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记语文支部9月学习会

支部生活 浏览次数:759 发布时间:2020-09-23 03:10:22

916日下午,语文支部全体党员在1509会议室举行了《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学习会。党员同志在前期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经典朗读、主题发言和自由发言等形式一起学习、研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收入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10月18日至2020年1月13日期间的重要著作,共有报告、讲话、谈话、演讲、指示、批示、贺信等92篇,分为19个专题,这些具有原创性、时代性、指导性的重大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理论创新成果。

学习会第一项,由黄琼、杨时雨、黄越欧等三位老师分别朗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经典篇章:《胸怀两个大局,做好自己的事情 》《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她们的朗读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充分体现了对经典篇章的深入理解和由衷赞叹。

学习会第二项,由齐晓华和周华伟老师作主题发言。齐老师给大家带来了题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生动发言。他认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他在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本书时印象最深的一句话。齐老师用他的老师、老同事的感慨“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和家乡小镇生活的变化阐发了我们党和政府有一套好的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出发点是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周华伟同志曾作为援疆干部,前往新疆阿克苏地区辛勤工作。他为大家带来了题为“从援疆经历中感悟总书记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的精彩发言。周老师配合详实的PPT和浙江省第九批援疆干部的工作视频,结合新疆的五种色彩和地理位置,给大家娓娓道来新疆的特殊形势,从教育援疆、旅游援疆、文化润疆等多个角度向我们讲述援疆干部的重要使命,以及在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中历练出来的援疆作风。周老师还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等重要章节和新疆建设的新面貌、新现状,阐述从党中央到基层党组织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方面的坚强决心和务实行动。在聆听了两位党员的精彩发言之后,党员们畅所欲言,积极交流学习心得,学习热情进一步提升。

最后,支部书记李芳同志强调了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重要意义,希望党员同志要全面系统学习这一经典著作,要在学习中多思考、多研究、多领悟,并要联系教育教学实际学习,真正学好用好《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这一经典著作,不负教育使命。

(徐洁 报道)

 

附党员学习感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531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党员干部要“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全面系统学、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这对语文党支部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语文支部的党员都是爱书之人,但若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不能“及时以行”,把所写经典落实到生活之中,党员就会成为有脚书橱,满口“之乎者也”,却脱离实际学无所用,华而不实,甚至犯主观主义的错误。作为支部书记,我始终要求党员走向社会,联系实际,服务社会,把书本知识放到实际中去经受考验。自2017年始,我支部与杭州少儿图书馆合作开展“杭外语文名师公益讲座”,至今已有9位党员开设了9场公益讲座,广受好评,党员同志的理论知识水平也得到了提升。2019年,组织党员走进画外桐坞村,切身感受美丽的新农村,认识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远见卓识。2018年,受教育部选派,我支部周华伟同志作为首批“万名教师支教计划”浙江援疆支教团总领队赴新疆阿克苏地区援疆支教,他把理论知识充分运用到实践中,着力助推阿克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全覆盖和教育质量提升,并把自己的心得体会、收获经验分享给全体党员。坚持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不断学习,这是我们支部积极成长的不二法门。(李芳)

 

所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齐晓华老师分享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让经历改革开放四十年变化的我深有同感。从座机入户到手机随身的通讯设备的更新,从自行车作为家庭奢侈品到购买几辆私家车的交通工具的变化,从等待单位分房到自己购买房产……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内,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消费观念也随着经济发展不断地更新,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也在渐渐缩短……再次证明了良好的治国理念可以带给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安全感。在原来的印象中,新疆是个景色优美特产丰富的旅游胜地,听了华伟的援疆经历,才了解那里艰苦的条件和复杂的环境,明白了援疆干部的艰辛与奉献,理解了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支援边疆和贫困地区的建设,以期长治久安、共同发展的良苦用心和长远发展的治国理念。(王春晓)

 

周华伟老师用文字和图片生动讲述了援疆经历,可以说,从这里看出国家脱贫攻坚的决心是下到实处的。在短短十分钟的宣传片中,我们看到了人力、物力、财力、医疗、教育等对口资源团队先后奔赴新疆的接力工作,看到了浙江作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对新疆的无私支援和热血奉献。这些举措让我们体会到了党领导下共产党员的坚定和团结,看到了脱贫致富不仅仅是一个愿望,也在一步步变为现实。在《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中,列举了党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绩,这里面自然也有浙江军团的功劳。希望新疆、西藏这些幅员辽阔的地区能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变得更为稳定有序,当地百姓更加有幸福感。(沈捷)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多个专题指向“人民”和“民生”。在第四专题中更以“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作为文章标题,而我们党和国家,在各项工作中,特别是近期在脱贫攻坚战中,在抗疫斗争中,也正是这样做的。为了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封城和逆行同在,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国家放弃经济的发展,共产党员的冲锋在前,是为了让更多人民健康安乐。为了让更多人民脱离贫困,幸福生活,又有多少共产党人在最艰苦的地方奋斗奉献。他们用行动舍下“小我”,践行“不负人民”的誓言。书卷中对民生的关注,更是小到一间厕所,一片棚户区,关注到快递小哥的辛苦,学生的视力,还有老人的晚年生活。不禁想起当年的西部之旅,一路上的厕所真是让人一言难尽,或百里不见一个,或让人心生畏惧,几乎是旅途的噩梦。但近几年不论东南西北走过,各处的公共厕所几乎都漂亮洁净,生活设施的改善,折射的是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和生活水平文化素质的提高。各处的城郊乡村,也都越建越美。“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目标正在实现中。(俞立)

 

阅读《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时,我特别留意了跟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篇章,发现书中所讲到的“理论”,在现实中都一一实现了,可观可赏。《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一文中说“既要把农村公路建好,更要管好、保好、运营好”,我家所在的小镇周边,村村通公路,拓宽老路,方便了车辆交会和行人出行。《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说“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但景区、城市要抓,农村也要抓”,我亲眼目睹有工作人员检查,督促拆除露天茅坑,还拆除了堆放生活垃圾的简易棚,政府每家每户发放两个垃圾桶,实行垃圾分类,有专人每天运输垃圾,大大提高了乡村文明程度。《共谋绿色生活,共建美丽家园》一文秉承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呼吁“要追求热爱自然情怀”“要追求科学治理精神”和“追求携手合作应对”,如今大大小小的河流都实行河长制,连我家边上一条一直叫不出名字的小河都有,我也是看到后第一次知道了这条河的名字,也看到了环境治理已经延伸到每个小小的角落。以上都是改善民生的生活例证,也是老百姓最在意最实惠的福利。(徐如明)

 

习总书记在《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中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作为教师,我们“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确,青少年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是一个人成长、做人、成才的关键起点,引导学生逐渐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我们义不容辞。我们只有用心关爱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提高自身修养才能真正“为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语文教材中,很多篇章,或真实生动地展现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或热情讴歌我们民族的精神,或深刻阐述生命意义……我们在具体的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优势,深挖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教育渗透。坚持文道结合,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得到思想品德熏陶。还要重视激发,培养学生真挚的爱国情感,使之成为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动力。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来进行渗透和教育,如组织古典诗歌诵读演绎、《西游记》故事表演,“重走浙东唐诗之路”等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祖国灿烂文化,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黄越欧)

 

周华伟同志援疆经历分享生动鲜活。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举全国之力援助新疆,既是政治使命,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习总书记在《治国理政》第三卷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文中说:“各民族亲如一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定要实现的根本保证。”“把各民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确保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小康和现代化。”这是庄重的政治承诺,也是各族同胞的共同愿景。从华伟同志的分享中,我深切感受到了浙江人民对新疆人民的深情厚谊,以及抓铁有痕的实干精神。浙江团队在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领域给予了新疆阿克苏地区以强有力的支持,阿克苏地区经济底子薄,但是资源丰富,打通“海疆”通道,构筑连心走廊,实现互联互通,浙江团队的辛劳必能联系起各民族的精神纽带,民族大团结的光辉图景,不是幻想出来的,而是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浙江教育团队上千名援疆教师心怀大爱,砥砺前行,恪尽职守,忠于使命,是真正的教育铁军,他们更是在精神上将各族人民团结在一起,不愧“浙江儿女”的光荣称号。(倪江)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习总书记《坚决破除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一文,体现我党审慎推进教育改革的决心。全文共有四要点:第一,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第二,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第三,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第四,扩大教育开放,提升我国教育世界影响力。特别有感触的是第二点和第三点。革除教育之沉疴,得从终端入手。教育评价、人才评价方式的改革是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关键。重视调查研究,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不拘一格降人才,在实践中培养人才、检验人才。如何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提升教育质量?总书记提炼得很精要,要着眼于“教好”、“学好”和“管好”。“教好”的着眼点不仅仅在教师,更涉及教材、教法等系统工程。有品质的教师,无优质的教材,如何教好?有优质的教材,无灵活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方法,如何教好?“教好”、“学好”和“管好”在学校教育中是三驾马车,相互作用,相辅相成。(屠美玲)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的《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中,是对在新时代中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阐释,也是一种时代的精神力和感召力。尤其是在党员会议上听取了周华伟老师用文字和图片生动地描述援疆生活的经历后,更是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这种力量。因为在我们身边,就有这样一群援疆教师和干部,他们克服自身各种困难,为新疆的稳定与发展、为新疆文化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样一种时代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党员教师认真学习的。(江晨曦)

 

扶贫更要扶智。周华伟老师克服个人困难毅然接受组织任务,支援新疆教育,为新疆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党员教师的责任与奉献,令我们敬佩。《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既强调“决战脱贫攻坚”又强调“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百姓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在我国治国理政范围之内,既要扶贫更要扶智。齐老师的摩托车和黑风衣是一个新时代教师积极向上精神的体现——对生活和事业的无限热爱。教师的幸福感定能传递给学生,定能促进祖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黄琼)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3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讲话中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我们语文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强调要了解传统文化,学习经典作品。读好书,让书常读常新;留住优秀经典,让它们在当下重焕光彩。在思考问题和写作创作中培养学生文化意识,讲好中国故事,坚定文化自信。只有深入学习和了解中国的文化,才能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文化传统是一个国家民族得以延续的精神基因和情感皈依,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融入我们内心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新一代的学子,要在学习和传承中,让中国文化焕发出更强大的生命力,让我们中华文化血脉薪火相传,与时俱进。(苏云生)

 

一个好时代,教师这种职业理应受尊重、被羡慕。80年代,是经过十年荒废后的一个特殊时期,人们之于知识和真理渴求是空前的。齐老师非常幸运成为那个年代的年轻教师,无疑是被人羡慕和尊重的。我相信齐老师的自行车、摩托车和风衣,定然是当年松阳城里一道亮丽的风景。一个好教师,总是有自觉的奉献精神。新疆是个好地方,可游,可观,可赏,但之于我们长期生活在东部的人来说,其特殊的地理人文环境,绝对不是宜居的地方。周华伟老师在二娃出生才三个月左右,说服家人,排除种种困难,毅然接受组织任务,一去就是一年半的时间,其精神是令人感佩的。(杨文玫)

 

在阅读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中,我对第十二章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比较有感触。习总书记论述如何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到了很多惠民的小细节,如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推行垃圾分类,关注老年人养老问题等。如要把农村公路建设好,更要管好、护好、运营好,这对于那些令人无法想象的闭塞山区,一条好路具有决定性意义,走出去和迎进来都变得便捷,不仅开拓可见的空间,更多无形的领域会被开发出来。又如对学生近视的关注,指出有关方面要结合深化教育改革,拿出有效的综合防治方案。但是这一方案由哪个部门策划,何时落地,这还是个未知数。另外,治标之外更要治本,要深化教育改革,就要改变当下急功近利的唯分数唯升学论的评价体系,扭转当下的社会导向,不能像有些地方只做表面功夫,要把素质教育的推行落到实处,把立德树人的理念根植入每个教育者心中,带动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真正践行起来,才有可能让孩子们轻负高质地学习生活,或者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在适合的领域找到能够闪光的对应点。总书记关注到了民生问题中的关键点和症结所在,接下来需要我们汇集全民的智慧和力量,去克难攻坚,我们国民才能切切实实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许海萍)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继承了前两卷的内涵与精神,进一步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核并进行延展。当今时代世界格局瞬息万变,又正值世界经受疫情冲击风口浪尖之时,作为一名党员,深入领会,扎实贯彻习总书记的思想和指示意义重大。这本著作选文精粹,涵义隽永,风格鲜明,能够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非常适合党员同志认真研读学习。我们要从其谋篇布局的特点入手,深刻领会其中富有创见性、前瞻性、时代性、指导性的思想观点,感受大国领袖的胸怀、智慧与担当,结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落实到现实生活当中。(杨时雨)

(语文支部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