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爱就像麦芽糖——祝贺楼佳钰老师《帽子楼旅行》一书付梓
名师风采 浏览次数:5555 发布时间:2016-09-27 09:31:20
写作学术论文,是中学教师惯常写作方式,涉足文学创作少有其人。楼老师即是这少数之一。
《帽子楼旅行》是楼佳钰老师七年前写给女儿的一本童话。她用童话方式,为女儿打开了一扇别致的奇幻之门,引领女儿去经历奇妙的神秘之旅,体悟思想自由飞翔的快乐,在瑰丽想象之中,发觉非同寻常的智慧磁石。作为母亲,楼老师用轻巧文字,玲珑之心,为孩子们熬制了一锅甜甜的、黏黏的麦芽糖,正如自序所言,“母亲之爱像麦芽糖一样,甜甜的,还有食疗功效”。
书中有楼老师亲手绘制的精美插图,巧妙地点缀着绚丽的童话世界。
《帽子楼旅行》名为写给女儿的童话,但自它出版那一天起,已属于所有爱好文学读者。楼老师选择在女儿进入豆蔻之季,将那雪藏了七年的手稿,整理付梓,既为纪念专属于她们母女的那段温馨岁月,于广大文学爱好者而言更是福音。特此表示,热烈祝贺!
(高中语文组 供稿)
附:
自序
楼佳钰
当一个孩子进入你的生命,无论是不期而至还是如约前来,都会在你手忙脚乱的同时,为你开启一扇门,在你看来明明是一扇侧门,却偏偏成了正门,让你开始一段非亲历便无法体验的奇幻之旅。你的人生从此变得不一样。
你在柴米油盐中经烟熏火燎、油浸盐渍变得日益干硬粗粝的心,又渐渐恢复柔软新鲜。不管喂养肉体之路多么辛劳,物质这一怪兽制造了多大的混乱,你只要想起那个小小的孩子,他或她——即便淘气起来让你无比伤神——心里就会有一朵棉花糖一样的云膨胀起来,升起来,直到那甜味儿让你总是下垂的嘴角上扬。也许你曾经讨厌那些未开化的小野蛮人儿,但是因为那个小小的他或她,你从此觉得所有的小家伙都那么可爱,那是你向“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境界迈进了一大步呢。
还有一扇地下储物间的小门,被那个小小的孩子刮起的大风给吹开了。清新的空气呼啦啦涌入,那一盏本已暗灭的油灯,竟又扑腾出小火苗,你举着它照亮一处又一处的杂物,每一个物件都在向你诉说陈年往事,尽管隔着厚厚的灰尘,你仍然依稀看到了自己童年的模样和那些深深浅浅的足迹。你曾经也是那样一个小人儿,如何在迷茫与困惑中一步步成为现在的自己?总有一些地方是小火苗照不亮的,它们顽固地蜷缩在记忆的阴影里。其实有许多地方你都看不分明,不过那又有什么关系呢?你有那个小小的孩子,你想要照亮他或她的每一步路,那个孩子就在你的怀里,你可以看得真真切切。
可是,真的能看真切吗?你信心满满地照料着孩子的衣食起居,同时也不忘用美味的故事和童谣来喂养其精神,当然还有乐器啊、画笔啊、象棋啊、表音的异域文字啊,等等等等,凡你能想到的,以为有营养的而自己未曾有过的,你都想把它们磨碎了变成易消化的辅食,并认为一切尽在掌握中。但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你却发现那个小脑袋瓜里的所思所想并不是你所能臆测和强力主导的。秘密花园里精神的潜滋暗长远远超乎你的想象,那些穿过院墙旁逸斜出的枝丫甚至会戳痛你的眼睛,和风暖阳也会突变为暴风骤雨。那个坐在你的膝头,咿咿呀呀吐着音符,眼神透明,轻易就能被你逗乐的小天使去了哪里?小小孩童已经长成了少年,时光啊时光,多么漫长又多么短暂。你曾经是育婴师、守护者、设计师、领跑员,渐渐地你成了陪跑者,甚至只是旁观者。你有惊喜,有忧虑,有困惑,也会有沮丧。那个小小孩童长成的少年啊,在秘密地感知自己变化的同时,也有喜悦,有忧虑,有困惑,还有沮丧。而你通常总能知道。因为妈妈永远是妈妈,爱的联通是天然的,其他角色都是人为附加的。
像所有的妈妈一样,我为自己的孩子买各种幼儿读物,读各种经典童话,享受着所有为人母的幸福与烦恼。忽然有一天孩子问我:“妈妈,我为什么是这个‘我’?这个问题我想好久了!”我一下子愣住了。那个在我心里似乎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原来她心中的“我”早已破土而出了,随之而来的将会是许许多多必然面对的问题,于是我萌生了为她写故事的想法。我想用最“土”的方式,纯手工编织童话,包括手绘铅笔画,用“棉布”的质地与她探讨成长的问题。毕竟,讲故事总是比讲道理有趣且有用。某个有学问的家伙不是说过吗:儿童文学启发性灵、顺应自然,是文学的、审美的而非道德训诫式的。在那顶麦芽糖做的魔术帽里,发生了很多神奇的故事。故事里有孩子探讨认识自己的问题、走出自我中心与人交往的问题、时间与死亡的问题、自我发展与兴趣选择的问题、爱的问题,等等。好吧,看起来令人畏惧,但其实它们一点也不深奥,它们有着孩童的稚趣。故事以小女孩钥钥的视角去看去想,但有时会有一个潜在的母亲想要跳出来驾驭这个视角,要充当一个引领者、教导者的身份,这时故事们就开始抗议了。故事一旦开始,就会以自己的姿态开始生长,它们不喜欢被装在做好的箱子里,它们讥嘲在后面捧着大箱子追得气喘吁吁的母亲,快乐地向前奔跑着,虽然有时它们也会被追赶得踉踉跄跄。想一想那个小小孩是怎么长成少年的吧,是不是也像那些故事的生长一样呢?他或她都有自己的命运轨迹啊。
母亲之爱像麦芽糖一样,甜甜的,还有食疗功效,不过有时大约也黏糊得让孩子们烦恼吧。当然麦芽糖也是可以由柔软变得坚硬而生脆的,可以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状,但是有哪一块麦芽糖是能以自己的意志来塑造光鲜形象的呢?那塑造麦芽糖一双手有着怎样的魔力?又或者那魔力本就来自孩子们内心生长的力量?
继续在炉里添几块炭,让麦芽糖保持软软的暖暖吧。
又想起了纪伯伦的《论孩子》,常读常新:
你们是弓,你们的孩子是从弦上发出的生命的箭矢。
那射者在无穷之间看定了目标,也用神力将你们引满,使他的箭矢迅速而遥远地射了出去。
让你们在射者手中的“弯曲”成为喜乐吧;
因为他爱那飞出的箭,也爱了那静止的弓。
就让这些故事也成为射者手中一小段弧线吧,为了发出生命的箭矢,为了爱。
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