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那蓝色就是语言——记2018我校外文节诗歌翻译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810 发布时间:2018-05-24 01:25:21

翻译是带着镣铐的舞蹈。翻译需遵循信达雅原则,不仅是对原文本的反映,更是在其基础上的再创造。诗歌则是一种古老而历久弥新的文学形式,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的创造至今,诗歌见证了文明的脚步,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当翻译遇上诗歌,又有怎样的灵感火花在小和山脚爆发

诗歌翻译活动是本次外文节新添加的项目。比赛诗目确定为朦胧诗派诗人顾城的《土地是弯曲的》之后,海弗拉斯的诗歌爱好者们便将自己投入对诗歌情感的共鸣与英文再表达。5月3日5月10日期间,全校初三高三年级一共有91位同学提交了翻译作品,经过校内评审的筛选之后,最后由03届赵婷学姐(现就职于外交部),09届潘韵学姐(现就职于银监会),12届梁相学长(现就读于纽卡斯尔大学研究生院)和原杭外英语教师韩单老师组成的专业翻译评审对同学的作品进行最后打分,在外文节达到高潮之时最终确定奖项,比赛落下帷幕。获奖名单如下:

特等奖:

初三1 洪震宇

一等奖:

高二1 俞欣扬高一1 冯国森高二6 翁春雯

二等奖:

高二5 王埜驰大预班 计雨环高一2 陈昕媛大预班 王双翼高二4 嵇真妍高二6 朱文卿

三等奖:

高一4 毛嘉禾高一1 毛依云高一1 童安泽高二6 詹静芳高二1 王致远高二2 颜若偃

高二3 刘天兴初三1 谢  瑞高二2 李佳雨初三4 张  澄高一2 朗朗天高二4 陈嘉禾

初三3 张雨欣高二6 张  惜高一3 杨骏洲高一1 林京燕高二5 翟陈原高二2 林闻瀚

(本次比赛获奖作品将在校网视频中心发布)

黑格尔认为,诗歌具有可译性。而这种可能只有通过我们在翻译实践中的探索才能实现。

下面是两位杭外校友对本次翻译活动的点评

厉害了,我的杭外——03届校友赵婷

周末参与了杭外2018外文节翻译比赛,原文是顾城的《土地是弯曲的》。

先上几个佳句欣赏:

1.1 The curved land winds its way,

Setting you and me apart.

I can only glimpse from far away

At the azure sky upon your heart.

1.2 How winding the road could be,

I see everything except thee.

1.3 The land curves and winds,

I cannot see your eyes.

1.4 The way you forge ahead,

the land's forever bent.(有点演绎,但私心喜欢)

2.1 Blue? Azure blue

Confesses my feelings true.

2.2 Blue? Indeed.

That color of azure is the word thou speak./

Blue is the word unsaid. / That is my mood.

2.3 Oh light indeed, Oh bright indeed,

The deep blue is all that I need.

3.1 I want a world filled with glee,

All smile I had off they flee.

3.2 I want the whole world to gambol,

Try to smile but I stumble.

3.3 I crave to let delight cover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Yet at the corner of my mouth, smiles freeze.

4.1 Eyes call for Daphne's tears,

But pray for Apollo’s rest.

4.2 What I need now is weep.

What I need now is sleep.

4.3 My eyes cry for tears,

My sun pines for night.

此处是不是应该有掌声,感觉世界已经属于00后了。

关于翻译,很多专家提出过很多专业理论,著名的“信达雅”应该算是业内行规黄金法则。作为非专家,我就乘兴以这首诗为例,谈几点我对诗歌翻译的拙见,简单的说有“三要,三不要”。

一是要体现诗歌的情感。比如这首诗,首先要表达的是思念。有的译作通篇读下来却体会不到这一点,可能是译者太注重文字而忽略了情感,但这个“中心思想”恰恰是诗歌最重要的。不妨在译完后找个朋友,不看原文先看译作,问他体会到什么,再比较下原文相似度。

二是要有诗歌的意境。这首诗总体算是小清新之作,思念的苦和回忆的甜都不是大喜大悲,所以用词就得符合这个整体的意境氛围。比如“想使世界感到愉快”,这个愉快用hilarity可能就大喜过了点。另外诗歌用一系列意象或隐喻来表达意境,而不是直接说“我心悲伤”。有的译作中多次出现“grieved”“full of sorrow”,一来太白了破坏意境,二来也大悲过了点。

三是要用诗歌的语言。一要美(就小清新而言,不论讽刺诗等)二要精练。像“I think”用在这首诗里就不太合适,还有“微笑却凝固在唇边”,有人译作smile stopped by my tooth,就欠了点美感。

“三不要”呢,一是不要太直译。这点适用所有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比如“那蓝色就是语言”,上面几个例子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所转译把意思表达很好,但有的直接字对字翻成“blue represents/resembles language",反而就不知所云了。

二是不要太演绎。既然是翻译,还是要忠实于原文。有的把头两句翻成“To you I tried to turn a blind eye, but I could not avoid the azure sky.”,有的把最后两句翻成“like every sad ending needs a story, my sunset needs its sunlight.”很美,语言美,意境美,就是跟原文对不上,更像诗歌创造,而不是诗歌翻译了。

三是不要为押韵而押韵。能押韵固然好,但如果为了押韵多次出现“mouth of mine"、"eyes of mine"、"sun of mine",就不免累赘了。

总之,翻译是技术,更是艺术。前者能被AI取代,后者恐怕很难。要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用受众听得懂能理解的语言尽可能把原意和情感表达出来。翻译,让沟通变得顺畅,顺畅到体会不到翻译的存在。

共勉。

My fellow HFLS students——12届校友梁相

诗歌是跳跃、凝练、抽象而深邃语言,包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浓烈的情感,而这些独特的文化符号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得到准确的表达;再加上押韵、格律和篇幅的文体特征,使诗歌翻译历来成为跨语言交流的难点。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顾城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无论最后的译文效果如何,同学们能够尝试翻译顾城的诗作,本身就是一次勇敢的尝试。

远去的航船消失在地平线的尽头,离别之人无法相望而视,只能抬头仰望同一片蓝天。这蓝色无需任何辞藻装点,正如“思念”二字不需要任何矫饰的语言。可谁又能忍受这种炽烈如光、恒久如日的思念?蓝天是连接二人灵魂的纽带,诗人想要一片云——暂时遮住太阳与蓝天,使自己不至于被思念的感情淹没,可对于远方的深爱之人,谁又真正愿意停止哪怕是一分一秒的牵挂呢?于是,那此起彼伏的愁绪顿时充满了诗的字里行间。

诗歌翻译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还是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和规范,我从信息传达、押韵格律、用词选择、意境还原和整体效果五个方面出发,给每份作品打了分,并提供一份参考译文,希望抛砖引玉,仅供大家参考,给同学们今后的诗歌翻译提供一些思路。

梁相译作

Across the Arc of Horizon

《土地是弯曲的》

by Gu Cheng (1956-1993)

顾城

An arc of horizon lies in between

土地是弯曲的

On the other end you could not be seen

我看不见你

I look afar, still try to see

我只能远远看见

There’s only blue sky linking you and me

你心上的蓝天

Oh blue, no word else do I need to describe

蓝吗?真蓝

the sky we share, far and high

那蓝色就是语言

I want to cheer up the world

我想使世界感到愉快

only ending up with a frozen smile

微笑却凝固在嘴边

Give me a piece of cloud, so the sun won’t shine

还是给我一朵云吧

The sky can’t be blue, for all the time

擦去晴朗的时间

Let tears of sorrow just blur my eyes

我的眼睛需要泪水

My sun needs a rest yet will soon arise

我的太阳需要安眠

老师们,同学们

你们好!

我是梁相,2012年从杭外毕业,先后在外交学院,蒙特雷国际研究院和纽卡斯尔大学求学,现在是一名普普通通的翻译工作者。

很荣幸能成为本届外文节诗歌翻译的评委。虽然大家还未接受专业系统的训练,但是大家功底沉厚,文采斐然,译文中不乏神来之笔,令人耳目一新,拍案叫绝。

古人云,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文学作品的比拼没有可量化的标准,奖项的评比有很大的主观性。希望同学们不要计较比赛结果的得失,而是享受这一过程,体会不同语言文字所散发的文学韵味。

说到翻译,我想与同学们分享三点心得:

其一,要不断夯实自身的中、英文功底。所谓翻译的技巧,大抵是语序调整、句式设计、词性转换与增删拆合。而套路可以速成,语言功底却不可一蹴而就。而这正是影响最终译文的关键因素,如何将中文翻译成正宗的英语,又如何把英文转换成地道的汉语,靠的其实是译者对两种语言本身的驾驭能力。

其二,要常怀好奇之心,拥抱新领域的知识。大千世界无比精彩,翻译不仅仅是处理外交文书或是协助国际谈判,美食街、嘉年华、超级杯或是明星发布会上能看到他们的身影,他们也会接触旅游、航天、化工、艺术等各个行业的材料。这就要求大家保持学习新事物的热情,尽可能多地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

其三,保持一颗不卑不亢的平常心。所谓不亢,就是不要迷信所谓的同传按小时计费,年入百万这样的诱惑。与旁人一样,这是一个平凡而朴素的职业。个别人的确走进公众的视野,他们亮相台前时有风光与荣耀,但很少人能想象他们幕后付出的努力与辛酸。所谓不卑,就是不要受标题党的误导,以为翻译会被人工智能(AI)所取代而对这一行业灰心丧气。起码在可预见的未来,AI翻译出的文本仍然不能达到专业译者的水平。毕竟即便有了现代工厂,大家依然青睐纯手工制作的三家村藕粉,老师傅亲手炒制出的龙井茶,不是吗?

总之,翻译需要扎实的功底,广博的知识与平和的心态,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极缺优秀的外语人才,欢迎加入我们的队伍!

最后,祝本届杭外外文节圆满成功,谢谢!

大预班 张点点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