学承担了各种不同的任务。负责服装、道具、化妆的同学竭力还原人物形象和舞台效果,让观众走进那个时代而又毫无违和感;技术组的同学费尽心思寻找最合适的音乐和图片,既连接情节又锦上添花;后台的志愿者们紧张却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耳麦的佩戴、道具的摆放,为整出戏提供了坚实的支撑。正是所有这些同学和语文组老师的共同努力,才最终有了《雷雨》这个舞台近乎完美的呈现。

或许有旁观者疑惑,花费那么多时间去排演一出剧目,意义到底是什么?除了对《雷雨》本身的深刻理解,更值得一提的,或许是那种“杭外是个好地方”的由衷感慨吧。毕竟,随着时间推移,人们或已不能回忆起这部剧的每一个细节,但那一个个在无人的回廊处揣摩台词的午后,一个个在乒乓球馆里激烈对戏的夜晚,那些声嘶力竭的怒吼,那些刻骨铭心的泪水,那种汇集整个剧组的心血和汗水一步一步达到目标的感受,是值得我们每个人珍惜和受用一辈子的。

相信《雷雨》会成为每一个杭外人的记忆,也坚信这样的传统会一直传承下去。

(高二年级 杨艺报道)

第一幕上

 

 

 

 

 

 

 

第一幕下第二幕上

 

 

 

 

 

 

 

第二幕下

 

 

 

 

 

 

 

 

第三幕

 

 

 

 

 

 

 

 

    第四幕上

 

 

 

 

 

 

 

第四幕下

 

 

 

 

 

 

 

附部分学生演出感言:

本次《雷雨》演出,对于我们,是一次与过往截然不同的学习经历。

其一,我们学到了“沉浸”。老师经常提醒我们,当你要饰演一个人物,你不只是置身事外地谈论他,而是要真正的成为他,全方位地去观察、探索、融入:做时间轴——认识他们的过去,预知他们的未来;写人物小传——让他们从平面的几张纸上跃然立起,看到他们的尖锐与怫悒,也看到脆弱和妥协。因为每个角色背后都隐藏着我们看不见的那一面;代入思考——“像他一样坐、抬手,像他一样思考,像他一样爱、恨——而只有这样,你才能真正理解他。”

逐渐地,我们走出了抽象、刻板的“了解”,做到了有温度的“沉浸”。演员们真正沉浸在了一部文学作品里,沉浸在舞台表演中,沉浸在六个人的灵魂里。在鲁家昏暗的灯光下,争吵,拔枪,幻想,起誓……我们听到血液里两个心跳的撞击,感受着另一群人的生命。

其二,排演中的信任与合作也是尤为重要的。排练期间,每个演员都能认真地诠释、既感性又理性地分析人物。除却集体排练的时间,演员们反复对词,练习动作,如果有谁遇到困难,大家都会帮助他剖析情节和人物心理,克服心理障碍等等。下课嬉笑时分,还能经常听见演员在聊天中也掺杂着几句话剧腔调的台词。

几个星期的排练时间并不长,但是随着越来越多次的磨合、交流,我能够感到在临近演出的时候,演员间有一股凝聚力。舞台仿佛是磁场,每个人都带着特殊的吸引力,因这种吸引力伴随着演员的距离移动也不会减弱。我们在台上有了“交流”,这种交流不止是台词上的,更是内在的一种张弛之力,是一种真正的默契。

其三,我们也深切感受到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每一个小道具,每一个动作和眼神都至关重要,因为有时一台戏真正触动人心的,正是在于那看似不经意的一滴泪或是隐秘的一声轻叹。

能够得到一等奖是之前“想都不敢想的”。我们非常感谢大家能认可我们诠释的《雷雨》,认可我们付出的汗水与泪水。同时,我们感谢那一起创作的美好回忆——它随着大幕落下时光芒驻留在舞台上的那一瞬间,永远留存在我们心中。感谢这一次宝贵的机会,这一个得以让我们的原定生命历程产生意想不到偏移的机会。我们享受这一次偏移,因着我们在努力感受他们的生活的同时,也活成了更好的自己。

高二4班 徐予唯(一等奖获得班级导演)

 

其实在演出之前,我没想过要拿什么奖项,更别说获得最佳周朴园。我只想好好演一场,让我的高中生活更加丰富而已。

说真的,站在台上真的是很紧张。

当然,这次获奖,我十分想感谢一下我们的剧组。如果没有导演们无数个中午、下午的指导,没有周萍的圆场,没有后勤组的付出,化妆组高水平的化妆技术,最佳周朴园或许就不是我了。感谢剧组的每位成员!

当然,我也希望没有拿奖的同学,以及没有获得理想名次的班级不要太在意。花,就总会有绽放的那一刻。

高二3班 桂驰锦(最佳“周朴园”饰演者)

 

初读《雷雨》是在初三的时候,当时就有人问我,如果将来有机会演出,我最期待饰演哪个角色。我当时说我喜欢蘩漪,却并不想演。

有许多人跟我说,蘩漪是《雷雨》中最“雷雨性”的角色,我也喜欢将她比喻成雨夜中的那道惊雷。雷雨若没了惊雷,就只是一场压抑沉闷没有出口的雨夜,让人厌烦无措,找不到发泄的出口。所以每次在第四幕的剧本里看到蘩漪,我都觉得痛快,仿佛自己的烦闷通过她获得了发泄,得到了解脱。我想,这是当时喜爱她的理由。

但在“喜爱”与“想饰演”之间,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而真正激发我表演欲望的,是在我阅读完曹禺先生的另一篇剧作《北京人》之后。《北京人》中有两位女性角色,一位叫瑞珍,另一位叫愫方。瑞珍是新式的女子,她冲破家族的牢笼,孤身追求自由;愫方又是习惯了旧时的女子,她情愿在屋檐下忍气吞声,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却都让我看见了蘩漪的影子。蘩漪不是极新式的女子,离开了家,海阔天空;也不是极旧式的女人,相夫教子,低眉顺目。她受到过新式的教育,看见过四角四方天外的光,可她却不知道——原来外面的世界可以一个人闯。她若进一步可成为瑞珍,彻底摆脱那个令她疯狂的囚笼;哪怕退一步她可成为愫方,心甘情愿好过在煎熬中过一辈子。她的悲剧性就在于此,在“新”与“旧”的矛盾和冲突之中没有办法给自己保全的余地,不进则退。

她的挣扎与矛盾,成了吸引我并催发我去饰演她的理由。我期望可以走进文本,拉近我和她的距离,去感受她的悲与喜。

我很享受这次纯粹作为演员的经历,让我有机会全身心地探索角色背后的深度与广度。在这一个过程中,我无数次站在她的身侧,感受着她的呼吸,注视着她的动作,抚摸着她在逐渐枯萎的肌肤。我想象着,她就坐在我的对面,无需言语,便可以感受到她心中不断燃起又熄灭的希望。

在希望与无望中的徘徊等待,铸就了夏日里的那场磅礴大雨,成就了如雷雨一般的她。我接近她,观察她,感受她,而最终在台上的某一刹那,我相信,我就是她。

高二2班 陈君羊(最佳“周蘩漪”饰演者)

 

鬼使神差地,我选上了周萍这一个角色,可以说当时我是非常忐忑的,因为在我自己看来,要演好这样一个角色,需要非常高超的表演技巧,除此之外,还需要很多的人生经历来作铺垫。而我作为一个平日里不仅不爱好表演,甚至还对公众演讲有着抵触心理的人来讲,无疑是非常困难的。

周萍这个角色,在我的感觉里,叫人“捉摸不透”,就是这么一些不多的台词,很多时候我都无法理清这其中的逻辑。在我看来,他的心里有太多要逃避的东西和太多的想法,让我实在无法对某几句台词感同身受,每每这时我就得停下来反复揣摩,当我自己身处于那样的语境之中,心理会泛起什么样的涟漪。有的时候恰巧让我把逻辑给理顺了,我就十分欣喜,因为当我明白了说出这样的话之时人物是什么心理的时候,这一句台词对我就不再是一种“负担”了,更像是出自我自己的口。我很庆幸自己对于周萍这个角色的背景做过那样的研究,因为这使得我可以在自己的看法上总结,而不仅仅是听取别人的态度而盲目模仿。

说到这里又不得不提到我们剧组十分辛苦的几位角色导演在练习之时有这样一个人能在旁边给你建议,无疑是非常有帮助的。他们给出的看法很多时候像是给了我一把新的钥匙。排练时他们那种近乎于“吹毛求疵”的态度,更是让我们这些演员们能做到精益求精的最大动力。

在自己看表演的时候我才明白杨老师说的,“话剧的核心就是对于台词的把握”,确实,当在台上能够以话剧式的语调把握住自己的台词之后,观众们才能听得舒服。这对所有的演员来说都是一个十分苛刻的要求,因为只要有一个人、一句话不够到位,在看的人心里就像是一个踩上去该是踏实的地方突然变成了一个空洞,叫人十分难受。正是因为这样,我才十分感谢导演们,他们以自己的最大努力帮我们做着纠正,不然的话,这一场话剧最后可能就成了一出“闹剧”。

对于当晚的表演,现在回看起来我还不甚满意,觉得很多地方可以做得更好,不过对于我自己来说,这么一次经历绝对是没有遗憾的。排练的这些天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我还记得排练快进行到尾声的时候,我和许朵在去排练的路上闲聊,当时她看着逐渐阴沉的天气告诉我,排练了这么久,她开始感觉自己的生活仿佛也悲惨了起来,就像剧中的侍萍一样,那种悲伤和无奈延续到了她的生活之中。这让我肃然起敬,一个演员对于自己的角色的认知,已经到了完全融入的地步,甚至于在生活中都有一点“走不出来”,这无疑是一个好演员,一个十分敬业的好演员教给我们的东西了。我想这次不仅是对我来讲,对参与的所有人都会是一个值得纪念的回忆。当我们在校也会不自觉地用剧中的身份相互称呼,走在路上还能时不时迸出几句剧中的台词的时候,我就知道,《雷雨》对于我们而言,绝对不只是那一场演出那么简单,演员们在其中的付出,都是有回报的。很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也很庆幸自己没有逃避这样的机会,愿《雷雨》之夜,成为我们一个永恒的回忆,将我们在其中学到的东西,与诸君共勉。

高二5班 何童杰(最佳“周萍”饰演者)

 

饰演周冲这个角色真的挺偶然的,因为我一开始向老师和负责人报名的是导演组,但是莫名在一节下课,方昕雨(我之后的人物导演)找到我让我读一段周冲的词,我稍微准备了一下就以我那个时候的理解开始读,也大概是我当时语音语调吸引到他们,于是我就从导演组变成了周冲的扮演者。

正式排练之前的长时间背词是很辛苦的,全体演员都被要求在排练之前背完词,我有大概10页的台词,方昕雨给我做了一个详细到每天的背词计划,而且必须完成,每天都会在中午和下午的时间检查我的背词情况。我也不得不无时不刻都在身边带一本《雷雨》。吃饭的时候,自习课的时候,回寝的时候,去努力完成这个最最基本的东西。因为这就像一个地基,如果演员不背熟台词就开始排练的话,那会是很空洞的。每个演员都竭力背词,也在规定的一个多星期,背熟了各自的台词,并且也对角色有了一个最初的理解。

最初的排练逐渐开始,每天中午向英语老师借好的小教室里,十几个人一下课冲进食堂,为了能在12:20之前冲回教室。开始两三个演员之间的对词,加上最大的走位。每天如此,一天天练下去,有对手戏的演员们开始在走路的时候顺便对词,在教室里不经意间背着对方的词,大家的书上也记了越来越多的东西。

第一次年级彩排的时候,我们的剧也差不多成型了。每个人都被黄老师表扬,对我们的鼓励真的很大,我们开始有了那份自信,自己就是周冲,自己就是周萍,自己就是四凤……我印象很深刻,我们第一次彩排结束的时候,所有人肯定了我诠释的周冲,但我心里觉得自己演得没有很好,我的人物导演方昕雨,给我列了十几条不足的地方,让我改进。我都把它们记在书上,在接下来的排练中努力去改善。

我们有很长时间的磨合,演员逃不了的就是等待。之后我们从只在中午排练增加到用中午和下午的时间排练,为了可以抢到场地,我们下课铃一响便奔向体育馆,中饭就找同学带。舞台只有一个,有些角色可以轮到排练,但是有些却不行。坐在舞台边缘扒着饭,看他们演,单独练词,几个人瘫倒在一起。我真的从来没看到任何演员有过一次抱怨。我真的很强烈地感受到了,我们真的是一个团队,彼此加在一起有无限可能。

我们渐渐地熟到可以会背对方的词,开始提醒他的走位,告诉对方表情上的细微不足,我们也开始理解对方的人物以及他们的故事和情感。这无异于在挖掘整本《雷雨》。在我看来,我们团队里每一个人都是最好的,因为我们适合彼此,即使萍和凤没有得奖。我觉得得奖,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顺便。我很开心可以得奖,但是我更开心的是这份来之不易的胜利带来的彼此的默契和长足的情感。我一直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把所有人融合在一起,我为所有人感到骄傲。

最后,那天萍哥推着我的轮椅走向体育馆的途中他对我说:

“老弟,我们后天就演了。”

“对啊。”

“我不想演。”

“为什么。”

“我想一直,排练下去。”

希望多少年后会想起这场雷雨,下得多么酣畅淋漓。

高二4班 于宙(最佳“周冲”饰演者)

 

从头说起吧,从导演第一天抽到第三幕的时候,我就知道“大事不妙”,这一幕的鲁贵,我相信导演心中已经找到了饰演的人了。

怪罪于平时贱贱的性格,倒也似乎与鲁贵这个角色有那么一丝相似,就算心中对这个角色到底还是有那么一丝厌恶,却也还是接受下来了。

接下来长达一个多月的对词、编排动作是非常痛苦的,不断的入戏,再出戏,回归课堂,再在空闲时间体会角色,连续几个星期让别人在超市带饭,一顿顿的面包,实在令人崩溃。几个星期的排练,导致了下台后,最感动我的想法就是明天终于可以吃顿热饭了。

那天黄岳杰教授来学校演讲,我就曾请教过,作为一个十六岁的男孩子,怎么演出一位过半百的中年猥琐老汉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个角色非常具有挑战性。因为他并不贴近生活,起码不贴近我们的生活。从第三幕一开始做家庭的小霸王,到后来被大海打消气焰,最后对周家的一脸谄媚,这些态度的转变,十分困难,但也让鲁贵这个角色变得丰满,给了我足够的发展空间。

可是啊,鲁贵这个角色可并不讨好。他没有周萍的颜值,没有周冲的纯真,没有朴园的威严,也没有大海的耿直。他有什么,只有一嘴的脏话和一身的肥膘。感谢自己的坚持,有勇气地把自己带入到这个老男人的世界里。

我对自己的表现还是较满意的,因为我自认为真正进入到了那个角色。作为一个细节控,我不能容忍自己在没有词的时候尴尬地立在台上。哪怕没有人关注我,鲁贵也不能没有自己的“小动作”。在台上,我,就是鲁贵,即使对话没有按照原定计划的来,我们一样可以毫无痕迹地扳回来。

其实,得知其他班鲁贵的饰演者是谁的时候,内心是很崩溃的。对手的强大,是未曾想到的。演出那天晚上,坐在台下,看着六班的演出,就开始冒冷汗了,是导演强行把我拉回去,给我做心理辅导,才让我有竞争下去的勇气。

感谢所有人,无论是老师,演员,还是我的人物导演,我要感谢所有给予我帮助的人。尤其是我的人物导演陈艺铭同学,她给了我诸多的意见。每一句的声调,动作,无话时的表演里,都有她的功劳。

其实无论结果如何,对于台上的表演,相信大家都没有留下遗憾,所有人都是无愧于心。我们做到了自己的最好,也得到了最好的回报。

山外小楼夜听雨,这场雷雨,下在了所有人的心中。

不知道这场雨会给我们带来什么,也许是三十年后,回想起来,会说一句:“杭外,是个好地方”。

高二4班 陈怀儒(最佳“鲁贵”饰演者)

 

这次表演经历,实在是以往从未有过的,因着既要担任好班级总导,又要沉浸到鲁侍萍这个角色中。

就我个人而言,这个角色极难把控。这个47岁,人生多舛的老妇人,不同于我们以往印象中的乡下女人,她是“衣服朴素而有身份,远远地看着,依然像大家户里落魄的妇人”。而在第三幕中,她显示出的形象又是多方面多角度的:她是一个年轻时遭周朴园始乱终弃,三十年后却又鬼使神差与他重逢的悲惨妇人;她是一个忧虑女儿重蹈自己悲剧人生覆辙,而又偏偏亲见此事如晴天霹雳般发生的凄苦母亲;她是一个为着家庭和睦,面对鲁贵咒骂隐忍不发,面对儿子质问忍痛劝阻的家庭维护者……

我自认绝不是有着很强悟性的演员,再加之鲁侍萍人物的复杂性,我只能花上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努力演绎。首先,将剧本反复研读,领悟剧本的潜台词与深层内涵、角色的精神世界,把能够找到的相关演出视频全部下载,一遍遍播放,一次次暂停,最终确定自己的表演提纲,将动作、走位、眼神都精细处理。这样一来,总算是心头安稳许多。往后,便是与对戏演员的一次次磨合,问题提出,解决,重来,复习,巩固……

最佳鲁侍萍的殊荣实在是额外的惊喜。再一次感谢老师们和全剧组成员以及高二(4)班同学的热心帮助,没有你们,不会有今时今日的精彩表演。

高二4班 徐予唯(最佳“鲁侍萍”饰演者)

 

本次在《雷雨》演出中我饰演的是第一幕的四凤。四凤在我心目中是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子,她拥有很多美好的品质,就像周冲说的“明白劳动有意义、最善良、不娇生惯养”。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她陷入了深深的困境。在第一幕中四凤有一段哭戏释放内心的压抑,她被亲生父亲威胁,与大少爷的情感见不得人,被二少爷骚扰。四凤就像是连接着雷雨中所有矛盾的那一个人,她像她母亲那样爱上了一位少爷,而那位少爷却是自己同母的哥哥。四凤与萍的矛盾触发了接二连三的矛盾,这在第一幕中也可见一斑。

其实刚下场的时候我还是很紧张的,因为我有一句台词说错了,幸好没造成很大的影响。后面我看到其它幕的四凤的表演,都觉得好,那些可爱,那些淋漓尽致的痛,都好。所以在我听到我是最佳四凤时有些受宠若惊谢谢评委老师在平平淡淡的台词下看到了一个未来会朝气蓬勃汹涌澎湃的四凤,感谢我们班的几位导演帮助我更好理解四凤这个角色,感谢和我搭戏的各位演员们!

高二6班 殷吉儿(最佳“鲁四凤”饰演者)

 

雷雨的演出虽然结束了,但我并不觉得它就这么过去了。《雷雨》只是生活的一小部分,但生活中处处充满了“雷雨”。雷雨是生活中的缩影。每个人物,他们身上的性格在我们看来,也许是极端的,也许是不现实的。但就是这些不现实的、疯狂的,同时又世故的矛盾性格构成了最纯粹的人性。

鲁大海不是什么绝对正义的英雄,他也是个平常的普通人,当我感受到他的不甘、嫉妒以及那些正义外表下潜藏着的东西,我开始觉得这个人物是丰满的,我开始试图使他变得有血有肉。排练过程中绝不是只管演好自己的角色就行,我们甚至背得出每一个角色的词,不仅是因为练了太多次,还源于我们对角色本身的理解。

曹禺老师说,《雷雨》是一种感觉,《雷雨》包含了他在最有力量却又生涩的岁月中积淀下来的情感。每次当有人问起他关于《雷雨》的种种,他总会给出不同的解释。因为《雷雨》是活的,是变化的。我认为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把演《雷雨》这个传统延续下来的原因。当我们历经了这一切,《雷雨》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已经变成了我们的一种“感觉”。那天晚上主持人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三十年后,当我们回想起这段岁月,我们会说,杭外是个好地方。”

是杭外,让我有了这段记忆。感谢杭外,给了我人生中一场“雷雨”。

淋雨一直走,有时候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

高二4班 陈天健(最佳“鲁大海”饰演者)

 

附高二年级《雷雨》演出获奖名单:

最佳周朴园:桂驰锦

最佳周蘩漪:陈君羊

最佳周萍:何童杰

最佳周冲:于宙

最佳鲁贵:陈怀儒

最佳鲁侍萍:徐予唯

最佳鲁四凤:殷吉儿

最佳鲁大海:陈天健

团体奖:

一等奖:高二4班

二等奖:高二3班、高二5班

三等奖:高二1班、高二2班、高二6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