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坚持理想信念,弘扬雷锋精神——高中文科支部学习活动报道

支部生活 浏览次数:5009 发布时间:2012-05-30 12:30:10

2012525日,高中文科支部党员齐聚3119室,认真学习了校党委关于举行学雷锋活动的有关文件,并就校党委提出的“重温一次雷锋精神、帮扶一位学生、参加一次志愿服务活动、读一本好书、提一条合理化建议”的“五个一”活动号召,展开了热烈深入的讨论。雷锋精神体现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育工作者,更有责任和义务在广大学生中树立理想信念的旗帜,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科党员教师在学生中有很强的影响力,更要发挥文科教师的特长,循循善诱,春风化雨,从而在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成长的关键时期发挥影响,塑造良好的品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面前,树立正气,弘扬正面价值,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空间。

校党委郭兆良书记参加了文科支部的学习活动,在会议中,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在这场伟大变革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他要求全体党员保持清醒的头脑,辩证分析形势,不为某些追求“吸引眼球”的媒体所动,要看到主流仍然是好的。杭外学子将来是中国的精英,更需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无论将来身处何处,都应用各种形式报效祖国。他还以黄岩岛事件为例,深入地阐述了他对中国外交策略的理解和在南海问题上国家综合实力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在引导学生观察诸如此类的重大事件,要看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巨大变化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产生的积极影响。要看到问题,更要看主流。他还对高中文科支部党员发挥人文学科的作用,在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上提出了殷切希望。

文科支部党员们在如何贯彻“五个一”活动上,积极建言献策,并迅速行动起来,本周一全体党员就将有关“五个一”的践行情况做了汇总。而这只是学雷锋活动内容的一部分。高中文科支部将在校党委领导下,继续贯彻党委精神,继续开展“五个一”活动,力争在学雷锋活动中取得丰硕成果。

(高中文科支部供稿 倪江报道)

 

附部分高中文科支部“学雷锋活动”“五个一”有关材料

倪江:

合理化建议——以支部为单位形成志愿者帮扶活动机制,有计划地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参与“立人乡村图书馆”项目。

读一本书:最近得到中国第六届作协副主席、浙江省作协主席黄亚洲的一本小书《抓一把糖给老刘》,因为是签名本,很是珍惜。黄亚洲是一个主旋律作家,曾参与编剧《开天辟地》获得电影金鸡奖,他的长篇小说《日出东方》《雷锋》都非常有名,曾经听他亲自朗诵出自汶川地震现场的诗歌《对不起,张米亚,我们要锯你》,深为黄亚洲老师铁肩担道义的博大的胸怀和对人性的深刻体悟而震撼。在文学普遍收缩到“小我”的天地的当儿,他不讳言自己是“主旋律”作家。《抓一把糖给老刘》是散文集,主要记述了黄亚洲在北京遇到一个上访了47年的退伍老兵老刘的故事。作为全国政协委员,他有太多的理由不去理会流落街头的一个衣衫褴褛的“敏感人物”,但是,是一腔热血和文学情怀使得他“管”上了这事,并与青岛市政府等有关部门商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这本小书让我深为感动的是对陌生人的苦难抱有的怜悯与同情,对社会不公正的义愤,对文学与社会责任、社会担当之间关系的清醒认知,让我看到了文学在扶正祛邪中应该有的道义力量。“抓一把糖”是一个重要的姿态,他清楚知道文学家在当下的力量不比慈善、权力、资本的力量;“给老刘”不是施舍,而是温暖,是人文关怀,彰显一个文学家对养育自己的土地上的人民的天然的血肉联系。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趋向于机械复制、单向度、异化的形态,一个作家采取了对抗的姿态,是我们这个社会的幸事。北岛曾说文学要与社会保持适度的紧张,文学家在道德沦丧、人性泯灭之际,需要举起善良和光明之火,给深陷水火的人民以有力的精神支持。黄亚洲一生写雷锋,宣传雷锋,他自己也做雷锋,你可以不认同他的文学主张,却无法拒绝认同这个人的人格。他的一本小书,让我稍稍调适了一下关于文学的定义。

 

沈剑:

《封面中国2》。还原美国《时代》呈现的中国现代史,以出现在《时代》封面的中国政治风云人物为主干,辅之以《时代》刊登的发自驻中国记者的新闻细节,悄无声息地呈现了当年大多数美国人的中国观。《封面中国2》叙述一九四六至一九五二年之间的美国《时代》杂志封面上的中国人物,其中包括陈立夫、蒋介石、毛泽东、吴国桢等。短短六年,从战后国共谈判,到内战爆发;从国民党失败到共产党胜利;从联合国大会外交风云,到朝鲜战争战火再起、中美交战……这六年,堪为二十世纪中国一个最令人眼花缭乱、也最惊心动魄的历史阶段。作者以几位历史风云人物为轴,借《时代》报道的细节,还原出一个又一个当年画面。读下来,有思考,有怀旧,也有深长的叹息。这是一个美国刊物与中国二十世纪历史之间的故事。但在更大程度上,它也是中国历史自身的故事,一个如何被外面的世界关注和描述的故事,一个别人的描述如何补充着历史细节的故事。

 

淑敏:

《爱的教育》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作品,夏丏尊先生在翻译《爱的教育》时说过这样一段话: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确实在我们的教育中,如果缺乏爱,结果是不可想象的。那如何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有充满爱的教育呢,我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关注学生的一些小细节,善于发现问题,并且能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做一些正反面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生硬的一些处理方式,或许有时候,一个问题是否能够被解决不是学生最在意的,而在解决这个事情的过程中,老师的一些语言行为给学生带来了一种伤害却往往会被学生铭记,因此,能够与学生平等的沟通交流也是非常重要的原则。我想或许我们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来教育,但是至少可以把每个学生当作我们生命中很重要的朋友来看待,关心爱护并且能够及时的提醒教育甚至批评,帮助他们成长成熟。

 

周蕾丽:

最近阅读的一本书《中国文化地理概述》。全书阐述了语言、文艺、人才、饮食和建筑五个领域的地理问题,讨论了地理环境和人类文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索中国文化地理有两个深切的感受。一是学习上的攀登感。“也许,生命的存在,只是在于攀登……永无止境的攀登,开一朵鲜红的花,留下一个滴血的足迹。”在时钟滴答声中,阅读行行字迹,有些生涩,但获取许多。二是思想上的纯化感。中华文化,犹如“天空中的氧气,自然界的春雨,不可或缺却视之无形,飘飘洒洒,润物无声。”探索中国文化,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思想上的纯化。最近,美国出现这样的忠告:“假如你现在18岁,而且很聪明,正试图找一个值得自己毕生投入的研究领域,探索能在未来几十年里改变历史的力量,那就进入这样一个领域吧——文化地理学。”这一忠告是在分析区域分异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后形成的。中国文化地理博大精深,阅读此书也是地理工作者的必须。

 

李红干:

读一本好书:《先行者(共和浮云记)》(作者沈力钧、于立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故事拉近了读者与辛亥革命的现场距离,同时对1911-192718年何以成为现代中国开创和奠基的关键性历史时期,作出了自己独到的分析,从而令读者深思。大清帝国何以陨落?貌似强悍的北洋军政府为何最终走向四分五裂?国民政府是如何从兴起走向覆亡的?导致这些政权失败的具体原因各异,但归纳起来均无法绕开两点:错失良机和丧失民心。对历史机遇的敏锐捕捉,对公信民心的悉心呵护(前者意味着创新与行动,后者意味着约束与责任),乃任何一个权力组织基业长青之根本,也当为以史为鉴者所深思和铭记。当以史为鉴者,何许人也?权力拥有者当鉴之;权力爱好者当鉴之;一般社会机构与商业组织的领导者亦当鉴之。权力,对任何一位拥有者或试图拥有者而言,既意味者智慧,也意味着责任。

 

焦晓鹏:

班级管理方面的体会

热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爱是教育的出发点,发展是教育的落脚点。作为班主任,我对班中的学生寄予很高的希望,但是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要胸怀理想同时脚踏实地,一切从实际出发。如当我发现班里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功的欲望并没有足够浓直接导致学习上动力的缺乏时,我没有一味批评他们,而是寻找根源。大部分的原因为三:一是不了解自身的才能,缺乏自信,二是不了解未来,缺乏梦想;三是生活安逸,缺乏奋斗的动力。我对学生进行了针对性教育,最终在班上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另外,现在有部分学生,性格比较倔强,一是好奇心强,而视野阅历有限,对事对物常有偏激看法,二是冥顽不化,明知道自己犯错误,但不愿意改正。两种学生都不能直接批评,对于第一种学生首先肯定他的独特思维,肯于思考,敢于发表的个性,再因势利导;对于第二种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分清利弊,并和家长合作,帮助他树立改正缺点的决心和信心。 

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在学校里,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时间最长,开展的教育活动最多,对学生的影响最大,在学生面前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一本书。因此,为了规范学生的行为,我在教育工作中,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我作为一名班主任,在工作实践中,要求学生做到的,首先带头做到。文明礼仪上,我尊重领导,尊重同事,尊重学生,遵守学校的一切规章制度,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学习上,我要求教育他们谦逊、勤奋、合作,工作之余,我勤于思考、总结、学习,向同事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为人上,我要求学生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学生犯了错误,我并没有一味责罚他,而是反思自己是否在教育上有失误或者是否有更好的方法。这样自己的一言一行已经成了一种无声的教育,同时也赢得了学生的爱戴。

班主任工作累并快乐着。然而,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路漫漫其修远矣,但我必将上下求索。

 

黄琼:

2011年至今,赞助云南腾冲学生杨××,每年负责他的学费和生活费,并定期与其通信进行交流与鼓励。这个活动最初是先生在公司项目中认识这个学生的,觉得应该资助家境困难的他完成高中学习,于是就通过汇款和通信的形式,一直进行到现在。今年,杨同学就要参加高考了。

 

李芳:

读《傻瓜吉姆佩尔》小感

最近又上了辛格的《山羊兹拉特》,再一次阅读了辛格的小说《傻瓜吉姆佩尔》,再一次被作品中爱的力量洗礼。辛格是个犹太裔作家,他主张情感推动小说发展,他认为创作的三个条件其一是必须有激情写好这个故事,而且不写不行,正是在这种强烈的创作欲望的推动下,他写出了一个个富有悲悯情怀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在犹太文学中,傻瓜常常是性情纯真、质朴善良的人,他们善意地理解世界”“宁可做一辈子的傻瓜,也比做一小时的恶人好,正是在这种美好品质的引导下,吉姆佩尔度过了许多艰难时刻,遍阅人生众生相,最终成为智者吉姆佩尔。奥地利作家康得拉·洛伦茨在《文明人类的八大罪孽》这样说道:随着社会网络时代的到来, 现代人正面临着情感的暖死亡嗜新症使人类毫无保留地抛弃一切——不止是物品,而且包括亲情、友情与故土。是的,我真的希望,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未来的时代,多一些像吉姆佩尔一样的善良的傻瓜,少一些冷酷的表情,多一些推己及人的念头,少一些己所不欲强加之人的恶意。因为这个世界原本就像山羊和人一样,我需要你,你也需要我,爱是双向的,敬重友爱才能赢得友爱敬重。那么作为师长,始终爱护每个学生,才可能成为一名心灵富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