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友情链接/LINK

 

儿子上初中后,我才发现,我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把他养成了“满分”小孩……

阅读园地 浏览次数:120 发布时间:2023-12-12 10:16:58

开学第一天,我们几个家长,相约小茶馆闲聊。

大家的孩子都是初一新生,都将在三年后迎来人生的第一场大考。

有位家长满怀焦虑地说:“职高分流都50%了,有一半孩子,上不了高中。”

另一位家长附和道:“是啊,上不了高中,读不了大学,还有什么前途可言?”

大家一致认为,初中三年,学习是头等大事,就算拼了命,也要把孩子养成学霸。

可就在大伙摩拳擦掌之际,一位爸爸却扫兴地说:

“我有个朋友,孩子在北京读国际学校。

按理说,只要拿够学分,保送到国外一点没问题。

可就在初二那年,孩子被查出抑郁症,到现在还休学在家。

看过这样一句戳心窝的话:

“孩子没有分数,过不了今天的升学考试;但若只有分数,却赢不了未来的人生大考。”

身为家长,谁不盼着孩子有个光明的未来。

可一味抓成绩,结果很可能养出了“满分”小孩,却给了他“零分”的人生。

01

分数焦虑,正在把孩子变成考试机器

医生陶勇在《自造》里,提起过这样一件事。

一对父母,为了督促儿子学习,定下了十几条严苛的家规。

“不能有自己的手机,不许结交差生,不许看武侠小说,不能用电脑打游戏……”

更夸张的是,孩子在高三后,连户外运动、体育锻炼的时间,都被剥夺了。

一次,陶勇去他家做客,一进门就感觉不对劲。

他看小伙子好像丢了魂一样,毫无少年应有的朝气。便小声询问,孩子是不是哪里不舒服,建议爸妈让他出去散散心、玩一玩。

谁曾想,家长一听到“玩”,马上紧张地摆摆手说:

“明年高考了,睡觉吃饭都顾不上,不就是为了考个高分嘛。”

最后,陶勇只能无奈地走了。

他在书里感慨道:这代孩子真可怜,看上去衣食无忧,却也都活成了考试机器。

是啊,在考试导向的教育体制中,我们眼里盯着孩子的学习,心里念着孩子的分数。都早已忽略了,孩子也是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

他们需要休息,需要放松,需要从题海里挣脱出来,去晒晒太阳、吹吹风。

如若一味把孩子钉在书桌上,那结果只能是毁其天性,挫其锐气,败其心劲。

我见过考试考了99分的小学生,还被妈妈批评不努力,一边哭一边自责;

我见过班级前三的男孩,被家长要求考不了第一就别回家,最后自暴自弃;

我还见过,再怎么努力也学不好,气得扇自己耳光的小伙子……

从他们身上,你看不到一点孩童应有的快乐,有的只是迷茫、绝望和无能为力。

而父母身上,你也看不到一点放松悠闲,有的只是焦虑、急躁和疲惫不堪。

教育最大的谎言,就是只看重孩子成绩,其他的什么都不在乎。

教育最大的悲哀,就是焦虑的父母,把孩子养成了一台学习机。

02

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分数

豆瓣超话#我的孩子是学渣#中,经常有差生家长吐槽。他们不是自嘲孩子遗传了自己的学渣基因,就是抱怨孩子懒惰拖延,再就是表达对学霸家长的羡慕之情。前几天,一条另类留言,在超话中引发热议。一位爸爸说:我特别后悔把孩子养成一个高分学霸。他像很多家长一样,从孩子上学那天起,就打定了主意,必须让孩子名列前茅。为此,他让妻子辞掉工作,全程陪读,而自己也不惜重金,给孩子报名师辅导班。除了学习,家中大小事务,孩子都不必管;除了分数,孩子的心情状态,也都不重要。最后,孩子成绩是上去了,一路绿灯地考入985名校。但生活能力和行事方式,却远远落在同龄人之后。生了病不照顾自己,出了门看不懂导航,受了委屈只知道朝父母发泄……眼看把儿子养废,这位爸爸才在网上呼吁: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才是最关键的。恰如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所言:“家庭教育是生活教育。生活教育要提高孩子的生活能力,只有生活能力提高了以后,他才能适应社会。”你可以看不懂微积分,但要学会与人相处;可以做不出卷子上的考题,却要看懂生活的逻辑;可以在一次考试中发挥失常,却不能反复错过人生的机遇。比起卷子上的分数,能不能自食其力,对孩子来说,才是最重要的。美国投资学家罗伯特▪清崎,在TED演讲上 ,分享过自己的成长经历。他有个当大学教授的爸爸,从小就嘱咐他,只有尖子生才有未来。但另一位长辈却说,成绩都是次要的,你要学好的,是生存这门功课。当同龄人只知道用分数当敲门砖,清崎却用一次次实践,率先敲开了成功的大门。他小的时候,就学着做家务、观察自然界,稍微大点后,便去公司实习,体验竞争的残酷。演讲过后,有位高中生的妈妈留言说:“盯孩子学习 15年,我才明白,拉开人生差距的,从来不是分数。”那是什么?用哈佛大学李钧雷教授的话说,是一个人真正的学识与能力。而这,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03

聪明的父母,早就不在教育中内卷了

看过一个挺有趣的故事。有个叫吉娅的女孩,是典型的“难拿高分”的孩子。她很听话,上课时,从来不开小差,下课后,也认真完成作业。每当临近考试,她都断绝一切娱乐活动,熬夜复习。可就是这样拼命,从小学到初中,最好的成绩,也没有挤进过班级前10。起初,父母对她的分数也很是焦虑。可当他们意识到,女儿也许不适合应试教育后,就开始多方面挖掘孩子的潜力。带她去户外探险,去森林里观察动植物,或者带她参加社区举办的社会实践。渐渐地,他们发现,女儿很喜欢做生意,尤其是对数字,极其敏感。最后,吉娅虽然没有考上名牌大学,却成了一名很出色的女企业家。教育学者尹建莉说:“我们创造一个孩子,不仅有责任让他长大,而且有责任让他幸福。”聪明的父母,早就不在教育里内卷了。博主@九边 ,就曾分析:眼下的时代,高学历不一定换来好工作。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让孩子有门看家本事,更实用。看到这里,你或许疑惑:不抓学习,难道就放任孩子不管?当然不是。教育咨询师@郑老师,就给出过2点可实操的建议。①向内——找到孩子的天赋所在,激发孩子内驱力。去年世界技能大赛上,江西小伙子李小松,一举拿下了光电技术项目金牌。如果没有这场比赛,他仍是令长辈们头疼的“差生”,被同龄人比下去的笨小孩。但自从父母发现他喜欢“捣鼓电子产品”,并默认他可以组装家中电器后,他便正式进入这个领域。他虽是一名职高生,但因为热爱,愿意主动提升技能,去啃难懂的书。每个孩子都有专属于自己的天赋。只有帮他们找到天赋,才能激发其内驱力,帮他们走上人生该走的那条路。②向外——提供情绪价值,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为什么一开学,家里氛围就变得紧张?因为家长心态变了。你每天为分数焦虑,孩子自然惶惶不安。可人生的大事很多,一次考试,不过是岁月里的一粒沙。比起给孩子施压 ,提供情绪价值,才是父母最该做的事。别把孩子抓得太紧,有时候“松松手”更管用。郑老师说:当我们帮孩子向内找到自己,又给他们营造出轻松的外部环境,孩子一定不会太差。

04

《佐贺的超级阿嫲》中,小主人公昭广,是运动场上的健将。只可惜,书读得不好,文化课成绩一直垫底。一天,他拿着十分惨淡的成绩单回到了家,愧疚地对外婆说:“阿嬷,全是一分、二分,对不起。”可外婆却说:“成绩单上只要不是0就好了。1分2分的,加在一起就有5分啦!”昭广问:“不同科目能加在一起吗?”外婆摸着他的头说:“人生就是算总和啊。”其实,一场考试代表不了远大前程,一行分数也彰显不出生活的深刻。“考试是个点,人生是条线。 没有人因考试赢得所有,也没有人因考试输掉一切。”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别把分数看得太重。要学会张弛有度地学习,恰如其分地生活。毕竟,人生这场历练中,找准赛道,比使蛮劲更重要。与朋友们共勉。

(文章来源: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