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种,耕耘,收获,成长——记高中学农实践活动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72037 发布时间:2017-11-13 09:08:56
11月的秋风依旧清冷萧瑟,校园里泛黄的樟树叶亦随着凉风的吹拂打着旋儿纷纷下落,伴着满地的尘埃,卷起清秋散落的花叶。学考过后的沉闷阴郁确乎随着这满地的枯叶随风而逝,取而代之的是清晨柔美和煦的日光。
为缓解同学们学考之后的压力,也为了锻炼同学们的劳动能力,11月6日,学校组织高二年级、剑桥高一年级全体同学前往良渚金穗生态农业园开展一天的学农活动。7点,载着满车的欢声笑语,一行人随着带队老师,在大巴的轰鸣声和颠簸中,抵达了目的地。望着广阔无边的农地,夹杂着家畜嘈杂的叫声,同学们挽起了裤脚,领了农具,兴致勃勃地下了地。
一双双未曾体验过农事的稚嫩的手,戴着沾满泥土的手套,握着粗糙的锄柄,每个人,都佝偻着背,穿着统一的校服,离开校园的忙碌喧闹,在鸟鸣声中埋头进行着自己的任务:或一个人扛着锄头在寂静的田里默默刨着,咬牙将躲藏于泥地之间的杂草连根拔起,踉踉跄跄地捡起扔在不远的箩筐;或三五成群,蹲在泥地中叽叽喳喳地谈天说地,沾满泥的双手仍旧不停地拔着杂草,随后又聚拢在一起,齐心协力将那顽固的草根挖出,随后起伏着呼气,用那被泥土沾染得乌黑的双手抹一把脸上的汗滴;或顶着一头和煦的阳光,在相互缠绕着的长瓜藤蔓中找寻着果实,透着光和影,透着叶片之间稀稀落落的缝隙,一张张疲惫却又坚毅的脸映衬着和煦的阳光,那一双双执着而又好奇的双眼,在高高竖起的廊架之间闪着星星点点的光。
沐浴着秋日那带着丝丝凉意的微风,空气中夹杂着农田特有的草木与泥土混合的清香,低处的田垄上,忽地源源不断冒出滚滚的热浪,随即几缕袅袅的炊烟从立着的灶台中缥缈地升起。炊事班的同学紧锣密鼓地安排人手,分配任务,老师们也跃跃欲试。几位掌勺的大厨纷纷展现着自己的看家本领,令人垂涎欲滴的红烧肉,香醇可口的冬瓜汤,凡过往之处,无不散发着蔬果鲜肉的浓郁香气。当饥肠辘辘的同学们捧着餐盘,看着盆中为数不多的饭菜,却总也抑制不住腹中的食欲,坐在那田垄上,迎着清风,鸟鸣在耳畔,心满意足地品尝着劳动过后的“山珍海味”。兴许这便是共同劳动的乐趣吧。
对于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我们来说,这是一场磨练,但与同学一起,通过自己的双手获得成果,看着自己采摘的新鲜瓜果被装袋运送,或是看着自己辛劳一上午制成的饭菜被周围的同学赞不绝口,谁又能否认自己心中洋溢出的那份喜悦之情呢?短短的学农,对于我们的磨砺与锻炼远远不够,若能将这磨砺苦干的精神发扬出去,利用在学习生活之中,我们似乎总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一起在冬瓜地里搬运冬瓜

炊事班的同学正在为大家准备午饭

同学们在泥塘中捉鱼

自己搭建灶台制作烤番薯

高二5班班同学制作的锅巴


冬瓜地锄草

炒鸡蛋
在享用了两块红烧肉、一勺韭菜鸡蛋、一勺青菜和一碗汤的午餐后,炊事班的同学马上进入准备晚餐的工作模式,而其他务农组的同学在稍作休息后也开始忙活下午的任务。下午的主要任务是挖番薯和挖藕捉鱼。


番薯地在农场师傅的一年辛苦下,显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一整窝一整窝的番薯隐藏在藤蔓末端的泥土之中,刚上手时同学们都不甚熟悉,一时间农场上方皆是发现大番薯和砍断番薯的惊叫声。但很快大家都找到感觉,小心地锄松土地,小心地用手将番薯周围的土块拨开,小心地摇动番薯直至完全取出。这是一项极需要耐心和毅力的任务,同学们再也顾不上运动裤和鞋子,一个个席地而坐,在午后的阳光下,热血沸腾地与番薯地奋力斗争。一车车番薯带着泥土和同学们的汗水运向仓库,也在炊事班同学的努力之下烹饪成香喷喷的烤番薯。






田间劳作的同学纷纷完成归来。随后又纷纷前往另一个战场——鱼塘和藕池。与鱼的战斗势必是冗长而艰难的。浑水摸鱼的感受,同学们也纷纷感受到。塘中一派热烈气氛,同学们挽起裤腿和袖口,弯腰低头,屏息凝视,全神贯注,为了那晚餐的一道红烧鱼。脚踩泥浆,调皮的鱼偶尔在脚边游过,手扑过去的时候却只有一池泥水,一圈波纹。但没有人放弃,没有人懊恼,反而大家互帮互助,互相鼓励,为每一条鱼的抓获欢呼。呐喊声、哄笑声此起彼伏,忘记了满身疲惫,忘记了满身泥浆,有的只有玩耍的喜悦和丰收的幸福。捕获的鱼成为晚餐中的一部分,红烧鱼、炒鱼片、鱼汤,各种做法应有尽有。等待晚餐的队伍排成了长长的一列,但在劳动一下午后的晚餐时间,等待都是充满喜悦的。田间的食物带着最纯净而原本的味道,牢牢捕获了我们的味蕾。
悠闲的晚餐后,天色渐暗。天边的云彩渲染着红霞的颜色。灯光下,缓缓归矣。一天的疲劳,化作甜美的回忆。
高二3班 杨辰嘉 撰稿
旧历所谓秋,素来是个多愁善感、含义多样的季节,乡愁多发于此,感伤多也发于此。然则也有“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古韵,秋不仅是诗意之季,也是农忙之季,11月6日,学农活动拉开帷幕。


作为剑高一A的一员,本次活动我们上午承包的任务是摘黄瓜并清理瓜藤,为此,上午八点上下同学们便齐聚在了大棚周围,得到老师指示领取劳动必要的手套后就开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工作。我们班共分六组,分别从三条渠道的两端开始收获。小组内的分工大致是一名同学负责摘作物,另两名负责清理架子上的瓜藤,余下的活儿就比较精细了——把架子上的结解开再把竹竿子拆下来打包。我原本早上还惦念着要带把小刀,但由于忙着如何计划摸鱼后的换洗衣服,这事儿是早已被忘到九霄云外了。又囿于厚重的手套的桎梏,解绳子可真称得上是个技术活儿。原本安排得当的分工,劳动了一小时后,不说大家,至少是我们组,早已乱了套,常是哪儿要人去哪儿,谁干得好干啥——也未尝不是见好事。毕竟,计划时常赶不上变化,或许这也是活动能带来的些许教育意义吧。临场出了状况的,非唯分组上的问题,抑有小组人员突然消失的问题——我们组的组长同学在开始劳作后许久便神秘失踪,直到接近尾声时才突然出现通报了问题——被炊事班的朋友抓了壮丁,看来,我们的社会主义建设还是需要很大的机动性的。在没有组长“作威作福”的当子,我也抓紧了“夺权”的步伐——其实是更卖力地干活儿。干农活儿对我来说还是有点难以名状的熟悉感的,我祖上三代务农,祖祖辈辈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祖父现在最大的心愿便是能在老家分到块儿田,每日躬耕垄亩,拿自己悉心耕耘的产物炒炒菜,过过口腹之瘾,踏实。奈何他老人家常年漂泊无定,难以实现本念,更因为入了城市籍,没了指望,只能在耳顺之年唠叨唠叨,抱憾终生了。一抔土,一片地,一颗乡心,所谓民族之本,盖如是吧。
劳作中,不免出现些“农业扬尘”——掀薄膜时带起的土石,诚是搞得大棚内尘土飞杨,令人奇怪地想到了“平沙莽莽黄入天,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的诗词,大家在工作时也可谓是兢兢业业,凡缄默不言,埋头干活儿,为此,我带动大家唱军民大生产的伟愿也没有实现,非常遗憾。
记得小时候看机器猫,有一集印象给我尤其深刻,大致是说胖虎在跟着一位农民伯伯干了一天的活儿后,一改厌恶粗茶淡饭的本性,在一上午的劳作后,各位自然也不免肠饥,至于我,是前胸贴后背了,故若是白米饭,估计也将吃得津津有味。但相信炊事班的同学也不是吃空饷的,至于究竟如何,还得听下回分解。
剑高一A 姚启成
学农早晨
良渚的农田在寒冷的深秋的早晨显得如此平静,冰冷的空气中裹挟着泥土的芬芳吹过了高高的玉米秆,西瓜地,冬瓜田。一年四季中作物在这里播种与收获,而今天剑高1B的同学们将亲自体验在农田里采摘农作物并且自己动手烹饪。
一下车便被久违的新鲜空气所包围,远处的樟树,高远的蓝天,这样自带滤镜的景色是我们平时所向往却不可及的。走到玉米大棚前,与我们一般高的玉米秆簇拥在一起,我们的任务是掰下所有的玉米,拔掉所有的玉米杆。
当早晨的阳光将玉米棚照得金灿灿的时候,同学们已经摘下了满满一袋的玉米,拔掉玉米须,拨开一层层的玉米叶,手上堆满了沉甸甸的玉米,这时候心里油然而生的是最单纯的满足感,最返璞归真的快乐和简单的美好。


拔玉米杆的过程相比摘玉米就困难了好多,深扎在泥土里的玉米杆总是顽固地挺立着。所有的同学被分成两组从大棚的两头开始拔,不到一个小时就在大棚的中央胜利会师。坐在地上,看着堆在一边的玉米杆,看着同伴额头上的汗水,发现原来努力劳动的我们可以这么快乐,劳作完的我们可以这么轻松,似乎在这一个多小时里所有的忧虑都可以忘记,所有的压力都可以暂时放下。
午餐时间坐在田埂上,吹着温暖的风,碳上生火,锅里做饭,我们看着最原始的食材成为了今天的美味,或许是因为自己的劳动成果,所以觉得特别香甜。我们曾经在书中读到过安逸的田园生活,在电影里看到过的在田埂上的自由奔跑都在今天实现了。
剑高一B 薛珂


学农活动有感
行人欲上学农路。破晓雾,清寒去。
辰时伊始,众人含笑如花。是憧憬罢。
九天旭日寸寸亮乾坤,鎏云浮彩点点淌苍旻。
小和山下,缦立远视,临梦如仙。
无悔踏上学农路,良辰美时莫须枉。
巳时已至,举众笑中显惫。是认真劳作于田垄也。
西瓜棚里不见惊蛇游龙,却有蛤蟆拜神所赐。
摘瓜捆竿清地,数田间风流人物,还看C班。
剑高一C 郦倪羽彤
摸鱼记
人者,长手之猿也,鱼者,水间灵物也。若人欲摸鱼于清水中,颠也,待人临之,鱼逸早矣。摸于浑水,然也。盖鱼性愚,埃尘障其目,不知其所向也。故人虽速不及鱼,其头脑之强,心智之坚,可擒鱼于手掌之间也。
丁酉年十一月六日,余前往良渚摸鱼,初生水性,几欲滑倒,后愈战愈勇,先后擒获大小鱼六尾,虾蟹三只,共九只。收获颇丰,足肤伤裂而不知,至舍,四肢疲惫,才觉伤痛缠脚,却陶醉于英勇之中,久久不能回神。


鱼者,鳞之滑也。视其危险,张鳍摆尾向前撺掇,拿其腰尾者,鱼妄逸也。然拿其首者,其虽窜逃,无所用也。故余虽愚,静心捕也,卒有所得焉。
今亲往摸鱼,同行者川昊,墨扬,隶而从者,吴氏小生,曰志峰。其难忘也,卒做此文以记之。
剑高一D 赵正壹





浙公网安备:330106020113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