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政史地支部学习党的二十大系列讲座之人物篇
支部生活 浏览次数:443 发布时间:2023-03-14 09:26:45
2月22日,政史地支部在1509会议室召开主题党日活动,拉开了学习党的二十大系列讲座活动的序幕。支部书记周蕾丽主持会议,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了概括解读,对全体党员教师提出基本要求,并介绍了本学期支部学习活动的安排。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增强文化自信,……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在全社会弘扬劳动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创造精神、勤俭节约精神,培育时代新风新貌。”
本学期第一讲人物篇,由沈剑同志主讲建筑学家——林徽因。林徽因一生,诗、文、画、戏剧、建筑,件件拿得起放得下。她以贯通中西的文化阅历、文艺复兴式的多种才华、浪漫主义的诗意信仰、甘于清冷的学术操守、超然独立的精神人格以及忧患与共的家国情怀,生动地诠释了“五四”以来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精神样貌和再难复制的生命之美。在动荡的变局中,在东西方文化对峙,传统日渐式微的冲突里,她以羸弱之躯、生花之笔和生命之光,始终坚持在自己一贯的信仰、学养所支撑的地方,用科学家的头脑、诗人的眼睛,还有中国人的心灵,在中国历史的梁架之上,寻找并试图保护过往艺术的精微。
林徽因诞生在杭州陆官巷,在那里度过了孩提时期,她把杭州视为“另一半故乡”。杭州亦以林徽因为骄傲,称她为“杭州女儿”。所以林徽因的人物主题既是继承了政史地支部“人文杭州”系列,也是当今时代背景下爱国敬业奋斗的典型。
沈剑同志从“孜孜建筑志”、“拳拳爱国心”、“旦旦新生情”三条主线讲述了林徽因传奇而灿烂的一生。“敬业”是她的第一个标签:16岁时游历欧洲的见闻使她确立了献身建筑科学的志愿,也因此深深影响到梁思成。东北大学建筑系和清华大学营造系的创建都浸透了他们研究中国建筑、培养优秀人才的志向,加入营造学社后的野外建筑考察厘清了中国建筑的发展脉络,为古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佛光寺东大殿这座唐代木构建筑更是成为梁思成和林徽因田野考察中最辉煌、最鼓舞人心的发现。
“爱国”是她的第二个标签:不愿做日军统治下的顺民,更不愿做沦陷区的亡国奴、汉奸,林徽因一家从北平一迁再迁;面对烽火连天的祖国和日益窘迫的局势,她用文字鼓舞国人,“我们都相信,我们只要都为它忠贞地活着或死去,我们的大国家自会永远地向前迈进,由一个时代到又一个时代。”,也会淡然对儿子说:“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
“新生”是她的第三个标签: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的生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最后几年短短的时光里,她卧病在床的日子有一半,却做出那么多健康人都不易完成的业绩。创办清华建筑系,参与国徽设计,革新景泰蓝工艺,护卫城墙、牌楼……这个林徽因,岂止以美貌与才气征服世人,她的精神、品性愈加值得后人珍惜与传承。面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篇章,我们如果像她那样拥抱生活,活得光辉灿烂,我们的社会必定更富于情趣和朝气。
转眼已三月,春回大地,春暖花开,接下来就是美好的人间四月天,在春光明媚中,让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在60年校庆即将到来之际,为杭外的发展做出贡献。
(政史地支部 周蕾丽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