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浙江评弹团来我校演出

校园新闻 浏览次数:2726 发布时间:2017-10-26 11:35:27

1019日晚,由省教育厅、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共同主办的“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走进我校。480余名师生欣赏了由浙江评弹团的艺术家们带来的6段精彩曲目,表演涵盖评话和弹词两种形式、单人和双人表演方式以及不同流派或激昂悠扬或细腻婉转的唱腔风格。本次活动不仅营造了浓厚的校园艺术文化氛围,还有助于提高学生们的文化素养。

活动照片:

 

 

 

 

 

 

 

 

 

学生观后感想:

苏州评弹,艺术瑰宝——观浙江评弹团艺术家演出有感

1019日,我们有幸前往报告厅观看浙江评弹团艺术家们的精彩演出。一走进报告厅,运动会带来的劳累立刻烟消云散,随之感到一阵轻松。舞台早已布置完毕,中央的两把高脚凳更是让我们好奇又期待。就座后,头顶的灯突然灭了,原本嘈杂的环境也安静了下来,大家的目光都齐刷刷地投向舞台。一位艺术家上场了,他首先给我们介绍了苏州评弹的由来和传承,让我们初步了解到苏州评弹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传统古老的曲艺。所谓评弹,就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一般由两人说唱,上手持三弦,下手抱琵琶,自弹自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演唱均为苏州话,抑扬顿挫,缓慢委婉。

简单讲解后,演出正式开始了。开场曲《苏州好风光》主要讲述了苏州一月到十二月的美景和花,柔缓动听。我和其他同学一样,虽听不懂内容,却能感受到浓厚的传统文化历史气息。一曲终,全场响起热烈的掌声。接着,艺术家们又为我们演唱了《庵堂认母》和《青春之歌》选段《决裂》,中间还穿插了口技表演,让我们听了拍手叫好。第四个节目是《枫桥夜泊》,在听天书似的听了三首曲调后,终于有一首能听得懂歌词了,大家都非常高兴。一遍听完,掌声如雷。在大家的热情感染下,艺术家又为我们唱了一遍,第二遍是用“蒋调”唱的,还给我们讲解了演唱中的平仄和重音,让大家增长了不少知识。之后,是节选自著名小说《红楼梦》的《宝玉夜探》。和前面由一男一女搭配不同,这曲是由两位女艺术家表演的。演唱完后,一位艺术家还教我们说苏州话,和大家互动满满。最后,艺术家以毛主席的一首诗结束了这场演出。

这是我第一次听说苏州评弹,也是我第一次观看苏州评弹的演出。虽然因不懂苏州话而听不懂内容,但是优美的曲调仍余音绕梁。艺术家们对待每一场表演都全身心投入,尽力通过表演使我们对苏州评弹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认识。他们的表演和态度深深感动了我。通过查资料,我知道了苏州评弹这一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已面临危机,急需保护。而评弹团的艺术家们的演出,正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遗产,让人们了解并喜爱评弹,把这项即将流失的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想到这里,我不禁汗颜,为那天晚上听不懂而开小差感到愧疚。艺术家们的传承精神应该受到尊重,更应该被我们学习。因为,每一位中华儿女都有义务传承和保护国家的传统文化。

耳边仿佛又荡起悦耳的评弹声,一种责任感慢慢涌上心头 

初一(1)班:李童

优雅的苏州艺术

1019,夜晚的宁静仿佛和白天的热闹成了鲜明的对比。杭外学子褪去赛场上飞扬的激情,正静静地坐着,欣赏苏州评弹。

同学们带着疑问,知道了什么是“苏州评弹”。原来,“苏州评弹”是指一些江南传统曲目,起源于苏州,有400多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演出开始,浙江评弹团的艺术家先为我们带来一首《苏州好风光》。一开口,便是不得了,那声音是如此细腻,如此柔和,与琵琶、三弦的音韵融为一体,让我们陶醉其中。接下来,艺术家们又为我们带来了《庵堂认母》(选段)、《青春之歌》(选段)、《枫桥夜泊》……每首曲子各有千秋,各有各的特色。多种腔调让同学们如痴如醉,也让我们通过苏州评弹听说了许多典范故事。当然,艺术家们也教了我们许多苏州话,惹得我们捧腹大笑,学不亦乐乎!

                                           初一2班:陆敏

领略传统艺术的魅力——观“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有感

评弹是一门古老、优美的传统说唱艺术,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它始于明朝末年,已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中。它起源于苏州,是用苏州话说唱的,在江南流传较广。评弹是评话和弹词的总称,表演者一般两人说唱,一人持三弦,一人抱琵琶,自弹自唱。

1019浙江评弹团的艺术家们为我们带来了一场艺术盛宴。

首先是一首《苏州好风光》,那婉转柔美的旋律和表演者那细腻嘹亮的歌喉获得了台下的阵阵掌声。

接下来一段传统评弹《庵堂认母》,仿佛把我们拉回了旧中国时代,领略了一番纯正的传统中国江南的艺术魅力。再是一段现代作品《青春之歌》选段的演绎,传统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的表现形式让同学们都倍感新奇。

给同学们留下的印象最深刻的节目,就是《枫桥夜泊》了吧。枫桥夜泊这首诗,想必人人都会背。可是,在评弹艺术家们的手中,这首诗却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艺术感受。

一位身着藏青色布袍的艺术家走到台前,先给我们讲了古诗中的平仄声的规律与断句,然后告诉我们评弹重要的是“调”,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调”。接着,他拉起三弦,先用柔和、流畅的“马调”唱了一遍《枫桥夜泊》,又用相比而言大气、奔放的“蒋调”唱了一遍。同样一首诗,却演绎出了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效果。

同学们都不曾想到一首普普通通的诗还能演绎出这么多新花样来,都不禁拍手叫好。

接下来还有几位艺术家们为我们带来了经典的《红楼梦》中的“宝玉夜探”选段和气宇轩昂的毛泽东的《蝶恋花》,都让同学们回味无穷。

这次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不仅让同学们欣赏到了一种不一样的艺术,更是让同学们了解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领略到了传统说唱艺术的优美与生动。希望评弹这种艺术形式可以一直流传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并欣赏到它!

初一(4)班:邵帅

吴侬软调,余音袅袅

1019日,在经历了白天运动会的激情后,同学们在一号楼6楼报告厅欣赏由浙江评弹团的艺术家们带来的苏州评弹。

两把绣花的古典椅子并排摆放在舞台上,随之走来的是一位白色长衫的老师,他用生动的话语描述了我们平常从不知晓的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表演即将开始,同学们挺直了腰板,一睹艺术家的风采。在大家热烈的鼓掌声中,王梦婷老师分别手抱琵琶与三弦出场。第一篇曲目《苏州好风光》是评弹中常有的开篇,介绍一至十二月的花名,评弹悠扬的声调在乐器的陪奏下如珠玉一般迸溅出来,字字清脆欢快,同学们都沉醉于其中。

紧接着,每一曲目都各有特色,《玉蜻蜓——庵堂认母》为我们展示了明代宰相申时行与母亲的坎坷相认,大家虽然听不太懂方言,但都无不为他们二人的互不相识扼腕叹息,最终的相认叫好;《青春之歌选段》夹杂着普通话,则更易懂,其中的一些噱头更是令大家忍俊不禁,结尾两人的分离被艺术家们演绎得生动传神;在张继的《枫桥夜泊》中,艺术家通过演唱蒋调,马调,一个温婉,一个豪放,展示了不同曲调之间情感的差别;毛泽东的《蝶恋花》更让我们感受到苏州评弹豪气冲天的一面;最后以红楼梦经典片段《宝玉夜探》结尾,宝黛的对话深深印在同学们的脑海中。

大家还学到了几手苏州话,知道了爸爸,妈妈,你,我的读法,同时更是了解了评弹是由评话与弹词构成的,艺术家们幽默的解说使大家看得津津有味。

长达100分钟的表演结束了,但是表演者的神情,动作,声调似乎还在台上演绎着那一篇篇的曲目,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而这样小众的吴侬软语更是打出了一片天地,正中我们的心窝,感受到不一样的经典文化遗产。

初二1 王豫

给你讲一个江南的故事

每个身处江南的人心中总有一幅影影绰绰的画面:那是一条流淌的小河,或是一座横跨的小桥,再是岸旁高低不一的人家。但无论是什么,耳中都总萦绕着男子女子格外柔软的声音,似是在讲着什么美丽的故事。

苏州评弹由此走进我们的心中,与那画面极为相称。它在幻想中是熟悉的,但在现实中却格外陌生。1019日,一号楼6楼报告厅座无虚席。就见黑底红花的布料盖在两把简简单单的高脚椅上,主人未来,却已成为很有味道的意境。

都说苏州话是吴侬软语,柔和儒雅,正如那干干净净的一袭长衫,一件旗袍,即使拥有再艳丽的颜色,再名贵的面料,于口中的故事而言都是多余;正如那仿佛从往昔走来的一把三弦,一把琵琶,修长的手指在空气中随意拨动,独属于民乐的、珠滚玉盘般的声音就流出,依然是非常熟悉的旋律:

故事就要开始了,你在听吗?那些音符好像在这样询问着你,挑逗般的。

一个故事的时间不能很长,尤其对于我们来说,可以仅仅因为在陌生的苏州话中捕捉到了几个熟悉的词汇,就可以高兴得想马上在一曲罢后与他人分享。这些故事也不能说全是真正意义上的故事吧有的脍炙人口,比如选自《红楼梦》的《宝玉夜探》。书中的宝玉是“一盏灯一个人,黑影憧憧更愁闷”,由一位上了老师轻轻唱出,多了些男子的坚强之气,但苏州话的每一个转音起伏之处,都是眼角掩不住的愁闷。没等你准备好,讲故事的人已经先沉浸到了情节之中,苦闷、郁闷、忧愁,只通过语调、手势,甚至眼神就完全表达出来。也许这正是苏州评弹在民间格外受欢迎的原因,因为即使碍于方言的缘故,它与听者的心灵还是隔得那样之近。

还有的就更加人尽皆知了,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以前我去苏州时,对寒山寺最为熟悉,这就要拜张继这首诗所赐了。而评弹源于苏州,大概和这首诗的关系也不是三言两语能道尽的。虽然只有短短四句,但极为讲究。评弹团的老师在表演前,先给我们讲解了诗歌的平仄,和评弹的“马调”与“张调”。一个温柔婉转,另一个阳刚坚定,同样的诗,同样的苏州话,却一个身处北方一个来到南方,有着不同的风情。我想,这就是文化在百年的传承与融汇中最好的见证吧。

一个多小时的慢慢流逝,仿佛与那几个动人的故事身处两个时空。因为我总觉得,这样的经典,理应存在于我们美好的幻想与夜晚香甜的梦中。因为在心中的画面中加上这些评话与弹词,真是再好不过了。

初二(2)班 朱晏

观苏州评弹——高雅艺术进校园

说到艺术,许多人大概会想到泼墨的山水画,古希腊的雕像,或是色块与线条组合成的抽象派艺术,那似乎是个很遥远的词。而当它的前面加上了“高雅”,就越发显得深不可测起来。“高雅艺术”像是天书,凡人只能窥得一个角落,甚至没有得见的机会,而只有那少之又少的行内人和高层人士才能接触。

听到“评弹”这个名字之后,第一瞬是潮涌来的熟悉和狂喜。第一次接触评弹,是在苏州的拙政园里。透过密密匝匝的人群,清亮的琵琶声依旧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伴着和婉的吴侬软语,似乎能驱走人群中难耐的燠热。烦躁不堪的游客到了这院子,也有兴致驻足听完这一曲。后门处棕漆的戏台本不显眼,此刻也成了人海的中心。出拙政园的时候,只记得那么一瞥亭角垂落的紫薇花下,高脚桌边分坐着一男一女。男子清瘦,穿着一袭白色长衫,颇有翩翩佳公子的味道,桌左的女子穿着浅粉色的旗袍。唱到一个关头,女子轻轻抬手,兰花指划一个圈,又平举到胸前,口中的曲调低婉,幽幽地仿佛追忆着什么,唱着那折故事。

评弹是水乡的梦,她变化多端,忽而可以温柔多情如春水,忽而又可以铿锵有力掷地作金石声。她难以捉摸,难以驾驭,但又以她的神秘吸引着听者,让人忍不住想要更进一步掀起她的面纱。这次的《安唐认母》,《枫桥夜泊》,是历史的沉淀与积累,《蝶恋花》,《青春之歌》,是评弹的创新和发展。“高雅艺术进校园”这一活动可说将评弹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不断创新发展的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十分庆幸自己能身处这样注重文化与艺术教育的校园。这次的活动,至于我和一些喜爱评弹的同学,是趁机好好过了一把耳瘾,至于之前未能接触过评弹的同学,也拓宽了眼界,领略到我国一项宝贵文化遗产的风采,拉近了我们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如果以后有机会,也期待我们能见到我国更多的传统艺术走进校园。

初二(3)班:段芝平

《苏州评弹》观后感

在结束了运动会第二天依旧精彩激烈的比赛后,1019日,初一初二及高中部分同学在一号楼6楼报告厅欣赏了——苏州评弹。

说起评弹,我们这代人很是陌生。倘若偶尔到幽静的巷子、弯弯绕绕的河边一览,耳里飘进几丝弹唱的声音,也恐怕不知这是什么,是用什么弹奏的吧。作为第一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文化,苏州评弹有着它独特的魅力,慢而委婉,深深吸引了同学们。在白天烦杂而劳累的生活后,坐下来细细品味这带有苏州老城慢生活的弹唱,岂不是件乐事?

艺术家们将评弹的说表细腻、吴侬软语的娓娓动听表现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开头唱的西湖十二月不同风光,还是各家唱法演绎的枫桥夜泊,又或是近些年青春革命剧中的评弹,都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震撼。枫桥夜泊——一首很普通的诗,藏有意境满满。老先生却能用不同的唱法,使这首诗所想表达的发生如此之大的改变。前一分钟是极其悠缓、夜深人静的湖面,后一分钟到了惆怅满怀、荒凉耸立的寒山寺,这晚,我们也是做了一次时空漫游,在前人写的诗、词中,找寻那时的江南。我要赞美评弹,暗自感激它能传承之今,用弹唱的方式能表现出其余方法表现不出的细腻。即使在语言上无法将台上唱者所吟尽听懂,但从他们投入的表情与通俗却带美感的旋律中,我们能用心感受到他们口中所想传达的,以及内心深处对于艺术的热爱和想传承下去的期望。喧哗一片的掌声是这次活动的结尾,也是对于演员们的努力与坚持的肯定。

“高雅艺术进校园”,感谢杭外能每年组织这样的活动。其实我们或许只能领会艺术的冰山一角,一生中只能看几次话剧,享受几次评弹,但他们所产生的美,所给予我们的非凡感受,是不可言喻的。

初二(3)班:虞佳丽

1019日,同学们欣赏了由浙江评弹的艺术家带来的苏州评弹。只见舞台上摆着一张极具传统特色的木桌,两边各放着两把木椅,一套黑底红花绿叶的桌垫椅垫,都暗示着接下来将会呈现的内容。

一位身穿西服架着一副大框眼镜的艺术家走上了舞台,他用浅显易懂的话给我们解释了评弹和它的一些内容,随着他的每一句话他的每一个转身,他的眼镜都闪出光芒。让我惊叹到的还有他与观众,也就是我们的互动性,他的介绍是伴随着许多问题的,这一切都让我们融入到了高雅艺术当中去。

他结束了演讲,开始了主题,与一位身穿红白竖纹旗袍的美丽小姐姐走上了椅子,男艺术家手持一把三弦,而那位小姐姐则拿着琵琶,评弹的开篇用一曲《江南好风光》,从一月的花讲到六月,那真真是品出了江南之美,让我们初步体会到了评弹高雅之处。

那位艺术家再次登台,接着为我们讲述了评弹的一些历史,并且自然地将下一个节目《庵堂认母》引了出来。

《庵堂认母》由一位身穿玫瑰旗袍和头发已经发白的老师为我们表演。他们弹起伴奏行云流水,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我看的时候一直觉得那位女艺术家的手美得不可方物,细长的手指与琵琶外形的柔美线条完美贴合,所要拨到的所有弦在右手的一缩一放下就全部完成,时间对她多么宽容,左手也在应该按的节奏提前等在上面。这才是说的部分,还有演:女艺术家右手作竖“一”,左手捧着琵琶,还用尼姑似的腔调说话(庵堂的母亲是尼姑),惟妙惟肖将故事的场景演了出来。后面猝不及防的一个大舌音也是惊艳全场,让刚学不到一个月二外的我们难掩内心激动,纷纷与左右的同学讨论。

艺术家们又为我们表演了现代关于革命时期校园红色的评弹,期间时不时的几句普通话让原本听不懂的同学惊喜还有不同流派的张继的《枫桥夜泊》,让我们体会到了不同调的区别。

最后初一同学为艺术家们献花,合影。

初二(4)班:曾李雯

高雅艺术进校园

肩负着祖国未来的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更要传承中华文化,为未来的人们留下宝贵的财富!

1019日,在运动会期间我们有幸观赏了一场苏州评弹的演出,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

在表演期间,艺术家们给我们简单介绍了一些关于苏州评弹的小知识,在这一个多小时中我们了解了很多以前从未知道的东西。苏州评弹有说有唱,大体可分三种演出方式,即一人的单档,两人的双档,三人的三个档。演员均自弹自唱,伴奏乐器为小三弦和琵琶。唱腔音乐为板式变化体,主要曲调为能演唱不同风格内容的〔书调〕,同时也吸收许多曲牌及民歌小调,如〔费伽调〕、〔乱鸡啼〕等。〔书调〕是各种流派唱腔发展的基础,它通过不同艺人演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流派唱腔。苏州评弹大致可分三大流派,即陈(遇乾)调、马(如飞)调、俞(秀山)调。

一滴击穿岁月的水

芊芊素指

轻轻拨动弦上的温柔

缕缕思绪编织出光滑的绸

点点情感酿造成醉人的酒

吴侬软语

汇聚成涓涓细流

千回百转,蔓结肠愁

听到了,听到了

那个鲜活、婉转的声音

从弯弯的石拱桥上走来了

她走得是那样缓慢

让数百年的时光徘徊犹豫

她走得是那样深远

像寒山寺的钟声一样悠长

她走得是那样轻盈

如密林深处飘落的一声鸟鸣

看到了,看到了

那个红颜的女子

正站立在烟雨楼阁中

水为她点染一片情柔

竹为她修得一段奇俊

石为她铸就一方玲珑

茶为她捧来一缕清幽

多情的才子,为她

画魂入诗、入琴,入梦

袅绕的容颜,凄迷的传奇

穿过苏州的古街古巷

恰似一滴水的纤柔

从古朴的瓦当间缓缓滴落

击穿岁月深处郁结的冻层

化作一曲曲评弹清音

叩响一颗颗干涩的心

这是对评弹诗意的评价,时光飞速流逝,在动听的乐曲中不觉到了尾声我们要好好学习,更要传承中华文化,让我们一起好好努力吧!

初二(4)班:张诗琦

(校办 童露 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