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学习交流,提升育人水平——记理化生支部党员深入探讨导师制工作
支部生活 浏览次数:884 发布时间:2018-05-24 10:21:26
习总书记指出,教师要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的确,教师的使命在于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教书育人二者不可分割,统一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实践过程之中。如何将教书与育人二者有机地结合统一,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礼记》有言:“师者也,教之以事而喻诸德也。”教师不仅要用自己渊博的见识,扎实的专业知识去教好书,同时也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行。陶行知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作为党员教师,尤其应当在教书和育人两个方面提高自我要求,不断学习,发挥更好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对于这一点,杭外理化生支部党员一直在强调、在探索、在实践、在提升。
为了更深入了解导师工作,提高“四导”能力,2018年5月15日下午,理化生支部党员利用德育工作提升培训班培训的机会,在二号楼报告厅聆听了学生处主任朱伟杰老师的《班主任+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与思考》讲座。讲座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班主任+导师制的实施背景、目的和内容,实施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思考。
通过听讲座,大家进一步认识到,无论从心理学基础和德育双主体要求看,还是从生涯规划教育的个体性看,实施导师制是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实施导师制也是健全全员德育机制的需要。从增强德育全员意识,明确教师的德育任务,提高全员德育的整体水平,导师制的实施使全员德育从讲得多变做得多,使每位教师导之有名份、有责任、有规则、有效果。大家还认识到,导师制是教师发展的需要。教育与教学相长的需要。好的教师必须要了解学生,做导师有利更深入对学生的了解,包括了解其学情、个性特点、心理状况、所思所想等,有利指导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更好结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才能成为受学生喜欢和尊重的教师。朱老师建议,教师可以把导师工作作为教育科研的重要内容,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和德育理论水平。
实行导师制度以来,导师们认真做好四个“导”:即思想和行为习惯引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生涯和生活指导。四个“导”通过五个“一”进行落实:平均每周不少于1次见面、谈话;每学期不少于1节人生导航课;一学年组织1个专题活动;每学期约谈、联系家长不少于1次;1学年完成1次平台工作记录。
导师制度得以扎实有效地推进,学校做了大量工作,也得到了老师们的大力支持。在每一届学生实施导师制度之初,学校要对该年级老师进行动员、培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实施导师制度的过程中,学校有研判、有部署,旨在发现问题、明确任务;有考核、有反馈,及时了解不足,有针对性地加以提高;学年结束有评优有推广,希望能树立榜样,便于导师们进行经验交流、共同提高。
导师制实施以来,深受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对于如何继续将导师制更深入、有效地推进,朱伟杰老师结合目前导师制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对策思考。通过这次学习支部党员们收获颇多,大家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导师的工作将在学校育人工作中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
刘凌 撰稿
附:部分党员感想
听了朱伟杰主任题为《班主任+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与思考》的讲座,让我对党员教师如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了新的认识,简单归纳如下。
第一,无论做什么事,责任心很重要。这让我想起一句名言: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并不是说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不难,但是用心去做了一定会有收获,可能是知识上的收获,可能自信心上的收获,也有能力上的锻炼。
第二,其实我很愿意去帮助和服务学生,只是性格上比较被动,主动性差。通过今天讲座让我更加认识到交流沟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有多交流才能更好地相互认识,通过多次多方面的交流才能全面了解一个人,通过交流可以提高表达能力,通过交流可以从外界获得新发现。话题有很多,除了学科类的,也可以说说思想上,生活上的话题。重要的是主动走出第一步。
——吴良娟
听了学生处朱伟杰老师的专题讲座《班主任+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与思考》,很有启发,也有了新的认识,归纳如下:
1. 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的同时,还应兼顾他们在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问题。“全员育人”的含义,一是育人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层面的学生都能感受到导师的亲切关怀和同伴的友情帮助,让每一位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景、情感交流、合作互助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健康成长;二是每位导师都要对所指导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负责、全程负责,为学生创造一个有利于成长的最佳人文环境。
2. “导师育人制”也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必须的教育场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必须是具体的育人工作过程中才能实现。教师的理论学习、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人文知识素养和多元知识结构的完善,教师专业技能与科研能力的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发展及育人艺术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实施“导师育人制”,使教师以责任导师的角色切入学生的生活,让教师在与学生的各种形色的交流中,自觉进行着专业化的发展,面对具体复杂的个性学生的成长需求,教师要加强理论学习,创新教学方法,学会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主动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使自己尽快成为育人专家。
所以,我们要认真落实“导师育人制”,努力实践与反思该项工作,以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陈贵新
听了朱伟杰主任专题讲座《班主任+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与思考》,很有启发,下面谈几点体会:
1. 全员育人导师制有顶层设计和评价机制,方案很完善。
2. 已经进行了多届学生的实践,效果越来越好。
3. 我也已当过一届导师,确实对学生生涯规划、心理疏导和学业指导等方面是有帮助的。
——李方标
听了朱伟杰主任专题讲座《班主任+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与思考》,确实感到:
1. 对导师工作职责范围更加明确,对做好导师工作使学生健康成长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2. 从数据分析来看,认可度在逐渐提高,效果也是好的。但我们需要不断总结经验,使方案更加完善,使学生真正感到是需要的。
——杨敏
听了朱伟杰老师关于《班主任+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我进一步认识到了导师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对自身的导师工作有了进一步的反思和梳理,感觉自己做得还很不够,虽然跨年级担任导师面临很多限制和困惑,比如与学生和家长的交集比较少,缺乏与学生多方位了解的机会等,但同时也是一种挑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优秀的导师请教和学习,尽自己所能帮助学生,助力成长!
——许燕
在德育工作提升班学习中,朱伟杰老师做了《班主任+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与思考》报告,给予了我们很多启发,对此工作也有了更多新的认识:“德育导师制”是以“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首先是德育工者”的理念,它将学校的德育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身上。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形成全员育人、全科育人、全程育人的良好育人模式。
朱老师以大量数据调研为依据,论证了导师们的工作深受学生们的肯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生的认同和支持。通过德育导师制工作的实施,老师们帮助学生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成为学生的人生导航、学业保证、行为规范和生活领路人。导师们通过具体化的四个“导”和五个“1”,全面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主动与学生交心交友,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自尊自爱、自信自强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许奕
朱伟杰老师的《班主任+导师制的育人实践与思考》讲座,让我深感导师工作的重要性及学生对导师制度的需求和认可。在以后的导师工作中,我将认真学习各项高考政策、保送政策、三位一体招生及自主招生政策、学校绿色通道政策,并密切关注每位所导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及学习状况。为他们的全面发展竭尽全力!
——刘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