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杭州外国语学校

我校学生参加外交学院模拟联合国会议获佳绩

学子风采 浏览次数:3487 发布时间:2016-09-27 09:34:13

五月初,有一批优秀的杭外模联人奔赴北京参加了由外交学院主办的北京模拟联合国会议(BMUN)。在为期三天的会议中,他们充分展示了杭外人的风采,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从左至右:鲁志远,沈佳楠,金莹明,彭歆棋,韩笑,尹嘉欣,洪洁颖,王仲维)

值得骄傲的是,今年BMUN来自杭外的主席和代表(包括杭外毕业生和在读学生)一共有14位。

以下为BMUN杭外毕业代表及主席名单:

严哲雨(浙江大学)

蒋杉,杜泽东,唐杰(外交学院)

(后排从左至右:严哲雨,王羽珎,唐杰,蒋杉,杜泽东,赵奕超)

杭外代表团此行表现优异,收获颇丰,被授予高中组杰出代表团的称号。高二鲁志远同学在ECOSOC(联合国经济及社会理事会)中被授予最佳外交风采奖,高二的洪洁颖和高一的王仲维同学在The 30th session of GA(第三十届联大特别会议)中获得杰出代表的称号。成绩令人欣喜,而代表们在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这样的中国顶尖会议上的磋商会谈经历也同样珍贵而令人难忘。

个人感想:

这次外交学院之行的确使自己学到了许多的东西。从前期的online conference就不难看出有许多代表知识储备之足,对议题分析解决之全面,以及推动会议进程之热忱,都不得不说使人眼前一亮。作为第一次参加联合国大会体制下的裁军委员会的新人,这次经历对我来说还是非常具有批判性的。

在会场上面,叙利亚代表的表现非常的突出,到如今仍忘不了他当时拿着几个厚厚的文件夹走进会场的样子,对有关小型武器的这个议题所有联合国曾经签署过的决议都在他的百宝夹里,实在是可以极大地增强代表在会场上的自信心和话语权。知识储备这一点向来是我比较薄弱的地方,这一点也在会后被主席给指了出来,有的时候不能灵感一迸而凭直觉而讲话,因为直觉往往都不是正确的。这也是我在这次会场上得到的一大惨痛的教训。

其次,在BMUN的会场上可以十分有趣的看到,每当新一轮动议的时候,总会有绝大多数的代表举起他们的国家牌,有许多和这个议题关系并不大的国家代表在不断的上台发言刷存在感。因此有的时候即使会场看起来很活跃,但其实真正有质量的发言仍然是欠缺的。更甚者,有代表在一个和自己接下来想表达的见解完全无关的motion下发了言,也是此次会场中的一大亮点。

此次,我非常欣赏许多大学生和高二高三的学长学姐在推动会议进程上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但我仍然要批判性的看待这次会议。DISEC是联合国体制下的一个常规委员会,而本次小型武器的枪支和管理看似也没有多少冲突,因此就自然而然的使得整场会议都在谈援助,谈technical support,inspection groups,不得不说是比较令人失望的。一直以来我最希望在模联得到的,便是尽可能真实的联合国会场与国家的利益冲突。此次作为一个中东国家本应在此次会议之中在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纯良”居心下进行立场的坚守与后来的妥协的这一角色并没有扮演后,而那不得不归功于叙利亚与美国代表的同仇敌忾导致了阿富汗代表最终的迷惘。所以总而言之,做好知识储备才是前提,这样才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和其他代表分析接下来会议的走向以及需要关注的冲突点。才可以真正的将一个全真的国家利益冲突与妥协,合作与竞争的会场呈现到世人眼前。我在期待着可以做出更大的突破。BMUN的确使得我也成长了许多,使得我更愿意在接下来的模联经历中来更精辟的分析议题,并尽可能地带动整个会场来拿到一个更加PracticalDR,而不是泛泛而谈,到最终这也只是一场游戏,我们认为的DR的完美其实对于整个世界来说什么potential difference也没有引起。而正是因为此,这里我还是非常感激我们场由一个伦敦人扮演的澳大利亚代表和墨西哥代表在整场会议中作为外国人虽然发言不多,但是每一次的发言都非常的impressive,非常的到点子上,因此与外国人开会的确使我发现了许多新的事物,发现了他们对于这个议题精辟的分析与他们的一些尽量贴合实际想出来的方法,而不是以上帝视角来解决所有问题。

Thank you BMUN, it is enchanting to meet you.

——彭歆棋

最初决定报名参加北京模联,是想看看神往已久的学校,也希望取得这方面零的突破——在此之前我从未了解过模联。在我的概念里,模联无疑是一个极好的提升对国际关系认知、锻炼英语能力的平台,这一次在外交学院,它并没有让我失望。作为媒体中心的一员,最理想的状态就是观察记录、预测、议论乃至刻意引导整个会议的进程,我在努力达成这一目标的同时深感趣味,以一种与之前设想的“PP/DR/Vote”颇为不同的方式参与到会议中去。模联为参会者创造的角色之多样也使我眼前一亮,希望以后能够对它的每一面都有所体验。

“与世界同行,与未来相约”,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标语,也恰好可以描述我对未来模联经历和大学生活的展望。下一次参会应已是我在外交学院就读期间,期待自己符合甚至突破会议中的角色,像个真正的杭外模联人一样做得更好。

——沈佳楠

三天的BMUN作为联合国经社理事会的伊朗代表参与,收获非常多。

在这场会中第一次接触了欧规,对于新的议事规则又有了不一样的感受,相比开惯了的美规,欧规显然需要更充分的会前准备、更强的领导力和更卓越的应变能力,并且需要用很多的精力去妥协与合作。这次的议题是特大城市的人口过多和环境污染问题,作为OPEC成员国代表在会议中也努力维护了自身的利益。

在会中见识到了很多很厉害的模联人,有些有很强的文件写作能力、有些能强而有力地应对各种问题,在他们身上也看到了自己有很长的路要走。

外院的杭外毕业的学长学姐都非常热心,同行的同学和老师也都互相照顾,感谢大家让我和模联的美好回忆又多了一个,让我更加想在模联的路上走下去。

最后祝愿十月杭外全国会顺利。

——尹嘉欣

作为一个模联人,觉得自己之前混吃混喝的日子应该结束了,这么长时间下来觉得开会大部分就是联谊的想法其实是十分不尊重模联精神的行为,如果如此实诚地说出来也会惹恼很多有原则,有理想,真正把模联作为一个自己实现梦想的平台的模联人。其实自己是对复杂的国际关系和错综的国家利益等是没有什么兴趣的,所以没有充分的做调查,或许自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态度究竟是继续下去但是要认真对待或许会在某一个瞬间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还是毅然决然地放弃掉他,这也是一种对于模联的尊重。或许也会促使我重新思考梦想和选择之间的关系。或许以后再参会就要以媒体身份打天下了,如同职业规划要考虑性格特点一样,如果本身不是一个能很快和陌生人聊得来个人意见的人,每次开会最幸福的时刻就是抱着电脑一个人默默写文件的话,真的还不如做一个自己喜欢做的职业做个码稿的呢。

其次就是如果你选择一个英文场,或是法语场的话,语言一定是很重要的因素,开会的时候无数次在其他人deliver impromptu speech的时候握紧了写了半天的稿子在下面心里咆哮【我要好好学英语!】语言障碍就是你在碰到一些三观完全不正的人在台上侃侃而谈的时候自己却不能及时给予暴击的憋屈……要能够清楚,完整,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观点,这是BMUN教给我的,也是他要求我的,虽然没有在短短的会期里面有什么质的飞跃,但他起码让自己知道了自己语言表述能力真的很弱,尤其是用不是母语时词汇的贫乏,更严重的是明明有能力表述出来,却在台上时一片空白的尴尬和紧张,我有想去挑战自己和战胜自己恐惧的想法,下次要更勇敢一些吧!

这次是UNHCR,难民署,……去之前我实在是低估了代表们的实力。我认为只会想到建难民营,人道主义援助,各种fund raising等等已经在现实世界中实行了许多年的努力却仍旧未能阻止欧洲难民危机的爆发的措施,我也以为代表们也真的会大开上帝视角用大概一半的会程来叙述【现在的问题很严重】这个事实,【实际上确实有几个代表们开到最后了还在这样做但那毕竟是极少数起码他们还敢讲话我都不敢,也算是一种不自知的勇敢】但他们实际上也已经对于matching systemstrial zones humanitarian visa等很多难民危机爆发后许多经济学家,政治家构想出的东西并且也已经都认真地分析过利害,这一点我做的没他们好,我单单知道这些事情并且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我也只单单知道这些都是好办法,却不知道怎样让他与自己的国家利益相结合,也不知道怎么能更好地说服其他的国家认识到这些新方法的有效性和互利性,这一点我很欠缺,但也是场上BDOD都注意到了的地方。一个会议,现在才发现如果不是当事国,其实对于解决这个问题的进程并没有抱很大的热心,而是都关注着如何通过达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如果要我阐述我的立场的话,我个人的世界观和我代的国家的国家利益出现了很尖锐的冲突……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你看到某个代表的建议你觉得戳中自己真的很棒,但是反应过来想如果现实中日本真的通过了这一条那么外长肯定喝醉了……1951年的难民条约在我看来是国际旧秩序中的一部分,然而就像政治书中说的一样那并不是绝对公正,而且我觉得也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情况,但是日本作为一个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于国际经济政治的旧秩序的改变一定是有抵触的,关于难民的条约也一样,但是事实是如果难民危机持续恶化下去,二十年后的欧洲将不再是欧洲了。难民公约却没有很好地妥善解决现在的问题。所以呼吁所有以后可能有机会参加HCR的同学们要尽量想想办法啊,make a difference的感觉很好,如果开完了整场会却发现讨论了那么久对于实际问题仍然没有帮助的话,会很沮丧啊。然后就是,感觉自己的创造力还是太匮乏了,我们鲜少通过调查通过思考,改造一个原有的却有瑕疵的方案,或,创造出一个新的方案出来,诚然或许他们都很稚嫩都很笨拙,但那毕竟是自己的东西,开会前的自己照搬了很多别人的想法别人的意见甚至是别人的发言……或许会显得自己更加厉害一点但实际上毕竟不是我的。

56日至8日,我与同行的7名同学一起来到了北京外交学院,参加2016年北京模拟联合国大会。作为全中国学术含金量最高的模拟联合国会议,外院的模联可以说一直是我梦寐以求渴望与之相交相识的地方。此行于我也是不负期待。

我参加的是这次模联中的法语特别委员会——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开会之前,我颇感焦虑,因为作为二外的法语不能像英语一样运用得得心应手。在第一个会期之后,这种焦虑感可以说是达到了顶峰,主修法语的其他代表在会场上的谈笑风生让我有些许不能适应。了解了情况后的主席姐姐们非常和善地轮番坐到我的边上为我做实时翻译,她们不仅在会议期间为我耐心地讲解会议的进程,也会在会后与我交流对会议进程的各种看法。有别于第一个会期的吞吞吐吐,在这些主席亲切的鼓励之下,我渐渐找回了信心,并尝试用蹩脚的法语与各种代表进行磋商,有时也会将自己的想法用中文写下来,让主席帮忙翻译成法语。

在这次模联的会议过程中,我与代表们也建立了比较深厚的感情,他们也常常会在语言上帮助我,并且教会了我很多说地道法语的方式。我要特别感谢我的主席们,她们真是人美心更美。她们不仅仅在学术上对我进行了指导,更是启发了我对于语言的认识。我想,真的想要学好一门语言,不仅仅是要会说它会用它,更应对它有一份虔诚的热爱。

再来说一说这次模联之行中我对外院的一些认识吧。这确确实实是一个十分适合让人能静下心来学习的地方,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学术性极高,更是因为这里的学生不论是衣着打扮还是相貌气质都出类拔萃,带着一股灵动的书卷气质。在这里,我也深深地感受到了杭外学生的力量。不论是这次担任主席的杜泽东、蒋杉和唐杰学长还是已经大四并被外交部录取的梁相学长,他们身上杭外人“宽容大气、严谨笃学”的气质都让我深深折服。

这里是我们杭外人梦想起航的地方。

——韩笑

当我坐在前去北京的列车上时,我一定想不到这一短短三天的旅程将是那样令人难忘。那时的我还很迷茫并且有一些怯场,感觉自己的准备并不充分,对规则也不甚熟悉,同场竞技的不少还是大学生,又显得自己好幼稚了。然而这三天真是奇妙的超乎我一切的预想,以钓鱼台奇幻之旅开篇,每一天既辛苦磋商又尽情搓餐,每一个晚上都是DR之夜。这三天遇到的人也令我难忘,学长主席为了怂恿让我们去Social Event甚至延迟deadline,还有和比自己大六岁的姐姐结成“忘年之好”。诚然在会议中也会与其他代表有不和而造成不快,争论了一整天的议题A也最终没能给出结果,但当最后一个会期相互签字合影留念时,我想到未来的自己会有此三天的记忆,我感到好幸运。

更让我感到幸运的是我身上的校服,在酒店里就引得他人频频回顾,一路不断听到对杭外的称赞,明明受之有愧却又忍不住的自豪。同时,在北京,“杭外人”这个小圈子让我觉得格外温暖。也许不仅仅在于和外院的学长们一边吃烤韭菜一边回忆学校的种种,赞美这个生物老师或是吐槽那个。在外交学院的咖啡厅外,2014年毕业的蒋杉学长时不时叫住过路的某个学长或学姐,他们都是杭外的毕业生。尽管他们的容貌我是一点都没有印象了,但当他们亲切地向我们微笑时,一种温馨的感觉油然而生,我知道他们和我有着同样的记忆,有对同一片校园的眷恋和深情。这三天的外院模联之旅真是令人难忘啊!

——洪洁颖

 

模联总能给我无限的挑战和机遇,这次BMUN也不例外。首先是议事规则,及时之前参加过各种各样的特殊委员会,体验过各式各样的议事规则,但这次讨论两个议题欧规仍然给我带来了很多困难。六个会期被分成了两个部分,前一半讨论议题A,后一半会期讨论议题B。有趣的是讨论中不再有有主持核心磋商等,只有整整一个会期的游说环节和两个辩论投票会期。

每个晚上都用来整合bloc的决议草案。两个议题都是关于大都市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其一是过度人口,其二是环境污染。这两个话题都在地理课本上出现过,这样更让我觉得模联是项知识拓展的活动,它不仅仅能嘉盛对课本理论的认识,更能促进我们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当今问题,我想这才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吧。

另一个挑战是会议上面对的代表大部分都是大学生。之前在高中生代表中游说得游刃有余,可是面对比自己年龄大、经验丰富的学长学姐们,紧张时难免的,幸好事实证明大学生仍是和善的人群。不仅如此,会场中4位外国代表也同样很好相处。

总而言之,这三天颇有收获!

——鲁志远