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美国大学会展见闻(赴美交换教师文章)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3941 发布时间:2012-01-05 06:35:26

美国大学会展见闻

 

 

    在美国,高中学习分为四年,而申请大学的准备一般从高中毕业两年前就开始。美国高中校园里有一个特别的机构——大学与职业规划中心(College and Career Center)。该中心组织各种大学宣传讲座,为在校学生提供大学申请咨询,从如何进行规划到申请大学的具体细节,整个流程系统全面,深入细致。

每学年伊始,众多城市或区域都会召开大学会(College Fair),类似于大学市场,持续数天,由高校招生代表前往参加,供当地高中学生咨询和访问。大学会是高中生(特别是两年后毕业的junior students)集中了解大学的好机会,也是学校职业规划中心的重要任务。早在前几个星期,中心就给予学生们各种指导,发放宣传单,如参会的高校名单,‘大学会必备小贴士’等。在去大学会前,学生们最好能对自己的兴趣、专业范围或中意的学校做到心中有数,准备一些问题。在大学市场,学生将有机会跟大学的招生代表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询问包括大学校训精神、社团活动、专业强项、入学要求、奖学金制度等。

 

 

到了访问大学会的这一天,一大清早,所有的junior学生以及相关家长和老师排好队,乘坐校车浩浩荡荡地开往市区的Convention Center

在大学会门口,学生们可以获取会场宣传报纸和装文件材料的大塑料袋。进入热闹拥挤的大学会场,学生们就开始自己的探索了。为了让活动顺利进行,与会的几百所大学以区域划分,会场四边还有工作间、咨询台和咖啡店。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咨询,学生们按照规定时间返回校车,下午继续在学校上课。在往返途中,我从交谈中了解到不同学生对此行的收获和感受。

梅森是我中文班里的学生,在高中参加IB(国际文凭证书)的课程。大学会之前,梅森告诉我说他希望能去加拿大上大学,因为加拿大相对美国有更好的中文项目,他想学习经济专业,将来可以开辟中国市场,或者帮助中国公司比如百度和腾讯等开辟国际市场。我着实惊讶于他对自己的未来了解之多。经过大学会,他找到了温哥华的一所大学,据他说有很强的中文项目,能提供中文和经济学的双学位,可以一直读到硕士,另外还有到中国交换学习一年的机会。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像梅森这样清晰自己的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学生之间的差异很大,但基本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方向。如梅森的朋友,喜欢动漫,但是会场里没找到一个大学提供这个专业,他还要继续关注搜索可能的信息。梅森的胞弟在学校修普通课程,他的志向是当一名警察,目前在社区参加相关培训,他找到了一所军校。另外一个菲律宾后裔的女孩崔锡,希望做一名社工人员,帮助福利院的老人和孩子,想学护理专业,于是找了一堆有护理专业的大学进行比较。

 

 

在比较大学时,从部分学生的口头调查中得知,他们考虑各种因素的先后顺序排列如下:

首先考虑大学的强势专业和项目与自己的方向是否匹配,大的类别如经济类,科学类,语言类等。通常实力较强的专业会配有特别的项目,如出色的实验室及各种交流机会等等。

同时考虑大学的课程是否让自己中意,如上课的形式是大课堂还是小课堂,对学校提供的课程是否感兴趣。可以想见,等到上大学时他们便会对所学课程有热情,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深入下去。

接着看是否喜欢该大学的传统和精神。不少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自己的学风,相关社团活动等具有鲜明特色,例如辩论队,智力竞赛队,某项体育竞技强校等。这样学生就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优势,丰富自己的校园生活,也为大学增添活力。

最后还会考虑大学的地点。作为大学生活的社会大环境,该地的风景和地貌、经济、历史等,也在考虑之中。如有的喜欢座落在闹市中心的学校,有的倾向于在风景宜人的湖畔乡村学习。

值得一提的是,近来受到经济下滑的影响,大学的就业情况也列入了考虑范围。我见到明州大学工程学院的宣传单,用图表形式详细列出该学院毕业生在业内的就业情况,细至受聘公司的名称和起薪。

虽然有的大学竞争相对激烈,但是学生们可选择的学校多,他们在对学校和自身的综合考量后,一般申请自己认为最合适的三至四个大学。从一开始的参加大学会展了解信息到最后收到录取通知书,整整持续两年。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掌握主动权和决策权,学校提供信息渠道和申请指导,家长则提供支持和鼓励,和学校一起帮助孩子了解自己,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也许,当我们困惑于钱学森之问,羡慕美国有乔布斯时,可以想想如何为孩子们创造可能的环境,让他们发掘自己的兴趣,跟随自己的内心,学会选择和承担。

(赴美交换教师 钟佳妮)

i-pad走进课堂——创新与挑战

 

 

“课桌上没有课本和作业,需要什么材料只要在电子书上轻轻一按就会出来,遇到不懂的问题,还可以在电子书上跟同学讨论。”记得我小时候曾写过类似的想象作文,没想到多年后的今天,这个情景在明尼汤卡高中的课堂上得以实现。如果有时空对话,我会告诉当年的我,“你想得没错。那个电子书叫i-pad。”

虽然i-pad对大家来说已不陌生,不过像汤卡高中这样每个学生人手一台,用i-pad教学,还是让人禁不住好奇想要一探究竟。

i-pad pilot是该校本学期开始的一个创新型项目,在高一的入学新生中开设i-pad教学试点,试点科目为英语、数学和科学课。目前该校高一新生中有一半左右配有学校发的i-pad,参加试点课程。

经过几个月的试点,学生反馈大部分比较喜欢新工具的学习。听听他们的好评:上课做笔记简便,各种工具软件齐全,可以使用标记、涂改、画图、计算等,而且什么课都可以用,保存起来也方便,课后组织整理各种学习材料,点击就开,比起成堆的文件纸不知好多少倍。不过学生当中竟然也有不满意的,除了个人偏好外,抱怨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页面的设置,写不了几行字就占满整屏,不停地翻页反而繁琐;而是技术上的问题:网速太慢有时甚至死机,也有过学习资料和作业因为校方的技术处理突然不见的情况。

教师的i-pad教学也普遍体现了无纸化的好处,再也不需要尺子等教具,讲课件、批作业也都在电脑上点击进行,有的老师甚至通过看材料下载的点击量来判断学生是否复习或完成作业,十分现代化。不过仔细再看,i-pad试点其实也给教师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不小的挑战。

在教学上,教师要重新整合教学材料。因为学生无课本,从课堂材料到课上练习到课后作业和参考资料,都由教师提供并传到网上。教师的教材处理自主性更大,要求更高。在教学设计上则更倾向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材料要便于学生做笔记或储存,便于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既可作为自主复习参考,又可在同伴间分享。另外,教师要能够根据学科特色,充分利用i-pad功能,创新教学。虽然各科教学都还在摸索阶段,但因技术应用得以创新的教学方法令人振奋。比如数学课上,老师在讲解新课时,都保留两份材料,一份没有笔记,一份保留了讲解笔记;进行课堂练习时,指导困难学生查阅之前的笔记,材料齐全,不会出现找不到的情况。语言课上用到flash cards软件,学生记笔记各自做flash cards,组成workshop形式互相分享。科学老师布置科学作业,要求学生把整个问题的解答和自己讲解的过程用show me软件录下来,第二天上课时学生互相交换i-pad检查作业来学习,这样的教学形式,关注学生思维的过程,而不是仅仅看答案是否正确;同时通过在同伴间讲解和分享,加强了学生的合作,又减轻了老师的负担。

除了教学,教师在管理上的挑战也不少,最头疼的是有些学生由于对i-pad爱不释手,上课时自顾自地玩,注意力不够集中。对此有一个经典场景:教室里一片安静,学生们都埋头,老师突然说“Hands up”,学生纷纷把放在i-pad上的手举起来,一副无辜的样子。关于课堂管理,学校目前尚没有统一的规定。因为技术问题,不能把机器上的娱乐功能都屏蔽掉,只能尽量保留较益智的游戏,刺激无聊的游戏尽量删除。看到学生开小差,老师也不能扣留机器,因为其他功课都要用到,诸多材料都在上面,不能让所有功课学习受影响。于是,各个老师都得自己想办法解决,比如尽量集中一段时间用i-pad, 再一段时间集中不用。学生玩电脑还是能观察到的,这时老师往往走上前关掉,或叫学生自己关掉。Workshop或交换i-pad讨论出现开小差时,只能警告学生或减少这样形式的活动了。

英文里有一句话,“Step out of the kitchen 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忍受不了高温,就别进厨房。)言下之意,想要烹出符合自己喜好的独特菜肴,还得自己亲自下厨,对付高温自然是免不了。在看上去很炫的i-pad教学盛宴背后,怎样防止学生上课开小差,怎样把传统纸质教材整合成有效的电子教材,怎样创新地运用软件技术、设计学科教学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

目前的i-pad试点教学更像一个过渡阶段,老师和学生都在摸索中前进,但创新总是让人振奋和鼓舞,也让未来充满期待。今天放学时,几老师很兴奋地告诉我,i-pad新画图软件即将推出,学生画各种复杂的几何图形将不费吹灰之力,而且十分精准,大家都已经等不及了。

(赴美交换教师 钟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