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报:向俊璋老师在 “黑布林英语阅读”全国优课大赛中荣获一等奖
名师风采 浏览次数:274 发布时间:2024-11-13 13:20:39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外语战略研究中心组织的第七届“黑布林英语阅读”全国优课大赛中,我校外文组向俊璋老师表现优异,荣获全国一等奖,浙江省特等奖。
近年来,外文组积极探索新教师的培养路径,完善外文组梯队建设、开设课题等专项活动促进新老师的成长,成效显著。
附:向俊璋老师上课感想
“黑布林英语阅读”系列包含多部难度各异的文学作品,为各学段的学生提供了分级的语言和文学养料。在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和文本存在互动的思维过程并通过书面的文字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意识。这对标了“新课标”里对于语言能力和思维品质的要求。鉴于种种优势,我校初一年级组选择以“黑布林英语阅读”作为学生阅读的材料。诚然,对于阅读能力的培养与考查要贯彻在读前、读中和读后各个阶段。上学期,我带领学生阅读了三本“黑布林英语阅读”初一年段的书,也成功开设了一节以此系列中的《彼得·潘》为基础的整书阅读课,收效不错,故想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如何让学生做到读前和读中勤于思考,读后乐于表达。
一、含英咀华,在读前和读中勤于思考
相信我们都有过微信读书的经历,每逢精彩桥段,几乎每页都有读者结合自身经历的思考或者对书中人物情节的评判。这种凝练后的思维产物使得他们对作品本身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鉴于此,我让学生在阅读“黑布林英语阅读”的过程中采取同样的方法,在完成书上练习的基础上,对于自选桥段用英文在原文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和看法。这种方法让他们的思维具象化,也可以让我看到他们对于作品理解的深度。推行该方法后,大部分学生能够自主设计并运用思维导图从人物、时间、场所等关键视角,摘录与作品主题相关的关键语句,并形成自己的读书感受。在批改后,我发现少部分学生已然能够用独特视角来评判人物了,比如对于《彼得·潘》中温蒂出走,前往永无岛的情节,有同学写下,“Wendy is unfilial and wants to escape her family. It’s natural for people to leave familiar places because of something new”,从这个学生的感受来看,她对于温蒂的形象进行了不一样的解读,并将擅自离家追求新奇体验的行为扩大为人的普遍行为。我想,这位学生应该有过这样的生活经历或思考,所以能够借由文学作品,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这一切都是勤于思考的见证。
二、侃侃而谈,在读后乐于表达
上学期末,本人使用“黑布林英语阅读”中的《彼得·潘》作为教学资料给班级学生上了一堂整书阅读课。选择该书作为教学素材,是因为它文本语言难度适配,情节留给学生的思维空间充足,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它的主题较为多样,且均与初一学生的生活紧密相关。比如到底是拥抱成长还是拒绝长大?到底是回归家庭之爱还是肆意独自冒险?综合权衡下,我以后者作为整书阅读课的切入点,从作品中提炼出“回归家庭生活,拥抱家庭之爱”的主题,希望正向引导学生,使其关爱家人,心系家庭。在开课前,学生已经阅读该书两周,完成了书上的练习并对于自选桥段写下了读书随想。但难点在于,学生对于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不足,对文本主题缺乏审慎思考,缺乏口头表达交流的机会。因此,我整个课的架构大致如下:借助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回顾和梳理故事情节、厘清人物关系,这一部分训练学生获取与梳理、概括与总结的能力。然后,学生结合text evidence(文本依据)阐明人物性格特征,比较温蒂和彼得·潘在离家、永无岛上和离开永无岛三处的思想变化和表现出的性格特征,让学生在自行表达中了解比较人物性格特征和语言特点的方法,与此同时,借此拓宽学生思维空间,为深入探究主题做好准备。最后的产出环节,我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任务,要求学生联系实际迁移创新,分析自己的性格更像谁,如果自己也有一次前往永无岛的经历,自己究竟是会在冒险后回家还是继续无休止的冒险,在口头讨论后需要完成海报。整节课上,学生对于各个部分的话题能够侃侃而谈,既有口头输出,也有书面展示的成果(海报),达到了读后展示课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