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在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全球总决赛中喜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4623 发布时间:2017-05-09 11:37:02
2017年4月19日—4月22日,2017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学科竞赛(United States Academic Decathlon,简称USAD)全球总决赛在美国威斯康辛州麦迪逊会议中心举行,共有来自4个国家80支队伍计800余人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中不乏来自英国、加拿大等地区的强者,而美国的代表团更是通过了每个州只推选一支队伍的残酷考验,对于唯一不以英语为母语的中国代表队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我校参赛队伍由队长黄遂之带领,队员王人杰、俞典典、李乙白、郎天玥、梅芷汀、贺彤、彭歆棋组成,在之前2月的中国赛中成功晋级,此次作为中国代表队之一前往麦迪逊参加了美国决赛。比赛由面试、演讲、笔试、团队赛Super Quiz等项目组成,对学生素质要求高,知识面要求广。最终我校学生取得了7金3银3铜的好成绩。具体成绩如下:
黄遂之:数学金牌、科学银牌、最具价值队员
李乙白:数学金牌、社会科学金牌
贺彤:数学金牌、演讲银牌
梅芷汀:数学金牌、经济铜牌
郎天玥:数学银牌、艺术铜牌
王人杰:数学金牌
彭歆棋:数学金牌
俞典典:数学铜牌
以下为学生感想:
威斯康辛州的首府是麦迪逊,一个节奏极其缓慢的城市,你会看见早晨赶早的人们忽然在路边的长椅上休息,你会看见街角慢慢铺着地铺的上了年纪的阿姨,你会看见星巴克被安放在了安静的转角,一切的安排都是十分惬意的。
恰如这次USAD National Final。这次比赛并不给我以生死相拼的高考的感觉,更多的是温润如水的文化交流。从最开始的注册到面试、演讲、笔试,一环与一环的链接似乎十分紧凑,但是始终不给人以压迫感,而是缓缓的由后向前的推进感。我要感谢我的队友和老师将这氛围维持得很好,虽然在笔试的前一天晚上大家还是不可避免的熬夜复习,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破坏了这座城市的慢节奏。
我想感谢USAD,不仅仅是因为这舒缓的比赛体验,更是文化直接碰撞的机会。我能有机会和加州高中的学生同台竞技,有机会和当过兵的Iowa的小哥聊天,也有机会作为旗手和将近三十个州的美国本土高中生面对面谈天论地,而就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完成了跨越大洋的文化交流。这样的交流是纯粹的学术性,不客套的,是这个一体化的世界真正需要的。
反观这个想法,我又要感谢USAD让我感受到了文化渗透的力量以及对我们可能造成的潜在的危机。我们在学习近千页的教材时似乎并没有十分关注文章的出发点,更多的是像国内应试一般学习具体的字词、内容。也许作者是反华派,也许作者是希特勒的支持者,我们不得而知,我只能感受到文章的思想在不知不觉就已经对我完成了洗脑,这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更是深层次的,这也是因为USAD本身就是一个思维性的比赛,思考的方式也是它评判的标准之一。
在参加完如此盛大的比赛之后竟然有这样的略微压抑的想法也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
再讲讲更加正能量的吧。这次比赛是对自己的一次考验也是对团队的一次考验。虽说中国赛已经将我们这个团队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但是到了一个无所依靠的地方的时候,队友的力量才显得更加强大,老师的帮助也更加温暖。每一次的交流,每一次的分享,每一次的调侃,似乎都将我们的想法更加亲切地交流了一遍,而这样的过程是极为难得的,我十分享受。
思绪还十分的混乱,这些回忆也都成为了碎片在我的记忆中保留着,我不会忘记这段美好的回忆,因为在这样的比赛中收获到的成长和友谊本就是无价的。
感谢USAD。
---- 黄遂之
从在广州参加USAD到在美国的麦迪逊参加总决赛,虽然这两个地方都是一样的寒冷,但是大家努力学习一同奋进的激情是丝毫不减的。
2月到4月之间,发生了很多事,比如学校开学、学考,复习等等,这些事情仿佛都被USAD这个神奇的比赛串在一起。
其中,我们一同经历了很多挫折,在决赛之前,在学校与家长之间周旋,希望能够不参加期中考,从而能够更加专心地复习比赛,在这一点上,学校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和鼓励。我们在最后的颁奖典礼上也一起大笑、击掌、拥抱,为自己和自己的队友们感到骄傲,之前经历的所有一切后悔、彷徨不安,都在热烈的氛围中消失了。
在这个队里,因为有优秀的队友,我时常感觉自己做得不够好,不够努力,但是我从不会因此感到不悦,因为这其实是件愉快的事情,我可以自由地与他们讨论,沟通以寻找改进方法,所有人都会认真地听你说话,和你讨论。在这个队里,我可以感觉到我也是重要的一员。我相信其他队友一定也有这种感觉,因为实际上在这个队伍中所有人都是不可或缺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性鲜明,但是这些鲜明的个性融合在一起却变得浑然一体。虽然在广州赛之后,有两名队员因为有其他事情的冲突而遗憾的不能参加美国的决赛,但是我们在比赛的过程中却还是常常谈起她们,总之她们永远是队伍的一部分。
USAD所让我感受的国际视野,是让我特别珍惜的。来自各个国家,各个种族的青年学生们,都聚在一起,有时可以与别的国家的,与我们的生活经历截然不同的同学们聊聊天,十分有趣。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十分优秀的中国学生,我们也为他们的成绩感到开心。在我为USAD准备的演讲中有提到,只要我们愿意去了解别人,那么因为无知所产生的歧视,恐惧也就会随之消失。在USAD中的体验,也让我对这点的理解更加深刻。
最后,USAD对我而言是一次极有益的挑战。当我们一起在密歇根湖的游船上看着水鸟飞过碧蓝的湖面时,我突然感到,要是生活没有挑战、没有冒险,那是多么的寡味与平淡啊。
----贺彤
千里迢迢奔去大洋彼岸的一个安静但不乏热情的小镇——麦迪逊参与2017年的USAD Nationals的比赛。
队里杭外女生的大众男神是上海一所国际学校队伍的队长,不仅颜值高,而且身上有一股拼劲,他们的队伍很强,在这次比赛中排名第二,但是美国组委会却没有为他们颁奖,反而颁给了比他们分数低的另一所美国本土学校。他非常不甘心于组委对于中国队伍的随意,于是找组委理论,组委给的蹩脚答复却是‘你们中国学生不是在数学上已经得了一大堆奖吗’。他回答说“Because we deserve it!”虽然我们知道这次Nationals比赛不仅有邀请国外队伍来参与比赛的部分,还有美国自己本土大规模USAD比赛的部分【由于美国在National之前,只有州内部各所学校的比赛】,但是他还是非常勇敢地站出来,指出组委的不公平。我们提倡要宽容,但是宽容绝不是软弱的代名词,而是需要我们真正地勇敢进取。
最终USAD National当之无愧的冠军就是California州的Granada Hills Charter High School。他们每门的成绩近乎是满分。而据说,他们成功的原因是他们真正把USAD这样的学科素养和学习方式融入了他们日常的学习中去。在Chicago Art Institute时,经常看到有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到艺术馆里欣赏作品。一群大学生被分成两人小组,在一幅选定作品前,端详着、描述着、争辩着。小学生拿着自己的小本子,记录着初见一件作品时的触动,有时还有模有样地临摹着。美国很多所学校把学习素养真正融入进了孩子们的生活中,培养他们一种自然的心静和钻研的精神。相比大多中国学生的做法,可能是重点词划得满书都是,混乱与浮躁。总而言之,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总是必要的。而这样的方法总需要注意一种热情和质量的结合。
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这是我在备赛过程中最直接的感悟。从各种熬夜,早起看书到最后只睡一个半小时,最后真的有种飘飘欲仙之感。发现自己的体力很难再跟上这几本厚厚的大书了。
---- 郎天玥
四月十九日上飞机之前,我和队友调侃:“光脚的不怕穿鞋的。”
事实的确如此,作为第一次参加美国十项全能学科竞赛的我们没有任何来自之前的成绩压力。能进入决赛从一定程度上已经说明我们队伍之间的交流协作,个人能力都是领先的。对于我来说,能参加决赛就已圆梦。
出发前虽知身负重任,但很难在队中任何一个人脸上找到任何负面情绪。“赛出水平,赛出风格”这句话虽然俗套,但却是我们每一个人的愿望。虽自嘲为“旅游队”,但没有一个人希望真是只是来旅游的。
和中国赛不同的是,决赛我们每个人需要转变备赛策略——从十门学科全抓到专攻一两科。这种看似有些古怪的转变实际上是由于我们的目标从中国赛时保证个人总分质量以求出线,到美国决赛的力争各项学科的奖牌。
比赛正式开始之前觉得时间很漫长,每一秒钟都是煎熬。这种煎熬来源于索要掌握知识量的庞大,庞大到你觉得自己上一秒记住了而下一秒瞬间在脑海中消失得无影无踪。而决赛的时间却又如同风一般溜走,快到你觉得一切都是一场质量很高的梦。但那种超越感官的喜悦,如同窒息后绝处逢生的休憩,提醒你所有都切切实实地发生了。恍若隔世的同时,不由地喜形于色。
前面提到对我而言,踏入威斯康辛的决赛殿堂就已经圆梦。但遗憾还是有的,唯一的遗憾是考试前一天晚上熬夜复习了一晚上数学,希冀着第二天可以摘下数学的金牌,而第二天的数学考试难度却不大,拿数学金牌犹如探囊取物。若是我将前一晚的时间分给其他学科一些时间,这些项目的奖牌鹿死谁手仍未可知。
比赛结束了,生活还是得继续。拿到金牌的狂喜随着时间冲淡,但在比赛期间熬夜奋战的挣扎,答题时做出决断一瞬间的洒脱,和队友互相击掌欢呼的喜悦,怕是会一直留在记忆中。
Life goes on.
---- 王人杰
我觉得USAD是一个非常棒的比赛。它带给我的收获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纯粹的知识储备的扩大。作为有十门课程的比赛,参赛选手可以学到非常多的内容。你可以在海量的信息中遇见你真正喜欢感兴趣的点,而这个点短期内会提供做一个课题研究的项目方向(只要你愿意去做),而长期看甚至可以为你选择大学专业方向提供一些帮助。
二是从整个过程中得到锻炼的能力(这一点更加重要)。它包括自学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这是一个需要团队深度合作的比赛,因此可以超级深刻地感受到“负责”的重要性。你会逐渐感受到,你需要考虑的不只是你一个人,还有你身边的所有人。你会慢慢开始去想,我有没有什么能做的事去帮助身边的队友克服问题or提高正确率。这种心态其实非常重要。
三就是交朋友了。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基本上每个活动的感言都会写到这一点。但在我看来USAD还是有特别之处的。USAD这个比赛其实对很多选手来说是带有情怀的(尤其是美国本土选手)。似乎参加过这个比赛就是在一个很近的圈子里的,大家就和刚认识的老朋友一样,会很愿意帮助彼此。就我个人经历,一些别的活动好像就不是这样子了。很多人随着闭幕式的结束便沉入好友列表,只剩下一个备注、一个代号,会再次点开的寥寥无几。就算真的怀念起来,开始重新聊天,也多是陌生人一般的硬聊/尬聊。
但是,USAD也有一些怪怪的地方。它的分组赛制决定了这是一个很讲欧气的比赛。被分在哪一个组很大的决定了你最后的成绩。不过,就像一个超厉害的decathlete Koki Ajiri说的那样子,USAD的比赛得不得奖无所谓,感悟和总结才是最重要的!USAD能带给你那么多东西,总体还是超级超级值得去的!
----李乙白
“十项全能”,一个让人心生钦佩的词语。我也怀着对这一词的向往,依次体验了报名时的雄心勃勃,参赛前的彻夜复习,发表结果时的紧张、激动、起起落落。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带给我的,绝不只是一个竞赛的平台,更是一次难忘的经历。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是我参赛的最大感触。若是没有这最初9人的小小团队,我大概无法跨越所有的障碍。
首先是那厚厚的一大叠教材,光是堆起来就占据了半张桌子。我们自知短时间内读不完全英文的大段文字,便采取了分工合作的方式,每个人负责擅长领域的翻译和整理。整整一个寒假,我们沉浸在二战时期的种种问题中,从文学、艺术、经济、社科、科学、音乐等方面审视那段历史。在精读一两个科目的同时,我们不仅提高了学科知识,巩固了英语水平,更产生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次是演讲和面试的练习。中国赛的前一晚,全队人聚集在一间房内,互相模拟演讲和面试,互相提出建议,对彼此都很有帮助。
最重要的莫过于旅行路上、参赛途中队员们的相互扶持与帮助。乘坐13小时的飞机抵达遥远的美国、入住、吃饭,大家在一起就是最让人安心的。客观测试前一晚必然是彻夜不眠,大家三三两两地聚集起来,互相说着笑话,互相鼓励对方不要睡着,互相讨论问题。正是这样的经历,让我们之间的羁绊不断加深,大家都从一开始点头微笑的“认识的人”变成了好朋友。
最终,所有人都取得了奖牌,所有人都得到了令自己满意的成绩。胸前的奖牌叮叮当当地响着,我们踏出了会场,踏上了旅行,开启了新的征程。
----梅芷汀
作为一条仍然在划水的咸鱼,单说考试,恐怕能想起的就只有令人昏昏欲睡一口气连考六门的OB。然而对我来说,这次比赛除了了解许多二战知识,更重要的主要有三点。
首先是老生常谈的teamwork。无论是备赛还是比赛期间,队友之间的分工合作和帮助鼓励都是能够一直坚持下来的原因。
其次是对这个比赛独特的看待问题的视角。既然说起来有十门学科,那无疑就是从多个方面切入来讨论主题,而事实上很多学科的一些东西是相通的,所以学起来会更加熟练有趣。总之这样的学习方法真的非常inspiring。
最后就是与其他优秀decathletes同台竞争的机会。由于参赛四国除了中国其他都是以英语为母语的,所以在演讲和面试方面我们有很大劣势,正好可以趁此机会学习native speakers的优点。(而且感觉大家都是超级友善的人!)
总之USAD是一个虽然demanding但可以收获颇丰,很值得参加的比赛。
--- 俞典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