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学习《平“语”近人》 汲取经典智慧——记语文支部五月主题学习活动

支部生活 浏览次数:879 发布时间:2020-05-26 01:54:31

5月20日,语文支部全体党员在1509会议室举行学习《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心得交流活动,从经典著作中吸收智慧,指导工作实践,党员同志受益匪浅。

三周前,校党委为每位党员订购了四本著作——《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新中国极简史》、《教育中的心理效应》等。为促进党员积极学习,语文支部选定《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以下简称《平“语”近人》)一书,进行支部集体学习和交流。《平“语”近人》原是一档电视节目,以文化的角度,用朴实语言,为全国人民详细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讲话中所用的典故,每一期邀请一位思想解读人、一位经典释义人,共同学习思想,领悟经典。在全体党员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语文支委邀请了倪江、屠美玲、苏云生三位党员作主题发言。

倪江老师主要就《平“语”近人》第八集《腹有诗书气自华》展开交流,他以“用经典铺垫人生之路”为主题介绍了习总书记阅读的四大特点和亮点。第一,习总书记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绝大多数典故取自古典文献中的文学、政治、历史、哲学等经典著作。第二,习总书记对社会主义文化、革命文化作品情有独钟,《鲁迅全集》《老舍全集》《毛泽东诗词》正是其中的代表。第三,习总书记也青睐“专业书”,如《李比希文选》《21世纪资本论》《抗日战争》等,无论是学术还是政治,都需要“术业有专攻”,成为专业领域的行家里手。第四,习总书记也特别关注外国文学、异域思想,他广泛阅读西方文学作品。习总书记积极吸纳先进的文化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既积极向国际宣讲中国故事,也积极参与构建世界文明共同体,堪称典范。

屠美玲老师主要结合《平“语”近人》中的两个用典展开交流。第一个用典是第一集《一枝一叶总关情》中的“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周官辨非·天官》),就是说有利于百姓的事情,再小也要做,危害百姓的事,再小也要除。屠老师从“利”和“厉”出发,深入思考在实践过程中“有利”和“有害”之间的关系,希望管理者面对由不同阶层、不同团体等组成的人民这一整体产生内部矛盾时,可以理性智慧地判断什么才是真正的有利,什么才是真正的有害,并努力做有利的事,努力避免有害的事。第二个典故是第十集中《天下之治在人才》运用的“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韩非子·显学》),意思是说,要做宰相,必须首先从州部这样的基层做起。屠老师非常认同这种培养人才的观念,认为在艰苦的环境中培养人才,可以为人的进步和成长打下扎实的基础,不仅能丰富人生阅历,了解基层社会,倾听百姓心声,更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韧劲和弹性。

苏云生老师主要结合第四集《国之本在家》和第十二集《天下为公行大道》来谈感受。“爱子,教之以义方”(《左传》),“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习总书记借此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苏老师非常认同,她在多年班主任工作中,与各种各样的家庭有过沟通和交流,孩子的特点往往是家庭面貌的折射,有的家庭非常重视教育,好家风代代相传,孩子的学业和品性也受到积极影响。“良好的家风培育人,它培育美好的种子,人从家里边把这颗种子又带到了更广阔的领域,影响到更多的人,从而营造出来一个更和谐、更美好的社会风气”(赵冬梅)。苏老师还认为“天下为公行大道”这一集集中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中关于“天下”的思想精髓,具有“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等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面对如今疫情全球化的情势,没有哪个人或哪个国家是一座孤岛,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中国人民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正确引导下,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

学习《平“语”近人》,感悟传统文化,汲取经典智慧,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提升思想认识,以更好的状态投身于我们共同的教育事业。

(李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