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雷雨夜里话《雷雨》——记黄岳杰教授《重读〈雷雨〉》讲座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438 发布时间:2018-09-19 02:49:39

 

9月16日晚,高二年级全体学生齐聚一号楼6楼报告厅,聆听了来自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黄岳杰教授的精彩讲座——重读《雷雨》。

黄岳杰教授首先抛出了一个问题:该怎样读一个作品?将文学作品中的角色二元对立,是大众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常有的习惯。黄教授认为,“直接区分好与坏的角色是一种幼稚的文学阅读方式,同时更是一种幼稚的审美趣味。”事实也确乎如此,在信息化的快节奏时代,人们惯常用二元对立的思维习惯阅读作品、判断现实。这样具有极强的立场化和是非化的惰性思维,对于读者准确地理解文学作品,是一种禁锢。曹禺的戏剧作品《雷雨》便是一个绝佳的例证:若是以一种非黑即白的是非观来进行阅读鉴赏,整个故事就变得干瘪、无趣,由此失去了一个伟大的文学作品应具备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也失去了本应有的厚度和深度。

 

 

既然如此,读者到底该如何阅读文学作品呢?

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与作者和作品本身进行着思想情感的交互,从而完成精神层面上的认知进跃。优秀的文学作品,并非全然带有作家明确的价值观。条畅之作固然优良,但却少了美学上的斐然意蕴。读者在进行阅读鉴赏的时候,也并非一板一眼地将文字直接输入大脑,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并在此层面上结合个体的阅读经验和期待视野,最终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看法。黄教授指出,读者能从文学作品中读出多少意义与其本人的精神丰富性有关,因而每一次阅读都可以说是一次创造。

当一个文学作品拥有着宏大的架构和丰富的人物设置时,其作品的层次性和丰富性也会得到提升。《雷雨》是很好的佐证。在《雷雨》中,每个角色都是去脸谱化的,他们的人生经历、现状际遇、性格情感都是极其真实、生动的。《雷雨》里的每个角色都可以是主角。在压抑诡谲而又暴烈疯狂的雷雨中,所有人的命运被一种特殊而自然的法则联系起来,最终导致一个悲剧性的结局。蘩漪有她的神经质、魔性、诡秘而妖娆的一面,同时也有着对自我身份的矜持和对周冲的母爱;周萍有着怯懦、犹豫、满怀罪感的心理,同时也有着对于失衡境况的沉溺和对于美好事物的单纯向往;周朴园尤为如此,他一方面在心中怀念着曾经的侍萍,并展示着自己的“痴情”,一方面又冷酷自私、冰冷而不近人情……这些角色各个鲜活无比。

 

 

角色的可塑性还让《雷雨》产生了另一特殊的效果——主题的多重性。单是作者曹禺追认过的主题就有好几个。主题本身就带有浓重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是迷人的,它把读者从“作品主旨”的樊笼中解放出来,让读者拥有更多解读的可能性。

最后,黄岳杰教授对于《雷雨》舞台表演部分还进行了指导和解释。他认为,演员应要全身心地投入到角色里,而非在意外界表演环境的变化。只有深入了解角色的性格特点,勾勒出角色主体行为,并在台上灵活应对,才能完成对角色的完整诠释与演绎。

这次讲座,黄教授在边破边立中带我们走近《雷雨》的真相,帮助我们在接下来的排演中更好地诠释角色、适应舞台。期待十月属于我们的《雷雨》!

(郑惠文报道 陈融、蒋恬恩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