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晚,优秀的12岁女儿,剪碎了我所有的衣服……”
阅读园地 浏览次数:498 发布时间:2023-11-06 11:20:31
有句话说:孩子会无条件地爱父母,忠诚于父母,这是他们的天性。
以前看的时候特别感动,现在只想默默补一句:
这样的爱,其实是有期限的。
等孩子到青春期,是否还爱父母,考验的就是父母教育的功底了。
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最近看了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隔帘对话》。
有个叫李晗语的12岁女孩,当被问到:“你爱你的妈妈吗?”
她抿了抿唇,犹疑了:“我爱吧,但其中带着一点恨。”
“如果满分是一百分,你觉得恨占到多少分?”
——“大概恨占百分之十吧。”
另一边听到的妈妈,百感交集,险些流下泪来。
同样为人母,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突然说恨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心里肯定也不好受。
但更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节目组请来了一共10组家庭,分别对父母和孩子访谈和记录。
孩子们无一例外,都是像李晗语这样,正处于青春期,对父母有所怨怼的。
他们觉得,父母们唠叨、严厉、暴躁、控制欲强、管得太多……
而父母们呢,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同样头疼不已。
他们觉得,孩子们叛逆、脾气差、不可理喻、离自己越来越远……
彼此都觉得自己特别委屈,却又都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
大约就像节目中说的那样: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是两个星球的生物;沟通在他们之间,像稀薄的空气。
到底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和交流?
其实不需要很多的技巧,根据孩子的不当表现,找准内在需求,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01
青春期特点:犟
有朋友曾经调侃:
青春期的娃,就是一头倔驴,又倔又轴,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错,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话,李晗语的妈妈听了,估计会举双手认同。
接受采访时,她讲了很多母女间的矛盾,看起来都是小事,却总能惹得彼此大动肝火。
最近比较严重的一次冲突,是母亲自作主张,给李晗语报了一个比赛。
女儿不愿意,上来就放狠话:“打死我,我也不去。”
母亲火儿也上来了,一气之下剪碎了女儿新买的衣服。
而女儿毫不让步,当天晚上以牙还牙,把妈妈的衣服也全剪了。
接受采访时提起这件事,李晗语依然振振有词:“她剪了我的,我也剪了她的”。
李晗语的母亲不明白,明明自己是为她好,为什么女儿会这么犟?
只要女儿对自己说一句:“妈妈,我错了”,这事儿就过去了。
而女儿也不肯低头:“我妈说什么,我就不想顺着她的来。”
母女俩就这样,谁也不肯低头,一直僵持到现在。
从行为上看,李晗语的确挺忤逆偏激的,母亲有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孩子固然有错,但父母跟孩子较劲的后果也只会是两败俱伤。
因为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
他们自尊心强,逞强好胜,极好面子,特别渴望把控自己的人生。
就像李晗语一样,她爱妈妈,但为了守护自己的尊严,她也会像刺猬一样,和妈妈横眉冷对,唇枪舌战。
因为在她看来,我们是平等的,你不可以命令、逼迫我,否则我就要“揭竿而起”。
特别认同《正面管教》里的一句话: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有矛盾时,大人也情绪上头,想方设法逼孩子低头。
真这么做了,父母就会发现:权威也好,武力也罢,抑或是冷暴力,都不能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认错。
这就像弹簧一样,你有用多力,孩子回弹得就有多厉害。
到最后,有些孩子甚至会不分对错,把能量都用来抵抗父母,亲子关系也渐行渐远。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战胜自己的敌人,而是一个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朋友。
很多不涉及原则和底线的事儿,咱们没必要非跟孩子争辩是非对错。
哪怕吵架了,作为情绪更成熟的大人,我们放下身段,主动递个台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毕竟,只有孩子冷静下来,他才能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从错误中学习,变成更好的自己。
02
青春期特点:沉默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比起争吵,父母更害怕面对的,是他们的沉默。
彼此不沟通,你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一切就无从下手。
所以采访不同的孩子时,节目组都问了相似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
“什么时候,你最不想和父母沟通?”
有几个孩子的回答,特别有代表性,相信大家看了也会有所启发。
01.时机
一个叫初瑟的14岁女孩说:“我累死了,回去还要写作业,她(妈妈)还老催我。”
孩子的青春期,一般在10-15岁,都是小学高年级,或者刚刚步入初中,课业压力比较大。
她们放学回家,这就像我们刚下班一样,疲累了一天只想躺平。
节目中另外几个孩子,也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自己认真写作业、打游戏,或者沉浸在一件事里的时候,最不想和父母说话。
还有个叫晓浵的孩子说:伤心的时候,最不希望父母打搅。
父母想和孩子沟通顺畅,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准时机。
找孩子状态好的时候,心态平和、有欲望、自发的想沟通的时候。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巨变。
荷尔蒙的作用,让他们情绪极不稳定,有时候他自己都搞不清自己为什么总是大起大落的,根本没办法分享。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共情,但也需要独立的空间,自己去消化和调整。
借用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来说:
“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如果父母实在不知道什么时机合适,可以遵循一个准则:“不求不应,有求必应。”
02.主导权
一个叫宗嘉仪的13岁女孩的回答是:
“妈妈时不时灌输一些阴暗事例,我还是个孩子,压根不想听。”
很多时候,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不想聊天,而是没法说。
因为大人往往只挑自己感兴趣的说,让他们丧失了沟通的欲望。
还有几个孩子的回答也比较相似,基本都是这种父母单向输出的。
有的孩子抱怨:一聊天,父母就盯着作业和成绩的。
有的孩子则说:“她从来都不问我想要什么,只关注她想给我什么。”
我想起《小孩不笨2》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其实亲子间的沟通,主角应该是孩子。
由孩子来主导话题,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负责聆听、共情和引导就够了。
哪怕由父母开头,也要多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学习之外的朋友、爱好、日常见闻等等。
当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觉得父母是自己人,沟通也就事半功倍。
03
父母的态度
有些孩子保持沉默,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精准预测到了父母的反应。
有个叫洪骜杰的12岁男孩说:自己犯错的时候,最不希望父母在场。
他的妈妈叶玲,平时比较严格,自称虎妈,每次犯错,都会批评或指责他。
次数一多,他就形成了防御机制,一犯错,就先用沉默来应对父母,保护自己。
采访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洪骜杰看起来很乖、很听话。
但是妈妈采访时透露,孩子在学习习惯、还有一些细节上,总是重复性犯错。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被动攻击,用隐晦的方式表达对父母过于强势的不满。
这种青春期“乖”孩子的沉默和“反击”,更像是一种求助信号。
它在提醒父母:不要总是高高再上的指责,好好说话,才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04
青春期特点:
嫌弃你又离不开你
因为青春期孩子的疏远和冷落,吵架时的剑拔弩张,很多父母会自我怀疑:
“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是不是不需要我,也没那么爱我了?”
从孩子的内心出发,他们依然爱我们,也需要我们的爱,甚至比以往更甚。
只不过这一点,不仅是我们,可能孩子自己都没意识到。
就像节目组对孩子们提的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明天以后,再也见不到父母,你想说什么?”
这群十几岁的孩子无一例外,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
妈妈,对不起,是我的错,才会影响妈妈的心情、让她唠叨,妈妈是希望我变得更好。
爸,我爱您。
我爱你,谢谢你对我付出了这么多,谢谢你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不想离开妈妈。
好多孩子甚至话还没说完,想到有这种可能性,就控制不住情绪,哽咽流泪。
我想起之前读《陪孩子走过青春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那些抗拒和挑衅,更多是一种伪装、一种试探,试探自己独立后,父母是否能无条件地爱自己,而不是只爱那个听话优秀的乖宝宝。
只有感觉到被爱、被认可,孩子才会集中精力,探索和发展新的可能。
或许,我们都因为孩子青春期的转变,烦恼、抓狂或痛苦过。但无论如何,都不要忘了对孩子表达爱。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最需要爱,不是吗?
(文章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