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最有滋味——记初一年级学农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4080 发布时间:2018-05-10 09:25:31
4月28日,我校初一年级来到位于良渚的金穗生态农业园,开展了一天的学农活动。
不少同学是初次来到乡村田园,内心难免有点激动。本次学农活动主要有采茶、清理大棚菜地、清理露天菜地、观看炒茶过程,还有一项对他们来说有点挑战性的野炊任务,需要自己包饺子、生火、烹制,开饭时间一到,同学们个个都吃得有滋有味。
经过一天的辛勤劳作,能够让同学们更加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有滋味。
初一1班:
劳动的意义
期中考试后,学校组织了一次学农活动,放松之余,我对劳动意义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心中略有所感,便借片刻闲暇写下,记录同时亦梳理心中所想。

其一,劳动是什么?劳动是个人价值体现的一种方式,是体力的投入,亦是心的投入。人类之劳动,体现了其对社会贡献之责任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劳动是通过自我劳动创造价值的形式之一,是人类伟大创造的外在行为表现的一种方式。劳动是平凡而崇高的。
其二,劳动有什么作用?作为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具有彻底改变一个人的能力。在用双手去探索、去创造的过程中,人类的精神品质得到了一次次的升华。往久远高贵里说,三皇五帝,位位明君,哪个不重视劳动?神农氏通过劳动,通过一次次的观察与尝试,尝遍百草,为人类创造了一大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王以无数次推演与考察,演化八卦,编著了千古奇书《周易》。往身畔平凡里说,成绩的提高,目标的达成,又有哪个可不劳而获?朗诗诵词,离不开寒窗苦读。峰顶远眺,又怎可少一步步走出的路程?创造力之源泉,即为劳动实践。在一滴滴落下的汗珠中,人类捕捉着祖先的智慧,拨解着未来的谜团,在一回回仆仆的奔波中,人类激发了血液中的、骨骼中流传千年的顽强与血性,以顶天立地之豪迈,立莽莽世界之山巅。


其三,劳动于我们。首先,我们为什么要劳动?每个人劳动的原因与目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情境下劳动的原因与目的都是存在差异的。岗位上的同学们可能因责任感而劳动,自愿帮忙的同学们则可能是出于对集体的热爱而劳动。但无论其细节上存在怎样的差异,其劳动之主要原因,往小里说,都是对班级变得更美好之向往,往大里说,是为了体现自我的价值,进行不断的自我发展。其次,我们应该怎样劳动?广义上,劳动就是劳动力的支出与使用。那么根据这一定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劳动就成为每个人身上都十分常见的行为了。处在青春年华,手持智慧殿堂钥匙的我们,更应该于知识的沃土上劳作,在收获果实的同时,为日后光荣事业的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在以后的日子里,随着我们在社会中身份的不断变化,适合我们的劳动方式也会不断变化。只有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充分地审视自己,我们才能在人生的不同时段通过不同的劳动方式最大化的体现个人的价值,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体悟劳动的意义。
王振宇
自然乐园——记我们的初一学农活动
周六,湛蓝的天空没有一缕白丝打搅,静得仿佛睡着了似的。可天空也留给了我们一个火炉——那耀眼的令人睁不开眼的日光。同学们还在公交内,就掏出了一罐罐防晒霜,而那股化学成分的味道也一直充斥着周围炎热的气浪,直到我们下车——看见了那满目绿色的生机。



我们一下车,似乎就跌进了绿色的怀抱。那片并不很大,却一直绵延到小路尽头的茶园直逼向我们。那一株株茶树的叶,仿佛都抹了层油似的,反射着灼灼的日光——此刻的太阳,似乎已不那么讨厌了。那些叶片有的已经长成墨绿,垂落在了树丛的底端,好似那迟暮的英雄即将退出生命的舞台;有的则似健壮的青年,浑身的气力似乎无处可去,只能在那炫目得夺人眼球;而我们要采的,便是最后的,那仍然散发着绿茶的清香,偷偷地躲闪着,藏在棕色树枝尖上的“小茶叶”了。湿润的空气,令我们仿佛浸润在有着清香味道的茶海里,我用手指轻轻地摘取着一小片一小片茶叶,把它们绣尽空空的竹篮。手中采着茶,鼻尖嗅着茶的清香,我开始羡慕起这些茶农了。蓝天,沃土,清茶,像是大自然偏爱他们而送给他们的最独特的礼物。
当我们打算转移阵地时,看见了一种长长的,上面亭亭地立着小嫩叶与黄花的藤蔓——不知名,但大多临近着湖,宛如那水边玩耍的精灵,她们婀娜地缠绕着茶树,与茶树的雅致相比,多了几分淘气与活力。我和夏丽雅便起了心思,轻轻地将它们搬折下来,绕成一个圈,在尾处打个结——一个简易的花环,就制成了。它像是一把打开大自然的钥匙,安然地躺在我的手上,用若有似无的清香,向我传达着大自然的密语,在我们眼前打开了一个自然乐园。
于是,一把又一把的钥匙在我们的手中诞生,我们把它们带在每个同学头上,脖上,同学们互相取笑着,玩闹着。我们头顶花冠,身着花衣,脚踏绿荫,每个初一1班的成员都如同被大自然放飞了一般,在茶园里奔跑着,采撷着,把快乐的种子洒满土壤。我们将快乐编织成了歌,唱满了绿意盎然的自然之园——茶园。
此刻的阳光,亲吻着我们的额角,闪烁着亮晶晶的色彩。我们带着微笑与不舍,告别茶园,通往下一站的“自然乐园”。
卢东
劳动之美,收获之乐
经过紧张的期中考试后,我们初一年级终于迎来了第一次学农。路上,大家激动的心情早已按捺不住,悠扬的歌声洋溢在每个同学的耳边。伴随着一路的欢歌笑语,一个小时的车程显得格外短暂,我们到达了目的地——位于良渚的金穗生态农业园。
听完农场老师的讲解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奔向那郁郁葱葱的茶树。由于我们班是第一个到达的班级,算是占了点便宜,大家更是劲头十足,个个喊着不给其他班留下一点茶叶。采茶的要求“两叶一芯”不断被调侃为“两弹一星”,但是当我们真正开始采茶时,却发现这项任务并没有想象的那样简单。绿油油的茶树上布满了虫子们的足迹,一棵棵茶树间更是隐藏着蜘蛛网的陷阱;烈日下的茶叶反射着刺眼的阳光,给采茶的我们增添了不少难度。远处,其他班级的队伍已浩浩荡荡地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班级间的竞争意识瞬间让我们的斗志高涨。大家不再惧怕那“虫海”,一个个都积极地穿梭在茶树的缝隙中,手指飞快地跃动于茶叶之中,几个竹篓很快地被茶叶填满了。我们看着自己的劳作成果,都兴奋不已,早已忘了之前的苦与累。
擦干汗水,我们紧接着来到了下一个任务地点——露天菜地。不用说,当然是我们班拿手的项目“拔草”。可是,眼前的景象着实让我们目瞪口呆:杂草不是一般的高啊!密密麻麻,仿佛一片小森林。但是惊讶归惊讶,我们班可是从来不会认输的。戴上手套,踏入菜地,与杂草的斗争就此展开……同学们像是在发泄着期中考试的压力,每个人都如猛兽般肆意地连根拔起那丛生野草。团结的力量的确很强大,不到几分钟就堆起了好几簇一米多高的草堆。大家的体力似乎永远不会耗尽,宛如一台台人工除草机一般飞速地消灭杂草。大家的姿势也可谓是千奇百怪:有的跪在地上,双手扒着草;有的趴在草丛中,奋力除根;还有的则颇为轻松,潇洒地连根拽起杂草便随手一甩……可想而知,我们的战绩确实惊人,当对面的班级只进行了一半,我们班的土地已清理为平地。大家欢呼着,完全把身上再次聚集的汗水和已经精疲力尽的手脚抛到脑后。拔草很苦很累,但是对于我们来说却是那么快乐。




今天的重头戏到了——野炊!虽然这项任务对同学们来说有点挑战,但丝毫掩盖不住我们的激动与期待。大家分工明确:男生生火,女生洗菜切菜。这时,会做饭烧菜的同学们便成了领袖。他们很快地烧了一盆热腾腾的年糕,减弱了我们劳动过后的无比饥饿。而最热闹的,莫过于“包饺子小分队”了。大家都拿出了自己的本领,认真地包着饺子、馄饨还有包子。毕竟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包出来的饺子个个都与众不同,让人看了不禁想笑。其中也有几位“专业户”,包的饺子个个好看而饱满,引得同学们一阵羡慕。“人多力量大”,才一会儿,饺子便堆满了一个铁盆。下锅了,同学们都放下手中的活,一个个捧着碗筷,焦急地等待着美食。出锅了,同学们一拥而上,很快抢空了铁盆。尽管这些饺子奇形怪状,并不美观,味道也许也没有家中的好吃,但因为是自己亲手制作的,大家依旧吃得津津有味。野炊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件很有爱的事情:一位女同学不喜欢吃肉,于是同学们赶紧剁了菜馅,专门为她包了菜馅饺子。老师都被我们的举动所感动,表扬我们关心同学。我想,这饺子中包的不仅仅是朴素的菜馅,更多的是同学们朴素的友谊之情呀!
饱餐一顿后,学农便接近了尾声。回去的路上,大家才真正感觉到了累,而心中却仍回味着辛勤劳作的快乐。这一天,过得非常充实,我们亲近了大自然,感受了农田气息,最重要的,是体验了劳动的苦累,懂得了劳动之美,收获之乐。
李童
学农的意趣
大考过后,学农自然是释压的好途径。坐在往农场去的车上,那荷锄田埂之上,挥汗烈阳之下的情景也仍盘桓在脑中。
下了车,不见锄,也不见铲,不由得一惊,又杂着失望。但采茶叶也是颇高雅的艺术,趣味还是不输于耕地的壮举,即使是拔草也非独受皮肉之酸楚,反倒有几分发泄积怨的意味。这些于释压而言,还是极妥当的。
但在灶前我是无可奈何的。擅煮饭菜的同学便一位位走上来,一旁的风倒像是宏壮的出场乐,奏出我的愧怍。开始生火了,众人便涌上来,观那生火人的举动。他掏出打火机,点在草上,干瘪的燃物便烧了起来。持一竹棒,娴熟的推搡着干草,提点提点的,好像灶里的是一根根奏着的琴弦似的。而煽火的也卖力的将一块木片上下甩动,甩出一灶的烈火,烫得空气都开始微微颤抖,显出奇妙而渺然的景观。
火随着噼啪的枯枝起了,渐燃渐烈。若不想吃焦食,取水是很必要的。我们便动用锅碗瓢盘,往各个接水点接水,再端回,又观一盘盘水化成一趟趟往云端去的蒸汽。勺去勺归,执厨者面上显出凝然而陶醉的神情来。撒油下酱之后,他复又策勺驰骋。终于,年糕杂着肉丝青菜,在烟雾的簇拥下,离得了锅底。若只瞅一眼,这年糕显然是朴素的,可果腹的,实在算不得什么美食。但看着这年糕上冒出的腾腾白雾,隐约似见了执锅者一脸的满足与期盼。在这般触动下,谁会不动一尝的念头!欲求佳肴于野帐中实属难得,但若觅真情暖意于此间,实在是如锅中肴一般,充盈于每一角落。
而在另一桌上,是十数个同学包出的饺子。赫然一桌,竟很难找出显眼的空隙。蒸饺子是颇为容易,但水量是最重要的,勺上盖下的功夫便不必提。肉馅的饺子没有平日的油腻,只蘸着醋清淡的吃,吃出如这棚外的景色般的心情。不浓郁但淡雅,算不得鲜嫩但却坚实,这时正得一种释然的心境。这一刻,舌尖不求享受,享受的是心灵。
对成绩的积郁已消散。轻抚腹中的食,行于长长田埂上。日头颓了下来,在头顶若一绽明亮而温和的灯,没有初时的毒辣。回望菜园旁的几盏小灶,还浓烈地冒着烟。同一个生着火的人,同一个守着锅的人,同一群包着饺子的人,做着同样的事。
我已吃过了,这是我与他们的不同,这是我与他们的情感,这也是我对他们的敬佩。我是有向前去闲游的意图,但此刻,我却似被什么缚住了一般,难再转回头。
张逸瑞
初一2班:
春天里的朴质
紧张的期中考结束了,紧接而来的是不同于课堂的学农活动,这实在是让我大为喜悦,终于不用起早贪黑,为考试而抱着书;不用再和唐僧一样不停念着“紧箍咒”,背着数学公式,语文古诗。就这样,我们换上了休闲装,开启了我们的学农之旅。

一个多小时的车程让我们精疲力尽但又兴奋不已,同时,我们也在这一个多小时的路程中,看到了从城市的高楼大厦转为绿林中的整齐排屋,从浓烟滚滚的工厂转化为一片生机的田地。到达后,真的是一片翻天覆地的变化。河水中看得见许多花儿竞相开放,与浮萍在水中游曳。绿水晴光,林间小径本是不再曾看见过的,却在这郊外露出了原貌。


茶,中国文化,杭州文化。满地的茶树让我们大为惊叹,一排排茶树整齐地排列着,满屏的绿色让我流连忘返,无法从中回过神来。虽说是见过了满山的茶树,却还是对这一片茶树情有独钟,可见,大自然的景观对我而言,真的是一种说不出的情感。照着老师所说的“两叶一尖”,锁定一棵茶树,便可以摘到许多,看着手心上一堆 “叠”起来的绿色,心中是万分自豪的。听着田地里同学们的歌声,一直回响,直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学农对于我来说,不是吃苦,而变成以一种享受。
还记得Ms.Wang走过来对着我们说:“怎么样?是不是更加确定了你们当农民的心?”这是上课时,Ms.Wang在为我们开心终于不用一直在学校上课读书而讨论的话题。林间的生活是我一直所向往的,在亭子里晒着阳光,微风吹过,看着满山的茶树摇曳,比起城市而言,少了份喧闹,多了份宁静。
我们一起去摘菜,洗菜,做饭,明明和在家里是一样的,但却多了许多快乐和欢笑。也许,是因为大自然的淳朴,朴素让我们如此开心。
陆敏
学农记忆
期中考试就这么结束了,下一天就是学农了吧,我几乎是如梦初醒。相比期中考试,学农实在是缺少了很多让我激动的理由。好像还记得,小时候春游所带来的激动,几乎让我在前一夜彻夜合不上眼。
前一夜我说的还算可以,但早已被抹去棱角的我,只不过是淡淡地去学农了。
公交车上,位子的数量显然是不够的。女同学先坐了下来。大家一路上说笑,从南聊到北,无所不聊。就像是春游和军训一样,每一次这样的活动,我仿佛都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同学。从小和山脚到良渚的路想必很远,但仿佛也就这么过去了。
“金惠生态园”,我轻轻的嘟囔着。从来没有在杭城看到这样的地方。一路上的庄家房子,颇有家乡的气息。一点点的蛙鸣,也是熟悉的声音。
到底还是来学农的。先去采了茶叶。也没想过茶叶都是这么采的。两叶一尖是标准,手指在在枝条顶部稍稍停留,看准了,大拇指与食指一捏一扭,便采到了点茶叶。茶叶油绿,却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卖相,难以想象,这点叶子是如何给予水新的活力的。
采茶叶难免有些单调。茶树边上有些藤条,截成一段,打个结,再配上点小花,这便是一个花环了。虽没有童话故事中的那么迷人,依旧惹人喜爱。同学相互间制作花环,送去的是美好的祝福。
采完茶叶,要去地里除草了。这定是枯燥乏味的,只是在太阳的熏烤下拔,没有什么技巧。几只青蛙的忽然出现,平添了几分趣味,大家抓起一些青蛙,细细打量,而对青蛙有所惧怕的同学,逃开来,却被手拿青蛙的同学追赶。
午饭是同学自己亲自下厨。同学们包着饺子,洗着青菜,热着水,真的很团结很有爱。下好了饺子,同学们排着队,分到些饺子,好不开心。吃下去都是幸福的表情。还有年糕,同学炒的年糕,也是美味。翻炒,加料,没人想到这些人平时还会烧饭吧。
回去的路上大家都很累了,但是没有人抢座位。一路上不乏欢声笑语,但确实减轻了不少。看来大家还是很用心学农的啊。
回到学校,我才发现,其实学农,已经成为了难以忘记的回忆。
麻赫皓
追逐生活中的快乐——学农有感
我不一定在快乐地活着,但我一定是在追逐生活中的快乐。
——题记
期中考刚刚结束,放下一身的疲惫,换上一副好心情,准备第二天的学农。
第二天恰好是晴天,阳光没有那么刺眼,刚刚好洒落在大地上。风很轻柔,不如冬季那般刺骨,亦不如秋季那般萧瑟,也不如夏季那般夹杂着一丝酷暑。天高云淡,一切都是刚刚好。
一路上欢歌笑语,好不快乐。广场舞热曲,网红歌曲,鬼畜歌曲在车厢内环绕。不是魔音贯耳,是余音绕梁。
到了目的地,心情愈发愉悦。田间的蛙鸣,畦绿的菜田,一切显得那么生机勃勃。


第一个任务是采茶。茶地中遍地是清淡的茶香,不仔细闻是闻不出来的。“我这里有三个筐,快来拿。”瞅了眼老师手中的筐,只剩下一个。抬头看向老师,笑着说:“老师,请给我一个。”接过递来的筐,筐是可以背着的,可我却没背上去,或许是因为背着太麻烦,或许是因为背着行动不便,亦或许是因为背着莫名有种喜感。
在茶地中,瞧着有人手中快抓不下大把茶叶,便悄悄走到他的旁边,轻声说:“要不要解决一下手头上的问题。”“好啊。”很轻快很直爽的答复,没有拐弯抹角,也没有一堆不必要的前缀。递过筐,“那便快放进来吧。”一把茶叶撒入筐子,可算是有点绿了。
“月饼儿,你快过来,我要拿不下了。”谁在呼唤我?听声音好像是同桌。慢慢走到同桌的旁边,递过筐,示意把茶叶洒进来便可。又是一把。
不断地有人呼唤我的名字,此起彼伏的呼唤声,并没有让我觉得厌烦,而是心里滋生出一丝丝甜蜜。觉得自己终于有了存在感,不再是默默无闻,不温不热地待在一旁围观。
心中有个声音在回荡“有了筐就有了全世界。”大概是的吧。班里的一切大概已经成了不可割舍的一部分。见筐里的茶叶越积越满,我就有了一种成就感。
……


第二个任务便是拔草。拔草很有意思,虽然有点脏,再加上四处环绕的土地的气息,会让人不自觉地产生排拒感。但是这也是一种合理宣泄,尤其是对于考试发挥失常的同学来说。
“他们抓到了一只青蛙!”听到这句话,我浑身不由得一颤。因为妈妈的缘故,对于这一类的生物可谓是恐惧却又好奇。“给我看看呗。”走到抓到青蛙的同学的旁边,说道。
他缓缓张开双手,生怕让青蛙逃了去。小小的身体,褐色的皮肤,黑色的斑点,似蛤蟆却又不是。其实还是挺可爱的,但是由于先前的看法,还是选择了逃避。
这一举动带动了很多同学的心思,一群人在那里找青蛙,捉青蛙。
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转眼间到了中午,该野炊了。早已饿得咕咕直叫的肚子连声叫好,一连三个咕声。盼星星,盼月亮,最后可算是盼来了水饺和炒年糕。原本不是很看好的,但此时心里一股佩服油然而生。
很快,到了回去的时候。分离的那一刻终究还是来了。再见吧,茶地,再见吧,青蛙,再见吧,农场里的一切。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快乐,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寻找。
让我们一起追逐生活中的快乐,感受这短暂却又珍贵的一生。
马高悦
饺子与年糕
平凡之物,不平凡之味。
——题记
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大灶,由红砖砌成,底下开了个口,塞着几根木柴,烧得正旺;上头架着口大铁锅,锅上盖着大铁盖,锅里头正飘出阵阵香味。
这天是学农,我们初一年级屁颠屁颠地来到了杭外自家的农场,一路还自嘲说是“革命青年下乡体验生活”。经历了一上午的劳作后,我们终于迎来了Lunch Time。当然,“体验生活”怎么可以提供午饭呢?我们只收到了农场“倾情提供”的饺子皮之类的原材料。也罢,几个同学于是就撸起袖子开工了。
刚开始,我冒充了一下“包饺子大佬”混在人群中;包了几个后,发现自己的那几个不是病怏怏地倒在托盘上立不起来,就是大张着嘴对我邪恶地笑;再瞟一眼身边那几个真正的大佬,结果就连刘班和假老师这俩男的干起这种小家碧玉的活儿来都比我在行,个个包得有模有样,直接自甘堕落放弃了。




不一会儿,饺子就下锅了;几分钟后,第一只饺子已经被幸运的试吃者囫囵吞小肚去了。随着一声“熟了”,排队的人群开始躁动。虽然我只贡献了几只次品货,但像吃饺子这种好事怎能错过?待我一眼望去,心里大惊:队伍居然已经乱入一班的阵地了!虽说情况不妙,但毕竟当时智商在线,又取了一只碗,打着“替Ms.Wang盛饺子”的旗号,成功地免去了排队的过程,捧着两只饺子去找Ms.Wang一起乐呵乐呵去了。
两轮的饺子下肚,我们便打起了炒年糕的主意。当然,像我这种“黑暗料理界的厨神”,是绝对没有机会拿到铲子的,便在一旁坐等美味降临。当我捧着小碗,用筷子夹起一片年糕送到嘴边细细品味时,便可以尝得出大厨们的用心。年糕里有青菜,肉丝,还有提味用的酱油。同学们“人嘴一口年糕“,一边嚼还一边夸赞到:“真好吃”“太赞了”……

饺子与年糕,只是再平凡不过的食材罢了。但我相信,在我们心中,它们一定有不平凡的味道。
张霁雯
初一(3)班 :
学农拾趣
农场很大,大棚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到处有花、有果、有树;农场有些旧了,一眼望去土地并不怎么肥沃,甚至都长出了杂草,屋子也都是矮矮的平房,不夺人眼目。一切在这儿都显得那么清新。

走进农场,老师稍作讲解后,我们便随老师一起到了大棚区:套上工具手套,一挽袖管,攥紧杂草的根部,使劲一拔——杂草连根带土被拔出,清除的杂草叠成一堆。三下五除二地,整块地就被清理得干干净净。
摘下沾满泥土的手套,我们走进茶树区。采茶叶要讲究摘“两叶一芯”。于是,带着这个目标,我们采茶去了:凡是两叶一芯的,不管老嫩,统统采掉;若是一叶一芯的,就要挑上一挑了。可能是时间的缘故,好的茶叶已经被摘光了,班里的同学总共采的茶叶只有大半箩筐。
最有意思的还属野炊了。葡萄藤架下,每个班一个灶头,开始分工点火野炊。
我们割菜小分队先出发了:温室大棚里,种满了一排排青菜——菜都是有机的,菜叶上有一个个小小的洞,菜花也开得很旺。我们选了些卖相稍好的青菜,装在筐里,抬回去,洗了。
菜准备完毕,就能下锅炒了。男生们主厨,把一口大锅架在灶台上,燃起柴火,倒入油,稍微地搅拌一下,再把年糕片、肉丝、青菜倒入锅中,“滋滋”地响。翻炒几下,取几勺酱油均匀地洒在年糕片上,继续来回地炒。灶台边聚满了拿着筷子和碗的人,他们都迫不及待地等着吃呢。终于,炒年糕出锅了,吃上一片,很有嚼劲,香味扑鼻。吃的人都纷纷点赞。
再就是包饺子。一盘馅儿,一叠皮儿,一碗清水,八九个女生围在一起,就开始了。取一张皮摊在手心,在饺子皮正中间舀一勺大小合适的馅料,用手指沾点水,抹在饺子皮上,把饺子皮两边提起捏紧。然后把皮一层层拉起,捏出一个个褶子,最后收紧口,一个饺子就包完了。我们包的饺子各式各样的。水煮一下,蘸着醋吃,又是一道美味。我们吃着年糕和水饺,说着玩笑,唱着歌。
我们劳作去,在茶园里,在菜地中,在大锅灶旁……留下我们的足迹,辛勤的汗水,和欢笑的身影。
李娴
印记
窗外是阵阵清脆的鸟鸣声,偶尔夹杂着土狗短促的嚎叫。这是我五一的第一天,在兰溪的乡下。神清气爽的起身来到镜子前。“什么鬼!”,一声惊叫划破安静的早晨:只见脖子上一片殷红,比拔了火罐还夸张几分。不用想就知道,这是学农留下的印记。
话说这学农活动,真是有趣的很。时间不早不晚,正安排在期中考之后,五一之前。美其名曰放松心情,舒缓压力,在我看来,不过是在经历了精神疯狂劳动后继续肉体“折磨”。我对学农,真是半分期待也不曾有。
就这样抱着平淡的心情,我踏上了学农的路。坊间有句名言,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失望越大,惊喜越大。好吧,后半句是自己造的。但这用来形容我的心路历程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本不抱任何希望的学农活动,竟带给了我别样的收获。
先说天时。四月正是初夏,天气虽然已有升温,但与盛夏的酷暑比起来,甚是怡人。再加上早晨的清风拂面,怕是再暴躁难过的人,也会平添几分好心情吧。
再说地利。学校的农场位于良渚,杭城的乡下。放眼望去,尽赏心悦目的绿,嫩绿,翠绿,墨绿,草绿,绿中带黄,黄中透着绿,层层叠叠,深浅不一。只一眼,浓郁的生机便铺面而来。
最后说人和。不得不说,这次学农给我最大的惊喜有两点,而这第一点,就是对同班同学们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都说杭外的学生优秀,这回我才真正体会到。
个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从这包饺子的技术就可见一斑:小巧的面皮托在灵巧的手上,筷子在肉馅上一拨,再往面皮中心一刮,一块大小适中的馅儿就乖乖就位了。右手食指沾一点水,往面皮边缘一抹,轻轻捏起面皮的一端。灵活的指尖在雪白的饺子皮上舞动,像俏皮的小精灵跳着圆圈舞。一曲终了,饺子便完成了,还是柳叶形的。
而这第二点嘛,就得从学农本身讲起了。这次的活动分为三个环节:拔草,采茶,做饭。因为要体验劳动的辛苦,学校安排大家在一整块杂草丛生的地上拔草。这拔草看上去容易,做起来却不然。有些草根扎得深,需要大力气才能拔出,有些草长得长,总是找不到头,拔起来便是零碎的且不能根除。比起拔草,采茶则是个技术活,要挑“两叶一心”,这可难倒了我,满茶园跑遍也没找着几株像样的。倒是一直在阳光下暴晒,这才有了开篇的场景。
总之,劳动不仅需要体力和毅力,还要有正确的方法。当然,学农只是让我们初步体验了农民的劳动,真正的辛苦,怕是一辈子都体会不到的。记得回到家后,当了一辈子农民的外公看着我红彤彤的背说:“你这已经算好的了,从前的人,背上是晒出了泡,破了,又长,又破,最后再怎么晒,也不会有感觉了。”比起他们,我们真是太幸福了。
学农,是一场奇妙的体验,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永痕的印记。
徐一平
收获班魂
那天阳光明媚,万里无云,我们怀着无比期待的心情踏上了学农之旅,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轻松的笑容。
进了农场,一股夹着淡淡莴笋味的空气随风而来,飘进每个人的鼻子里,顿时使人心情大好;身旁的小屋挂满了农具,窗台上还摆着一双陈旧的布鞋,这让我想起了外婆家,也是这般朴素和淡雅。到处可见的田埂上种着各种各样的农作物——我们平日里的食物都来源于这里!

简单参观完了农场,我们立马投身到忙碌的劳作中去:拔草、采茶、摘菜……最令我难忘的是大家一起做午饭的那段时光,就在这短短的几个小时里,我们班收获了满满的班魂。
“割菜的同学去哪了?怎么就这几个人啊?”“哦哦!马上就来啦!不要催嘛!”虽然刚开始我们简直乱得像一锅粥,但是很快,一切都变得井然有序起来。“嘿!快过来洗菜了!我们人手不够了!”我听到喊声立刻赶过去支援。只见水龙头下堆了一堆沾满泥的青菜,三个女生弓着背,半蹲着一个接着一个地捡起地上的菜一遍遍清洗菜缝里的泥巴,连有人来了都没察觉到。终于洗完了菜,刚直起身来,便引得一阵儿腰酸背痛,要别人搀扶一把才起得来,我想这足以证明她们的认真了吧。
我们拎着一桶干净的菜回到灶前,就看到大家都在忙着干活,或整理桌子,或上前拎过菜桶开始切菜,或蹲在地上艰难地生火,没有一个人坐等着吃饭。特别是当负责生火的同学需要帮助时,好多人主动去帮忙捡柴火、找木棍,就算哪里出了错,也没有一个人会责怪。这大概是我见过我们班最团结的时候了,比任何时候都要团结。
就这样我们度过了愉快的午餐时间,吃着用自己劳动换来的食物当然格外美味。饭后还有同学突发奇想用烟熏年糕,虽然最后年糕上沾满了灰尘,他们依然笑得像花儿一样,惹得大家也跟着笑起来,真是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真想时间永远定格在那一刻。
从“城”归“乡”
今天,我们的眼前少了高楼大厦,多了一份绿色;鼻下没有了烟的味道,只剩花草的清香;耳旁嘈杂的喇叭声消失了,留下鸡鸣与劳作声。
今天,我们在良渚金穗生态园,体验学农的乐趣。


首先,我们体验了拔草和采茶叶,我们的身心彻底放松了。我们感受草的柔软,与昆虫游戏,享受茶的香味,沐浴温暖的阳光,拥抱大自然……一转眼就到了午饭时间。这次的午饭很特别,是自己动手做的。
几乎没在家烧过饭的我报名去摘菜,一进大棚,热气便扑面而来,我们忍住热,开始摘菜。“握住青菜的底部,连着根一起拔出来就行了!”“不要摘开花的,叶子洞太多的!”“摘小的!摘小的!”大家相互提醒、帮助,时不时还有蝴蝶飞回,我们好像已经感觉不到闷热了,一弯腰,一捏,一拔,很快满满一篮青菜便摘完了。


嫩绿的青菜经过清洗、切割便下锅了。只见掌锅的同学娴熟地翻着年糕,掌灶的同学顶着烟,控制火候,还有同学相继向锅里加调料。香气不停地涌向周围,大家拥挤着,将手中的碗尽力递向前方,争前恐后地想尝尝同学们自己做的味道。“要不要尝新出炉的年糕?”一位同学端着香喷喷的碗,来到我面前。我尝了一口,年糕很软,很烫,夹杂着青菜与肉的清香。真好吃!虽然,这算不上什么佳肴,也没有特别好看;虽然,只有青菜和肉作辅料,调料也只有盐和酱油,但是,我很久没有尝到这种朴实的味了。我想到了小时候在老家吃的菜,没有太多华丽的包装,但依旧吸引着人。它让我感受到了田园的清新、舒畅,里面也包含着同学们之间的团结互助与关爱。我又去拿了一碗,和大家分了,心里暖暖的。
在空闲时间,我去尝试了包饺子。我们淘气地包起了“黑暗”饺子,往里加了醋、酱油。这样,就不用加调料了。经过练习,我的技术提高了许多,也乐在其中。看着大家一起努力的三大盆水饺,便感到满满的成就感。
经过半天的劳作,在回去的公交上大家都累了,但是依旧相互谦让着。这次学农活动,让我们离开城市,丢掉心中的烦恼,体验久违的向往的田园生活,与大自然来了一次大接触,感受了那种纯真与快乐。
张堰婷
初一4班:
偷得浮生半日闲
初夏的空气中沁着青草的芬芳,透明的玻璃窗外,是红樱桃,是绿芭蕉。我们的兴致如天际的阳光,明媚且灿烂。
4月28日,HFLS初一学农活动如期而至。就这样,伴着丝丝的清风,伴着柳枝窈窕的摇曳,伴着兴奋与些许的紧张,我们上路了。两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在我们的欢笑打闹中飞逝。我们的目的地是金穗生态农业园,车窗外是大片嫩绿的农田,湛湛的蓝天。远离城市的喧闹,农场的生态环境对我们仿佛有一股莫名的吸引。


我们的第一项任务是清除杂草。同学们或是驾轻就熟,或是小心翼翼地跨过田埂,来到大棚内开始除草。我举着相机穿梭在田间,摄下一张张认真劳作的身影,欢笑声阵阵袭来,这就是我们的小确幸呀。接下来是清闲的采茶。漫步在茶田,身边是碧绿的河川,听到的是鸟儿的啼声,触着的是嫩叶的柔软。已经掌握要领的同学只要眼一盯,手指轻轻一捏,手腕一挑,摘茶的动作行云流水。忙碌的身影仿佛融入了身后的美景,动态与静态的美渐渐结合。
向往的生活也不过如此。
午饭时间大抵是大家最期待的环节了吧。从生火开始,自力更生。一切都是陌生又熟悉。一锅锅的美味从大家劳作的手中诞生,正在干活儿的同学却顾不得吃一口继续工作,盛了菜的同学趁着空闲才将菜传给工作的同学。“累吗?”我问同学。“累,但我也很快乐。”他答道。
这可能是我们初中生活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学农活动。短短的半天时间,收获与感触却是很多很多。偷得浮生半日闲,我们得到不仅仅是清闲,也是满满的幸福感。
胡伶子
记学农
期中考试后,班级里就分成了黑白和彩色的两个世界。彩色的世界里,同学们三五成群站在教室中央,意气风发地讨论着分数,眉飞色舞,手舞足蹈。黑白的世界里,同学们零零散散地坐在教室的角落,有气无力地说着闲话,失魂落魄。分明的界线持续了很久,直到老师说:“明天学农!”封闭在黑白世界里的同学就像被泼上了五彩颜料,欢腾雀跃起来。
第二天一早,同学们乘车来到学农地点。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沟壑纵横的地面布满了苔藓,排列整齐的田地被嫩绿的农作物覆盖,角角落落都布着铁丝网。


第一项任务是清理杂草,同学们急不可耐地戴上手套。平时柔柔弱弱的女生好像变了个人似的,表情狰狞地一把一把拔着杂草。不一会儿,水沟里就铺满了黄绿色的杂草。同学们仿佛把心里所有的不痛快发泄了出来,一个个像头猛兽般,毫不留情地把密密麻麻的杂草连根拔起,所到之处留下的都是光秃秃的棕色地皮,全然没有之前茂密的模样。不知谁先叫了声:“有虫子!”这一声过后,又引起一连串的回音:“有青蛙!”“有蜈蚣!”刚才天不怕地不怕的女生惊叫起来,几个胆大的凑上前一脚碾死了小生命。风波过后大家又劳作起来,不过比之前小心翼翼了些。结束后,同学们一个个揉着酸麻的腿脚和胳膊,并未过多休息就前往下一个地点。
采茶较清理杂草要轻松的多,同学们弯腰穿梭在茶树间,细心地掐着嫩芽,像对待小婴儿一样温柔。同学们互帮互助,互相指点、交流经验,一派和谐的景象。
终于到了期待已久的野炊环节,同学们分组洗菜、打水、生火、包饺子……每个人脸上都充满了期待和兴奋,忙活地满头大汗。洗菜的同学瞪大了眼睛冲着菜叶,生怕留下一点儿泥土;生火的同学手法娴熟的拨动木柴,毫无畏惧浓烟和高温;包饺子的同学重复着上百次相同的动作,却仍兴致盎然……在同学们的注视下和农场大叔的帮助下,一阵香味窜入每个人的鼻尖,同学们的眼神瞬间变得像饿狼一般,推推搡搡地争着打饭,风卷残云般把第一锅消灭得干干净净。同学们满足地拿着碗,边狼吞虎咽边称赞。手中不停包着饺子的同学眼红地叫着,直到嘴里被喂满了年糕和青菜才安静下来。一锅接着一锅的美味使得同学们的肚子撑得满当当,大家都为难地看着剩余的菜,互相推辞。这时,F4挺身而出,拿起筷子不住地夹着菜,同学们连连叫好。
这次学农不仅使大家懂得了劳作的意义,还加深了同学们和老师们之间的友情。也许几年后,我们还会记得我们的班主任蹲在溪边,拿着竹竿挑着掉入水中的碗,和那天欢快的风一样,深深印在脑海里。
沃睿媛
苦中作乐
你是否想过,抛开嘈杂、繁忙的城市,抛开拥挤、杂乱的街道,抛开烦闷、无趣的想法,走进田野,林间,山中,去过朴实的百姓生活?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小时候就爱玩,把竹笼里的小鸡一只只抓到外面,再把它们放回去。而像锄地、种菜这些事一概都没正经做过。做了也只是图个乐子。这个学期的学农活动,也是学长们笑称的“初一第二次春游”,让我体会了一回做正经农活的感受。
劳动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但跟谁一起,在哪里,做什么,这些对劳动的意义就大不相同。当在烈日之下拔草,摘茶叶时,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仿佛遮挡了阳光,汗水尽情挥洒滴落在泥土上,跟大自然融合在一起,那时的劳动是最美好,最快乐的。
拔草是体力活,但也要控制力道,力气太小拔不动,太大则只拔下一部分。而摘茶叶则需要静下心来,仔细寻找。农活可不是我曾经所看,所想的那么简单,那些娴熟的手法与技艺,都是他们在一次次的失败与思考中获得的。
从田的这头到那头,是一望无垠的翠绿色,突然让我想到:“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这片绿色就是对这句话的最好诠释。在笑与泪之中,是农民对作物们的付出与爱,是老百姓们的朴实性格,是付出总有回报的生活道理。


红色的火焰燃烧起来了,炊烟袅袅,野炊活动开始。同学们分工明确,做事井井有条,有速度有质量。我怕自己能力太差,破坏了这一片有序的景象,便帮点小忙,心想着虽然事没做太多,有这份心便好。


饺子下锅,从未亲手煮过饺子的我带着好奇去看,看到饺子翻腾,热火朝天,感觉置身于美食纪录片中,食欲增加不少。待到它们进了我的碗中,倘若这些饺子能换珍珠,也没有我当时那么高兴。这可不是我的饺子,是我们的饺子!
回校途中,看到同学们一个个昏昏睡去,我也不好意思去抢座位了。为什么我们感到如此劳累,而农民们却颇有精神呢?他们适应了这种现代人认为艰苦的田园生活,体会到他们独有的快乐。这就是苦中作乐,一种难以体会但收获颇丰的快乐。
余泽锐
学农小记
有句古话说,生活就是酸甜苦辣交织着的滋味。这次学农,才让我真正地体会到了这些。
在茶园,我们一边挥洒汗水,一边又是欢声笑语。我们徜徉在绿的海洋。远远望去,各种绿色滑过眼帘。低下头,细细的,嫩嫩的茶叶在风中摇摆,让人不免心生喜爱。凑近点看,这顶芽还有点“含苞欲放”的姿态呢!我轻轻地掐下一颗茶芯,青得逼我的眼,仿佛给这闷热的天气抹上了一层清凉的色彩。听老师说,我们现在采的茶是明后茶的第二批。“春自催归茶自香。”这一曲采茶歌,唱的是化不完的情意。
把一片茶叶放进嘴中,扑鼻而来的便是一阵阵的清香。没有玫瑰的馥郁,也比不上栀子花的淡雅,只是这沁人心脾的春天的气息,令人无理由地陶醉。
我们开始动作还比较慢,后来我仔细观察茶农老师的采摘过程,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我总是拣着大的茶芯,把小的落在一旁,等到大的都摘完了之后再去收集小的。而老师是绕着茶树,像观察树的年轮一样,一圈又一圈。我学着茶农老师的方式,便可以一气呵成了:找、掐、拿、放都是那么的熟练。
以前,我总是以为采茶是一件很悠闲、轻松的事情,真正体验过后才知道,采茶也是一件体力活。如果用力过猛,茶叶容易磨碎,会采不到完整的茶叶。而且采茶过程中对脚力、腰力、眼力的要求也是很高的,要不然,容易腰酸背痛,影响采摘效率。因此,采茶既是体力活,更是技术活。
提着一个个装满茶叶的篮子,我的心里有一股说不出的暖味。在这芬芳弥漫的茶园旁边,我们还自己包了饺子,自己炒了年糕。我们第一次尝到了饿的滋味:饿的时候吃什么都是香的!
晚上回到家,看着小姨和外婆给我准备的一桌子的美味,有酸,有甜,有辣,虽然色香味俱全,可是我却觉得比不上上午体会到的酸、甜和辣。
朱思颖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