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志诚学习教育家、行致远勇做“弄潮儿”——外文支部十月党会
支部生活 浏览次数:770 发布时间:2023-11-14 16:17:26
10月25日,外文组全体党员在1325进行了十月份的主题党会。本次会议由李旦老师主持。学习的内容为两项《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材料》,《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立名校、 育明师、出名生》。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聚焦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造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持续推动“八八战略”走深走实,始终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
老师们一起学习了习近平在义乌国际商贸城和绍兴诸暨市枫桥镇枫桥考察时的讲话。更深入地了解了总书记对浙江的期待与展望,特别是在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化遗产保护,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发展反映时代要求、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广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持续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推进书香社会建设。运用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窗口加强文化交流传播,不断提升中国文化感染力和中华文明影响力。
从这一话题出发,李旦老师展示了一些照片,如我校外文教师在亚运会的志愿者活动、博物馆志愿者活动等,践行服务社会建设,指导学生讲述中国故事,宣传中国文化,并以项目化形式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及带姐妹学校交流师生团了解中国文化等活动。从我们的身边挖掘老师们正在践行着的文化事业,不愧为弄潮儿的角色。
本次党会的第二个学习主题是教育家精神。李旦老师总结了多年来教育家精神的变化,从一个好老师到楷模再到教育家,对教师角色的理解一直在变化和发展着,但是对于教育的情怀却始终不变。通过分享支部党员同志对教育家的理解和阐述,老师们对教育家的精神也有了更进一步的提升,深刻认识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
正如学习资料中所说的:“教师的初心是教好书、育好人,是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党员的初心是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为党、在党忧党的忠贞之心,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信仰之心,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奉献之心,是敢想、敢做、敢为、敢当的进取之心。”杭外的每一位老师就应该做“身在学校、神在课堂、心在学生”的良师,杭外的老师应该是平凡而不平庸、自信而不自负、认真而不较真、忙碌而不盲目的形象,应该有爱岗敬业、甘为人梯的风范。明师立名校,名校育明师,明师出名生。
也许我们每位老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是一定能够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明师。通过对学生的采访,我们了解到学生眼中的明师首先有扎实的学识,能够为学生答疑解惑,其次是能够为学生指明人生方向,还有就是开明而包容。学生提到了组内很多老师都是他们的明师,让老师们感到欣慰而鼓舞。
正如总书记指出,“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外文组的党员同志们将一如既往地给他人带来幸运、给学校带来荣光,并努力为民族带来希望!
党员感想及学习体会分享:
说到教育家精神,我比较崇拜的教育家是被誉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教师”的李镇西。他一直都在一线,一直都在讲台,一直都在和学生保持零距离。他每天坚持完成好他的“五个‘一’工程”,即“上好一堂语文课,至少找一位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读不少于一万字的书,写一篇教育日记”。他不满足于已取得的成绩,“做最好的教师”是他永远的追求。我觉得他的精神就是永不满足已有成就,不懈地追求“最好”,从而让学生满意。他的座右铭是:用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能做一件事,就去做而且做好,外界条件不允许了,也不在意。他的这种精神状态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郑小英
教育家的内涵有很多,涵盖了一个老师学术、思想、行为等各个方面,并有明显的中国特色,符合社会主义国家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包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并随着社会的进步,有新的内容和要求,总体是能引领学生具有中国心,世界眼,走向更高的层次,为社会发展做贡献。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树立“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和抱负,自信自强、踔厉奋发,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鲁越
习总书记的教育家精神为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努力方向。教师要坚定理想信念,担当起教育强国建设。教师塑造着学生的心灵,授业解惑也是一种情感交流。教师要坚定勤学善思、追求真理、锐意创新的职业追求,保持敬业乐教、关爱学生的职业热忱、甘为人梯、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不局限于做教书匠,应有天下情怀,努力做传道受业解惑的“人师”。
——庄园
习总书记考察浙江重要讲话精神学习材料中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指示给予了教师重要的启示和使命,尤其是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我们应积极努力,将中华文化与英语教学相结合,为学生传递中华文明的精髓。
首先,我们应坚守中华文化立场,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学作品和历史,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其次,我们应积极引导学生关注当代社会的热点问题和文化现象,培养他们在英语学习中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此外,我们也要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运用国内外重要活动和窗口,如亚运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加强中外文化交流传播,提升中国文化的感染力和影响力。
总之,我们应以习总书记的指示为指引,将中华文化与英语教学融合,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国际视野。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当代社会的发展,引导学生思考和创新,为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做出积极贡献。
——金芳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浙江时提出的“在推进共同富裕中先行示范”要求,凸显了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关键地位。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繁荣,更涉及知识、技能和素质的提升。
教育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提供了重要支持。在浙江,教育不仅注重基础普及,还鼓励创新和高质量教育,以提高人们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力。
教育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的传承者。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与实践相结合,这需要教育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浙江的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示范。
教育是改变社会的力量。教育可以培养社会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帮助缩小社会差距,改善社会治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因此,教育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中发挥关键作用。我们应该以浙江的成功经验为榜样,积极参与社会建设,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目标贡献力量。教育是一个国家的未来,我们每个人都应为之努力。
——向俊璋
(外文支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