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友情链接/LINK

 

退役22年,邓亚萍近况曝光:送儿子去玩电竞,她说“大人都管不住自己,凭什么管孩子”

阅读园地 浏览次数:831 发布时间:2020-10-19 02:06:33

如果乒乓球的世界也有排位,那邓亚萍一定是当之无愧的“荣耀王者”。

16岁第一次参加世锦赛便拿下金牌,是中国第一个拥有4枚奥运金牌的运动员。在邓亚萍的运动生涯里,一共拿下18个世界冠军,连续八年称霸乒坛,是保持“世界第一”时间最久的女子乒乓球运动员。

近几年,我们经常能在综艺节目、体育解说乃至微博热搜上看到邓亚萍,看到她与赛场上截然不同的样子。

很多人也在好奇,当这位“初代大魔王”退役22年之后,为人妻为人母,她的生活和普通人又会有什么不同。

 

01

如果孩子脱离同伴世界,

我觉得这个更糟糕

在旁人看来,世界冠军是邓亚萍身上最大的标签。但对她而言,生活的河流奔涌向前,冠军只是过往的一部分。

她是一名00后孩子的母亲,也是一个时刻关注新事物的普通人。那些普通家长遇到过的困难和烦恼,邓亚萍同样遭遇过,而她也对此有着自己的见解。

当被问到“很多人对孩子玩游戏这件事非常焦虑,你怎么看?”这个冠军妈妈异常淡定。在她看来,孩子如果不玩游戏,就会“和小伙伴没有共同语言”“脱离社会”,这个结果反而更糟糕。

当邓亚萍发现儿子身边的小伙伴,都来找他一起打游戏,甚至是朋友的朋友也“慕名而来”找他打游戏,她第一反应也不是阻止,反而是好奇,“为什么他们都来找你打游戏?”

儿子答,“因为我打得好,能带他们上分。”

邓亚萍的疑问随之而来:“打得好是打得多好?”

母子俩聊下来,邓亚萍才发现,自家儿子打游戏最好的成绩能拿到北京市第八!出于运动员的嗅觉,她果断去了两家电竞俱乐部实地考察,回来后,她把所观所感跟儿子详细聊了出来。

她很淡然,明确地告诉儿子,专业打电竞会很辛苦,比练乒乓球辛苦多了。但如果他想去,邓亚萍说,可以把他送到专业电竞俱乐部里尝试。“没关系,试一试,这事怕什么,人家也很欢迎啊。”

凡事多尝试,但如果是自己选择的,就要坚持到底。其实,邓亚萍对孩子的成长始终是这个态度。

 

02

那个时候就是死磕,

要是打输了就一直练,打到赢为止

说起邓亚萍,就不能不提她当年征战乒坛的往事。在那个年代,邓亚萍有多厉害呢?其他所有乒乓球女运动员,恐怕都会有生不逢时的感叹。

但很少有人记得,邓亚萍在最初,只是一个“被淘汰”的运动员。

和那些顺风顺水、一路开挂的天才型选手不太一样,邓亚萍十岁时,曾经直接被河南省队的教练判定“没有培养价值”,只因“个子太矮”。

当邓爸爸直接把教练的原话告诉女儿之后,年幼的邓亚萍没有认命,她对父亲说:“我还想再试一试。”

如今当她回忆起自己的运动员生涯,依然记得“死磕到底”“一定要赢”的精神。有意思的是,当这样一个秉持“不能输”目标的妈妈,遇到一个“佛系”的儿子时,邓亚萍又会怎样面对呢?

从访谈里可以看得出,她既有“虎妈”的严厉,又有自己独特的从容和智慧。

邓亚萍的儿子也打乒乓球,但他一开始并不在意输赢。在邓亚萍看来,儿子这种“很快能够把自己解脱出来”的心态,其实“也算本事”。

每一代人都不一样了,这一点,邓亚萍认识得比我们更清楚,甚至接受度也更高。但她更希望孩子意识到:如果一个人老是跟自己妥协,这样不大容易成事。

邓亚萍认为,要学会输,才能学会赢。而学会输并不是把失败轻描淡写地划过,相反,琢磨每一次失败,接受失败带来的打击和崩溃,直到下一次赢为止。

邓亚萍说,“最终出来的人一定是死磕的人,是拼搏的人,一定是不会那么容易原谅自己的人,对自己极其要求严格的人。”

在邓亚萍身上,我们会看到,一个站上过世界巅峰的人,真的“拿得起,放得下”。

 

03

如果我们大人都管不住自己,

凭什么管孩子呢?

如果要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邓亚萍,“严格自律”一定位列其中。

而当她成为妈妈之后,自律这种难得的品质也被她贯彻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采访中,她的一句话恐怕是许多父母都没有意识到的:“如果我们大人都管不住自己,凭什么管孩子呢?”

如今,邓亚萍的儿子已经14岁了,在一般人看来,青春期的孩子很难沟通,也会有逆反心理。

但这对邓亚萍来说“不是事儿”,因为“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比较高的,他看得到,他知道我平常是怎么样去生活的”。

当父母这个最好的榜样真正树立起来之后,父母与孩子之间平等、尊重的沟通自然水到渠成。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邓亚萍始终坚持一点:孩子也是人,我们要学会尊重人性。她并没有因为自己是妈妈,就站在高处对孩子管教,而是把孩子作为一个“平等的人”来沟通。

“父母凡事会和孩子商量,征求意见,而一旦做出决定,就由孩子对此负责。”这是邓亚萍沿袭自上一辈的教育方式,如今看来,对她00后的儿子同样适用。

当邓亚萍被问及,作为母亲,最大的“教育秘诀”是什么,她毫不犹豫地说:“我的孩子很信任我,所以不管我是严厉也好,还是对他有所要求,他都知道我是在对他好,基本就不会有逆反心理。”

(文章来源:文汇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