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生在2017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学科竞赛中国赛中取得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2178 发布时间:2017-05-09 10:00:41
2017年2月9日—2月12日,2017美国学术十项全能学科竞赛(United States Academic Decathlon,简称USAD)中国赛在广州香格里拉酒店举行,全国共有来自65所学校的125支队伍,1200余人参加了本次比赛,其中包括上外附中、北京101中学、复旦附中、上海中学及其国际部、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等国内名校。我校高一、高二年级共有29名同学组成三支队伍参加了本次比赛。
USAD 是美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学术竞赛,迄今已有48年的历史。比赛包括学科测试、Super Quiz、Assessment Center等项目,内容涵盖艺术、音乐、文学、经济、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面试、演讲、写作等十个学科。比赛着重展示学生个体的知识技能与综合素质,考验参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在此次比赛中,我校获得了最佳组织奖,多名同学荣获个人奖项的金、银、铜牌。其中由王人杰、黄遂之、俞典典、贺彤、李乙白、李商妤、梅芷汀、彭歆棋、李梦天9人组成的团队以及作为个人选手的朗天玥同学最终成功晋级,将在今年4月代表中国赴美参加全球总决赛。
获奖情况如下:
戚可桢:演讲金奖、面试银奖
梅芷汀:写作金奖
李乙白:艺术金奖
陈吉米:科学银奖
邵力扬:数学银奖
谢异呈:经济银奖
计雨环:艺术铜奖、音乐铜奖
李梦天:数学铜奖
黄遂之科学:铜奖
Top 120 Team Memeber Decatheletes:
计雨环:17
王和:32
李乙白:41
李商妤:42
黄遂之:78
谢异呈:97
陈吉米:112
韦家宝:117
以下为参赛同学感言:
这个寒假我有幸作为我校三支队伍的队长之一去广州参加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赛。
在比赛前的三个月内,一开始对USAD全然不知,不知该如何学的我们,在一次次的交流学习中渐渐磨合,也渐渐建立起属于我们的默契。
USAD最大的特点大概就是要啃完七个学科的教材。在平时课业就很繁重的情况下,每个团队成员却仍然坚持每周抽出一个晚自习来学习,让我很感动。而这长时间的学习最终凝聚成四个小时的奋笔疾书,客观学科考试结束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解脱了,不管成绩如何,努力了就是最好的,况且通过对这些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不论是我的英语水平,还是学习能力都得到了锻炼与提升。
我觉得团队合作是这次比赛中最有趣的部分。在Super Quiz的比赛过程中也许会有失误,但队员们互相勉励,互相鼓劲,我们获得的感动、温暖与乐趣大大超过了答错时的懊悔与失望。Group AC是印象最深的环节,一个队伍要在20分钟内完成投石器的制作,并且只有3次测评的机会。最终我们这个团队一起做出了投石器,并取得了2.33米的成绩,也许成绩并不算是很优秀,但是心里满满的都是成就感和一种无法言说的归属感。在后来的review环节中,我们每个人都发表了自己对于这个活动的看法,总结了我们做的好的地方以及尚可改进的不足之处。作为一个团队,每个人要准确找到自己的定位,参与到团队中来,展现自己的优势。团队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一个方案并分工合作,靠的是执行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于我个人而言,在这次比赛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发现了我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方面。而作为队长,我并没有做得很完美,很多地方是我疏忽了,因此我很感谢我们的团队对于我的包容和鼓励。我想这就是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凤凰涅槃般的勇气和精神,直面自己的不足,勇于承认并改正,最终“重生”成为更优秀的人,就如同我们的队名:“Phoenix's Nirvana”。
我的队友们都是很优秀的人,我感恩于USAD让我们遇见,让我能从他们身上学到很多,让我收获了一段无法舍弃的革命友谊。同时USAD也给了我一次机会,去接触来自全国的优秀高中生,去获得那些平时也许得不到的经验。也许结果对于我们来说不符预期,有失利和遗憾,但我们从中得到了很多。
最后祝贺我校晋级美国总决赛的队伍,希望他们能取得好成绩。
(高一6班 翁春雯)
在寒假的最后三天,我们一行29人去往广州参加了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赛。
在我看来,USAD是一项较为传统的比赛,并没有太多复杂的程序,只是按照考试成绩的高低来评奖,而且考试的内容也不外乎那几套教材。因此,如果单从功利的角度看,在这个比赛上刷奖是很容易的,也正是这个原因让我曾一度对它失望,以至于最初几天过得并不十分开心。
但后来,这次比赛中一些与最后评奖无关的项目却给我带来了很大的收获,比如场中的superquiz环节,需要每队三人一同回答,这就让我学到了许多团队之间共同学习、合作的方法,我认为这才是这个比赛真正的精髓。
作为初次参赛,我觉得我们这次已发挥出了自己的全力,希望我们这次的经历能为学校提供经验,使我校以后的成绩有所进步。
(高一5班 陈吉米)
这个寒假对我来说过得挺特殊,不仅是初升高一后二十来天假期学习的紧迫感,更是一次独特的体验。我们一行九个高一学生,组成一个USAD小队,一起度过了近三个月的学习以及寒假里同赴广州的五天。
我在这段短暂的时光里看到了队友的坚持与努力,他们时而幽默的对话背后有着深刻而积极的鼓励,时而忍俊不禁的欢笑里是我们一个团队凝结成的信心与相互支持。在队里最困难的时刻,当大家都感到比赛的压力与困惑之时,他们总能以风趣的语言化解那一丝令人畏惧的压迫感。或许只是一个队友偶尔的一句话,却也能带来莫名的感动。我发现每个人身上都有那么独一无二的闪光点,在我们分别于开学前夕时,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这个集体的难得可贵之处。我们这个唯独全部由高一同学组成的小队,也挑战了自我,实现了我们所寄寓于这次比赛的全部意义。
更令我吃惊的是,为了准备本次USAD,我竟然完成了以往从未完成过的任务,在一个短短的寒假里看完所有的材料,我觉得这是一次含金量相当高的挑战,不仅丰富了我的阅读量,还提高了我的阅读速度。更重要的是,其中的过程教会我以一种全新的角度来看待二战。我不仅需要从社会科学的角度再一次认识这场战争的历史经过,而且需要从其余多学科领域的角度了解二战的方方面面。
这次USAD的学习与探讨给予我的是对二战全新而更加深刻的认识,也给予了我这些如此可爱的队友们。
(高一4班 张旭)
说起来,广州之行也算是这个假期意外的惊喜了,应该说,就算这一次竞赛没有得到任何奖项,也是无憾了。自12月开始,从对这项赛事一无所知,从和自己的队友交流一下都显羞涩,到对赛场规则明细了如指掌,到数不清多少次一同更新提纲到凌晨,备赛过程中的付出和磨合相比之下反而更显弥足珍贵,赛事间隙的鼓励,晚上在房间一同做规划,早餐日常的仓促伴着加油和鼓劲,才是在那个城市最重要的回忆。
过千人同场竞技,参赛者几乎包下了两座五星级酒店,这等大场面也是不可多见的;竞赛的科目与平时所学所识也是无多甚交集,可以说重开了眼界,结识的天南地北的朋友和各路大佬,也是广过模联认识的。
倒不是求一定想要去美国参加决赛,只是说到底去不了还是有些遗憾的,几块个人的奖牌纯属意外之喜,作不得数的,希望还可以有这样的机会,从如此类的活动中学到更多,收获更多。
(高一2班 戚可桢)
本次前往广州参加USAD可以说是欣喜中带着些许遗憾。去的时候,怀着对粤A的憧憬,本着开拓眼界的想法。清晨的杭城飘起了小雪,寒冷和黑暗甚至使我产生了一点怯意。踏上飞机的那一刻,内心一种渴求胜利的想法逐渐占据主动。
下飞机,迎接广州明媚的阳光。在前往酒店的大巴上,盘算着去西关吃美食的自己难掩激动。不得不说,五星的南丰,江景有两颗星。这次广州之行一定程度上让我领会了Team work的真谛。大家从每周二、周四的一起学习到拍摄宣传片甚至是一起玩乐。感谢USAD,让我们聚集在一起,成为朋友,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且不提在第一天早上那睡意朦胧的开幕式,下午的objective exams着实震惊到了我。半小时50道题连考三场,休息一会就又来三场,考完出来只感觉已是废人。但是晚上的Super Quiz又重新点燃了我们渴求胜利的欲望。两次五连对(一次总共10道题),尤其是在满场几乎红旗飘飘的那会儿,我们站起来为自己,为队友,为那面高扬着的96号绿旗鼓掌叫好。
次日早上,怀揣新一日的向往,步入同一个场地,进行Assessment Center。乍一听“投石车”制作,材料也只有气球(自己吹)、橡皮筋和筷子,时间还就只有半小时,只想说:“You can you up!”然而,谁又能想到在二十分钟的制作时间内我们第一个完成了作品。别具一格的四边形底座,夹上一个气球再套上一个四边形底座然后上下连接固定,最后安装上“V”字形的抛投装置。尽管测试时只有二十公分,但是实战结果出人意料。(坦白说,我扔的时候加了一把力,毕竟光靠橡皮筋的弹力着实有点近。)结果的2.33米即是一个对我们的solidarity的肯定,又时给予我们的一大惊喜。我觉得本次Group AC可以说真的印象很深,这种类型的活动让我们学会总结,从此前进行的一系列小工作中汲取经验,当然其中体现出必要的critical thinking:无论成功与否,对于之前的结果进行总结。之后的演讲和面试略显尴尬,临进场前自己还在整理提纲,但是进去以后感受到大赛浓厚的竞技氛围。自己还是有很多方面欠缺的。
又一次夜幕降临,只不过这次是轻松愉悦的Gala Night。开场劲爆的Rock & Roll和改编过的Payphone、Maps等歌曲high翻全场。我校黄遂之和朗天玥同学的T台秀着实展现出HFLSers的大气。没有了比赛紧张的气氛,每个人都玩得很尽兴,数十个摊位摆放这极具自己城市特色的物件,那面液晶屏上不断滚动刷新大家此时此刻的心情。当天既是元宵节也是场内某一位选手的生日,响彻全场的祝福歌声“Happy birthday to you”带给我一种洋溢在心头的温暖。
一转眼已到了归期,闭幕式上首次参赛的杭外学子在强强对话中斩获数枚奖牌。个人没能获得一枚奖牌还是有着些许遗憾。不过,通过这次USAD的比赛我学到了很多,的的确确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见识到了“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这三天让我成长了许多,人变得更为阳光开朗,做事考虑更加缜密,并学会了从中总结反省。当然最重要的是我真切地体会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正如赛制本身要求一支队伍由分属三个层次的九位学生组成一样,每一个同伴都有值得去学习之处,团队多元化为成功创造机会。感谢这次USAD,它让我交到了不少新朋友,也让我了解了许多以前未曾知晓的东西,对于我是一次全身心的促进。
谢谢你,USAD……
(高一2班 曹振宇)
广州的天气很好,阳光照在身上像是披上了一层暖纱。但我们只有等到三天后才能有心去享受这样的惬意,在此之前总是要让紧张占了舒适的上风的。
广州,USAD,2月9日……这样的字眼不断地出现在面前时,我们便知道努力开始要有回报了。准备的辛苦自然不必多说,甚至有不少人是熬夜通宵看书的,然而这些辛苦到现在都是不足道的。
如此在小团队内的合作学习是我之前从未见过的,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这样的学习方式没有独自学习的乏味,也没有大集体学习的低效率,每个人都能乐在其中,这很好,尤其是在代表学校参赛的情况下,动力十足。更令人开心的是这些队友,别的暂且不论,他们每天都是笑得很灿烂,让人很舒心,让整个比赛的过程就像广州的阳光一样。
(高一5班 邵力扬)
飞机在一阵轰鸣中停下,远处的城市在一片夜色中隐约闪烁,被小小的机窗模糊作一弯橙红色的浪潮。将羽绒衣套在身上,与同学调笑着说是否会不习惯杭州的气候。就这样,在一阵催促着我们蜷缩起身体拉紧大衣的寒风之中,我们的USAD广州之行结束了。
尽管如此,广州的热度却迟迟不愿褪去,不仅是那种来自热带的温度,还有在酒店中共同翻书备战的紧迫,执笔于考场之中的激情,Gala Night上随着音乐律动的奔放……太多太多的瞬间或舞动着,或定格着,仿佛永远不会沉寂。
同样地,我也不会忘记踏上飞机时微小的忐忑,或是面对考题时的慌乱。所有的这些微小的情感与经历,都是这次广州之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星酒店的设施齐全,我们也没有浪费这样完善而舒适的环境,在第一天的晚上,每个人都捧着一本厚厚的指导书,甚至在手边放上一台电脑,不时敲击键盘整理出提纲,与同组的队员共同分享。那一晚许多人都只睡了不到六小时,但或许是因为即将到来的比赛使我们兴奋不已,第二天仍精神饱满,做好了迎接考试的准备。
六项全能的笔试都集中在了下午,偌大的考场容纳了来自全球各地的125支队伍,颇为壮观。女外教庄严的声音通过话筒将规则与诚信的宣誓送至每个考生的耳旁,长达数个小时的考试在一阵涂卡的刷刷声中开始。虽然这一场比赛考验了选手的个人能力,但接下来的几场比赛就需要团队的默契了。无论是Super Quiz还是AC,大家都用自己的智慧全力以赴。或许Super Quiz的赛场上有时会飘扬起代表着错误的红旗,但在队员的互相勉励中,从赛场上获得的乐趣与经验完全超过了答错时的失望。
AC比赛更加需要整个团队的共同参与和默契合作。筷子、气球、橡皮筋,还有一个勺子,在团队每一个成员的思考与动手后,变为了一座投石器。当橡皮块被放于勺子中,并最终在橡皮筋的弹力下飞过2.33米,每个人的掌声都欢呼了起来。当然了,这样的成绩也不足以让我们自满,大家各自发表了对这次团队比赛的见解。这样的赛后分析和比赛时的实际操作同样重要,大家都收获了思考方式上的技巧与不少进行手工制作的乐趣。
重头戏则是晚上的Gala Night,这是一场视觉与听觉的盛宴,每一位选手都将自己最夺目的一面展现了出来,有些男生穿上了浴袍以一揽关注,甚至也有男扮女装的精彩演绎。每件礼服或是cos服都经过了大家的精心挑选。乐队的激情演奏、舞者的尽情律动,还有T台秀上的风格迥异,让这个晚上的热情欲燃欲烈,在各色聚光灯的闪烁中将这场盛宴推至高潮。
最后一天则是闭幕式,太多的颁奖让掌声经久不息,队中也有三人斩获了一金二银一铜。虽然我们队未能获得前往美国继续走向更大赛场的机会,但我校的另一支队伍和一位个人选手获得了这样的殊荣,已足以让我们为他们骄傲。
选手自然是比赛中最引人瞩目的人群,而在我们身后的老师与志愿者,也一样付出了心血,我希望能在感慨这次比赛给我们带来的莫大收获之余,也向他们送去感谢。
(高一2班 郭苇杭)
天色还暗沉着。早晨六点。杭州飘起了零星小雪,然而萧山机场内则又是另一番景象。2月9日,广州见。而这一天真的来临时,内心的期盼与激动也渐渐趋于平静。
回想三个月前,刚刚分完组和队伍的场景,我感念于这几个月来和队友建立的默契和友谊。从赛前的学术准备到赛后的总结,这一次的广州之行的确收获良多。记得收到教材之后,每周二、周四的讨论会,我们都会把自己负责的那一块内容来和大家交流,久而久之,一开始认为没法把所有的书在短时间内看完的问题就在每周的效率里一点一点解决了。放假前几天,我们其中几个有空的同学还留下来一起继续复习USAD的内容,看讲解视频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梳理。比赛之前,队里的QQ群上有队员发起了线上文档,大家分工合作来一起整理不同科目的提纲,从数学词汇表到社科、经济、音乐、文学、自然科学的知识点总结,这份详细的文档是所有人在短短三个月不到的时间里努力的结果。而这也许就是团队的魅力。在USAD的比赛演讲稿里我有提到,当我们这支队伍开始拍摄仅仅是为了留作纪念的宣传短片时,我才真正意识到,一个队伍就像是一个大家庭,正如我们的队名“Phoenix's Nirvana”一样,团队所需要的就是如凤凰涅槃般永不言弃的勇气和精神。
广州。蓝天白云。整个城市笼罩在绿色里,春天的气息渐渐浓了。三天的比赛里印象最深的大概是GroupAC的比赛。组委会要求参赛团队在20分钟内完成投石器的制作,在10分钟内完成测试和最终测评。我们九个人一边想方法,一边把一些想法付诸于行动。身边的工具只有筷子、橡皮筋和气球。我们用了一个并不是很稳定的结构,但似乎由于投石器的弹力不够,橡皮在测试阶段被弹出去的距离并不是很远。最终测评的环节,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地看向橡皮弹出的方向,2米33?!不可思议的2米33!在原先连一米都不到的调试距离上,我们居然投出了2米33的成绩。对于我和我的队友们而言,这大概就是团队合作所给予的幸运。在最后的反思环节,我们每个人都对这个活动进行了点评,总结所有的不足,积累经验,并运用到身边其他的小组合作中去。一个团队里,即使是followers也同样有资格发挥自身的特长和优势。在遇到瓶颈和困难的同时,迅速找到解决的方案,队友之间要相互配合,分工合作,因而在达到一个意料之外的结局之时,每个团队中的人都会因为自己的参与而感到兴奋和惊喜。
我感念于自己拥有这样一群快乐、阳光、积极向上、热爱英语的同伴们,因而在USAD的前行道路上亦不会觉得孤单,甚至收获一些旁人所不能比拟的革命情谊。最后的颁奖仪式上,虽然很遗憾没有拿到团队奖,但还是由衷得为拿到单项奖的出色的队友和同校的其他队员们感到骄傲。没看到得奖时多少有些失落,但也是一次契机,接触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中学的其他同学,总结因为没有经验和疏忽带来的不足。感恩并且祝贺高二的学长学姐成功晋级美国总决赛。对于我们来说,未来才刚刚踏上征途,感谢遇见,同样也感谢在磨合中的成长。
(高一2班 颜若偃)
USAD比赛从备赛开始到直接在广州现场的笔试,演讲和面试都是一次次挑战。
个人选手的劣势在于总是会孤军奋战。在备赛之初,总是会因为脸皮薄或者团队的计划中容不下个人的位置,一个人独自顶着8本密密麻麻英文书的压力。
但优势似乎也在此,在临近考试看不完书的窘态下,从以前的处于被动状态地交朋友和逞强地以为一个人可以拼的倔劲,变为较积极地向团队赛的战友们请教问题,并且在每一个广州的夜晚,用仅仅3个小时的时间和另一位个人赛选手王溢欣组成二人小队紧张地复习着。比赛过程中,也厚脸皮地搭讪交了许多虽再次相遇很困难,但却珍惜的外地朋友。
学术上收获的典籍或许就是——热情。一开始8本几百多页的书“轰”的一声放在桌子上时,我甚至无法想象能够看完它。但当我看着看着,看到社会科学中希特勒在诺曼底登陆时被意外收回指挥权或是艺术中一位简笔画大师Fougasse的讽刺漫画,我总按捺不住地想知道登陆背后的故事和简笔画大师的其他作品。这样强烈的求知欲让我津津有味地看完一本又一本书。
杭外人要自信,但不能过分自信。不自信导致了连最拿手的演讲都出现了失误,惊讶于看到北京上海各所中学拿着金牌满载而归后燃起了雄雄斗志!希望之后在美国麦迪逊市依旧收获友谊和成就!
(高一5班 郎天玥)
这次参加USAD感觉真是成长了不少,虽然并没有拿出令人满意的成绩,但是赛程结束后心态超级好,也算做到了不留遗憾。
这次比赛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较量,还有领导才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比拼。在与外校同学竞争、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其他同学身上值得学习的闪光点,还收获了弥足珍惜的友谊和喜悦。
因为是第一次参加这种竞赛,没有经验,需要记忆的东西又很多,所以参赛前的准备其实并不充分,但是同学之间的互相鼓励和帮助给了我极大的信心和勇气。回程的路上我就在想,能跟这样一群小伙伴一起学习,一起克服困难真的是件很幸福的事呀。
(高一5班 王溢欣)
从一个“loser”的角度分享一点今年USAD的感想。这是杭外第一次参加USAD(美国学术十项全能)比赛,我有幸成为代表杭外参赛的三支队伍其中一支的队长。这支名为TOPS的队伍在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百多支队伍中取得第十八名的成绩,以微小的差距,与晋级美国总决赛的资格失之交臂。
USAD是我体验过的最demanding的比赛,在备赛的两个月不到的时间里,不仅要认真对待学校的课业和考试,还有比赛的七门客观学科的教科书需要自学。每本书一百多页PDF的长度,充斥着各种拗口的人名、难记的专业词汇和长篇大论的全英论述。信息量再大、再难记,为了比赛也要让明显的重点一清二楚了然心中,意料之外的考点至少留个印象。因为试题会细到每本书的每一块边角零料,类似某件作品的创作年份或者某事件的细节情况。在比赛中我队谢异呈同学荣获经济学科银牌,我获得艺术和音乐两门学科的铜牌,我们估的分都是“大概错了两三道题”——每门学科五十题。为了备赛几乎把整个寒假献给了书本,所以得知结果是去不了美国大家都哭了。备赛很辛苦,代表杭外进决赛的队伍是真的了不起,为他们骄傲。
选择参加USAD,它最吸引我的是团队合作。比赛以队伍为单位(也有个人赛),不仅靠个人自学,还有分工、互相帮助和讲解。寒假第一天TOPS的队员们留校一起学习、互相授课,比赛前一天大家一起通宵复习……和队友们并肩作战实在是比赛最快乐之处——即使是有时看似枯燥乏味的记忆内容在大家共同的智慧下变得生动有趣,在疲倦或难以坚持时也有人为你加油鼓劲。就算我们的结果不尽如人意,也是九个人一起承担。也许最后我们是九个losers,但我们互相安慰,互相鼓励,一起哭过笑过,同甘共苦——losers也并不比winners收获得少。拥有这段难忘经历的我们,是收获知识和友谊的winners。
最后,想要感谢我的队友们。王和,谢异呈,黄腾昊,韦家宝,刘天兴,陈佳宁,胡睿琳,齐楚楚。我们是九个winners。
(高二4班 计雨环)
USAD绝对是我参加过的最不水的比赛!
TPOS绝对是我遇见过的室内最outstanding的group!
短短的三天,我们熬夜奋战,也熬夜团战。
短短的三天,忍住不哭了好多次,也忍不住哭了好多次。感觉自己好咸鱼,好对不起TOPS。
可是,直到今天,我依旧害怕忘记,害怕忘记那些我们并肩作战的日子,害怕忘记欢笑,害怕忘记泪水。
于是,我紧锁着那些记忆的片段——
还记得我们初次见面时的互相请教……
还记得我们寒假前的每周小聚……
还记得大佬们寒假里熬夜在群里讲science、economy、literature、SS…… (当然还有Meredith的music视频直播……
还记得Vesper的神奇小本子。
还记得Selina侃侃的economy……
还记得那碗被Daniel“守护"的海鲜粥(嘬一口);以及彼时突然兴奋讲起乐理的Meredith……
还记得Ellen冲出房门跑了几圈以消除睡意。
还记得打赌要考数据250,最终却考了加粗黑体Ardennes Forest……
还记得我好丢脸好丢脸的super quiz。
还记得门里门外的“we are slow drivers” “but we never drive backwards”
还记得第二晚神奇的电话interview;团团坐在浴缸边讲着自己的speech。
还记得最united & creative的AC。
还记得吃了一半才发现手套的炸鸡土豆……
还记得Meredith在interview完后的不羁演奏。
还记得震耳欲聋的Gala Night。
还记得我们在字母O旁边留下了我们的名字。
还记得真心话和疯狂的深夜团战和超级超级淡定的总理……
还记得大佬们的每一块牌。
还记得那一点点的距离,和无限放大的遗憾……
还记得我们再次打起了团战diminishing悲伤……
如今再想起interview时那个让我摸不着头脑的问题——Do you know where you are?
竟觉莫名神圣。
的确,要是能再看完一本书就好了。
也许,这个比赛拼的不仅仅是团队的协作,也考验了个人的毅力(真正把书都啃下来的才是winner<划去successor>吧!)
谢谢大佬们的带领。
除了知识(和贪吃蛇),USAD教会了我太多。它已经超越了一个学术竞赛,或演绎着一段更加斑斓的史诗!
(高一5班 齐楚楚)
我信手拈来一波: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自己与同龄人之间的差距,还有自己的自以为是,很多时候都敷衍了事以至于最后做不好,通过与战友的配合我逐渐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努力去改变。在这个过程中我逐渐发现了“让自己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的方式。虽然很多时候还是会抱有“又要被说教了吗”这种消极的态度,但是在有一些时候已经开始转变了——内心的想法或许已经是“不能再被‘提点'了呢”(笑)。有机会还是会再次报名参加这样的活动的,毕竟它的意义并不只是在于背诵知识和学习解题。希望我以后还是可以做得更好!
(高一5班 胡睿琳)
我也来一波:其实这次比赛教会我最多的还是团队合作吧。大家学校里学业负担都很重,寒假也有各自的事情,上托福啦,学SAT啦……但是你如果真的看重这件事,看重这个比赛,看重你的队友,个人的事情都不应该成为没有准备充分的理由。我知道我们高二的学长学姐备赛很认真,但从来没有想过他们付出了怎样的代价,也从来没有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想想,甚至为他们努力。至于后来的哭,难道很大程度上不也是因为悔恨吗?我在这里也只是希望严肃认真地告诉我们的“晚辈”,这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比赛,这个比赛厉害就厉害在团队合作。需要大家的分工合作(分工合作效率真的比一个人看书效率要高得多的啊),还有温馨提醒:千万不要吝惜钱,千万要买教辅,当然买了也要看!
(高一3班 陈佳宁)
2月9日到2月12日大概是我人生知识储备的巅峰,那个昼夜不分的黎明我和我的队友都清楚地感受到了脑部的胀痛。我们知道,那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感觉。不得不说这个比赛是我经历过记忆量最大的比赛。作为一个理科生,我也不知道自己哪来的勇气抱起这么一堆五颜六色的书,后来回想起来,支撑我坚持下来的一直是站在我身后的队友。我很高兴能在这样一个寒冷的冬天遇见这些可爱的人,USAD对于我来说,就是“Unexpected Stories After the Day you guys arrived." 至于最后的结果,现在看来也没有那么的重要了。再次向我的队友们表示感谢!
(高二2班 黄腾昊)
比赛告一段落的时候总想写下什么总结,却又沉浸在回忆中不知道从何说起。是考Music和Writing之前小教室中一起复习的温暖,是互相出题与考题的嘲讽与戏谑,是Assessment Center里最灵性的橡皮筋动力投石机,但最重要的,是TOPS九个人在一起。无论是在一个房间里准备比赛,进食还是玩闹,只要TOPS在一起就够了。自然,对比赛形式的不熟悉以及准备得匆忙是我们不可避免的劣势,但我们收获的友谊与合作经验远远超过了最终比赛的结果。自然,一个背书类型的比赛输赢完全取决于努力的程度,但除去整个比赛之外,我相信伴随着TOPS所有人的,是前行道路上彼此的陪伴(不只是贪吃蛇大作战)。
USAD China结束了,也许明年今日,我们会回想起凌晨四点时大家看的那部虹猫蓝兔七侠传,一起刷过的题一起点过的外卖,然后在尘埃落定或者是紧张忙碌之中,迎接自己最美好的明天。
(高二4班 王和)
最最想要记住的时间,是过得最快的。
感觉从学校里面的USAD选拔考试以来,时间就过得飞快,像一场梦一样,就什么都结束了。
USAD教会了我什么?或者说,带给了我什么?这是我一直在想的问题。
一共七本教材,考完试也就忘得差不多了。
这次比赛中,我更想要珍惜的是整个队伍九个人一起努力奋斗的样子,是九个人一起相处的时候,哭了笑了的样子。这样的经历不会太多,所以每一次才会格外珍惜吧。所有人都坚信着我们是最好的team,尽管与美国决赛只差了一口气。
以及这个比赛也让我看到了除了在杭外的光环之外,还有更多更多的学校闪着更加耀眼的光芒。颁奖典礼的时候,我的心里只想着,“我在这里更适合做一个仰望者吧”。
USAD也让我知道了团队协作的力量。两个月内看完七本教材,本来是一件看起来怎么也不可能做得到的事情,可是九个人,结果甚至是令人感动的。
我不想说一些什么“如果当初能够……就好了”“要是……那就……”的话。我希望我们能够笑着一起走下去,谁会知道前面是什么在等着我们呢。
真的谢谢我的队友们。谢谢USAD。
(高一3班 刘天兴)
有时闲下来的时候,参加USAD这件事就自然而然地在脑海跃现,它竟然由一些十分琐细的场景,经典的语言和熟悉的人串成了清晰的一条线,也许,很久以后,这段经历都会带来快乐与思索,而且,我此刻就确定,它赋予了我许多新鲜与宝贵的财富。
起初USAD在我的英语小班提出的时候,不觉得这件事与我有什么关系,但是一个人躺在床上思考这个比赛的时候,我模模糊糊地觉得一件新奇的事情在等待着我。从最开始的报名到后期的考试选拔,再到之后的分组和学习教材。看着自己桌上比别人多出几大本教材的时候我感觉到的是压力所带来的刺激。
诚然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是每天起早贪黑的忙碌,是整个寒假所有时间的奉献,是大年三十晚独自一人在电脑前搜索资料的凄冷。但是参赛的过程却又是激动人心的。从第一天到广州,整个团队通宵地复习再到第二天正式答题时的一丝不苟。我在严谨的考试中学习到的不仅仅是单列的知识,更加有意义的是1200人的考试本身所能带给每个人的激励。考试只是比赛的一部分,我们还要面对super quiz、Assessment Center这样的团队合作项目。我们所能知道的只有在最短的时间里将所有人的默契最大化,在这样紧张的项目中,友谊的积累是肉眼可见的。我知道这个比赛只是我们全队所有人生命重要时刻的一部分,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所有人都被这个比赛串在了一起,现在是,将来也是。
在最后得知我们队伍晋级全美总决赛的时刻我反而意识有点模糊,也许是几天熬夜积累下来的疲惫在一瞬间爆发了。心中更多的是感恩,感谢所有队友们的辛勤付出,感谢老师的陪伴,感谢我们学校另外两只同样极为优秀的队伍。
4月将赴美国。这是荣誉也是责任。我们代表的是中国,代表的是杭外。希望我们能在总决赛上发挥出色,不留遗憾。
(高二6班 黄遂之)
USAD真的是一个非常可爱的比赛。它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给予了每个人平等的机会。换句话说,只要你努力,就算你之前对这门学科一窍不通你也可以赢得这个比赛。因为在二战这个很具体的环境之下其实大多数人(包括那些乐理大佬、艺术天才、科学巨人)对书中提到的那些很冷门的知识都是不知道的,所以大家看教材的时候其实都是懵的,全都是在一条起跑线上的。这就给了被各种大佬包围的我们成功的可能性。于是,在希望的照耀下,我们这群根正苗直的好青年就有动力去好好学习了呀。举个简单的例子:艺术天才们会知道华盛顿纪念碑的设计传达了什么感情,但考试不太考这种啊,卷子上都是“这个纪念碑多高?”诸如此类的问题。最后的话我就列几个让我记忆深刻的艺术上的问题吧:1.CoBrA的活动时间是哪几年?1948-1951. 2.Etruscan art大部分是在哪里找到的呀?In tomb decoration. 3.Speer的前任是谁呐?Troost。对的差不多就是这样子的了。这个比赛真的特别特别可爱,就是那种让人神清气爽的!最后祝我们在美国加油!!!
(高一5班 李乙白)
三只队伍,九位队员,两天的比赛,让这一次开学变得极为不平凡。比赛前一晚,队员们聚在一起熬夜复习,讨论题目。高强度的objective test,创新的assessment center,和令人紧张的speech & interview,都给人以极其深刻的印象。但让我喜欢这个比赛的,不是所得到的关于二战的种种知识,而是它所代表的,一种关于自我的可能性。作为杭外第一届参加USAD的选手,我们毫无经验,从分配任务到具体落实,一步步都是尝试。与其他曾多次参赛,甚至有老师专门授课的学校相比,我们所得到的成绩无疑是令人骄傲的。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这次比赛确实让我们遇到了许多实力雄厚的学校,更让我们要在后续的比赛中继续努力。
(高二2班 俞典典)
开学前的晚上乘坐学校的大巴回校时,我和黄遂之还在调侃着也许这都是一场梦。大梦初醒时,会发现自己还在酒店中无休止地熬夜与复习,为明天的未知焦头烂额。对于暂时没有出国打算的我来说,USAD也许更多的是一个帮助自勉以及超越自我的比赛,我更注重它能带给我的阅历。作为杭外人,或多或少都因为过去辉煌而有优越感。但在与其他队的正面交锋中,还是会由衷地感叹:“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再好的资质与天赋,若碌碌无为在绝对的努力面前也会被轻易碾压。
客观题测试中押到题的狂喜,speech与interview单独面对两个评委时的侃侃而谈,Super Quiz中get到正确答案瞬间和队友的对视、击掌——似乎太多的信任与无畏凝结在了这几天中。
感谢学校的支持,感谢两位带队老师。
能出线,是幸运,是回报,也是责任。四月前往美国参加总决赛,等待着我个人以及全队的是更多的挑战以及随之伴随而来的荣耀。从杭外代表队的一员再到中国代表队的选手,戒骄戒躁,我们的征途是从未见过的远方。
(高二4班 王人杰)
在USAD的开幕式上,一位老师讲过:“我虽然不认识你们,但我能确定你们都是疯狂的人。”没有一个不疯狂的人会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中,努力地挤出时间准备比赛,会在寒假里打几个小时的在线电话,就为了在队友有疑惑的时候可以随时解答;会在最终的比赛之前听着教材所配的歌曲当背景音乐,挤在一个房间里复习到深夜。在颁奖典礼上,我对获奖的同学感到由衷的敬佩,在一块块奖牌的背后是起早贪黑的努力。我曾经也对参加USAD感到有些后悔与对比赛的不满,但是看到所有人都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后,这种怀疑早已打消,最后的成绩也变得不再重要。也许大多数人看到的,都是一支支队伍最后的成绩,但是作为参赛者看到的,更是每一位同学在荣誉背后的欢笑与泪水。最后,我感到非常荣幸可以参加UASD,更对我队成功晋级美国总决赛而激动。我非常珍惜这次赴美比赛的机会,也一定会尽我所能地学习,享受比赛。
(高二6班 贺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