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我校新一届西溪水核心成员诞生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1979 发布时间:2017-12-06 02:50:43

转眼就步入了2017年的最后一个月,似乎这一年的努力都在等待着被整理和总结。随着高三同学投入到了繁忙的升学中,许多社团也急需一次“大换血”。11月30日,我校西溪水文学社进行了新一轮的核心成员选拔。

这已是西溪水文学社走过的第35个年头,一直以来,西溪水都是杭外人最引以为傲的梦。35年,它向无数个文学少年敞开怀抱,精心呵护着每一个浪漫精致的念想。但这份长久的骄傲给予我们的更是重大的责任,从曾经的辉煌之中走出后,如何坚守和传承以创造新的辉煌便显得尤为重要。

    参与本次选拔的竞选者们来自初二到高二四个年级。同学们各自发表了精彩的演说,或讲述自己的文学创作历程,或阐释自己对文学的独到见解,或介绍自己的特长,或展望自己将来能为西溪水做的点滴工作。这仅是一次普通的竞选,但大家均是有备而来,在短短的演讲中彰显了自己的文学功底,用心程度和“不甘于平庸”的精神令人感动。竞选结束后,新一批社团核心成员们讨论了分工及此后的主要任务。在融洽的气氛中,大家了解了彼此,也仿佛看到了未来为西溪水共同努力的日子。

社团的意义本在于此,用彼此间的欣赏、默契和感召赋予每个个体原先不具有的力量,激励着我们即便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依旧能够坚持不懈。近几年的高考改革似乎使杭外人变得更加繁忙,但纵使如此,我们仍不忘、也不会停止追求属于我们的自由热切的梦。此刻,西溪水选择了重新启航;而我们,也定将跟随它的脚步奋勇前行。

(撰稿:陈嘉禾)

附新一届《西溪水》核心成员介绍:

社长:高二(4)班  陈嘉禾

    我是坚定而纯粹的文学爱好者,十六年的时光里,我想大约有十二年是在与文学相伴的。我曾出版过一些现在看来已很幼稚的日记集和诗集,在报纸上开辟过枯燥乏味的专栏,但在当时,它们给了甚至还不太会写字的我无尽的鼓励。几年前,我曾为故乡台州的小朋友们写过一部叫《阳光夏令营》的剧本,当我看到来面试小演员的孩子们排着长队,当我看到某些从小地方来的孩子们为自己能拍电影而欢欣鼓舞,我第一次深深地为自己能写些文字而感到庆幸。

    十二年前加入省少年作家协会后,我一直积极地参与少作协开展的活动。我连续八年参加少年文学之星征文大赛,获得了七次一等奖和一次文学之星奖。这是我深爱的比赛,因为每一年我都能通过它而创作出一些让自己惊喜的作品。我写过几千字的长诗,也由此明白了并非只有艾略特之类的博学家才能够写长诗;我写过融合了诗歌、散文和小说三者的作品,发表在了《西湖》杂志上,甚至还尝试了自己完成全文的英文翻译。我知道我现在所做的一切,多年后看来或许是稚嫩、无水准的;但我也相信多年后的我,一定会乐意看到自己越写越好了。

四年多的杭外生活让我对学校和《西溪水》都形成了较为完整理性的认知,我想我确实对这一切都投入了很多的爱和很真切的期许。如今的我们很忙,今后的我们或许更忙,但仍愿我们执笔一生,不至于辜负了本应充满探索的洒脱的青春。

核心成员:

1、初二(2)班 朱晏

    我是平凡的。比如说,论相貌,我当不了演员,只有一副眼镜和几粒青春痘才真正夺人眼球;论健壮,我去不了奥运会,体育成绩永远在优与良的边缘徘徊;论艺术,我登不上春晚,歌声非俗人不可听,琴声与画作非雅人待可赏——没想到好不容易想出一个特长,竟也可以跟短板并肩成诗。论缺点,论短板,我能搭起一副多米诺骨牌,颇有一损俱损的意味。论出色,论出彩,我只能拿起笔,用那些甚至很幼稚的文字告诉你,这,就是我骄傲的理由。

   很久很久以前——故事的开头往往是这样——我从一个在床上听睡前故事的小孩,成了在无论哪个地方都很忘我的小书虫,到现在这个安于看书、随笔以及能用文字记录下一切的少年。每个学期过去,我都会自觉地打开电脑,一本本文集便是随之诞生的产物。文字,说白了就是记忆,是平行于时间以外的东西。它们就这样飘着墨香一直留存下来。不论笑与否,都时常翻开来看看,然后向前走吧。更多时候,我只是将笔一次次自由地触及稿纸,看它随着思绪走过一笔笔精致的墨迹。那种感觉就仿佛你在给自己写一个故事,一封过程坎坷、但结局圆满的长信。而且,在此过程中,我依然在做着不同的尝试。

比如上半年的征文比赛,在老师的鼓励下,我过了一把小说的瘾。但世界和写作于我而言,正如我写的那个士兵的想法,是不断变化,去促使人们思考,并有勇气敢于击破传统观念的。后又有幸到现场赛去过了一把更大的瘾。相信这样的尝试过后再次提笔,势必会更加从容。因此,我才在自己的小传中写道:命运让我拿起那支笔,不仅仅是为在试卷作业中挣扎,更是为在笔尖搏动的心跳声,能够鲜活地记录下过去的美好、未来的憧憬。或许只有到这时我才能骄傲地说吧:我好喜欢,我在纸上创造的这个世界。

2、初三(3)班 成璐

    鲁迅作品《故乡》有云: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变成了路。成璐先生因而得其名。好读书,不求甚解,古者如李太白、苏东坡,今者如鲁迅、余秋雨、龙应台等皆为其所好;每有会意,便欣欣然;但不忘食、不废寝;热爱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成先生览书多时,便欲动笔。时有灵感,然稍纵即逝。成先生因而倍感痛惜,如一难以发芽的种子。然成先生生性随性,不久释然。故成先生出行必带一纸一笔,以记灵感。待到夜深人静,盘腿坐于床上,一手电筒,一纸,一笔,一人;时而苦思冥想,时而一挥而就。偶尔作文完了,傻笑两声。

    成先生此番光荣入选西溪水,愿为其尽绵薄之力!虽无多少经验,但有一颗对文学的衷心。愿西溪水扶摇直上九万里!

3、高一(4)班 毛嘉禾

    很荣幸能够成为西溪水这个文学平台的一员,能够在众多文学爱好者中发出自己的声音。我曾在英特任西溪水文学社分支——苇岸文学社的核心成员与文字编辑,也相信自己在以往的工作经验累积之下能够在现处位置上继续发光发热,给这个文学交流平台带来自己的一点温度。

作为一位文学爱好者,我在积极现身于各类征文比赛之余,也用诗文记录自己的生活。喜欢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家莎士比亚和波德莱尔,也喜欢中国古典诗人李煜。欧洲文学是随性的,带着塞纳河畔雨夜的那一种轻松忧郁,有的时候羡慕这一点空灵的文学感受,但终究也不过是一个乌托邦式的幻想,寄托偶然间的情感而已。至于李煜,从纯粹地追逐辞藻华丽到真正沉下心来看深院清秋,这是一个诗人的自我重塑过程,不是随性。但他在生活的负荷下转变得坦然而惊艳,比起欧洲的那二位,更是多了直面生活的气魄与胸襟。这两方面,一是由内而外的人生本体思考,一是由外而内的自我价值发掘,缺一不可。而参与文学社这一个团体,于我而言就是从外而内的一次提升。我不与李后主相比较文学价值,但求自己在磨砺中重生,把自己对文学爱好的烛光继续点下去,也把西溪水的文学火炬映照得明亮而炽热。

4、高一(4)班 吴越

我特别喜欢语文课,文学功底虽不及语文学霸那般深厚,但非常享受文学带来的氛围,能令人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地思考。同时,担任了三年宣传委员的我,从最初的摸索到一点点懂得如何搭配图文、色彩,板报多次获奖的同时,也对设计产生了兴趣,学到了很多技巧。初中对苇岸文学社甚是喜爱,每期刊物都会认真翻阅,从而也发现了美术编排对一本期刊的重要性。将美编做得更好,才能把至诚至善的文字分享给更多人。希望在文学与美工的锻炼下,不断地提升自己,让《西溪水》做得越来越好。

5、剑桥高一C班 林宇杭

    我一直以来都喜爱着写作。对我来说,当一束火花(它可以是一个想法、或是一点情感)点燃了内心的思绪,当内心的思绪找到了属于它自己的文字,再把他们汇编成集,那便是写作了。

    最长的故事莫过于小说,最美的文字莫过于诗歌,最妙的景物莫过于散文,那么最丰富的表达不就是写作吗?当我心情低落的时候,我总喜欢独自跑到属于我自己的角落,享受一下微微吹拂的新风,让面部的肌肤晒晒太阳,文字自己就会出现。它也许不是拈手可来的,但却从不迟到。然后小说、诗歌就渐渐成型了。

    曾经我的写作历程遇到了低谷,无论是什么平台,都不愿意接受我幼稚年轻的作品。我感到非常失望。我觉得也许,也许还有像我这样的年轻写作者们,在纷乱的时代迷失了方向。于是我决定为他们缔造一个避风港,这里不是最舒适的,却是最纯净的。我花了许多精力创办出版社、招募各方面的人才,让他们的灵魂,可以以最纯真的方式互相净化、互相交流。

我一直以来坚持写作,坚持为社员们的作品编辑,为他们宣传。我希望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仅是为了西溪水文学社,更是为了全校的创作者们能找到倾洒自己泉涌般文思的地方,让他们的声音能够让更多人听到!

附前社长虞璧祯寄语:

   我记得五年前第一次去参加西溪水的公开招新,我到得很早,在门口不敢进去。小教室里就一个学姐在,她看着窗外的滂沱大雨,一边吃着超市卖的干硬的速食米线。她转身的时候,我撒腿跑了,也不知怎么想的,或许是真觉得自己来得太早了。我跑回初中楼,跑到自己的座位,干坐了十几分钟,才重新慢悠悠地走过去。这时候小教室里已经挤满了人,炸开了锅。那位学姐说选拔是要做个辩论,我最怵这些,我盯着讲台上那碗还没扔的米线,红着脸说完了一通胡话,就遛了。

  后来是被“抓”去参加现场作文大赛,外面雨夜凄冷,3117灯火通明,我抓耳挠腮的时候,抬头又看到了那位学姐——很瘦的,动作利落的,不太笑的社长。我写限时作文总是卡得不行,跨过二十排座位看讲台中央的学姐,十分羡慕那一刻安安静静又手握大权的她。

  还有许多的事。譬如去开第一次社员会,又是一个阴雨天,程心远学姐走在前面,带我穿过长长的走廊,我很紧张,她很善良;譬如初中的时候收诗稿,拍下几张照片就发给了负责人,收到学姐一封怒气冲冲的回邮,批评我为什么懒到都不肯把诗打一下,我简直羞愧欲死,一边哭一边重发道歉。

   作为一度容易害羞容易逃跑的学姐,回忆这些事不是为了自我欣赏,而是想借自己的回忆激发大家的记忆,并且传递一份真切的感激。学校是集体生活的场所,坐在四十人的教室一起盯着老师指间的粉笔轨迹,站在千人集会的操场上一起看旗帜升起,你与你四周的人存留下的都是同一个图像的记忆,这重要,但这不足够。社团活动的意义就在于,你不是在一个群体里静默地倾听与服从,你是作为独立的个体被珍视。内向如我,第一次在社员大会上提出自己对刊物的想法受到肯定,第一次独立承担一个板块的稿件编辑任务,第一次在社团课上完整流利地畅谈——那样的富足感难以言喻。不要羞于发出自己的声音,不要怯于用自己的声音去说服别人,或者被别人说服。因为你与你的社团伙伴们拥有同样的爱好和一致的目标,那么每一次思想的撞击与汇流,每一遍“第一次”和“一个人”的交错体验,都成为充实这个爱好,圆满这个目标的可贵的尝试。而这些尝试的叠加,最后都成为代表社团这个小集体的声音的总和。以这丰富而有力的声音去影响、感染更多的人,这是最有价值的,这使得文学的力量超越了自我娱情或者顾影自怜的那种深陷。当我们每个人身于更广阔的文学意义之中,才会反过来感受到布鲁姆·哈罗德所言的那种“自我的增强”。

   只有在每个个体的自我找到恰当存在的意义和激情后,一个团体的发展才能有所期待。我们可以想象,三十年前的西溪水或许只是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在午后闲谈时捕捉出的一个随意的想法,但要走过三十余年的道路,每一届社员为种种创新、变革和发展做出的努力都不可忽视。现在,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电子媒体的风行,西溪水的模式是不是可以有新的创造?面临新中高考的制度变革,我们要如何更有效地守护校园的文学氛围?面对复杂纠结的社会环境的变化,我们是不是能用我们的文才和思考贡献出一些别样的声音?我相信大家会有最好的答案,也会给其他更多更好的问题以最佳的回应。因为我相信杭外人的智慧,相信青春的热情,相信合作的力量,相信文学的真诚,所以我对一个更好的西溪水,无条件地笃定和信赖。

   在我写完前三段的时候一度非常懊恼,大概觉得这不像寄语,倒是像自白。但我后来想想,其实要说的无非就是我所感受到这些,而我所感受所经历的,这些已逝而不灭的记忆,却正是我最珍视,也最希望大家能收获的。大家都读过《小王子》的故事,狐狸对小王子说:你驯养我吧。这样你就不是千千万万个小男孩中的一个,我也不是千千万万只小狐狸中的一只。原来我对麦子无动于衷,但因为你金黄色的头发,麦田就会使我想起你,我甚至会爱上那风吹麦浪的声音。当我在雨天走下楼梯的拐角,走过教学楼的长廊,我就想起那多个与西溪水有关的阴雨天,这些雨天就与千千万万个雨天都不同;阅读的记忆,写作的记忆,它们也抽离出来,使我分辨出所有相似的、重复的日夜里曾有过的非凡的悸动。我很高兴被西溪水“驯养”,被文学“驯养”,我希望大家也能找到这珍贵的,分割寻常与梦的钥匙。

   最后祝大家一切顺利。我们永远在你们身后,共同守候西溪水的成长。

(语文组 综合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