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追寻消逝的脚步——记初三年级语文“行走在消逝中”综合实践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643 发布时间:2018-09-20 04:07:50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拥有灿烂的传统文化。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时间的流逝,曾经一些随处可见的事物,开始渐渐地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它们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我们每个人都不该忘记这些事物。它们的行将消逝值得我们惋惜,而我们作为青少年,也应该为此做些什么了。

暑假里,同学们分成小组,实地探访了那些即将从我们生活中消逝的东西,并对它们的未来进行了深入思考。9月17日下午,初三年级全体同学在2号楼一楼报告厅开展了以“行走在消逝中”为主题的演讲展示活动。

 

 

首先是来自初三4班的黄嫣然、陈湘奕、朱佳仪、周紫妍同学。她们以一首戴望舒的《雨巷》开头,向我们展现了西湖绸伞的前世今生。由于成本较高且只能当作装饰品摆放,现在几乎没有人购买西湖绸伞了,这一杭州特产有可能也将渐渐消失。

 

 

“小热昏”是一种始于清朝年间的马路说唱艺术,俗称“卖梨膏糖的。初三(4)班的朱妍同学带我们欣赏了这一艺术。演讲时,她还为我们播放了一个小热昏表演的视频,唱词中幽默的语言逗得大家捧腹大笑。可大笑之余,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现在小热昏的演员大多年事已高,又没有接班人,小热昏将何去何从?

 

 

曾经,在吴伯箫的文章中,我们体会到了灯笼对于“年”的重要意义。而现在,初三(1)班的汪轩源、孙晨舒、王陈以勒、侯宇桐同学向我们展现了灯笼的现状——几乎无人使用,只有过年的时候才偶尔能看到星星点点的红。在西兴老街,也几乎找不到灯笼店。

“小桥流水”的古镇,一直是我们心中最美好的地方。初三(2)班的朱晏、单煜清同学向我们介绍了朱晏的家乡——一个非常有文化底蕴的古镇,现在却几乎变成像城乡交界处一样的地方。放眼其他古镇,很多也只是空有一个古朴的外壳,古镇的灵魂早已不知所踪。

初三(1)班的陈岱吟同学向我们娓娓道来,详细地介绍了茶文化——这一在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然而,因为烹茶的手艺太过辛苦,现在几乎没有年轻人愿意从事这一行业,而大多以机器取代。在未来,我们的茶文化还会存在吗?

人类的第一双鞋子是用草编织而成的,从此草鞋便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在初三(3)班陈诗雨同学的讲述中,我们了解到现在的人们有了舒适的球鞋,几乎没有人穿草鞋了。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真的会从我们的生活中淡出吧。

来自初三(2)班的陆嘉仪、刘镇玮、仇贝然、汪欣然同学向我们展示了鄂温克族独具特色的驯鹿文化。而这种源远流长的文化却随着时间的推移开始渐渐地被同化。这引发了我们的思考:是我们让少数民族从野蛮变成了文明,还是我们野蛮地摧毁了他们独有的文明?

最后登场的是初三(3)班的应婷婷同学,她向我们展示了从前在市场中几乎无处不在的物品——杆秤,“半斤八两”等广为人知的成语便是由它而来。而现在,随着电子秤的普及,在市场中完全看不到杆秤的身影。

如何保护这些即将消逝的文化和事物,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棘手的难题。就像电影《寻梦环游记》里面所说的:“真正的死亡,是被人们遗忘。“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即使不能去继承这些手艺和文化,至少我们可以做到向更多的人宣传它们,让它们传承下去。

(初三4班 李沐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