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年,谁会成为第一批月球居民?——记未来太空学者大会华东区交流会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819 发布时间:2018-03-13 09:47:26
3月1日上午,由蒸汽星球联盟主办,杭州外国语学校承办的未来太空学者大会华东区交流会在我校如期举行。春节假期的尾声,作业的压力并没有熄灭同学们参与活动的热情,来自杭州外国语学校、浙江大学附属中学、南京第29中学的同学们早早地抵达我校二号楼1楼报告厅,开始准备下午的演讲。

吴锋刃副校长表达了我校对本次活动的大力支持,他指出此类跨学科的STEM教育,能帮助学生打好扎实的科学、技术、数学、工程相关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我校作为“STEM”种子学校,期待这样的教育课程如火如荼。来自蒸汽星球联盟的王霄鹂老师也带来了青少年国际竞赛与交流中心以及国家航空航天日的祝福。开幕式之后是天文相关的知识竞答活动,同学们以队伍为单位参加竞答,题目内容涵盖了物理、地理以及航空航天的历史,有选择题、简答题与画图题,最终杭外3队以26分的高分取得了知识竞赛的胜利。

在知识竞赛之后,迎来的是团队破冰以及海报制作环节。来自不同学校的六个团队被随机分配到三个公司,Space A、Space B与Space C,将他们之前根据Request For Proposal(设计方案要求,RFP)设计的、在月球背面的可供30位研究人员进行长期月球表面研究的太空基地——“广寒一号”方案进行整合准备下午的现场答辩。而先前参加过太空城系列活动的学生们也担任了公司CEO与联合CEO的职位,对于刚加入到系列活动的同学们进行相关指导。根据不同的公司,同学们进入不同的教室,在简单的破冰、相互认识之后,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里,分工合作,在准备答辩的同时,现场完成了90cm*50cm的KT板海报的制作。有些同学充分利用了现场提供的打印机打印图片,有些同学展现了自己出色的手绘技艺,也有些同学和CEO们紧张地校对着RFP中提到的设计要点,准备着可能被提出的问题,合作相当融洽,一个上午的时间转瞬即逝。


下午为方案展示和答辩环节,首先进行展示的是Space B公司,他们设计了在月球南极点熔岩管中的研究基地,展示的方案完整又不失亮点。演讲者们的英语口语流利大方,给评委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他们在设计中所遗漏的建造步骤图也被细心的评委们发现,在提问环节遇到了不小的难题。之后展示的Space A公司同样将研究基地的选址定在了南极点熔岩管中,看来熔岩管所提供的天然防辐射屏障也是所有同学希望利用的优越条件。他们清晰的效果图与完整的设计,以及改善演讲者生活条件的“广寒手表”也受到了评委的一致好评。
最后出场的是Space C公司,他们作为唯一一个没有利用熔岩管的公司,展示了独特的球形设计,既节省材料成本又独特。他们的PPT逻辑清晰,受到了赞赏。

颁奖过后,夏校长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与展望。他首先祝贺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对学生在短时间内协同合作设计出好的方案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表示赞赏,对活动的意义表示了很高的肯定。同时夏校长引导反思这么好的活动其终极目标是什么,关键还是人才的培养,他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核心素养的阐述指出,未来社会极需的,是具有5C能力的国际化高素质人才,这个项目式活动中很突出批判性思维、沟通交流、创造创新、合作等方面的能力要求,若能在文化层面突出中国元素那就能把活动的意义上升到新的高度。

奖项名单
最佳演讲人:陈嘉伦、李琛琦、徐越、朱晨皓
他们也将获得4月24日在中国航天日大会上的展示机会
最佳展示奖:Space B(杭外二队&剑桥高中队)
最具创新奖:Space C(杭外三队&浙大附中队)
最佳设计&冠军公司:Space A(杭外一队&南京二十九中),冠军公司也将获得晋级今年11月举办的未来学者大会总决赛的晋级机会。
以下是学员郑朝磊的感想:
太空城项目感想
对“太空城设计大赛”的印象来自初中:那是老杭外的信息广场上,一次周一晨会,演讲的学姐讲述的正是那个听起来高大上的“太空城大赛”,那一次杭外代表队斩获了亚洲区季军,在太空城设计大赛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岁月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我们也成为了当时眼里你的“学长学姐”,就在2017年年末,我突然得知新一年的设计大赛就要拉开帷幕。
报名前,自己有过小小的犹豫。我虽然对太空充满了兴趣,但繁重的课业和不宽裕的时间能否允许我再参加如此繁复的赛事?而且自己也对工程、建模没有经验,初来乍到的我能否有收获?但在上网了解了更多信息后,我最终还是报了名。现在想想,官网上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这个比赛欢迎所有人,不论你是什么专业,不论你有什么特长,只要你怀有好奇的心,那就来吧。”
在“艰难”拉起一只十二人的队伍以后,我们又陷入了迷茫。比赛的程序还未明了,且作为萌新,我们对整个流程依然一无所知。直到有一天,解老师告诉了我们学校将承办一次模拟赛,我们重新获得了动力和信心。
模拟赛在紧张忙碌的寒假展开,我们队一共有六名队员参加。有的队员从早到晚都有补习课,有的队员甚至还在USAD的比赛中,甚至有另外一名队员还远在中东,但求职的欲望和热情让我们聚到一起,在短短三天的时间里,我们一次又一次讨论,一次又一次设计,运营部甚至在截止时间前两分半钟才最终上交把完成稿。最终,在一次又一次思维的碰撞下,一个初具规模的设计新鲜出炉。只有经历了的人才能理解这个不怎么好看的基地里蕴藏了多大的心血。
期盼已久的比赛日到来了,在经历了紧张的介绍、答辩环节后,我们队最终荣获了“Best performing”奖项。在欢喜之余,我们也认识到,这次比赛带给我们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奖项或者正式比赛前的一次历练。在这次的比赛中,我们不仅学习了很多关于设计,建造太空站的“干货”,更懂得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比赛过程中,我们充分尊敬每一位队员的想法,对于新的点子总是经过充分讨论。我们分工协作,高效率完成各项任务。其次,我们懂得了创新的重要性。看似繁琐的程序和复杂的结构有时只源于一个小小的点子,而如果加以放大,加以利用,这个点子将为我们展开新世界的大门。我们还体会到了官网上那句话的真正含义。太空城市设计大赛绝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比赛,他欢迎各种各样的选手。不论你有什么特长,你都能在这里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是一个综合性的比赛,每一个队员的闪光点聚合到一起,才得以照亮整一个太空站。不仅如此,科学的意义也在这里。研究科学不是科学家们的工作,研究科学可以从任何人身边的小事开始。小到一朵花的盛开,大到宇宙万物运行,所有的真理都或许隐藏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有着一颗永远好奇,永远富有探索精神的心,我们一定能在科学的道路上走到很远。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