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与死亡和解——记高一年级《入殓师》海报展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864 发布时间:2018-09-20 02:18:53

 

2018年这个有着非凡意义的暑假——全体同学从一名初三的学生正式地踏进了高中崭新的世界。语文老师也赠送给大家一份特殊的礼物——电影,一部话题有些沉重而又深刻的电影——《入殓师》。入殓师这个职业是指通过人工的面容和身体整修,尽可能还原完整面容和身体。这份职业牵涉到的更是生与死的话题。死亡,人之所惧,它似乎意味着一切美好事物的结束。但是通过电影地观摩,思考地深入,我们都对于死亡,对于入殓师这份职业有了新的认知与了解。

“死亡,就是一扇门,它并不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而是穿入它进入另一阶段。”而入殓师作为死亡这一道门的守门人,他们经历过很多次的告别生命,送他们进入新境界,超越生死又无所畏惧。主角小林大悟在经历了种种波折后,得到了妻子和同学的理解,得到了死者家属的尊重,也与死去的父亲达成了和解。影片中贯穿着的大提琴的旋律,那是灵魂的吟唱。生命不在于长于短,而在于宽与窄。所有的同学也在观看这部作品之后对于生命、活着的意义乃至死亡这件事情有了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的感悟。为了更加直观地展现同学们对于入殓师这一职业形象的把握,老师们号召同学们对入殓师进行了海报制作。不同的同学心目中的海报有着不同的色调,不同的排版设计,不同的理念风格,为我们呈现出了我们也许未感知到的入殓师,使这一职业的形象更加的丰满与真实。

我们更应该感谢这一次的暑假作业,它触及了我们不愿意点明述说的话题——死亡,正是这样,我们才收获的更多,更加成熟更加懂得生命的意义与真谛。个体生命都是有限的,如何尊严又优雅地活着,如何对待一个生命个体,如何传承我们文化里的“慎终追远”,仪式感的重要性是什么,都值得我们深深思考。这次活动教会我们的不仅是如何去面对死亡、面对入殓师这份职业,更是教会我们去感悟这个缤纷多彩的世界的美好。          

 (高一2班 俞旻彦报道)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海报设计说明:

 

 

这个名字,带着隐妙的古意。它好像是被铭刻在某一个尘封的木匣上,灰尘随着温柔的抚摸被拂去,微微的露出那肃穆的字眼:入殓师。

我想死去的人总是会在生者的记忆里慢慢失掉原来鲜艳的颜色,最后只留下一个写意的背影,作为一个单纯的“概念”而存在着。而入殓师的工作就是为了鲜明死者们曾经的存在,延长记忆的保质期。为死者们上妆并不仅仅是为了让死者离开得更体面些,更是为了能够让死者们以一个饱满的形象,鲜明的面容,真实地活在亲人的心里。

所以在海报中,我使用了较为严肃的灰色来作为整张海报的背景色。海报的正中心是入殓师的字样,文字后方模仿灰尘被拂去用了高亮的白色背景。同时,海报的周围区域是死去人们的面孔——或男或女,或老或少,象征众生。他们原来是以深灰色的线条勾勒的,深深融入进灰色的背景中。而此时我以红色在脸部画出脸颊,象征入殓师所描绘的妆容,用心脏处悠悠的蓝色火焰象征死后人们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我想,在入殓师的帮助下,死去的人们也好,活着的人们也好,都一定能够获得深刻的救赎。

——高一1 潘佳蕙

 

 

生与死,本身就是稀松平常的事。不止我们人类——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在经历着生死。星辰陨落、火山爆发、黄叶从树上飘落、老象走向象冢……没一分、每一秒,都有生命在走向死亡。个体的生死不断上演,这些事在浩渺的宇宙中却又微小至极——但无可否认,它们是美的,而入殓师出于对个体、对生命的尊重,发掘并放大了这种美。我相信人的死亡正如樱花飘落那样温柔到令人心碎,是一种宁静的美丽,于是我便用浅灰的樱花作为海报背景——樱花入泥,让土地更加肥沃,花树来年长得更好。这也让我们相信死亡并不恐怖,也不是所谓的终结,它只是生命更新延续中重要的一环。

大提琴作为重要的元素贯穿整部影片,但它却没有出现在我的海报中。我觉得人漫长的一生可以用悠扬的大提琴来表达,但死后亲人们对于他一生的记忆,便只能在CD机里播放了。虽然不再是原本的音乐,却依旧亲切而动听——承载了最美的思念与爱。

                                               ——高一1班 姚遥

 

 

入殓师的工作在许多人眼中是十分沉重、阴暗,甚至有些恐怖的。我的海报用黑白色调与略显哥特式恐怖的画风(其实来源于一个叫《饥荒》的游戏)来体现这种普遍的偏见,并与温馨的影片内容形成强烈的对比。希望观众在看完电影后能对入殓师有全新的认识。

——高一1 潘奕辰

 

 

小林大悟面对着旷野,平静地拉着他的大提琴。我想这或许是一种沉默与徘徊,而又或许是一种超然和释怀。简笔和灰白既是一种静默、苍茫和孤独,又是一种超然,又或亦一种习惯。

在遥远到不能呼吸的静谧中,在背影中沉默、眺望。

在近在咫尺的白色轮回中超度与淡然。

——高一1 陈艺琳

 

 

设计海报的时候想了很多,也曾近想过要用纳棺仪式或是棺材本身作为主体。但最后还是决定选择大提琴,并且选择樱花作为背景。既表现电影内在,又表现电影外在。

选用大提琴而不是纳棺仪式的原因在于,比起纳棺本身所包含的种种,我更在意的在于小林大悟态度的变化——对于死亡的态度。

大提琴,对于小林大悟来说,或许意味着很多。童年生活,爸爸,梦想,艺术,一切的起因。大提琴是他的陪伴,是他宣泄情感的途径,却也是和他职业格格不入的东西。一个是高雅的阳春白雪,另一个却是人们眼中不正常的肮脏职业。所以当乐团解散,小林进入NK代理的时候,大提琴开始变得像一种过去了。

当他面对着旷野,能够平静地拉起自己所珍爱的大提琴时,或许多半已经有些使然了。他开始理解死亡,理解自己的这份职业。他不再是刚刚开始这份工作时,用那种疯狂的方式拉琴以寻求内心的慰藉了。小林的内心平静下来,慢慢融化,变得柔软。更多的,我认为他开始明白什么是死亡,什么是活着。看着鲑鱼跃向死亡,小林开始明白活着不是等待死亡。

大提琴代表着小林的心路历程。新的小林,新的生活希望,新的人生观和生死观。拿起,放下,再拿起,最终找回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平静。

                                                      ——高一2 苏啸然

 

 

我使用电脑绘制了这幅海报。首先,《入殓师》这部影片为观众展示了日本的入殓文化,因此我选择了黑白的画面、以留白为主要部分,希望能勾勒出一种和风的白描感,又不至于太压抑。(人物形象就选择了帅气的男主角。)

另外,这部电影展现了生命的广阔之感,小林大悟在草原上拉大提琴的那一段画面也令我印象深刻,所以我采用了“草原”这样一种延展性的意向来表达影片的基调。影片的基调是平和温柔的,没有太大的起伏。旷野、大提琴、流动的镜头与画面,给人一种空旷的回忆感,又充满了意识流气息。

半夜画的,于静谧中体会生命的意义。

——高一2 何天妤

 

 

我的海报总体偏向意识流的设计风格,选取了影片中具有代表性的、贯穿全片的标志性物件——大提琴,以及具有日本特色的能面来充实海报的主体。能免上的妆容代表着入殓师为死者所化的妆容,大提琴则代表着生世界的开阔和宁静。此外,我的海报中还采取了樱花作为点缀元素,为阴沉的死亡气息添上了几缕清新浪漫的色彩。

生与死,沉重与轻灵,正是我的海报想要表达的主题,也是《入殓师》这部电影所要告诉我们的。

                                                       ——高一2 徐妍

 

 

我想在我的海报里呈现一个观念,那就是,死亡并不是生的对立面,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是说死亡是生的一部分,而是只有我们在看清了死亡并不再对它有任何惧怕的时候,我们才能够去真正地阐述生的意义。也因此,我想在海报中把电影的主角小林大悟放在一个介于生与死之间的位置——我个人认为,小林大悟在成为入殓师并最终接纳这个特殊的职业的时候,他已经能够背对死亡,而去面向所谓的“生”了。

另一种想要放在海报里的元素,是大提琴。在他人生的前半部分,他生活的意义在于这把琴,以及这把琴所带给他的梦想——通过乐团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他一直是在追逐着这梦想,从未想过这种梦想也可能是虚无的。乐团解散的时候,他的梦想也随之消亡了,死去了。但他也没有想到的是,大提琴在他的生活中以另外一种方式留存了下去。在某种意义上,这也算是生与死之间一种微妙的平衡吧。

                                                        ——高一3 陈心远

 

 

“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的不是终结,而是超越,走向下一程。”

只是整部影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这幅海报的创作灵感也是来源于这里。

其实接触这一类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也不是第一次了。这一类的作品(大多日剧)往往通过对生活细节的描写来表达背后深刻沉重的主题。所以在我看来,简单而有内涵是最适合这部电影的海报风格。所以就结合了电影最后火葬澡堂的阿姨时那位师傅说的话,用最简单的从黑暗通向光明的门来作为海报的样式。

死亡不是终点,而是在迈向下一个阶段,正如这扇门一样。海报用黑色做底不仅是对电影压抑沉重格调的渲染,更是反映电影的主题——死亡不是终结,而是超越,它不像我们常以为的那样要坠入深渊,步入黑暗,而是由黑暗向光明前行,由光明超越黑暗。

从另一方面来讲,电影中的入殓师则像是这里忠诚的守门人一样,目睹了无数的过路人,并将他们平安地送走。而这时正看着这幅海报的人们也会像他们一样注视着这扇名叫“死亡”的虚无的门,来思考电影、思考死亡、思考人生。

——高一3 夏婍芸

 

 

设计这个海报意在体现入殓师这个职业以及这一部电影传达的宁静和淡然祥和的态度与情感。整张海报,以蓝色作为主基调,以大悟坐在草原上宁静地拉着大提琴这一场景作为背景,烘托了平静悠远的氛围,透彻明朗之感直击人心。而画面中作为前景和主要寄托的捧着石头的手则体现了传承、包容、宽恕和温情,寓意着大悟在成为入殓师后的改变。

在其中海报左上角还放置了三个电影中十分有代表性的物品。其一是鲑鱼,两条鲑鱼一来一回,是生命的循环和对理想对家庭的不懈追求。它们拼命游上来就是为了奔向死亡,这么辛苦正是因为它们想回家。其二是社长与小林共享的河豚鱼白,正是这一食物以及社长的意味深长的一番话“生物吃着其他生物生存下去。不想死的话只有吃,吃的话,好吃的才行。好吃得让人为难。”让原想放弃的小林回心转意,继续做一名入殓师,做心中所向往之事。其三则是三人在圣诞节一起享用的鸡腿,美好的记忆温馨无比。

通过这一些简介却又关键的意象,配上简单的介绍,以及由火葬师平田说的引发了数千万观众思考的台词“死亡就是一道门……一路走好”。“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死亡也可诠释得如此自然和美丽。《入殓师》这一部电影带给观众的关于生死,家庭,事业的思考在这空旷的淡蓝色中慢慢显现。

                                                          ——高一3 葛婧

 

 

《入殓师》这部电影给我留下的关于这份职业的印象是“送别的人”。我想在死者踏上那条一去不返的路之前,入殓师为其作美饰的意义是“诚挚的告别”。海报中暗淡背景里向远方鸟居招手的人,便是我对“入殓师”所做工作的理解。红漆的鸟居往往位于通往古老神社的幽静山道,逝者向象征人间与神灵沟通之处走去,这也许就是在信仰的庄严感下“离开人世”的图景。密不透风的层层树林和阴沉、乌云密布的天空,然而小路尽头、鸟居之后却是一片宁静的纯白。我作为一个生者对“死亡”粗浅的理解便是如此,每个人终究都会无言地、安定地迎来结束,去往未知的、虚无的另一头。

脱帽致意的入殓师目送着一个又一个人影消失在路尽头的白茫茫之中,他们能做的仅是送别。不再靠近一步,怀着敬意和仪式感,让无数陌生人,幸或不幸的,由自己的双手封存一段持续数十年的记忆。

在鸟居下人影彻底消逝之后,在戴上帽子转身离开之前,若是一缕微风拂过,他会想什么呢。

——高一4 杨乐遥

 

 

设计这张海报时并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能尽量体现出主角小林大悟的心境——大提琴的梦想破碎,在抉择的岔路口犹豫不决,人生价值在匍匐前进路上迷失……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局。最终,小林大悟真心接受了入殓师这份工作,同时也平静地告别了自己的梦想,虽有遗憾,但不后悔。在小林大悟所送行的那么多人中,不也正包括了他的梦想——大提琴,或者说,曾经沉浸在追梦中的那个略显天真的小林大悟吗?只是这份入殓工作,断断续续的,在痛苦,迷茫,逐渐明了中,在小林大悟面对田野拉起大提琴时,终究心平气和地完成了。

海报由一个场景、一个标题与一列字组成。场景是一个男人在为大提琴做入殓工作,背景是一排窗户与窗外的樱花。我试图将大悟与大提琴、入殓师的关系用这样一个简单的场景更形象化的表现出来,也为电影内容留下了悬念与暗示,引人遐思。窗与樱花则奠定了画面平和温暖的基调。标题与小字“为逝者送行的人”点题,背景由黑到橙,预示了整部电影的情感历程与剧情发展。

                                            ——高一4 成璐

 

 

看完《入殓师》这部电影以后,它留给我的就是一个接着一个的场景以及出现了许多次的小提琴声。限制于海报的展出形式,无法给予听觉的直接冲击,我更倾向于将电影中最触动我的场景以独特的方式展现给大家。相比于其他色彩,我认为黑色的主调更能体现电影中大部分时间中展现出来的忧郁的氛围。而色彩相对鲜明的剧照更能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像是突破迷雾,豁然开朗,进一步升华主题。

“只愿你曾被这个世界温柔以待”是看完这部电影后第一句浮现在我脑海的语句。我之所以将它作为核心文字置于海报纸上,是出于我对于入殓师这一职业的崇高的敬佩。每一位死去的人都能在世上的最后一刻享受入殓师们温柔尽心的打理。记得电影中一位死者的家属说过:“谢谢你,这是她一生中最美的样子。”入殓师便是这样一个职业,让人们在这之上保有着他们最美的模样。

——高一4 孙岱尔

 

 

海报的上半部分是由一双手环绕着标题“入殓师”。电影中的大量镜头都涉及到了入殓师的手,有男主的手,也有社长的手。每双手各不相同,不变的是这双手的力量对于每一个送别的生命都是沉甸甸的。这双手不仅仅用于工作,更是将死者送上新的生命旅程。“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生命本身就是美丽的,无论是它的诞生还是消逝,入殓师的手赋予了生命焕然的没来。海报的下半部分是电影中的经典一幕:男主在旷野中拉着大提琴,大提琴是男主生命中重要的一部分,从最初关于大提琴的梦想与事业到后来入殓师这个职业,大提琴都一直陪伴着男主。通过入殓师这个职业,男主透过死亡对生命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豁然。大提琴就是在他对于生命的意义迷茫时的明灯。在乐声中,男主在成长,生命在律动。这生命的乐章在无边的旷野里飘扬,在人们的心中回荡。

——高一5 郭奕宁

 

我的海报看着像是水平结构,实际上还有竖直的结构。如果你换用不同的视角,即把海报逆时针旋转90度,你会看到位于中间偏上的棺材其实是一扇门,棺材的开关就是门的开关,而下面那幅图片中正在被入殓的人则站了起来,与门的把手,最上面那幅画三点连成一条直线。这表明那个死去的人进入了棺材,实则借棺材这扇门,通向了门后的另外一个世界,即那幅画所要表达的。那幅画是小林大悟独自一人拉着大提琴时的场景,经过油画渲染,阐释了死亡与生命相互交织着,那么朦胧,又那么清晰。如果你再把海报转回来,你会发现上面那幅油画是反着放的,这说明上面那幅画与下面那张图片互为倒影,即生命与死亡互为倒影。

我想借这个海报表达:个体的死亡并不代表生命的终结,当一个生命结束时,总有另一个生命诞生,而自然见证了这一切,好比那块石头一样。这正是一个生命存活的意义:如果它不会死亡,那它就不叫生命了,因为我们所说的生是建立在死亡的基础上的。入殓师的英文是启程(departure),这也正是我们所要思考的。我们为死亡而活着,为下一代活着而死亡。人们总是惧怕死亡,殊不知,真正的死亡是一个人灵魂的死亡,而不是肉体上的死亡。

 ——高一5 吴昌桐

 

 

画面正中央的“入殓师”三个字的边框形似棺材盖面的花纹,表明了“入殓师”一词在全剧的中心地位。拉琴的人和大提琴的剪影代表小林大悟过去成为大提琴师的夙愿。边缘的鲜花是殡葬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下方花的剪影、上方的花发光的轮廓都清晰分明,代表彼岸繁花盛开的动人景象,也有着更深远的意义——随着小林大悟的入殓师生涯的发展,在他的心中,“入殓师”阴森、古怪的面纱被渐渐揭开,曾经笼罩着它的阴霾终于散去,入殓师这一形象在他的心中愈发清晰且光辉伟岸。而他本人对命运和死亡的理解也随之更进一步,完成了一次人生必经成长。在他的蜕变之后,每一次入殓的工作都被蒙上了一层凄美和神圣的色彩。海报希望营造的也是这一种气氛。

——高一6 陈开

 

 

海报主体的两个要素是大提琴与棺材。大提琴放在棺材中,这表达的意思小林大悟在乐队中以大提琴谋生计,而乐队解散如晴天霹雳迫使他将相对大提琴的热爱深深地埋藏。他放弃了大提琴,不得已地干着与棺材相关的工作,也将对大提琴的梦锁乳冰冷的,无情的棺材。但是在接触了入殓师这一工作一段时间后,也是在经理了一系列心理斗争与冲击后,他看清了生命的真谛与死亡的意义,因此他对自己的职业,也是对所有逝去的人油然而生出的敬仰与尊重。他打开了自己的心结,抚去了心灵的尘埃,解锁了心中封锁太久的棺材。他释然了,不再像曾经活在生计的阴影中。他听从己心,找寻属于自己的梦想。因此海报上的棺材是打开的,大悟又一次打开了心扉。放飞了埋藏的梦与爱。他用生命的大提琴,奏响了悠悠的人生的乐章,灿烂而静美。如生命的蝴蝶,如翩翩飘舞的落花。

——高一6 任倩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