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友情链接/LINK

 

“那一晚,优秀的12岁女儿,剪碎了我所有的衣服……”

阅读园地 浏览次数:198 发布时间:2023-11-06 11:20:31

有句话说:孩子会无条件地爱父母,忠诚于父母,这是他们的天性。

以前看的时候特别感动,现在只想默默补一句:

这样的爱,其实是有期限的。

等孩子到青春期,是否还爱父母,考验的就是父母教育的功底了。

有这样的感慨,是因为最近看了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隔帘对话》。

有个叫李晗语的12岁女孩,当被问到:“你爱你的妈妈吗?”

她抿了抿唇,犹疑了:“我爱吧,但其中带着一点恨。”

“如果满分是一百分,你觉得恨占到多少分?”

——“大概恨占百分之十吧。”

另一边听到的妈妈,百感交集,险些流下泪来。

同样为人母,我特别理解她的心情,自己一手养大的孩子,突然说恨自己,哪怕只有一点点,心里肯定也不好受。

但更遗憾的是,这种情况在青春期的孩子身上很常见。

节目组请来了一共10组家庭,分别对父母和孩子访谈和记录。

孩子们无一例外,都是像李晗语这样,正处于青春期,对父母有所怨怼的。

他们觉得,父母们唠叨、严厉、暴躁、控制欲强、管得太多……

而父母们呢,面对青春期的孩子,同样头疼不已。

他们觉得,孩子们叛逆、脾气差、不可理喻、离自己越来越远……

彼此都觉得自己特别委屈,却又都无法理解对方的想法。

大约就像节目中说的那样:

青春期的孩子和父母,是两个星球的生物;沟通在他们之间,像稀薄的空气。

到底怎么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和交流?

其实不需要很多的技巧,根据孩子的不当表现,找准内在需求,对症下药才是关键。

 

01

青春期特点:犟

有朋友曾经调侃:

青春期的娃,就是一头倔驴,又倔又轴,有时候明明知道自己错,就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这话,李晗语的妈妈听了,估计会举双手认同。

接受采访时,她讲了很多母女间的矛盾,看起来都是小事,却总能惹得彼此大动肝火。

最近比较严重的一次冲突,是母亲自作主张,给李晗语报了一个比赛。

女儿不愿意,上来就放狠话:“打死我,我也不去。”

母亲火儿也上来了,一气之下剪碎了女儿新买的衣服。

而女儿毫不让步,当天晚上以牙还牙,把妈妈的衣服也全剪了。

接受采访时提起这件事,李晗语依然振振有词:“她剪了我的,我也剪了她的”。

李晗语的母亲不明白,明明自己是为她好,为什么女儿会这么犟?

只要女儿对自己说一句:“妈妈,我错了”,这事儿就过去了。

而女儿也不肯低头:“我妈说什么,我就不想顺着她的来。”

母女俩就这样,谁也不肯低头,一直僵持到现在。

从行为上看,李晗语的确挺忤逆偏激的,母亲有情绪也是人之常情。

不过孩子固然有错,但父母跟孩子较劲的后果也只会是两败俱伤。

因为青春期,正是自我意识觉醒的时候。

他们自尊心强,逞强好胜,极好面子,特别渴望把控自己的人生。

就像李晗语一样,她爱妈妈,但为了守护自己的尊严,她也会像刺猬一样,和妈妈横眉冷对,唇枪舌战。

因为在她看来,我们是平等的,你不可以命令、逼迫我,否则我就要“揭竿而起”。

特别认同《正面管教》里的一句话:我们要赢得孩子,而不是赢了孩子。

教育孩子,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最怕的就是有矛盾时,大人也情绪上头,想方设法逼孩子低头。

真这么做了,父母就会发现:权威也好,武力也罢,抑或是冷暴力,都不能让一个青春期的孩子认错。

这就像弹簧一样,你有用多力,孩子回弹得就有多厉害。

到最后,有些孩子甚至会不分对错,把能量都用来抵抗父母,亲子关系也渐行渐远。

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战胜自己的敌人,而是一个和自己站在一起的朋友。

很多不涉及原则和底线的事儿,咱们没必要非跟孩子争辩是非对错。

哪怕吵架了,作为情绪更成熟的大人,我们放下身段,主动递个台阶,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毕竟,只有孩子冷静下来,他才能把注意力放在问题本身,从错误中学习,变成更好的自己。

 

02

青春期特点:沉默

和青春期的孩子相处,比起争吵,父母更害怕面对的,是他们的沉默。

彼此不沟通,你不知道孩子心里想什么,一切就无从下手。

所以采访不同的孩子时,节目组都问了相似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

“什么时候,你最不想和父母沟通?”

有几个孩子的回答,特别有代表性,相信大家看了也会有所启发。

01.时机

一个叫初瑟的14岁女孩说:“我累死了,回去还要写作业,她(妈妈)还老催我。”


孩子的青春期,一般在10-15岁,都是小学高年级,或者刚刚步入初中,课业压力比较大。

她们放学回家,这就像我们刚下班一样,疲累了一天只想躺平。

节目中另外几个孩子,也给出了相似的答案:

自己认真写作业、打游戏,或者沉浸在一件事里的时候,最不想和父母说话。

还有个叫晓浵的孩子说:伤心的时候,最不希望父母打搅。

父母想和孩子沟通顺畅,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找准时机。

找孩子状态好的时候,心态平和、有欲望、自发的想沟通的时候。

因为青春期的孩子,生理和心理都在经历巨变。

荷尔蒙的作用,让他们情绪极不稳定,有时候他自己都搞不清自己为什么总是大起大落的,根本没办法分享。

这个时候,他们需要父母的共情,但也需要独立的空间,自己去消化和调整。

借用教育家蒙台梭利的话来说:

“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

如果父母实在不知道什么时机合适,可以遵循一个准则:“不求不应,有求必应。”

02.主导权

一个叫宗嘉仪的13岁女孩的回答是:

“妈妈时不时灌输一些阴暗事例,我还是个孩子,压根不想听。”

很多时候,青春期的孩子并不是不想聊天,而是没法说。

因为大人往往只挑自己感兴趣的说,让他们丧失了沟通的欲望。

还有几个孩子的回答也比较相似,基本都是这种父母单向输出的。

有的孩子抱怨:一聊天,父母就盯着作业和成绩的。

有的孩子则说:“她从来都不问我想要什么,只关注她想给我什么。”

我想起《小孩不笨2》里,有这样一段台词:

“大人经常以为,和我们说很多话,就是沟通了,其实他们都是自己讲,自己爽。”

其实亲子间的沟通,主角应该是孩子。

由孩子来主导话题,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父母负责聆听、共情和引导就够了。

哪怕由父母开头,也要多聊聊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比如学习之外的朋友、爱好、日常见闻等等。

当孩子感受到爱和尊重,觉得父母是自己人,沟通也就事半功倍。

 

03

父母的态度

有些孩子保持沉默,不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精准预测到了父母的反应。

有个叫洪骜杰的12岁男孩说:自己犯错的时候,最不希望父母在场。

他的妈妈叶玲,平时比较严格,自称虎妈,每次犯错,都会批评或指责他。

次数一多,他就形成了防御机制,一犯错,就先用沉默来应对父母,保护自己。

采访中,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洪骜杰看起来很乖、很听话。

但是妈妈采访时透露,孩子在学习习惯、还有一些细节上,总是重复性犯错。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这更像是一种被动攻击,用隐晦的方式表达对父母过于强势的不满。

这种青春期“乖”孩子的沉默和“反击”,更像是一种求助信号。

它在提醒父母:不要总是高高再上的指责,好好说话,才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

04

青春期特点:

嫌弃你又离不开你

因为青春期孩子的疏远和冷落,吵架时的剑拔弩张,很多父母会自我怀疑:

“孩子长大了,翅膀硬了,是不是不需要我,也没那么爱我了?”

从孩子的内心出发,他们依然爱我们,也需要我们的爱,甚至比以往更甚。

只不过这一点,不仅是我们,可能孩子自己都没意识到。

就像节目组对孩子们提的最后一个问题:

“如果明天以后,再也见不到父母,你想说什么?”

这群十几岁的孩子无一例外,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激和爱意。

妈妈,对不起,是我的错,才会影响妈妈的心情、让她唠叨,妈妈是希望我变得更好。

爸,我爱您。

我爱你,谢谢你对我付出了这么多,谢谢你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不想离开妈妈。

好多孩子甚至话还没说完,想到有这种可能性,就控制不住情绪,哽咽流泪。

 

我想起之前读《陪孩子走过青春期》,里面有这样一句话:

“无论青春期的孩子表面上如何高冷,装得多么不需要我们,父母仍然是他们的天,家仍然是他们内心最需要的安全港湾。”

那些抗拒和挑衅,更多是一种伪装、一种试探,试探自己独立后,父母是否能无条件地爱自己,而不是只爱那个听话优秀的乖宝宝。

只有感觉到被爱、被认可,孩子才会集中精力,探索和发展新的可能。

或许,我们都因为孩子青春期的转变,烦恼、抓狂或痛苦过。但无论如何,都不要忘了对孩子表达爱。

孩子最不可爱的时候,才最需要爱,不是吗?

(文章来源:新东方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