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典中来,到生活里去——记初三年级“鲁迅在当代”项目制学习报告会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666 发布时间:2018-06-25 04:39:16
6月18日,初三年级在二号楼报告厅开展了“鲁迅在当代”项目制学习报告会。“如何改善绍兴鲁迅故居旅游?”这个看似简单却“无从下手”的问题,揭开了鲁迅主题PBL项目制学习的序幕。
PBL,全称【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空泛无用的文学分析研究,而是从现实出发,上升至理论层面,再回归至现实。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种全新的挑战。
在杭外毕业生方忱、李敏杰以及舒玥的PBL分享下,同学们掌握了有关PBL的基础知识,初步了解了PBL的实践方法。同时,对通过阅读书籍,对鲁迅以及他的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1.“你心目中的鲁迅先生?”
近百年的光阴使我们隔着一层时代的隔膜来看鲁迅。我们发现我们自身对那个年代的大背景知之甚少,也就无法代入式地了解鲁迅的家国情怀。另一方面,数十年对鲁迅的赞扬宣传及“斗士”“民族魂”这样概括片面的评价,局限了我们,以及人们对鲁迅的认知,让他成为了一个我们过于“熟悉”以至于近乎陌生的角色。
《朝花夕拾》《野草》《故事新编》……广泛地阅读,让我们找到了一个将鲁迅回归于一个“作家”的可能,我们终于能够去通过文字这种最纯粹的表达形式,找寻到那个教科书之外的,想用文学来救赎国民,虽不知这样的救赎效果如何,却有勇气,又有恒心一直写就下去的鲁迅先生。
这样的找寻、还原性的认知,也给我们一个找到当今社会鲁迅旅游弊端的突破口。
2.方案“我们想要找寻的是什么”
“改善鲁迅故居旅游”是一个涵盖多面的话题,而首先要找出的,便是现今“鲁迅故居旅游”的弊端所在。同学们经过实地考察,仔细思考,资料查询,选定了所要改善的弊端方面,继而制定详细的改进方案。
旅游模式、纪念宣传、交通方式、游客体验、鲁迅文化渗透……每一处切入点的不同,决定了调查方向的不同。同学们怀着对现实做出改进的热情,构建出心目中鲁迅旅游的模型。随着模型的完善,对于改造的理想也渐渐变得丰满。
3.实地考察·方案具体化
在有了改进的初步方案的理论支撑下,每一个小组分别于清明假期前后前往绍兴完成了实地考察。这是PBL学习中最关键的一步,也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每个小组的成员在组内明确分工的指引下,亲身经历绍兴鲁迅主题旅游,寻找更细微的突破口,对于前期提出的方案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完善。
与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绍兴鲁迅故居所面临的问题更加复杂与多样化,其问题根源甚至难以被发现,容易导致改进措施浮于表层而无最终效果。这也使得同学们对于方案进行筛选甚至是推翻,转而寻求更现实的解决方法。PBL中,“现实”二字终于突破了“理想”,也使得学生们的学习突破了理论,而最终转向社会与实践。
4.产品研发
产品可谓是PBL所有辛勤调研考察的最终成果。针对前期找到的细致化的弊端,同学们着手把构思一步步真正变作有操作价值的行动。产品围绕“增加鲁迅旅游趣味性”和“加深群众对鲁迅的了解”两个方面展开。
部分小组通过“资料展示”的方法,通过导游手册、地图附上鲁迅相关介绍来进行宣传,意图使更多人了解鲁迅。一些小组通过新颖有趣的手绘明信片、胶带、百草茶等激发人们对鲁迅及其作品的兴趣。也有小组针对鲁迅故居的管理提出了如何限制游客流量、优化游客体验的方法。
每个小组最终的产品在班级展示交流以后,经过微信平台线上投票,按照票数选出了金奖、银奖与铜奖,并请优秀小组于6月18日晚进行PBL成果汇报。
至此,初三鲁迅主题PBL项目制学习落下了帷幕。“这不只是针对鲁迅故居旅游方式的研究,其中不少的想法与构思仍可运用于其它项目。”在成果汇报展示会上,方忱学长如是点评道。这也不只是一次普通的项目制学习,回顾这两个月来百感交集的旅程,我们对学习,以及社会实践方面的认知,又上升了一层。
感谢所有初三学生的积极参与,感谢屠美玲老师和楼佳钰老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感谢方忱学长和“鲁迅故里”的大力支持,感谢李敏杰、舒玥学长的精彩分享,感谢所有为本次活动辛勤付出的各位。
(陈心远 撰稿 蒋昕昀 摄影)
附:获奖名单
金奖
鲁迅故里DIY小店设计(四 甘静组)
鲁迅主题民宿风格设计(三 潘越组)
换个角度看鲁迅——我们的文创产品(二 蒋昕昀组)
百草园——朝花夕茶(一 江止善组)
银奖
朝花夕拾——回到鲁迅时代(一 郭千尘组)
鲁迅纪念馆设计(四 陈博阳组)
鲁迅在当代——文创产品策划(一 曹润可组)
“百创园”鲁迅相关文创产品设计方案(一 沈秋彤组)
再现“咸亨酒店”(一 杨乐遥组)
关于鲁迅先生知识小测试(二 方凯靓组)
“月是故乡明”——学生导游手册(三 楼奕凡组)
关于鲁迅故里改善意见策划(一 夏婍芸组)
铜奖
鲁迅纪念馆改造计划(三 陈越组)
走进鲁迅,感受鲁迅(四 江南组)
“鲁迅在当代”——跟着鲁迅文学游故里(四 傅可组)
《山阴旧草》&鲁迅书店(二 徐妍组)
从玩中认识鲁迅(二 李董嘉组)
门票那些事(三 成璐组)
跟着课本游鲁迅故里——宣传片(四 邵思婕组)
鲁镇明信片(三 沃崎组)
黑红扑克牌——鲁迅经典纪念品(四 陈孟原组)
鲁迅都想看的(二 陈艺琳组)
鲁迅纪念品设计(二 郑当组)
附:学生感想
蒋昕昀
这次PBL持续时间之久是我意想不到的,当然也就更好地理解了PBL和鲁迅。从文化节的一系列讲座,五一节的考察,到两次报告,文案书写,在一次次头脑风暴中,从输入到输出,我从中主要感受到的是合作、分工、创造力、表达的力量。PBL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它的真实,能真正改变这个世界。总之,第一次接触PBL的体验极好。
谢杨铖
这次语文的项目制学习,我们组的成员并不是仅仅在语文项目制学习上合作,在其他的一些学科上的项目制学习中,比如政治学科的调查活动,亦是共组。这其实大大加深了我们成员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包容,提高了相互协调的能力。
平心而论,时间是比较仓促的,虽然四月初发下提纲我们就着手调查,但是真正系统化的知识,也是等到四月中下旬才进行讲解,这时才发现原来的采访调查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发现我们再也无力分身去绍兴了,我们仅仅只能靠着原来那些资料加上自己的设计能力去完成这项作业,并且时间不多了。这就导致起初的成品有些粗糙。
在投票环节,我也尽我所能去拉来我可以拉到的票,这点我是无怨无悔的。虽然有些人认为这样不好,但是屠老师您后来也告诉我们这次拉票也是为了锻炼我们的社会能力。我也认为这是一个把自己作品面向大众的机会,能让大家了解你的作品,获得别人的支持。网络时代,给敢于毛遂自荐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只要我们的内心是真诚的、正直的。
从作品本身来,我的确觉得这个作品就是到了最后展示也并非十全十美,我们离作者本身思想仍有距离,通过其他组的展示,我们找到自己的不足,下次能做得更好。比如设计“咸亨酒店”仅仅是作品的一个面,却不能体现作者的思想,我们更应该在其中融入作者的元素,这样会更有价值。
本次有关鲁迅的项目制学习,我认为自己从中收获颇丰。不光光是提升了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同时由于是第一次项目制学习,我对于社会调查,实践探究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而正是因为初次进行此类活动,我也认识到我们有许多可以提升改进的地方。从这次探究的课题来看,鲁迅被我们发掘并融入到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涵远远不够。鲁迅作为一位伟大的、独一无二的“战士”,他对于时代的意义,远远超过我们的最终成果展示的内容,也许我们需要更开阔的眼界,更深刻的思想,用我们的产品诠释出鲁迅对人性的敏锐的洞察力及勇敢斗争的战士之心,也是我们的探究有更高的价值,使产品有更高的格调与更深的内涵。
另外从这次活动中来看,我们还是缺少一定的发散及批判性思维。我们的“头脑风暴”刮得不是很猛,这也是我们的产品过于平凡简单的部分原因。在探究中我们应该更多的去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作为旅游纪念品,我们应该去发现大众需要什么,更多地调查与体会才可以造就更近人心的产品。
最终的成果展示,也使我们发现自己面对大众,需要更加冷静,才可以有更清楚流畅的表达。同时,我们的产品成品也由于初次制作,未考虑到我们的茶叶在水上造成饮用不便。这也暴露出我们的思路并不周密(例如我们可以把茶叶装在一个小茶包里去泡)。所以许多问题,要实践了才会发现,只靠想象是不够的,这也是实践的意义所在。
江止善
我非常赞成一部分人对这次活动的点评:成果缺少对鲁迅思想和精神意义的开掘。事实上,这个问题早在这次活动之前就已经困扰了我很久。
我始终认为我并不真正了解鲁迅,也不喜欢鲁迅被树立的、让人很有距离感的民族英雄的形象,以及对于鲁迅作品的某些评价,所谓唤醒了人们心中丧失已久的一些品质式的应试回答。
如同先生在《呐喊自序》中的说法,这些文章只能唤醒一部分较为清醒的人,但从文中所反映的症结来看,更大的矛盾存在于那些不敏感的人,我相信他们一定看不懂先生的文章。当然,我也并不很了解那个时代社会底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也不认为这是从一两本书中就能了解到的。
对于鲁迅故居,说实话我的兴趣并不是很大,也不知道这样去逛一圈有什么意思。通过活动采访发现,许多游客来到这里,只是觉得因为路过绍兴不来一下鲁迅故居觉得不够意思,因此也没什么特别失望的情绪。而对于其他那些优秀的鲁迅纪念馆,不能忽略有游客觉得这景点很不错、但依然对鲁迅作品毫无兴趣的可能。因此鲁迅故居若要达到推广文学作品的目的,确实任重道远。
再说到这次活动。整个活动历时近半个学期,看起来弄了好久,但考虑到平时在校学业以及各种活动的冲突,同学们积极性不是很高(至少我们组的确如此),实际花在这方面的时间比较少,最终成品显得粗糙也是理所当然。如果以后还要搞这种费时费力的活动建议安排在暑假。
感谢两位语文老师为这次活动作出的努力,感谢我们组的主策划任倩葳(MVP),文手陈奕桓,感谢岳帅帅同学的经济支持以及实地调查的助理们郑之钰、张一玄。
胡佳雯
在这近两个月断断续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从对“项目制学习”一无所知的小白,到能够展示各项汇报成果,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了。
不过显然,我们从这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是不亚于获得的收获的。最大的遗憾是实践当日由于时间紧迫,没有提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所以在当地才会一头雾水,盲目地记下各种我们认为可能需要的东西,正是因为这样不具目的性的探访使我们并未合理安排好时间,最后迫不得已地错过一些重要的地点参观,导致后期素材缺乏,汇报成果单薄且有些分散。
同时,团队合作确实是万分重要的。我认为“团魂”是衡量一个团队是否出色的标准之一。就这点看,我们组还是算成功的。分工明确效率高,最后的结果已经十分出乎我们的意料,所以会再接再励,做得更好。
姚佳
“PBL”当第一次从老师口中得知我们要完成这么一个项目制研究活动时,脑子里的第一反应就是“我们能行吗?”带着这样的不确定,匆匆分好组后,就开始了策划方案。
然而一开始就问题重重——因为没有仔细商讨与父母交涉,最终我们组去绍兴实地考察的仅有曹润可同学一人。刚开始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几个人都有些气馁。在别的组都在积极策划产品方案时,我们却没有一丝进展。最后在展示前几天,我们几个人经过讨论,总算确定了研究方向与方案。
通过这次项目制学习,虽然产品可能并不成熟但也让我们学到了许多东西。在活动过程中,团队意识的重要性充分体现了出来,由于开始我们未能照计划去实地考察,这令我们的整体意识有所下降,导致一段时间毫无进展。但在后期,经过成员讨论,分工完成后,大家各司其职,努力做好自己的部分,团结凝聚力就在这一点一滴中愈发强大。不仅仅是团队合作方面,在个人方面,我们也都发现各自的长处,并加以展现——擅长编程的傅彦涛同学负责编写制作程序;产品则由李悦昕及蓝天同学负责;而现状分析则交給了实地考察过且有想法的曹润可同学。
在这次活动中,大家设计的方案,组内的合作、默契可能远不及专业团队,比如活动方案预先设计的失误,设计方案也未能真正展现“鲁迅精神”等等。但是这一次的尝试对于我们来说却有着非凡的意义,它让我们看到以后我们实际的工作模式,以及如何达成良好合作等等,而这些将是我们一生收受用的!
季杭悦
故事始于清明假期,初次见面,未“了其心,知其意”,抱着“可以去绍兴玩”的想法,五颗雀跃的心“浩浩荡荡”地去了鲁迅故里。这次活动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能带回有用的信息,去前未明确主题。很多点子都在回程的绿皮火车上,又或是在教室里想到的。遗憾想制作一个宣传片,却发现没有充足的视频文件,无奈只好做出一个与幻灯片几乎无差的故里宣传;遗憾在听完前几组介绍后,意外发现我们还有几个没去的地方;再加去时下的大雨,湿透的鞋也算是为我们的旅程带来了不一样的色彩。幸运,针对我们遇到的问题,想到了我们的方案。
首先,还是得肯定自己的作品。个人觉得我们小组的每一个想法都是不错且可以实施的,可能因为制作PPT及文档时过于仓促未能达到自己满意的高度,也可能语文造诣不够高,所以未能表达清楚我们的想法。每一个点子来得都如此突然:在车上坐着看到窗外驶过的超市专送公交,以此诞生了鲁迅旅游专线的想法;意外接到杨静茹同学的消息,大家一起讨论出了最后的文创作品——剪纸与泥塑;又在机房意外发现的粉丝有五位数,点赞却只有一两个的鲁迅故里官方微博,立马确定了宣传片的制作;若不是清明的雨,又有谁能想到该解决在排队时游客因为排队的过道过于窄,撑伞时水滴到他人身上而引发争吵的问题……
最后,也很感谢我的父亲啦,很用心地帮助我们完成了公交车模型。
很幸运,收获很大,虽有遗憾,也算不后悔吧!希望下次能有更完美的汇报啦!
曹润可
关于“鲁迅故里”的项目制学习是我到目前为止做过的最正式的,也是花费最多时间与精力的一次项目制学习。这次项目制学习的目的主要是将实践与思考结合,为鲁迅故里做出一份有实际意义的整改方案。当我们真实地走进社会中去实地观察时,我们发现问题比我们想象的要多,解决起来也更加困难。不论结果,就这次学习过程来看,我们收获了丰富的经验,以及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我们发现在实地考察过程中将自己作为游客来进行体验能够更切合实际地发现问题。如果作为调查人员来进行观察这是远远不够的,游客的体验能更好地使我们走进环境当中去发现问题。其次是要学会在观察中思考,发现问题后要学会及时对问题进行分析,及时记录以便于与组员实现信息共享。
当然,我们也有很多的不足之处。我们在进行项目制学习中未制定明确的计划,导致进度缓慢。其次是人员分工问题,我作为组长没有对组员及时进行任务分配,没有很好地调动起组员的积极性,这致使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不愉快。还有十分重要的一点是,在实地考察之前未进行调查和资料的查询,调查问卷的结果也不尽人意,这些方面是极需改进和注意的。
洪锦成
刚开始拿到项目制学习的题目,内心肯定是有些兴奋又有些茫然的。一方面对于PBL(Project-based Learning)的不熟悉以及希望做好这个项目的那种感觉交织在一起。然后我们就立刻组好了队。刚好分完组之后就是清明节假期,于是我们一组的同学就草草地决定去绍兴鲁迅纪念馆进行实地考察。说实话我对鲁迅的了解是不深入的,不过是读过一些课文以及一点《朝花夕拾》,所以说我过去是比较茫然的,既没有什么明确的想法,也没有专家、大预班同学的指导,就想着去实地考察然后采访几个游客就可以了。
到了那里,我们确实发现了许多问题,比如说从高铁站下来没有方便的路线,鲁迅故里景点没有特色,和杭州的河坊街没什么区别,且人满为患。但是我觉得最主要的问题是工作人员并不觉得鲁迅故里有很多问题,她认为鲁迅旅游呈上升趋势。但事实上是许多游客(包括我们)去了之后就不想再去了。在实地采访的时候,我们也遇到了许多问题,事实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顺利,比如说很多游客不愿意接受采访,尤其是男游客。大预班的同学建议我们采访一些看起来不那么和善的游客,但是那些看起来不太和善的游客根本不会接受你的采访。再一点就是大家说的话都比较好听,不够真实,可能是面对镜头的缘故。
回来之后我们就开始文创设计,我不是主设计师,只是帮着画了一下平面设计图,不过最后的文创方案还是很精彩的,最后在上周一展示汇报,我们这次的项目制学习就算完成了。感觉做得还是比较浅,特别是前期的阅读。就像我们班一位同学说的:让大众了解鲁迅的精神才是关键,若不了解,看鲁迅故居也看不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